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黄鱼俗称黄花鱼,又名黄瓜、黄金龙、桂花黄鱼,生物学分类上属于石首鱼科黄鱼属。大黄鱼属暖温性的近海名贵经济鱼类,通常生活在浅海区域的中上水层,有结群洄游习性,在我国黄海南部、东海、台湾海峡、南海等海区都有分布。大黄鱼曾被视为我国海产品中的“当家鱼”,在近海渔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近几十年来的酷渔滥捕,其资源已严重枯竭,  相似文献   

2.
读编往来     
<正>眼下正是吃黄花鱼的好时节,正好也是这期美食栏目的主菜,在此小编就向读者普及一下相关知识啦。黄花鱼分为大黄鱼和小黄鱼,分别为我国四大海洋业品种之一。大黄鱼也叫大先、金龙、黄瓜鱼、红瓜、黄金龙、桂花黄鱼、大王鱼、大黄鲞;小黄鱼也叫梅子、梅鱼、小王鱼、小先、小春鱼、小黄瓜鱼、厚鳞仔、花鱼,都隶属鱼纲,石首鱼科。大黄鱼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和南海,小黄鱼分  相似文献   

3.
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是影响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会对渔获量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长时间序列的渔业统计资料和气候变化数据,研究了1962—2012年间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对黄渤海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渔获量的影响,并应用Fox模型拟合捕捞压力对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的影响,同时根据多个气候因子及气候指数的年间变动数据,分析每个显著相关的气候变量对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在1962—1971年呈波动下降趋势,在1972—1990年保持平稳状态,在1991—2012年急剧增加。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与渤海冬季季风、北太平洋指数(North pacific index,NPI)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黄海夏季季风、黄海海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加入气候变量进行优化的Fox模型考虑了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该模型拟合的渔获量与统计的渔获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表明:捕捞压力的增大是导致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变动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也会对小黄鱼渔获量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海州湾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空间分布特征。于2011、2013及2014年的春、秋两季在海州湾进行了渔业资源与栖息环境综合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同步采集的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及水深数据,构建了海州湾小黄鱼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利用赤池信息量准则值(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检验算术平均法(AM)和几何平均法(GM)的拟合度,对模型输出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表明:除秋季的水深外,其余各环境因子与适宜性指数间均呈现明显的正态或偏正态关系。通过AIC检验发现,春季用几何平均法拟合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的效果较好,而秋季用算术平均法拟合的效果较好。小黄鱼的最适栖息地存在明显的年间变化和季节变化,春季HSI高值区域多集中于34.7°N,120.2°E附近海域;秋季HSI高值中心位于34.5°N~34.7°N,120.0°E~120.2°E附近海域。研究结果表明,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海州湾小黄鱼栖息地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在单因素SI极小值出现频率较高的情况下,算术平均法要优于几何平均法。  相似文献   

5.
海底牧鱼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据估计在这波涛起伏的海面下生活着约16万多种生物,在这些生物资源中,鱼类要算最重要的了,海洋中的鱼类不仅种类多,数量也很大。从种类上来说,就有几万种之多,其中作为重要捕捞对象的就有带鱼、鲭鱼、鳓鱼、红鱼、鲳鱼、鳗鱼、黄鱼、沙丁鱼等。近些年来,鱼在显著地减少着,单以黄鱼来说,其捕获量仅及二十年前的十分之一。鱼类的显著减少是由于狂捕滥获、污染等人为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外,也由于人们只捕不养殖所致。因此,海洋牧鱼,即让鱼类能象陆地上的家畜一样给其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就成为人类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6.
黄姑鱼     
黄姑鱼,温州人称,山头黄鱼。此鱼外形颇似小黄鱼,但不如大黄鱼和小黄鱼的肉味鲜美;此鱼又长期生活在近岸海域,不像大、小黄鱼作季节性长途洄游,故冠之“山头”,以示与正宗黄鱼的区别。北方人称罗鱼(北京)、铜罗鱼、铜鱼;江浙一带叫黄娑鸡,系该鱼有集群起叫的习性,其叫声酷似老母鸡“咯咯”之音,故称之。黄姑鱼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古人对海水鱼的分类不详,故在历代方志上未见其名。而今黄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广东新会市崖西镇渔业管理区两位渔民在崖门海面作业时,捕获到一条体长1.8米、重65公斤的巨型黄花鱼,卖给台山市一位水产商人后得款13.8万元,这在广东实属罕见,因而引起人们对黄花鱼的关注和兴趣。 黄花鱼是南海沿岸及港澳地区的俗称,其学名叫大黄鱼,为石首鱼科、黄鱼属,通常生活在浅海区域的中下水层,有结群洄游习性。在我国黄海、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产于南海区域的黄花鱼,在一年中约有春秋两季生殖,在  相似文献   

8.
素有东海明珠之称的台州市椒江区大陈岛,今年以来紧紧依靠海岛有利的地理环境,大力发展黄鱼网箱养殖技术,并逐步走上规模化生产.到目前为止共安放网箱300余只,投放黄鱼苗30余万尾.为了确保养殖户的合法权益,担负大陈岛社会治安任务的武警浙江省台州市大陈边防派出所的官兵,全力做好辖区的治安管理工作,他们与有关养殖户签订安全防范责任状,提高其自我防范的意识;组织船艇定期不定期地对养殖区域进行巡逻.到目前为止,养殖区未发生黄鱼被盗案件,维护了科学养殖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不同地理种群大黄鱼染色体核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eani-dae),黄鱼属(Pseudosciaena),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种类.近年来,经过长期的人工繁育和人工养殖,大黄鱼的性状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个体小型化,性成熟提前,抗病力下降等.目前有关大黄鱼遗传背景的研究还十分缺乏,相关的研究仅见于国内学者对养殖、野生大黄鱼的染色体核型、同工酶酶谱、不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的研究[1~7],这些研究多是针对我国沿海3个大黄鱼地理种群之一的闽粤东族进行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健康大黄鱼和患溶藻弧菌病大黄鱼组织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蛋白进行了检测,以研究溶藻弧菌病大黄鱼组织中MIF的表达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MIF在健康大黄鱼头肾、脾、肠各组织中均无表达;MIF在溶藻弧菌病大黄鱼各组织中高表达,表达强度从弱到强依次是肠、脾、头肾,MI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6%、64%、92%。推测MIF在大黄鱼溶藻弧菌病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吴佩秋 《海洋科学》1982,6(4):49-49
本文对黄、渤海小黄鱼精巢的结构类型、精子形成及其季节变化作了组织学的观察。 1.精巢内部是由许多不规则大小的精囊壶腹构成,精巢外部系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膜所覆盖。 2.小黄鱼精子的形成分为五个期:精原细胞(Ⅰ期);初级精母细胞(Ⅱ期);次级精母  相似文献   

12.
1997年3月27日,温州市东阿外楼大酒店以19万元的高价从菜市场上购得一条长1.7米、重49千克的“大黄鱼”。《温州晚报》报道了这条消息后,许多报纸转载了这条新闻,一时引得人们议论纷纷。果真有这么大的大黄鱼吗?黄鱼市场价只不过每千克二三十元,这条鱼为何这么贵?其实,这条鱼并非大黄鱼或(鱼免)鱼,而是黄唇鱼。因为大黄鱼、(鱼免)鱼和黄唇鱼都属于鲈目石首鱼科。外部形态基本相仿,比较难区分。人们把黄唇鱼误传为大黄鱼及其他鱼类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这条鱼果真有这么高的  相似文献   

13.
黄鱼(Hexagrammos otakii)脑组织AChE的亲和层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亲和层析法对黄鱼脑组织的乙酰胆碱酯酶进行分离纯化。纯化酶最大比活力为63.136U/mg蛋白,最适pH为8,最适反应温度为35℃。此酶经过SDS-PAGE呈一条带,表明其纯度达电泳纯。对纯化酶进行底物特异性、过量底物抑制效应和抑制剂选择性检验,结果证实该酶为乙酰胆碱酯酶。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石首鱼科(Sciaenidae)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黑鳃梅童鱼(Collichthys niveatus)、棘头梅童鱼(C.lucid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小黄鱼(L.polyactis)、鮸鱼(Miichthys miiuy)、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和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i)共8种石首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基本特征。结果显示,除皮氏叫姑鱼外,其余7种石首鱼类编码的37个基因排列顺序与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相同。基因组碱基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A+T含量高于G+C含量。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变异位点分析结果表明,ND4和ND5基因可作为COI基因的辅助分子标记,应用于石首鱼类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中。黄鱼亚科5种鱼类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Ka/Ks比值远低于1,显示出较强的纯化选择。皮氏叫姑鱼与其他石首鱼间的遗传距离均较大且亲缘关系较远,暗示叫姑鱼属或为石首鱼类中较为原始的类群。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构建NJ系统树支持黄鱼亚科和白姑鱼亚科亲缘关系较近的形态学结论。而基于去除控制区后序列和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则表明两亚科鱼类间的差别在非编码区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长片段扩增策略,获得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小黄鱼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组装分析结果表明,其长度为16470bp,H链碱基组成呈明显反G偏倚,G含量仅为16%。13个蛋白质基因起始密码子均为ATG。COI基因的终止密码子为AGA,ND1和ND3基因为TAG,COII、ND4和Cytb基因为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其余7个基因都是完整的TAA。在小黄鱼mtDNA中发现2个特殊发夹结构,一个是轻链复制起始区(OL)的发夹环,位于tRNA簇,环区T含量仅为9%,而G含量达45%,这与哺乳动物和爪蟾该区域富含T有所不同。另一个假定发夹结构位于ATP6基因末端,这种二级结构可能与准确转录有关。该mtDNA控制区长度为799bp,5′端含有9个连续TA串联重复和2个5′-ATGTA---TACAT-3′重复,与已报道的鱼类扩展终止相关序列模式恰恰相反;中央控制区仅识别出CSB-E结构;保守序列区含有CSB-1,2,3,其中CSB-2具有高度保守性。对小黄鱼和大黄鱼的mtDNA比较进化研究,根据分子钟假说,估计二者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分歧时间为4.8百万年前。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素有“百鱼摇篮”之称的渤海鱼类资源告急。黄鱼、带鱼已近绝迹。不少经济鱼类多年不见,集不成鱼群,形不成渔汛,总产量逐渐下降。 造成渤海鱼类资源急剧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个体和集体渔船激增。渔民们为了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只注重短期效益,不顾长远利益,缺乏全局观念,不顾资源状况酷渔滥捕。例如,每年冬末春初,辽宁、河北、天津、山东的一些渔民采捕魁蚶时,将正在海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防腐高效溶样法,实验消解了国家标准物质GBW08517(海带)、GBW08571(贻贝)、GBW08573(黄鱼)、GBW010016(茶叶)、GBW07602(灌木枝叶)及GBW07603(灌木枝叶),标准模式测试了As、Cd、Cr、Cu、Hg、Mn、Pb、Se与Zn元素,测试结果大致与标准值相符合。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扣合速度快(一秒扣合)、试剂用量少、密封效果好、安全可靠、消解完全(有效消解有机质)、批量处理(一次完成200个样品)等优点,可在生物及环境样品分析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野生大黄鱼与配合饲料养殖大黄鱼之间主要品质指标的差异,以鱼粉和双低菜粕为主要蛋白源配制蛋白质含量为40.0%、脂肪含量为11.8%的配合饲料,在海上浮式网箱中养殖大黄鱼12周,比较分析了养殖大黄鱼和野生大黄鱼的肥满度、体色、肉色、肉质、肌肉常规成分、肌肉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研究表明:在体型方面,饲料养殖大黄鱼有显著高的肥满度(P0.05);在体色和肉色方面,野生大黄鱼皮肤有较高的背部黄色值、腹部红色值、黄色值及肌肉红色值,但具有较低的肌肉亮度值和黄色值(P0.05)。在肉质方面,野生大黄鱼肌肉具有显著高的黏附性、内聚性、弹性、咀嚼性、pH及碱不溶性羟脯氨酸含量(P0.05)。饲料养殖大黄鱼肌肉具有显著高的汁液流失率、失水率、失脂率、水溶性蛋白及碱溶性羟脯氨酸含量(P0.05)。在营养价值方面,野生大黄鱼肌肉具有显著高的水分和蛋白质含量(P0.05),而饲料养殖大黄鱼肌肉具有显著高的脂肪含量(P0.05)。饲料养殖大黄鱼的肌肉含有显著高的各类脂肪酸含量及PUFA/SFA的比值(P0.05),但n-3/n-6值显著低(P0.05)。根据人类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饲料养殖大黄鱼肌肉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和总量与野生大黄鱼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与野生大黄鱼相比,配合饲料养殖大黄鱼在体型﹑体色﹑肉色和肉质方面存在差异,但从作为食用鱼的营养价值角度来看,配合饲料养殖大黄鱼与野生大黄鱼之间无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9.
对声屏障圈养大黄鱼的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鱼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原来主要分布于东海北部至舟山群岛的邻近海区,其次是黄海南部,再次是闽粤沿海。可是,近20年来大黄鱼海产资源日益减少,近于枯竭,虽已开展网箱养殖,但尚未形成规模经济。市场上已有“黄鱼稀贵如黄金”的说法。因此,在网箱养殖大黄鱼的基础上,进而以它进行海牧化试点是适宜的,也是必要的。1声屏障的概念和意义为了将大黄鱼管制在特定的水域海牧,通常需要在海湾隘口设立一道屏障,阻止大黄鱼游失。设障的方法通常是拦网,但拦网范围有限,也影响港湾航道的正常使用。因此,借助声学手段,如果…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元素分析方法,测定了黄、渤海125尾小黄鱼的耳石元素指纹图谱,共检测到Mg、Al、Mn、Cu、Zn、Sr、Ba、Ca等8种指纹元素。不同采样站位小黄鱼耳石元素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线性判别分析可以有效识别不同站位的小黄鱼群体,判别成功率为65%~96%,整体判别成功率为86%。基于耳石元素指纹图谱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黄、渤海小黄鱼早期补充群体划分为渤海种群、黄海中部种群和南黄海种群,其中黄海中部种群站位交叉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