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滇西勐海西定地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西南“三江”造山带南段昌宁-孟连结合带东侧的双江-澜沧俯冲增生杂岩带内。该区分布有一套晚古生代的浅变质碎屑岩系--南段组(DCn)。该套地层既显示层型面状构造型式,又发育有顺层片理、顺层掩卧褶皱、粘滞型石香肠及顺层韧性剪切带等构造形迹,具明显的分层剪切变形、横向构造置换和顺层固态流变特点,构成较典型的褶叠层构造。本文对其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总结,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研究成果认为,南段组褶叠层构造总体形成于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闭合后同碰撞造山收缩挤压背景下的伸展剪切机制。同时指出,南段组是经过构造改造重建而形成的构造地层单元,应称其为南段岩组;现今露头剖面所见南段岩组岩性组合及厚度只代表改造后构造地层的岩性组合特征及褶叠层的露头厚度,不能完全代表南段组原沉积地层的韵律组合及沉积地层厚度;应按构造地层单位进行划分、填图和研究。褶叠层构造作为浅变质岩区一种普遍的构造型式,是对岩石变形组合特征的客观认识,其构造型式、形成机制、形成层次以及形成时间的研究对分析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和深化大陆动力学机制的认识具有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扬子地台西缘江浪变质核杂岩的出露地壳剖面构造地层柱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颜丹平  宋鸿林 《现代地质》1997,11(3):290-297
扬子地台西缘江浪变质核杂岩的出露地壳剖面构造地层柱自下而上由3个体系构成,即中元古界李伍岩群堆垛层系统,代表深部构造层次中多期、多体制变形变质改造后的扬子地台基底;古生代褶叠层系统(中间韧性流变层),其中的3个岩组具有不同的褶叠层构造地层型,其时代分别为奥陶纪、早志留世和二叠纪;最上部为浅部构造层次纵弯曲变形的三叠纪西康群板岩带。在各体系之间以及各体系内部,发育了一系列的顺层韧性剪切滑脱带;其中以分割基底堆垛层与下部盖层流变层的区域性韧性剪切滑脱带最具意义,我们称之为基底剥离滑脱带。  相似文献   

3.
论壳内韧性流层及其构造表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地球物理探测表明,在上地壳之下有一不均匀分布的壳内低速层,中地壳之中还有一些局部的低速层。现代破坏性地震震源主要集中于10~15km深处,相当于这一低速层之顶部,处于脆韧性过渡带内。从岩石变形的角度看,这个低速层是一个壳内的韧性流变层,以发育近水平的韧性剪切带和褶叠层构造为其特征。它在纵向上和横向上都是不均一的,代表了地壳尺度的韧性剪切带,在地壳构造的演化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鉴于浅变质岩部分或大部分经受了固流态变形作用的改造,它既保存有残余(原生)构造,又有后期新生的流变褶皱(褶叠层)及韧性剪切变形,并引起岩石组构的调整和构造置换。因此,提出采用“以岩性分层为基础,以构造解析为主导”的工作方法。换句话说,就是要遵循构造地层学准则,以便查明岩层的正常叠覆关系,正确建立浅变质岩区的填图地层单元。本文根据浅变质岩区的基本构造型式——褶叠层构造,进行详细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划分和对比地层的一些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5.
北淮阳构造带位于大别造山带北缘 ,其中东段安徽境内变质构造地层佛子岭岩群对北淮阳带区域构造研究至关重要。研究表明 ,以原黄龙岗岩组为界 ,佛子岭岩群上、下部早期构造变形明显不同。佛子岭岩群下部郑堂子岩组、仙人冲岩组、祥云寨岩组发育以固态流变为特征的褶叠层构造 ,形成于地壳伸展构造体制下 ,是横向构造置换作用的产物。佛子岭岩群上部诸佛庵岩组、八道尖岩组、潘家岭岩组表现为纵弯褶皱变形 ,构造置换不彻底 ,局部保留有原生沉积结构构造 ,形成于地壳收缩构造体制下 ,是纵向构造置换作用的产物。因此 ,文中将原佛子岭岩群解体为下部卢镇关构造混杂岩带和上部诸佛庵岩群 ,原黄龙岗岩组构造片岩为两者之间的近水平的韧性剪切拆离滑脱带  相似文献   

6.
对青海锡铁山矿区几个关键地质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锡铁山矿区晚奥陶世滩间山群与早元古代达肯大坂群间的接角关系为隐蔽不整合,其间发育基底剥离断层(F1),基底剥离断层之下的“过渡带”实际上是一条退条质的下滑型韧性剪切带。而滩间山群则被构造肢解为O3tm^a-b褶叠层与O3tn^c-d褶皱冲断岩片,其间发育上剥离断层(F2),两条剥离断层面上、下因构造剥蚀充失了大厌地层。并认为和里东晚期的伸展构造体制形成锡铁山变质核杂岩,海西期的抗日压构造体制形成褶  相似文献   

7.
方茂龙 《铀矿地质》1995,11(5):291-296,315
本文通过TM影像解释和野外验证,论证了研究区内近EW向构造带除在前中生代遭受了强烈的近SN向挤压变形外,还在中新生代叠加了脆-韧性和韧性两期近水平右扭剪切变形以及一期脆性变形,形成了现今的挤压带、剪切带和脆性断裂叠加的复杂构造格局。文中还对各期变形的最大主压应力方位、变形时代以及构造形成机制和演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TM影像解译和野外验证,论证了研究区内近EW向构造带除在前中生代遭受了强烈的近SN向挤压变形外,还在中新生代叠加了脆-韧性和韧性两期近水平右扭剪切变形以及一期脆性变形,形成了现今的挤压带、剪切带和脆性断裂叠加的复杂构造格局。文中还对各期变形的最大主压应力方位、变形时代以及构造形成机制和演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延边地区红太平多金属矿的成因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火山热液矿床或火山喷气矿床。作者通过野外调查及综合研究发现,其中所谓的"变质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其实为一套强变形的陆源碎屑岩,主要岩石类型有变形砾岩、绢云片岩、绢云千枚岩,形成宽度50~400m的构造变形带。原岩柯岛群砾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是柯岛群与庙岭组之间的韧性剪切带。红太平多金属矿体产在主剪切带下盘庙岭组中,矿石及围岩也具有一定的变形构造,如褶叠层构造等,矿化沿剪切叶理呈条带状分布,明显受前述剪切带的次级构造控制,属于韧性剪切带型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0.
冕宁三代褶叠层构造的发现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扬子地台西缘的冕宁三代地区,出露有震旦纪一晚二叠世的沉积岩及火山岩,岩石普遍遭受了低绿片岩相变质和浅-中构造相变形,尤以顺层片理、顺层掩卧褶皱、顺层韧性剪切带最为发育,地层序列正常。它们是地壳伸展机制下的褶叠层构造组合,它发生于晚二叠世,定型于三叠纪。  相似文献   

11.
小黑山韧性剪切带是黑龙江省已知较大的韧性剪切带之一,文中简要叙述了该带的构造特征和岩石特征,初步认为该剪切带为一左行走滑-斜冲韧性剪切带,在南北向水平挤压应力场中派生的左旋剪切作用形成。变形时代为早二叠世末—晚二叠世。该带的发现不仅有可能成为两个二级单元的分界线,而且具有良好的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涛  郑亚东 《地质通报》2002,21(4):232-237
中蒙边界-带发育中生代大型推覆和伸展构造。亚干伸展变质核杂岩从开始形成到最终(早白垩世)成型是一个长期递进发育过程,早期深层次透入性韧性伸展剪切主要发生于170-135Ma,有迹象显示在228-170Ma已经开始。这与中生代推覆事件在时代上重合,且运动指向相同,即上盘均向南东,显示推覆与伸展同时、同向的递进转换。提出地壳尺度切向剪切构造模式:在上地壳近水平简单剪切和水平挤压叠加构成一般剪切而形成推覆;而在中下地壳近水平简单剪切和上下挤压(重力作用)叠加构成一般剪切而发育同向伸展拆离剪切带(C′),随着上地壳的增厚和下地壳的减薄,该伸展剪切带向上扩展形成变质核杂岩。  相似文献   

13.
福建建阳竹洲变质核杂岩及其成矿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洲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点是:在古老变质基底之上,叠置两套样式不同的盖层,上部盖层是在伸展体制下发展起来的中生代未变质的盆地堆积;下部盖层则是发育顺层韧性剪切带,由变质岩组成的有序褶叠层,在下盖层之顶、底部、均发育有低角度的剥离断层,而在上部盖层中,则发育一系列上陡上缓呈“铲式”的多米诺正断层,该变质核杂岩构造控制了本区的铀矿化和金矿床的分布。  相似文献   

14.
吉南早元古代集安群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国巍 《吉林地质》1994,13(3):39-45
早元古代集安群经历了三期构造变形,分别形成了三个特征各异的构造形迹组合。Ⅰ世代为层理褶皱组合,由平卧褶皱、轴面片理和韧性剪切变形带组成;Ⅱ和Ⅲ世代为片理褶皱组合,分别由各种位态的片理褶皱和轴面褶劈理、膝折面理组成;Ⅰ、Ⅱ世代的原始构造线方位均为近南北向,为近共轴叠加,但因Ⅲ世代构造的强烈改造,现今多变位为东西向。Ⅰ世代构造形迹组合的特征显示集安群的早期构造环境具有构造层次较深、以近水平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为主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转换挤压剪切带普遍发育在汇聚板块边界及碰撞造山带中,对调节造山过程中的增生、碰撞及物质侧向挤出等起重要作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柴北缘构造带)被认为是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闭合、大陆深俯冲、陆- 陆碰撞和造山后伸展垮塌作用的产物。最近,在柴北缘构造带东段乌兰北部察汗河地区,笔者新厘定出NWW—SEE向展布的右行转换挤压韧性剪切带。本文通过对该剪切带内宏微观构造特征、石英c轴组构、运动学涡度等研究,结合锆石U- Pb年代学数据,来探该讨剪切带的转换挤压样式及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的启示意义。察汗河韧性剪切带内XZ面上发育的宏微观构造以及石英c轴组构共同指示了右行走滑剪切指向,结合糜棱岩的轻微压扁—压扁的应变椭球体形态,共同指示了其具有转换挤压的构造性质;估算的平均运动学涡度限定了其转换挤压变形样式。根据石英颗粒的重结晶机制、c轴组构滑移系以及其开角温度计,确定其变形温度为500~553℃,指示了中地壳变形层次,并结合剪切带内石英动态重结晶颗粒大小,估算其差异应力为28. 5~30. 0 MPa,古应变速率为10-12/s。通过锆石U- Pb定年,获得卷入韧性剪切变形的闪长岩时代为432±3 Ma,结合柴达木盆地北缘已有区域地质资料,推断韧性剪切作用的活动时代为中志留世—早泥盆世(432~396 Ma)。以上资料显示,察汗河韧性剪切带表现出垂直于造山带的水平收缩和平行于造山带的侧向挤出的构造变形样式,伴随着部分由北向南的逆冲分量,形成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晚期的碰撞造山阶段,并指示了其造山作用具有斜向汇聚及碰撞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刘正宏  潘博文  李鹏川  朱凯  董晓杰 《地球科学》2017,42(12):2105-2116
大青山高级变质岩不仅记录华北克拉通早期大陆形成演化历史,也保留了中下部地壳岩石流变信息,它们经历了下部地壳构造层次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条件变质变形、深熔作用改造,形成了复杂构造样式和构造要素组合.韧性剪切带是高级变质岩中主要构造形迹,控制着早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岩主体构造格架.依据野外地质产状、变形特征与构造要素叠加改造关系,韧性剪切带划分为早期近水平顺层伸展型和晚期陡倾韧性剪切带.近水平顺层伸展韧性剪切带呈残留状保留在后期变形改造较弱部位上,主要沿着不同地质单元或者岩性层界面上发育,是在伸展变形体制下形成的.晚期陡倾韧性剪切带呈近东西方向展布,规模较大,叠加和改造早期构造形迹,形成于晚期造山挤压构造环境中,以左行滑移为主.这两种韧性剪切带都形成于地壳中深部构造层次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条件下,变形机制主要为熔体增强颗粒边界扩散和颗粒流动,使岩石发生大规模的塑性流动.在宏观上形成了不对称流动组构、条纹条带构造、熔融线理、层内流动褶皱等构造形迹,在微观上矿物晶体没有发生明显塑性变形,均匀消光,晶体为三边平衡结构,与静态变质结构相似,形成了地壳深部构造层次上变质构造岩-构造片麻岩.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西林河金矿构造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矿区划分了太古宙、元古宙、中生代和新生代四个构造层;整个矿区为一棋盘格子形构造体系;主干构造形迹为由东、中、西三个韧性挤压剪切带,金矿的主要成矿构造是西部韧性挤压、剪切带,主要找矿方向为西带F6及其派生的近南北向剪切断裂群。  相似文献   

18.
对山西中条山、北京西山和安徽月山等地区详细构造研究表明,尽管后地台阶段活化的时代有所不同,但其地壳构造演化显然具有某些共同的规律性:即均以伸展构造体制下的大规模剥离断层作用和横向构造置换的褶叠层发育开始,然后才转换为收缩体制下面理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以及伸层与收缩体制的多次交替,并伴随有与之密切相关的沉积事件、变质事件、岩浆热事件和叠加成矿作用。反映了地质体由深部构造层次到上部构造层次,由韧性变形环境到脆性变形环境的总体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庐山变质核杂岩东侧的星子牛屎墩地区广泛岀露伸展拆离、韧性流变的构造现象,拆离方位为南东方向。该区还岀露一期NNE向左行走滑韧性剪切构造,推测是与郯庐断裂同期变形的构造产物,为郯庐断裂系的一部分。这两期构造运动反映了中生代太平洋构造体制下挤压应力向伸展应力的转换,对伸展滑脱层内同构造的伟晶岩脉及长英质脉的锆石U-Pb年代学测试,结合野外构造现象,以探究该区两期构造性质的转换时限和构造背景。新生变质流体结晶的锆石得到135~140Ma的庐山变质核杂岩拆离带的伸展年龄,内部受热液溶蚀作用的残余锆石得到150.5Ma和153.9Ma的左行剪切变形的年龄。受太平洋构造体制控制,晚侏罗世,该区受板块俯冲作用而处于挤压应力的构造背景,表现为左行剪切构造;早白垩世,在区域性的伸展、减薄作用下,挤压应力向伸展应力转换,庐山变质核杂岩得以形成,其伸展拆离构造是在早期左行剪切构造上的改造与叠加。  相似文献   

20.
在东昆仑中带,北西向韧性剪切带构成了区域构造格局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石灰沟韧性剪切带为代表,该类剪切带具有切割深度大、区域延伸稳定的特点,控岩控矿作用明显,并对北西向构造分区有控制作用,其形成演化与东昆仑区域构造发展背景相一致,反映了加里东到印支期,由拉张到挤压、再到走滑扭动的区域构造应力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