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手段、薄片观察、电子探针、红外光谱等方法对目前中国市场上常见的一种仿碧玉玻璃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样品为乳浊的脱玻化玻璃,其主要成分为SiO2,其次为Al2O3,还含有K,Na,Ca,Mg碱金属氧化物以及乳浊剂的析出物氟化钙和磷酸钙。该仿碧玉玻璃样品的鉴别特征为:颜色呆板,有时可见白斑,密度与硬度较低,贝壳状断口,羊齿植物叶脉状结构。此外,还可通过特征的红外光谱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一些因优化处理而产生轻微玻璃残余物的天然红宝石,经适当浓度的氢氟酸(浓度23%)浸泡后,位于红宝石内裂隙和表面凹坑中的轻微玻璃态残余物被溶解,达到清理玻璃态残余物的目的,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分析含玻璃材料的溶液中Si和Al的浓度分别为28.60μg/mL和2.795μg/mL,进而估算玻璃态残留物的损失量以判定热处理过程中非人为加入的玻璃态物质在红宝石中的充填程度。利用红外光谱仪对玻璃残留物清理前后的红宝石红外光谱进行对比研究得出:清理前,红外光谱显示在1 100~1 000 cm-1内有1个单峰宽谱带,谱峰为1 050 cm-1,是由νas(Si—O—Si)非对称伸缩振动引起的,表明残留物为非晶质体,750~600 cm-1之间位于744 cm-1的吸收峰为νs(Si—O—Si)对称伸缩振动引起;清理后,未检测到玻璃残余物特征的Si—O振动峰,仅具950~600 cm-1范围内的宽谱带,为刚玉Al—O基频振动谱带736、622 cm-1,体现晶质金属氧化物的特征,表明样品中玻璃态物质已被清除,实验后红宝石可被划归为经人工优化范畴。宝石显微镜下观察到清理实验后红宝石中原先被玻璃残余物所掩盖的显著内裂隙及表面凹坑。  相似文献   

3.
本文描述了振动光谱在硅酸盐液体及玻璃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K2i2O5和K2Si4O9的最新喇曼光谱资料,讨论了相对于溶体松驰时标的振动光谱时标。基于粘度及热容的实验测定,硅酸盐体系通常被描述为“液体”或“玻璃”。它们的特征测定的时标要比振动光谱实验长得多。由于硅酸盐架状结构在一般实验室温度范围内具较长的结构松驰时间,硅酸盐“玻璃”和“熔体”对振动光谱实验总是表现出相同的无松驰响应。这是“玻璃”与“  相似文献   

4.
应敏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5,18(3):281-284,300
本文介绍了西谷核废物玻璃的组成、氧化还原状态、玻璃固化的冷却速率及浸出水等,对核废物玻璃稳定性的影响。描述了核废物玻璃的液相线温度、密度、转化温度、电阻率、热扩散系数等物理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5.
陈文成 《福建地质》2003,22(3):145-152
在综合分析福建滨海玻璃砂矿主要化学组分赋存状态基础上,根据石英砂矿采样工艺特点,分析了玻璃砂原矿评价方法的不足。结合国内外玻璃工业对硅质原料(玻璃砂)的质量要求,提出滨海玻璃砂矿新的评价方法——精矿评价法。并介绍了新的评价方法在玻璃砂矿勘查实践中的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6.
汪立今  倪怀伟 《岩矿测试》2006,25(2):119-121
在CSV(Cold—Seal—Vessel)高压设备中,设置温度550℃、压力0.1GPa、放置240h的条件下,进行了安山质玻璃中水的扩散实验,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测定了安山质玻璃中OH、H2Om和H2Ot的含量,而后通过定量计算和计算机处理,获得了水在安山质玻璃中的扩散曲线。为研究水在安山质玻璃中的扩散规律以及火山喷发机理和成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玻璃陨石的成因争论及可能的彗星撞击模型李春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玻璃陨石成因彗星撞击事件玻璃陨石是一种棕黑色或浅绿色的天然玻璃,一般为厘米级大小的块状,表面多具空气动力学熔蚀刻痕。长期的研究证明,玻璃陨石在化学和结构特...  相似文献   

8.
一种罕见的玻璃质岩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界常见的天然玻璃有:1)玻璃陨石,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雷州半岛和广西博白、田桂、百色等地,其成因是:巨大地球外来物体撞击地球,使地表岩石熔融并飞溅至高空,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飞行后,骤冷落到地面形成玻璃陨石;2)击变玻璃,由陨石冲击变质作用产生的玻璃,常含有高压相物质。3)火山玻璃,是岩浆喷发在水下或地表快速冷却的结果。4)假玄武玻璃,是一种貌似于玄武玻璃,但不是火山成因的岩石,分布于地震断层中,一般认为是断层滑动时磨擦热产生的熔融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ODP 1144站钻孔沉积物中微玻璃陨石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电子探针和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方法分析了取自南海北部的ODP1144钻孔沉积物中的微玻璃陨石和取自邻近的广东省湛江和吴川玻璃陨石的主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结果显示,这些微玻璃陨石属于亚洲-澳大利亚散落区的普通微玻璃陨石。从成分上看,这些微玻璃陨石存在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中的绝大部分Al2O3含量在19.0%以上,属于高Al类型,相应的难熔微量元素含量也比较高;个别微玻璃陨石Al2O3含量(13.0%)和难熔微量元素含量较低,微量元素含量和特征比值都与邻近的广东省湛江和吴川的玻璃陨石相近。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意味着,这些微玻璃陨石来源于同一靶源区,但靶区的物质组成并不均一。  相似文献   

10.
假玄武玻璃及其形成过程和机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假玄武玻璃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形成环境和产状作了综合性描述,并对其摩擦熔融成因进行了论证,对假玄武玻璃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以及形成假玄武玻璃的地震断层的动力机制、活动方式和脉动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对母岩矿物性质和流体对假玄武玻璃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概述了假玄武玻璃形成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最后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苏文宁 《云南地质》2003,22(4):345-359
多年系统研究和大量样品检测证明:正确鉴别天然(A)、优化(B)翡翠玉件,比重、荧光是指示,结构是基础,识别充填物是关键,拉曼、红外作验证,综合分析下结论。而在常规仪器检测过程中,特别抓住结构(基础)、充填物(关键),即:用岩矿显微镜细致观察翡翠玉件结构,辅以针探和微区组分鉴别法区分各种充填物,结合比重、荧光检测结果,可以准确、快捷、经济地鉴别翡翠玉件A货、B货,而不需使用红外、拉曼。借助色源类型鉴别可正确鉴别处理翡翠玉件(C货)。  相似文献   

12.
苏文宁 《云南地质》2003,22(3):229-249
多年系统研究和大量样品检测证明:正确鉴别天然(A)、优化(B)翡翠玉件,比重、荧光是指示,结构是基础,识别充填物是关键,拉曼、红外作验证,综合分析下结论。而在常规仪器检测过程中,特别抓住结构(基础)、充填物(关键),即:用岩矿显微镜细致观察翡翠玉件结构,辅以针探和微区组分鉴别法区分各种充填物,结合比重、荧光检测结果,可以准确、快捷、经济地鉴别翡翠玉件A货、B货,而不需使用红外、拉曼。借助色源类型鉴别可正确鉴别处理翡翠玉件(C货)。  相似文献   

13.
火山灰年代学是判断第四纪沉积物年龄的有效手段。文章报告在江苏三处旧石器遗址(和尚墩、放牛山和将军崖)上部堆积中发现的火山玻璃及初步研究结果。和尚墩遗址的火山玻璃主要出现在两个层位: 上层距地表约45cm,火山玻璃的水合层很薄,年代有可能晚于K Ah火山(7.3ka);  下层距地表约70cm,火山玻璃的水合过程已经完成,时代稍老,大致与日本晚更新世火山同期,至少相当于AT火山,年代等于/大于25ka。遗址中的火山玻璃分为pm型和bw型。形态、屈折率及微量包含物的研究表明,火山玻璃的来源可能与日本的火山喷发无关。江苏旧石器遗址中发现的火山玻璃对判断中国东部地区更新世沉积物时代以及埋藏其中的旧石器遗存年代具标志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即将加入WTO。本文结合中国珠宝业实际,对入关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应对等问题进行探讨,然望中国珠宝业能“未雨绸缪”,作好充分准备,在入关后寻求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宝石学测试、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激光诱导离解光谱仪(LIBS)、电子探针(EPMA)对近来在珠宝市场上的铅玻璃充填碧玺样品进行测试与分析,旨在探讨其鉴定特征。结果表明,该铅玻璃充填样品的充填特征不明显,与传统的有机物充填处理方法不同;X射线荧光光谱和激光诱导离解光谱的测试结果显示,该铅玻璃充填碧玺样品具有明显的Pb峰。铅玻璃充填碧玺样品中充填物的电子探针二次电子像及背散射电子像特征,可作为碧玺样品是否经过了铅玻璃充填的诊断性依据,其充填物的化学成分主要为Si和Pb,呈不规则斑块状分布于裂隙中。  相似文献   

16.
投稿须知     
《地质科学译丛》2010,(4):I0003-I0003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主要报道国内、国际宝石学研究和珠宝科技的新成果与新动态,追踪珠宝市场信息,使之成为珠宝业对外宣传的窗口和引进国外最新成果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7.
硅酸盐玻璃和熔体中硅和铝的配位与局部结构:K边X射线吸收光谱研究*李迪恩(中山大学地质系,广州510275)关键词硅酸盐玻璃和熔体硅和铝的配位X射线吸光谱高压下硅酸盐矿物和玻璃中的硅可以形成八面体配位[1],但在通常的低压硅酸盐玻璃中,硅和铝为四面体...  相似文献   

18.
张莓  侯弘 《西北地质科学》1989,(25):108-114
本文用电子探针、X光衍射和激光拉曼探针等方法发现了铁质宇宙尘腔体中的Si-O玻璃物质;对腔体和外壳基质中的两种不同玻璃物质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据此探讨了本区宇宙尘的演化史,推论在地球形成早期的壳幔演化过程中,于高温条件下,曾发生过一定规模的不混溶作用,各种不混溶相物质冷凝后可形成初始地壳及一定的矿产。  相似文献   

19.
假玄武玻璃是地震过程中断层滑动产生摩擦熔融并快速冷却的产物,被誉为"地震化石",记录了断层带内地震发生时的物理-化学过程的相关信息,是认识断裂活动历史的重要物质组成。本文以青藏高原腹地羌塘地块SN向正断层——东依布茶卡断层中的假玄武玻璃和碎裂岩等为研究对象,借助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原位XRF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化学元素分布的分析。野外调查表明该断裂带中假玄武玻璃呈深灰-褐色,与超碎裂岩和碎裂岩相伴生,以断层脉、注入脉和网状脉的形式产出,厚度由几毫米至一厘米不等。显微结构观察显示,假玄武玻璃中残留有摩擦熔融形成的特征构造,如石英的港湾状熔蚀边、蜂窝状气孔构造以及局部发育的长柱状微晶、束状微晶集合体等,指示其为断层滑动摩擦熔融的产物。此外可见假玄武玻璃作为碎屑出现在碎裂岩和角砾岩中,且后期的碎裂岩中包含早期形成的碎裂岩的角砾等,这些特征表明在该断裂带内大地震事件多次重复发生。以该地区正断层初始活动时限13.5Ma、碎裂岩和假玄武玻璃形成深度为10km以下计算,这些断裂岩石从地下深部折返的速率至少为~0.74mm/yr。目前国际上鲜有报导正断层形成的假玄武玻璃,这是我们首次在羌塘地块SN向裂谷正断层中发现熔融成因的假玄武玻璃,对认识区域地震活动及断裂带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洋底的玻璃微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洋沉积物中的微玻璃陨石和火山玻璃是两类性质截然不同的微玻璃体,前者SiO2含量十分稳定,MgO含量比较高,Na2O和MnO含量都很低,并具有Os、Ir等重要地外元素丰度特征。另外,还具有特殊的表面结构以及一定的形成年代。后者的SiO2含量不稳定,MgO含量很低,Na2O和MgO含量比较高,不具有Os、Ir等地外元素丰度特征。因此,不可将它们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