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忠海 《城市地质》2002,14(3):22-25,10
本文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北京市顺义区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大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参照区域地质、物探、化探、水文及实地监测资料,对北京市顺义地区地裂缝的主要特征与变形速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初步探讨了其主要成因,认为构造活动和地下水过量超采是导致地裂缝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了防治意见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充分收集调研西安地区地质及地裂缝研究资料基础上。在西安市区进行可控震源地震勘探剖面40km,查明第四系断层在深部的发育特征和新第三系上部地层主要地震反射标准层及其断裂构造格局;探查市区地裂缝深部发育特征,对地震勘探成果资料进行解释,分析断裂与地裂缝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运城市地面沉降SBAS-InSAR监测和敏感性GI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地裂缝分布密集的运城市典型地面沉降区为研究区,采用小基线SBAS-DInSAR算法,利用覆盖该区域的8幅ASAR影像进行干涉处理,获得该区域地面沉降信息,初步揭示了研究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搜集利用研究区地质资料,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断层、地裂缝等构造因素与地面沉降的关系,建立了研究区地面沉降灾害敏感性分区图,对该区域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30年来,北京市人口急剧增多,城市快速扩张,地下水的抽取量逐年加大,地面沉降加剧,形成沉降中心,地裂缝活动性显著加强,成为制约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地质问题。目前,对于北京市地裂缝的认识仍然局限在针对单独场地的单一地裂缝的调查评价,缺乏对地裂缝区域性规律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有关文献和勘察资料的搜集汇总,结合现场调研,发现北京市地裂缝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大部分地裂缝的发育与深部断裂带的关系密切。据此我们依据断裂带与地裂缝的关系将北京地裂缝划分为6个区,对各区域内地裂缝的分布、产状、延伸以及破坏现象等特征进行了归纳,在此基础上对其成因做了简要分析,并对后续地裂缝研究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宝坻地裂缝区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及地裂缝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认为地裂缝具有集中出现、反复活动、重复致灾的特点,其发生发展与当地大量开采地下水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工程地质调查基础上,对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的几个典型工程地质问题首次进行了伽玛能谱测试,并结合其地质条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系统的数理统计分析,据此,对其争议较大的几个工程地质问题,如F201大断层是否在该坝址附近穿越黄河及其规模;青驼崖-红谷梁一带地表沟槽及坝区外围地裂缝的成因及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评价与讨论。  相似文献   

7.
辽宁抚顺市区凤翔路地裂缝诱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抚顺市是一个在煤炭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城市。煤田开采破坏了该地区的地质环境,在市区内诱发了一系列地质灾害,地裂缝是灾害之一。文章所讨论的地裂缝位于市区内凤翔路南侧,长约1.5km,已造成10余幢建筑物破坏,其中2栋居民楼被迫部分拆除。地裂缝尚在发展,其破坏作用不断加剧。文章通过变形监测数据及地质勘察资料分析,对地裂缝的诱因进行了探讨。认为浑河断裂带是发育地裂缝的地质构造基础,采煤沉陷为地裂缝的发育提供了运移空间及应力条件。该地区频繁发生的矿震加剧了地裂缝的发展及破坏作用。所得结论可供地裂缝治理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遥感、地质、物探、化探、测量、钻探等勘查方法,对抚顺市区地裂缝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表明,抚顺煤田采空区物质亏损引起原始地应力场失衡,原始应力场失衡引发侧向拉伸引力,侧向拉伸引力作用造成断层发生局部活化效应,导致岩石地质体结构发生变化继而引发地裂缝。指出地裂缝是由地质环境条件作为主控因素、采煤工程活动作为诱发因素形成的。研究成果为深刻认识抚顺市区地裂缝成灾机理,预测抚顺市区地裂缝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及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北京顺义木林-塔河一带地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及北京市顺义区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大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工作,参照大量区域地质、物探、化探、水文及实地监测资料,对北京市顺义区木林&塔河一带地裂缝的特征与变形速度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其主要成因,认为构造活动和地下水超采是导致地裂缝形成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了防治意见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是作者20多年来亲自考察研究西安、汾 渭、山西和河北平原等处地裂缝的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后,又收集研究了全国 地裂缝发生的24个省市6000余条处地裂缝,查阅了数以千计的史书、地方志、报告、图集, 汇集出近4000年来的历史地裂缝。主要论述了地裂缝地质学的萌生和建立;地裂缝成因类型 和构造地裂缝特征。中国地裂缝的空间分布;地裂缝活动的周期性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构 造地裂缝成因及其动力因素和影响因素;地裂缝效应及其对城乡建设的影响;地裂缝场地工 程地质评价;地裂缝灾害的预测、避让和设防与对策及其实例。   本书内容涉及工程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灾害学、新构造学、岩石圈动力学、系统工程学。 可供城乡建设规划、工程勘察、工程地质、灾害地质、构造地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与防 护工程等方面的工程技术、科研、管理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使用和参考。全书共12章93万 字,插图200余张,照片43幅,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定价60.00元。   联系地址:063000 河北省唐山市国防道矿院楼302-2-9号 王景明收。  相似文献   

11.
浅析某油田地下水石油类污染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处于东北某油田区,该油田已有近50年的开发历史。随着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大量的石油被开采了出来。但是在开采过程中由于对落地原油及开采过程中油田废水的处置不当,致使地下水遭受了污染。因此保护地下水免受进一步污染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都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基于研究区水样测试的结果石油类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图,发现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小范围内呈面状分布外,主要呈点状分布于研究区。通过结合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构造背景、地表水流和污染源的大量调查研究,分析得出石油类污染物主要是通过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裂缝和新构造断裂引发的地裂缝以及事故性污染到达地下水的。研究区的ZK6号井附近由于长期的超量开采地下水从而改变了地下水流向,在地表则形成了地面沉降并引发了此处的地裂缝,致使此地下水油类的污染非常严重。另外,新构造断裂在北西向、北北东向及东西向3组壳断裂带的基础上继承性运动,致使下伏含油层油气沿裂缝上窜污染上覆含水层,同时在油田地表发育大量的地沟、地裂缝,地表洒落的原油及其他污染物通过这些地裂缝污染含水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陕北微波工程府谷邮电微波站(下简称府谷站)地裂缝形成的地质背景、地裂缝发育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它的形成与采矿活动有关,地震波的参与仅是其诱发因素。最后讨论了其发展趋势及地基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对陇东黄土塬区地裂缝灾害的调查表明,在该区不断发生的地裂缝灾害实际上是在黄土构造节理的基础上,黄土潜蚀灾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黄土塬区边缘一种特有的地质灾害现象,其形成除受黄土构造节理控制外,还受黄土本身的湿陷特性及塬面坡度、降水强度、地面硬化等条件制约。本文在灾害现状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黄土塬区地裂缝灾害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4.
文章依托西安地铁二号线工程,对跨地裂缝的地层进行剪切波速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确定了地裂缝变形带内的剪切波速变化规律,给出了地裂缝变形带地裂缝上盘影响带宽度小于3.5~5.7m,下盘影响带宽度小于2.0~3.3m,其结果与现行的相关规程中的参数吻合,为规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肯尼亚裂谷位于东非大裂谷东支中段,现代构造运动以及火山活动强烈,是当今地学研究的热点地区。裂谷区因其独特的地质构造背景、岩土体特性以及气象水文条件,使得地裂缝灾害较为发育。文章以肯尼亚裂谷地裂缝为研究对象,利用资料收集、野外调查、槽探、钻探和室内土工试验等研究手段,对研究区的地质环境背景、地裂缝平剖面结构特征进行研究。裂谷拉张和火山活动等内动力地质作用是该区域地裂缝形成的控制因素,浅表部松散易潜蚀的土体是地裂缝形成的物质基础,强降雨为地裂缝的形成提供了水力条件,“软硬软”的地层结构为水力侵蚀物质提供了有利的堆积场所。将肯尼亚裂谷区地裂缝的形成演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孕育阶段、扩展阶段和成灾阶段。  相似文献   

16.
新书简介     
《中国工程地质五十年》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 会策划、选编而成 的。反映了中国工程地质学50年来发展历程的历史性文献和学术成果。其中有创业开拓的艰 难历程和奋斗精神;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过程以及取得的经验和成果;有结合中国地域特 色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同时,对中国工程地质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此书 对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岩土工程学、环境科学、自然科学史等学科以及对水利、铁路 、矿山、城市等工程建设都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全书44万字,275页,地震出版社200 0年9月出版,定价28.00元。   联系地址:100029 北京9825信箱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      《地裂缝及其灾害的理论与应用》是作者20多年来亲自考察研究西安、汾 渭、山西和河北平原等处地裂缝的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后,又收集研究了全国 地裂缝发生的24个省市6000余条处地裂缝,查阅了数以千计的史书、地方志、报告、图集, 汇集出近4000年来的历史地裂缝。主要论述了地裂缝地质学的萌生和建立;地裂缝成因类型 和构造地裂缝特征。中国地裂缝的空间分布;地裂缝活动的周期性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构 造地裂缝成因及其动力因素和影响因素;地裂缝效应及其对城乡建设的影响;地裂缝场地工 程地质评价;地裂缝灾害的预测、避让和设防与对策及其实例。   本书内容涉及工程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灾害学、新构造学、岩石圈动力学、系统工程学。 可供城乡建设规划、工程勘察、工程地质、灾害地质、构造地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与防 护工程等方面的工程技术、科研、管理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使用和参考。全书共12章93万 字,插图200余张,照片43幅,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定价60.00元。   联系地址:063000 河北省唐山市国防道矿院楼302-2-9号 王景明收。  相似文献   

17.
西北黄土覆盖区采煤地裂缝造成浅表水资源漏失和土体失稳,为此开展黄土覆盖区采煤地裂缝微生物诱导碳酸钙(CaCO3)沉淀(Microbial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修复实验研究。以陕北柠条塔煤矿为研究背景,对采煤地裂缝特征进行观测,揭示采煤地裂缝发育特征。结合矿山压力观测,划分黄土采煤地裂缝类型。基于采煤地裂缝分类和特征,采用无侧限抗压实验、三轴抗压实验、变水头渗透实验及三轴渗透实验,对比测试了两类裂缝黄土MICP修复样品的力学和水理参数。基于修复体pH、MICP CaCO3产量和扫描电镜测试结果,剖析采煤地裂缝MICP修复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土覆盖区采煤地裂缝可分为边界地裂缝和内部地裂缝2种类型。边界地裂缝条件下,菌液和胶结液的最佳比例为1.2∶1.0。内部地裂缝条件下,裂缝充填物中风积沙与黄土的最佳比例为1∶1,菌液和胶结液的最佳比例为1∶1。黄土覆盖区不同类型采煤地裂缝的开度差异,造成CaCO3产率相差31.2%,因此,边界地裂缝较内部地裂缝最佳MICP修复液中胶结...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岩溶区地裂缝灾害程度的综合评判模型及评判指标,综合评判计算模型,并具体结合广西来宾、小平阳,峰林平原区三个重要区段内岩溶区地裂缝的灾害程度,进行了两级模糊综合评判,其综合评判与分区结果较好地真实反映出这三个区段内地裂缝灾害程度的实际强弱及未来可能之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氡气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地裂缝的形成机制入手,通过分析地裂缝氡气剖面曲线,对地裂缝氡气异常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质背景提出了一些看法,给出了地裂缝氡气异常的判据。  相似文献   

20.
塌隐地裂缝,改变了地层的几何结构,破坏了三维地震反射层的连续性,出现了反射波同相轴错断、反射层产状变化、反射波能量转换、反射波增多或减少等特征。据此利用石塘湾因果岸三维地震资料对其地裂缝地质灾害形成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实际资料的分析,指出本区地裂缝类型为张跌型,并以较多的资料翔实地说明了诱发本区地裂地质灾害不可分割的五个因素,从而为治理地裂缝地质灾害提供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和治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