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球》2016,(3)
正"对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这是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说的一句话。在世界各地,城市建设思路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无论是旧城的改造还是新城的规划,很多城市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巴黎固守千百年的文化传承的同时,把古城和新兴卫星城巧妙的联系起来;伦敦浴火重生,向智能城市飞奔而去;东京则全力建设公共交通,实现"多  相似文献   

2.
乌鲁木齐市活断层数据库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柔洁  刘云华  傅长海 《内陆地震》2008,22(3):193-202
乌鲁木齐市活动断层信息数据库包含了大量的活断层实测数据及研究成果。研究城市地层3维模型及市区活动断裂对建设场地的影响,可供城市建设、政府决策、规划、土地利用、重大工程选址、建筑抗震设防和震时灾害的快速评估及指挥部门的应急救灾使用。  相似文献   

3.
段雯娟 《地球》2014,(5):78-81
中国历史上许多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诗歌或者画作或多或少的表达着他们寄居与山水之间的美好愿望,然而从现实角度出发,如果想要将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相结合,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而在欧洲古代城镇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也可以看到生态城市的雏形,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生态理念体系。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6,(5)
正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在当前的中国,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城市众多,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不同的城市创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震防灾避难所的发展沿革是露宿→窝棚→简易房、帐篷→过渡安置房。重大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的实践表明,露宿是最危险的避难方式;窝棚有最基本的防灾功能;简易房和帐篷具备基本生活条件;汶川大地震后兴建的彩钢过渡安置房是我国中长期避难场所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避难场所发展规划可对各城市普及性地规划建设避难场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建筑抗震设防水准的逐步提高,将出现开放型与封闭型避难场所并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全国尺度的城市建筑地震风险评估对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全国人口普查和城市统计年鉴等给出的宏观指标建立城市建筑数据库,通过GEAR1方法(Global earthquake activity rate model 1)和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给出具体场地的地面运动强度,通过地面坡度与剪切波速的对应关系确定的场地类别来考虑地震动输入,采用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方法建立建筑分析模型,通过地震经济损失风险指标和建筑严重破坏和倒塌风险作为风险评价指标,给出中国大陆主要城市建筑地震风险分布图。结果分析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基于可公开获取的数据预测全国不同城市的建筑震害风险;根据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给出的地面强度,地震经济损失高风险区主要是设防加速度0.3g以上地区;考虑城市人口、GDP因素后,中、东部城市因人口和财富密度较高,建筑地震风险增加明显;不同地震动选波对经济损失风险影响较小,而对倒塌风险影响较大。本文分析方法可以为城市建筑地震风险分析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7.
《地球》2017,(6)
<正>近年来,随着博物学爱好的升温,越来越多人开始观察身边的草木鸟兽鱼虫。当这样的"自然观察"日渐深入时,我们总忍不住想一些更宏观的问题:自然环境是在变好还是变坏?它得到应有的保护了吗?从哪里可以获得有关的信息?2016年由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猫盟CFCA、荒野新疆、中国自然标本馆、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共同发起了"自然观察"项目,试图从自然环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回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建设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是国家"九五"期间建设的重大科学工程,自1998年开始观测以来,获取了大量的地壳形变GPS观测资料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为认知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础资料和定量约束。"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二期工程"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对网络中观测站点的空间密度、观测方式和应用功能进行大幅度强化。本文扼要介绍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一期工程的建设内容、运行现状和主要成果及二期工程的建设规划。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一、二期工程将为我国地震监测和地学研究提供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地测量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9.
正"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和城市建设项目用地整治对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善城乡居住条件,提高土地利用集约节约水平等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严金明6月24日在京召开的"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与节约集约用地"研讨会上说。在中国,土地整治作为兼容土地面积外延扩展与内涵挖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智慧城市是在数字城市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更智能化、更信息化的城市建设理念,是目前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智慧城市建设是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人口膨胀等"城市病"的关键。6月20日,2018第十二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暨设备博览会(以下简称"智慧城市大会")在北京举行。本届智慧城市大会以"智慧城市2.0:智慧发展,智能未来"为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地震避难疏散场所的规划原则与要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震避难疏散场所是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地震区的城市必须规划建设地震避难疏散场所。探讨了规划建设城市地震避难疏散场所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主要要求与重要指标。规划建设的城市地震避难疏散场所必须确保避难疏散安全。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16,(6)
绿色建筑是一个全球热门话题,国际上对绿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从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开始,到如今随着国外绿色建筑迅猛发展,它已成为城市解决资源能源危机、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重要手段。让我们来看看国外那些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其中有很多让人脑洞大开的先进理念和巧妙设计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地球》2016,(7)
正为推动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响应国家"十三五"绿色发展规划要求,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不久前在山东济南市举办了"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2016年会暨低碳城市与新能源发展论坛"。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表示,低碳转型是我国  相似文献   

14.
正2018首届中国智慧社会发展大会暨第二届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年初在京召开。大会在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的支持下,由中国信息协会主办,中国信息界杂志社承办,中国城镇化促进会中城特色小镇规划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信用联合体、中国信息界发展研究院六家单位协办。来自国家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17,(5)
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脚步逐渐加快,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建设。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现代建筑中又逐渐涌入了很多现代化的设施,而这些设备和设施多是电气设备,这也使得现代化建筑中的火灾隐患越来越大。一旦发生火灾,将会影响这些建筑中的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能够及时发现火灾隐患,众多建筑中都开始使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目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建筑中。  相似文献   

16.
地震卫星和卫星地震应用系统建设已写入了<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十一五"规划>等多项重要规划中.根据防震减灾业务发展对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需求,卫星地震应用系统总体包括几个部分.  相似文献   

17.
姚鹏飞 《地球》2012,(8):1-1
在中国尤其华北地区,2012年的7月下旬以来,雨情水灾紧迫。从此次紧迫的雨情和水灾当中来审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说,在累年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其一,从北京、天津和太原等城市的内涝,可见地下排水管线规划和建设上的不足。实际上,7月21日暴雨导致北京内涝之前,武汉和南京亦遭遇了内涝,而内涝几乎在每年雨季都会出现,今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16,(5)
正近年来,由于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全国各地纷纷加快了城市转型的步伐。"十三五"规划纲要更是提出,要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5%,要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建成的城市建构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不同,导致基于遭遇烈度建立的建构筑物地震易损性矩阵,在应用于按照标准设防烈度进行建设的城市规划区震害评估时存在一定的偏差。针对该问题,引入烈度差的概念,结合实地调研数据研究了典型城市的地震震害,分别采用地震烈度与烈度差建立城市建构筑物的地震易损性矩阵,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合已有文献研究的案例统计,分析比较了基于烈度差的建筑抗震能力指数与模拟分析统计结果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烈度差构建的城市建筑地震易损性矩阵能更好地反应城市建筑震害情况,基于烈度差建立的城市建筑抗震能力指数和模拟分析统计的城市建筑抗震能力指数基本吻合,烈度差能更好的反应不同标准设防烈度的建筑抗震性能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典型建筑的地震损失预测方法Ⅰ: 结构易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易损性分析是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多层砌体房屋结构、排架结构和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等3种城市典型建筑,首先给出了该类单体建筑的地震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然后对群体建筑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以及群体建筑的易损性分类方法进行了探讨,为城市典型建筑的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和评估提供参考,并为宁波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地震损失预测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