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书架     
《气象》2016,(1)
正《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报告2015》史军戈华清主编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气候变化应对与适应的理论基础、国际谈判风险与对策、不国国家的应用对策、具体的法律制度,还特别针对我国气候变化问题,分别从亚非拉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与政策、地方环境立法对可气候变化的适应与调整、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建议、人工影响天气的法律问题及对策、农村气象灾害整体性防御体系的构建、基于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跨区域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跨区域性气象灾害应急调配优化等开展特别有实践  相似文献   

2.
1、《青海气象》是以高原天气预报、气候变化趋势研究、气候与生态环境监测、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气象科技服务等内容为主,兼以气象工作管理、气象文化建设等内容,供内部交流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水旱灾害公报(2014)》《中国气象灾害年鉴》《中国气象年鉴》等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和综合分析法,对1995—2014年(近20 a)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暴雨洪涝和干旱造成的农业受灾面积波动较大,重大以上洪涝灾害5 a一遇,重大以上旱灾10 a一遇,风雹灾害和冷冻灾害总体变化不大;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年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我国农业暴雨洪涝和干旱灾害变化的主要气象原因;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设,不断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作用,科学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既是保证我国农业不断适应气候变化、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的有效措施,也是近20 a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生态质量气象评价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规范(试行)》标准,以2008—2013年遥感晴空数据及相关气象、统计、调查等资料为数据源,对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气象评价,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3年,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处于良好水平,且生态质量逐年略有提升。其中,1)江西省植被覆盖度整体较高,并呈小幅上升趋势;2)湿润指数亦呈现小幅上升趋势,并且江西省降水随季节分布不均,春季湿润指数值平均最大;3)水体密度指数及土地退化指数较稳定,但存在季节变化;4)灾害指数随年度受灾程度不同有较大起伏,夏季是江西省遭受气象灾害较为频繁的季度。  相似文献   

5.
了解农户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适应行为影响机制对未来制定有效气候变化政策至关重要。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利用西安市白鹿原樱桃种植区农户的调查数据,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樱桃种植户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适应行为机制。研究表明,种植户关于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且三者均可直接影响种植户适应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的行为意向,其中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最为显著;种植户的知觉行为控制对于气候变化及气象灾害的适应行为影响不显著;种植户对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的行为意向是影响其适应行为最直接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双季稻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IS技术,分析了江西省14个代表台站1956—2012年气候资料,并根据江西省双季稻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对影响江西省双季稻的3个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小满寒、高温逼熟、寒露风)指标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江西省早稻主要受小满寒和高温逼熟影响,晚稻主要受寒露风影响。小满寒灾害的高风险区主要包括修水、宜春、景德镇、玉山和广昌等地,高温逼熟灾害的高风险区主要包括赣州、遂川、广昌、吉安、贵溪、玉山和修水等地,寒露风灾害的高风险区主要包括修水和宜春。江西省早稻气象灾害中度风险等级区分布于江西省平原和盆地,重度风险等级区大体分布于周围山地丘陵地区。晚稻气象灾害重度风险区主要位于西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城市气象灾害及其影响越来越突出,呈现和传统气象灾害不一样的特征和演变规律。国内外都非常重视城市气象灾害的研究,强调气候变化的驱动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是一种趋势。中国城市气象灾害有暴雨、低温冰冻、高温热浪等多种类型,对城市的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很多学者十分关注城市气象灾害及其城市经济和社会影响研究。随着新型城市气象灾害潜在风险增加,城市气象灾害引致城市环境的脆弱性和人文社会学科引入城市气象灾害研究,将是城市气象灾害研究中的新兴领域,中国未来城市气象灾害研究也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8.
<正>1引言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我国气象灾害呈现出突发性强、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等特点。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为此专门出台了《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2016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要求,指明了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1]。在此背景下,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重  相似文献   

9.
通过介绍现有地方志中气候资料记载概况,具体分析地方志中气候资料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比较湖南、甘肃、黑龙江、江苏、广东等地方志中气候资料记载的异同以说明现有地方志中气候资料记载的特征,对现有地方志气候资料记载进行评价,对入志气候资料的选择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广西通志·气象志(1991~2005)》编修工作中气候资料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1引言 2013年12月,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城镇化建设提升质量;2014年3月,国务院再次推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突出城镇化目标以人为核心。黑龙江省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黑龙江省面临的气象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现代农业、森林生态、城镇防灾减灾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黑龙江省“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编写思路研究中,黑龙江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气象灾害防御是一个必须重点考虑的方面。  相似文献   

11.
冬季南京北郊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阴离子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冬季在南京北郊进行24 h采样,运用离子色谱法研究大气PM10中水溶性阴离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PM10中阴离子的平均总质量浓度在白天和夜间分别为658.21、622.84 μg/m3;PM2.1则分别为337.86、319.97 μg/m3,阴离子主要存在于细粒子中;主要水溶性阴离子均为SO42-,且海盐对南京北郊大气PM10和PM2.1中的SO42-质量浓度影响很小。SO42-、Cl-和F-粒径谱分布相似,均呈双模态;NO3-和NO2-主要呈现单模态。SO42-与NO3-、F-与NO3-、SO42-与Cl-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相关显著,说明其存在一定的同源性。NO3-/SO42-的平均值在白天、夜间分别为0.058 2、0.048 4,说明南京北郊大气污染以固定源为主。分析NO3-、SO42-前体物的转化率知道,采样期间SOR和NOR的平均值均大于10%,即SO42-部分来源于SO2的二次转化,而不是单一来源于一次污染物。  相似文献   

12.
2019年3月21日21:13广西桂林市临桂区国家气象观测站测得60.3 m·s-1的瞬时极大风速,2019年4月13日14:11广东湛江市徐闻县下属和安镇镇政府自动气象站测得50.7 m·s-1的瞬时极大风速,两地均出现比较明显的风灾。通过分析监控视频、无人机航拍资料、现场勘察和走访目击者,获得如下结论:21:09—21:14临桂国家气象观测站及周边区域的风灾过程是一次EF2级微下击暴流,时间尺度大于6 min,空间尺度约为1.6 km×2.0 km,属于α小尺度(400~4000 m)微下击暴流,其中包含7个β小尺度(40~400 m)微下击暴流;灾害现场呈现出受灾区域的纵横比小、灾情不连续和树木倒向有明显辐散的特征。14:09—14:15广东湛江徐闻的风灾过程是一次EF3级的强龙卷,持续时间约为7 min,龙卷路径长约为3.2km,宽约为30~280 m,监控视频显示在龙卷发生地附近出现了持续时间极短的旋转性大风。相对于临桂微下击暴流,龙卷灾害现场具有风灾破坏带纵横比大、灾情连续和多处树木倒向呈现辐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2003年夏季中国地区降水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利用NCEP/NCAR大尺度再分析资料和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模拟了2003年夏季(6~8月)中国地区的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结果表明,RegCM-NCC较好地模拟出江淮地区的洪涝,但是对江南和华南发生的严重伏旱的模拟不明显;模式模拟的土壤含水量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地区的降水和洪涝状况,包括江淮地区的洪涝和江南、华南发生的严重伏旱;江淮地区前期高土壤含水量及后期强降水是该地区洪涝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2021年8月3日柳州市出现一次伴有短时强降水和下击暴流的强雷暴大风天气过程。利用观测资料以及柳州自动站分钟级数据、雷达、风廓线等资料,对此次过程中下击暴流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过程是在大陆高压与热带辐合带间中低层为一致东北气流的背景下,弱垂直风切变与强不稳定能量、深厚干空气源、近地面的干绝热递减等有利环境条件下,由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抬升触发的。②下击暴流初始回波具有脉冲风暴特征,之后发展成多单体风暴;下击暴流发生前有反射率核心下降,低层入流及中层径向辐合增强等特征,其垂直结构表现为低层辐散、中层辐合、中高层辐合旋转。③地面大风出现前风廓线雷达风场有明显高空动量下传和低层风速减小,大风出现在低层风速开始增强时刻,早于低层风速最强时。④下击暴流的产生与降水粒子的拖曳作用和负浮力有关;地形作用使得强对流回波沿地形运动,且下坡地形与峡谷效应对极端大风的形成有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07年中国气候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邹旭恺  陈峪  刘秋锋  孙家民 《气象》2008,34(4):118-123
2007年,中国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3℃,为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平均年降水量接近常年.年内,我国气象灾害频发,淮河流域夏季发生特大暴雨洪涝,北方出现罕见秋雨;江南、华南发生五十年一遇特大秋旱;热带气旋登陆多、时间集中,损失接近常年,但死亡人数少;辽宁、山东初春遭遇强暴风雪(雨);局地强对流天气频发,雷击灾害伤亡重;春季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少,出现时间集中.总的来看,2007年我国干旱面积偏大,暴雨洪涝损失重,城市内涝频发,雷击灾害伤亡多.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素有"十年九旱、年年春旱"之称,降水量是影响当地工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根据鄂尔多斯多年的降水资料,找出其降水的季节分布规律,尽可能作准降水预报,为工农牧业生产及党政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酸雨研究综述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回顾了我国开展酸雨研究以来所取得的各方面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酸雨的定义、空间分布特征、化学特征、影响酸雨pH值的因素、酸雨对生态社会的影响以及酸雨控制的对策和方法6个方面。研究表明,海洋降水pH值以4.8、内陆降水以5.0作为酸雨的界限更为合理;我国酸雨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南方酸雨比北方严重,且以城市为中心分布;我国降水中总离子浓度很高,酸雨是典型的硫酸性酸雨,降水酸度与(SO42- NO3-)/(NH4 Ca2 )的浓度比值有着高度的正相关;酸雨的形成不仅仅取决于酸性物质的排放,还与酸性物质的迁移和扩散、土壤的性质、大气中的氨、大气颗粒物及其缓冲能力和气象条件有关;酸雨对生态系统、建筑物和人体健康都造成了严重危害,我国酸雨还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发展酸雨控制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疆夏季降水偏多(少)同期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NCEP/NCAR全球网格点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环流角度系统地分析了1979~1995年夏季(6~8月)新疆出现降水偏多或偏少时北半球范围内平流层下部(100hpa)和对流层中部(500hpa)的平均环流形势。结果表明新疆夏季降水偏多或偏少同期具有各自较为显著的环流特征;最后选取1996年夏季和1998年夏季两个典型个例加以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部城市群夏季大气能见度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2009年6—8月辽宁中部4个城市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夏季的季、月、日能见度分布,并探讨了能见度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内各城市夏季大气能见度月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天气系统和大气环境比较均一,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各城市大气能见度日变化呈明显的单周期谷、峰形分布,06时前后能见度最差,15—16时最好;大气细粒子、水汽和风速都对城市群能见度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大气细粒子是主要影响因子;城市群夏季的低能见度时次,仅有一小部分是由轻雾引发的,而大部分则是由霾天气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对广西夏季降水量进行EMD分解后,利用均生函数相关法,比较不同IMF分量组合建模的预测,不同组合试验预测显示,用前二个IMF分量组合建模预测是最佳的组合方案。经对2001—2010年共10年广西夏季降水量实际预测检验表明,趋势预测准确率达70%以上,对夏季降水量预测较有参考价值。为基层台站的气候预测及服务提供一个客观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