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东疆地区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东疆地区6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6年汛期(5—9月)逐日降水序列资料,分析了东疆地区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6 a来,东疆地区汛期PCD平均为0.35,呈逐年微弱减小趋势(-0.02·(10 a)~(-1)),表明汛期降水趋于均匀化;汛期PCP平均为35.0候,呈逐年推迟趋势(0.45候·(10 a)~(-1)),表明汛期降水有所推后。汛期PCD和PCP空间分布不均匀,南部平原大、北部山区小,最小值均出现在天山北麓巴里坤。汛期PCD和PCP在整个时段内都存在13 a左右的长周期变化,且前者在1996年发生突变,以下降趋势为主,表明降水集中度逐渐减弱,趋于均匀化。通过汛期降水量与汛期PCD、PCP的相关合成分析,发现少水年PCD较多水年偏大,而多水年PCP较少水年偏晚。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1—2010年华南地区64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计算降水集中度指数Q,分析了华南夏季降水的结构。结果表明:夏季华南地区北部(南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度较小(大),表明该地区降水较为分散(集中)。在趋势变化上,近50年华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量和降水集中度都是增多的。北部和南部的降水量也均呈增加的趋势,北部增加更明显。另外,降水集中度在华南北部和南部也均呈增加的趋势,即降水呈现更集中的趋势,尤其是华南南部降水集中度增加更明显。此外,无论降水量为1 mm以上、25 mm以上还是50 mm以上的降水,持续1 d降水的雨日都在减少,而超过1 d的持续性降水过程都在增多。在空间分布上,华南大部分地区1 mm以上降水的雨日呈减少的趋势,而25 mm以上和50 mm以上的持续性降水过程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近46年辽宁省降水集中程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辽宁省25个台站1960—2005年逐候的降水资料,运用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分别讨论了辽宁省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同时对多水年和少水年的集中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能够定量地表征降水量在时空场上的非均一性,降水集中度平均为0.655,最大为0.749,最小为0.509;集中期平均为40.953候,最大值为45.221候,最小值为37.697候。年降水集中度和汛期降水集中度均呈减小趋势,汛期降水集中度减小的趋势明显。降水集中度的EOF分析显示取前3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可解释70%以上的方差。第一特征向量表现为全省一致性,而第二特征向量表征为东南与西北地区的反相,第三特征向量表征为东部山区与西部和沿海地区的反相。多水年的降水集中度明显比少水年的偏大且多水年的降水集中度分布较少水年复杂。  相似文献   

4.
一种新的反映我国降水季节内非均匀性特征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睆  陆尔  赵玮  李慧 《热带气象学报》2015,31(5):655-663
利用中国553个台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降水集中度PCD、新的集中程度方法Q和旱涝指数W分别讨论了中国夏季降水季节内非均匀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我国西北大部分地区降水相对集中,西北地区中部和西南地区降水较分散,东部整体降水并不集中,但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相对集中。新疆和西藏地区西部、西北地区中部以及东南沿海等地降水集中程度逐渐趋于分散,Q在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显示趋于集中,PCD则相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和华南沿海W值较大,易发生洪涝,西部地区W值较小,相对容易发生干旱。西藏、青海部分地区以及长江、黄河流域发生干旱或洪涝灾害较频繁,西南地区W年际变化很小。1960—1980年代W大多偏小于平均值,1981—1993年W变化幅度较大,1994年后W多偏大于平均值,全国大部分地区W值多为增大趋势。另外W有显著的2~3 a和7~8 a的震荡周期。   相似文献   

5.
桂林市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与旱涝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桂林13站近50a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近年来气象学者提出的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定义,计算桂林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对其统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集中度最大值为0.59,最小值为0.12,平均值为0.33,年际变化大,有10a的变化周期;降水集中期出现在汛期第5旬到第8旬之间的年份占76%。对集中度大值年和小值年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汛期降水量偏多时,集中度偏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集中度偏小则降水较均匀,不利于洪涝的形成。多水年和少水年降水集中度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多水年的集中期明显比少水年偏迟。  相似文献   

6.
基于1961-2007年新疆北部104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天山山区、天山北麓、伊犁河谷和北疆北部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北疆北部汛期降水总量虽然最小,但年际变化较大。天山山区汛期降水总量虽然最大,但年际变化较小,说明山区降水稳定。北疆以及四个子区域多年平均的汛期降水集中度约为0.2左右,汛期降水集中期出现在32-37候。北疆北部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年际变化均相对较大。北疆地区汛期降水偏多时,降水量在整个汛期分布比较均匀,而汛期降水偏少时,降水量比较集中。  相似文献   

7.
桂林市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与旱涝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桂林13站近50a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近年来气象学者提出的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定义,计算桂林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对其统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集中度最大值为0.59,最小值为0.12,平均值为0.33,年际变化大,有10a的变化周期;降水集中期出现在汛期第5旬到第8旬之间的年份占76%。对集中度大值年和小值年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汛期降水量偏多时,集中度偏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集中度偏小则降水较均匀,不利于洪涝的形成。多水年和少水年降水集中度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多水年的集中期明显比少水年偏迟。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1961~2010年降水的非均匀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山东省121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观测数据,采用气候趋势系数、M-K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讨论了山东省降水集中程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山东省降水集中度(PCD)的变化范围在0.55~0.70之间,鲁西北、鲁中山区、半岛内陆地区为高值区;降水集中期(PCP)变化范围在37~46侯之间,地区间差异明显。PCD多年平均值为0.62,PCP在43侯前后。各站PCD的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大部分站PCP的变化趋势不显著。PCD和PCP没有发生突变,PCD和PCP一直分别存在5 a、8 a左右振荡主周期,同时并存多个周期。多水年和少水年PCD和PCP的空间分布差异较明显,年降水量与年内PCD在全省表现出一致的正相关,与PCP相关系数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但整体也表现为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21年汛期(4—6月)江西省83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序列资料,计算了江西省汛期候尺度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运用合成分析、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江西省汛期降水的不均匀特征。结果表明:江西省PCD的变化区间为0.12—0.43,PCP的变化区间为5月第1候至6月第5候,说明江西省汛期降水较为均匀,但近年来降水有更集中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赣南南部和赣北东部降水较为集中,降水集中期自南向北逐渐推迟,主要出现在6月中下旬。从变化趋势来看,PCP在赣南南部和赣中东部为偏早趋势,赣中北部和赣北地区有偏晚的趋势,PCD的趋势并不明显。多雨年PCD大值区主要在赣中地区,最大降水出现在6月;少雨年PCD大值区在赣北中南部和赣南东部地区,最大降水出现在5月。  相似文献   

10.
广东地区后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广东省23个台站1961—2006年后汛期(7—9月)逐候的降水资料,计算了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并讨论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能够表征降水量在时空场上的变化,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EOF的第1特征向量表现出一致的上升趋势,呈现东北—西南向分布,第2特征向量变化特征呈东西向反向分布。广东地区后汛期降水集中度呈逐年微弱下降趋势,并在年代际和年季尺度上存在不同的周期变化。广东地区降水集中度分布不均,在广东中部多水年的集中度大于少水年,多水年集中期要小于少水年。环流场的分析表明,集中度的高值年,1000 hPa5、00 hPa上我国北方均易受高压控制,存在高度场的正距平中心,同时高压易于南伸,与南方暖湿空气交汇,容易导致强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