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资讯     
《地球》2015,(7)
<正>中国提交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国家发改委透露,6月30日,我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根据文件,中国确定的2020年行动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6,(1)
正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北郊的布尔歇展览中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11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隆重举行,184个国家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涵盖全球碳排放量的97.9%。超过150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了本次气候大会的开幕式。此次大会目的是促使196个缔约方(195个国家+欧盟)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5,(8)
<正>我国政府6月30日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阐明了中国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与相应的政策措施。这不仅将积极推动国际气候谈判,促进合理的国际气候制度的建立,也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从国情出发,我国尤其需要低碳发展。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比例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数据表明:我国空气的PM2.5构成中,源于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7,(9)
<正>在生态环保压力和世界能源革命的背景下,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污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确立了目标: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此,大力开发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成为当前之重。作为中国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常规能源,水电不仅为经济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并且随着社会发展,作为目前中国可开发程度最高、技术相对成熟的清洁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5.
《地球》2021,(4)
正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全球碳排量激增,引发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频发等问题,受到世界各国高度关注。中国是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在2020年9月22日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习近平主席庄严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减排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  相似文献   

6.
《地球》2016,(9)
正8月1日,世界资源研究所在北京发布《全面减排迈向净零排放目标——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工作论文,从历史排放量及未来排放预测、当前非二氧化碳减排政策环境入手,结合减排关键经济部门的案例研究,讨论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面临的挑战,科学评估其减排潜力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会议邀请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姚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建信、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程纪华等相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核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石能源消费国和CO_2排放国,准确估计中国CO_2排放量对中国制定国家减排政策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至关重要.自2011年开始中外20多个研究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开展了中国CO_2排放数据的核算工作,系统量化了中国能源消费CO_2排放的不确定性,并根据实测排放因子构建了中国碳排放清单.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中国原煤的灰分含量较高(2012年原煤平均灰分含量约27%),同年份煤质热值和含碳量显著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原煤热值与含碳量比联合国统计建议值低40%,灰分含量比国际平均水平高15%,国际碳排放数据库普遍高估中国CO_2排放总量10%以上.其研究结果认为中国CO_2排放量在2000~2013年间比国际组织相关估计少106亿吨,此修正量大于中国同期陆地总的碳汇吸收总量(95亿吨是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具有强制减排义务的西方发达国家自1994年以来实际减排量的近百倍.该研究的主要成果发表后受到广泛关注,同时该研究提供的相关数据已被中国官方参考用于中国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信息通报的编制中,为中国低碳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地球》2018,(6)
正每年的6月13日是全国低碳日。2018年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为"提升气候变化意识,强化低碳行动力度"。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更环保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6,(1)
正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2日晚间,被称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历史性一步"的《巴黎协议》(以下简称《协议》)获得通过。为了这一结果,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延长了一天会期。作为全球最大排放国,中国的态度至关重要。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会后表示,《巴黎协定》是一个公平合理、全面平衡、富有雄心、持久有效、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传递出了全球将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积极信号。专家表示,这既是中国作为联合国气  相似文献   

10.
《地球》2015,(11)
<正>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5日在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双方共同发表了《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这是继2014年11月12日中美发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后,时隔317天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达成的又一项历史性成果。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美两国凝聚最大共识,主动担责,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信号,一扫之前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笼罩的阴霾,照亮了全球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正1月22日,《全球化视野下的气候行动者》青年沙龙第三期"气候谈判新时代:多元化参与者推动谈判进程"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由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绿研究院主办,邀请到外交部条约法律司气候办第一秘书郭晓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际合作部主任柴麒敏、创绿研究院研究员李秀兰、山水自然  相似文献   

12.
量化人类活动在气候变化中的定量贡献是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也是提高气候变化预测和预估水平的重要科学基础.本文基于最新的第6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多模式历史归因模拟试验(DAMIP),检测了人为因素(ANT)和自然因素(NAT)对近百年(1915—2014年)全球地表气温多尺度变化的影响,归因了温室气体(GHG)、气溶胶(AA)、土地利用(LU)等不同人为因素对全球地表气温长期变化的相对贡献及南北半球差异.结果显示,近百年来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陆地实际增温约为1.1℃(0.8℃~1.3℃),对南北半球的贡献则分别约为0.7℃和1.2℃;全球大多数区域人为排放GHG和AA的显著作用在1960—1980年期间就能够被检测到,其中北半球AA的冷却作用要超前于GHG的增温效应;气候系统内部自然变率是调制大多数区域气温年代际(10~30年)及多年代际变率(30~60年)的主导因子,而人为和自然外强迫在全球地表气温年代际变率中的方差贡献约为5%~20%,但二者在北半球尤其在东亚和欧洲中高纬度地区地表气温多年代际变率中的方差贡献可达50%.人为因素强迫可使近50年(1965—...  相似文献   

13.
正按照2015年发布的"水十条"(即《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2017年底前,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0%以上,各省、自治区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平均达到60%以上。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启动了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按照"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开展,被外界称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首轮大考。紧接着,生态环境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  相似文献   

14.
《地球》2016,(1)
正浙江省是全国土地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1.06%,却承载了全国约占4.03%的人口,同时创造了约6.3亿的GDP。通过多年努力,浙江省从2010年到2014年,整个碳强度下降20%左右,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给浙江省的任务,在体制机制、工作部署、战略规划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5年12月23日,在"碳路者"之中国达峰之路——2015 WRI中国气候项目研究成果发布会上,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合作中心处长黄炜分享了浙江省在清单编制工作推进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一些斩获。  相似文献   

15.
颜鹏  黄健  R.Draxler 《中国科学D辑》2005,35(Z1):167-167
采用分行业、分季节、高分辨的北京市SO2排放源清单,和NCEP气象分析场资料,用HYSPLIT-4(HybridSingleParticleLagrangianIntegratedTrajectory)污染扩散模式,计算了北京2000年和2001年地面SO2逐日变化,分析了北京当地及周边地区不同类型排放源对北京地面SO2的影响.与实测值对比表明,模式能够较好的模拟出北京地面SO2的逐日变化特点和季节分布.计算的各种排放源对北京的影响说明,总体上,北京当地排放影响较大,周边源影响大约占20%左右,但在一定天气条件下,周边源贡献仍可超过30%以上,甚至个别时候超过40%;如果考虑周边源的采暖期源强增大一倍,则采暖期周边源平均贡献2000年和2001年分别增加到35%和40%.对北京市划分的7类排放源分别计算其对北京地面SO2的浓度贡献率发现,在北京市区的各类排放源中,占北京市区排放量较少部分(不到三分之一)的工业面源和锅炉面源对北京市区的SO2贡献很大,是北京市SO2污染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李秋香 《地球》2012,(3):23-25
2月14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以下简称青藏项目)是唯一一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项目,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是"中国地质工作的重要里程碑",是"国际上十年来推动喜马拉雅造山系研究做出的最重要贡献"。青藏项目之所以令人瞩目,主要是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重大成果:填补了青藏高原中比例尺地质填图的空白区,新发现32个大型-超大型矿床,  相似文献   

17.
臧敬 《地球》2012,(4):74-77
2012年3月,总部设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亚洲开发银行(简称"亚行"),在新近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和亚太地区的迁徙》报告中声称,极端的生态灾害今后将更加频繁,易受影响的亚太国家必须立刻行动起来。这份报告将"气候移民"问题再度提上议程,引起了众多媒体的热议。气候移民,顾名思义,就是由于气候变化及气候政策影响导致的人口迁移行为。早在1990年代初,国际社会就注意到移民问题与气候变化、环境退化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王铸金 《地球》2013,(2):32-34
正为了防治大气污染,早在2000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已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有计划地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各地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2011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其中也提到,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在认识、政策、体制和能力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2.45%、14.29%,超额完成减排任务。然而,今年1月10日开始的全国  相似文献   

19.
利用GAMIT/GLOBK/QOCA软件处理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以下简称“网络工程”)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以下简称“陆态网络”)1999、2001、2004、2007、2009和2011年共6期GNSS华南区域网观测数据,获得1999-2007年和2009-2011年ITRF2005下运动速度场,以此为基础借助于多核函数解析、滤波和应变场的无偏算法以及区域无旋转基准,在运动场连续变化的条件下获得了华南地区1999-2007年和2009-2011年运动与形变场,结果表明: (1) 1999-2007年该区域内部水平相对运动比较微弱(图1a),平均运动量为1 mm/a左右,整体呈现出“外大内小”特征分布,边界区域大、内部小.  相似文献   

20.
水-氮耦合机制下的中国粮食与环境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粮食安全、水资源和水环境近60年来发生了深刻变迁.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三者的演化关系缺乏定量化理解.文章在回顾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1955~2014年全国粮食作物模拟、灌溉发展和氮素平衡等最新研究,归纳得到如下认识:(1)灌溉对减小中国农业旱灾风险贡献了(31±2)%.在过去60年中对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影响最大的不是气候,而是社会经济因素.(2)自1955年来,化肥氮对当前粮食产量贡献了(45±3)%,灌溉发展和化肥氮的耦合贡献为(47±3)%.(3)灌溉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加强了中国粮食系统的稳定性.在保障粮食种植面积的情况下,即使遭受到百年一遇的旱灾,全国自产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也可达到约3200k Cal d~(-1)的高水平供给.(4)丰水与平水年景杜绝北方地下水超采不会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平.1999~2014年地下水超采对粮食平均贡献仅为3%左右.但北方地下水枯竭将产生灾难性后果.(5)未来气候变化可导致极端农业旱灾风险增加.(6)根据氮流失模拟结果和水体氮浓度观测数据,全国淡水环境的氮容量安全阈值为(520±70)万t a~(–1),但目前氮排放量达到(1450±310)万t a~(–1).其中有14个省的农田氮流失超过了自身阈值,主要分布在缺水的北方.(7)提高农田管理水平可减小220~240万吨的农田氮流失,仅占全国水体氮总超排量的24~26%.(8)当前污水处理体系也无法解决中国的氮污染问题.2014年全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除氮量仅为70万吨左右.(9)解决当前氮污染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是重构城乡养分循环体系;若要将氮流失限制在安全阈值内,需要在提高农田氮肥利用效率基础上,把全国有机废物还田率从当前的40%以下提高到86%以上,其中9个省份需要达到95%以上.中国如果要实现农业、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在统一的科学框架下制定部门间相互协调的长远规划和行动方案.在改进农村土地流转制的基础上建立新型规模化农业经营制度,制定弃耕地的复耕政策、明确省级粮食生产责任制,扭转粮食重心持续北移的格局,恢复北方地下水储量,增强水体自净功能.重构城乡养分循环体系的经济成本远低于污水处理和环境退化成本.以2010年价格计,基础设施建设约需7000亿元,年运行成本约1200~1900亿元.这可以通过重新统筹分散在农业、环保、水利、城乡建设等行业的环保和污染治理资金予以解决,让农民成为这一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针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水-氮管理难题,中国完全有可能在保障粮食安全的条件下探索出独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