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黔东南天柱椊跗翖黎平金成矿区,位于中国江南古陆变质碎屑岩型金矿成矿带的西端,采金历史悠久,但勘查研究程度不高,小型矿床点星罗棋布却未发现大型矿床.研究认为,黔东南金矿工业类型与韧性剪切带有关,主要为石英脉型和构造蚀变岩型,可能存在产状平缓的蚀变糜棱岩型;从成矿条件、成矿规律、成矿特征等方面分析,黔东南金矿勘查很有前景.  相似文献   

2.
黔东南金成矿区位于江南造山带金成矿省的西南端,成矿条件优越。坑头金矿床是黔东南金成矿区的一个中型矿床,在其深部找矿中,发现除石英脉型矿体外,还存在蚀变岩型矿体。然而,这种蚀变岩型矿体的构造形态、蚀变类型、与石英脉型矿体之间关系和金的赋存状态尚不清楚。本研究与当前的勘查工作紧密结合,围绕石英脉型矿体和新发现的蚀变岩型矿体为研究切入点,借助微区分析技术(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进行系统的“流体- 蚀变- 成矿”研究。蚀变矿物金红石矿物化学显示为热液成因,具有典型造山型金矿床的金红石标型特征。围岩的沉积- 成岩过程(包括低级变质作用过程),主要形成了草莓状黄铁矿和含铁碳酸盐岩,为后期含金硫化物(黄铁矿和毒砂)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如Fe)。金的成矿富集过程主要经历了绢云母+毒砂+黄铁矿+石英(Ser+Apy+Py+Qtz)阶段、黄铁矿+毒砂+石英(Py+Apy+Qtz)阶段和自然金+石英(Au0+Qtz)阶段。在Ser+Apy+Py+Qtz阶段,主要表现为含矿流体与围岩的初级交代,形成大量浸染状黄铁矿+毒砂的硫化带;Py+Apy+Qtz阶段主要为流体沿着剪切带再交代,形成蚀变岩型矿体;Au0+Qtz阶段主要表现为含金石英大脉的形成。金的赋存状态研究显示,蚀变岩矿体中Au以他形显微- 次显微自然金赋存在蚀变岩硫化物裂隙中,或以化学结合态方式赋存在黄铁矿和毒砂中(后者占主导)。在晚期Au0+Qtz阶段,自然金呈自形、粗粒(~0. 5 mm)赋存在石英脉中。综合研究认为,多期构造(流体)交代导致的溶解- 再沉淀可能是坑头金富集成矿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南秦岭宁陕—镇安地区太平沟一带首次发现与印支晚期侵入体有关的斑岩型铜(金)矿床,蚀变小岩体平面形态呈椭圆状展布,出露面积0.12km2。在蚀变岩体内外接触带圈定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带3条,带内初步圈定铜(金)矿(化)体13条,矿床围岩蚀变具典型中心面型蚀变特征。通过地质勘查工作并结合岩相学、矿相学对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认为,太平沟铜(金)矿具斑岩型铜(金)矿成矿特征,其形成与南秦岭中生代印支晚期构造—岩浆热事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牌楼金钼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南侧,矿区历经多阶段勘查工作,发现了具规模的金、钼矿体以及铜、铅锌等多金属矿化线索。矿体主要产于强蚀变的岩体中或其与围岩的接触带中,矿石组构以网脉、细脉状、浸染状为主,矿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矿床金钼成矿流体主要与矿区多期次岩浆作用关系密切。结合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球物理化学特征以及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分析了矿床的蚀变类型和控矿因素,并对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矿区金钼矿的成因类型属于斑岩型矿床,金矿化后期叠加了热液蚀变作用。  相似文献   

5.
何文举 《云南地质》2002,21(2):121-133
镇沅金矿田是云南省唯一超大型金矿。多期次成矿,矿床类型、蚀变种类复杂多样。形成时间基本同步,空间整体配置明显分带。伴随每一成矿阶段有相应的围岩蚀变,自然金、载金黄铁矿与近矿蚀变矿物在同一溶液中同时沉积。随着容矿主岩从内向外,从超基性岩、基性岩-云煌岩-中酸性斑岩、长英质岩渐次变化,表征矿床类型的主要围岩蚀变变化系列为:黄铁矿-碳酸盐化→黄铁矿-碳酸盐-绢云母化→硅化和黄铁-绢英岩蚀变,成因上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花岗岩类斑岩岩浆在侵位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液态不混溶或液态分离演变,相继形成斑岩矿浆型、岩浆后期热液成因的斑岩型及以浊积岩为主岩的岩浆后期至岩浆期后热液型金矿体(床)和相应的热液蚀变,构成较复杂的热液蚀变及成矿系列。矿田内与花岗岩类斑岩有关的矿床的勘查程度尚浅,有扩大规模的较大远景。  相似文献   

6.
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铜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狮子山矿田是铜陵矿集区最具代表性的铜金多金属矿田。本文选择狮子山矿田中的几个典型矿床进行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系统阐述了矿床的控矿构造和赋矿岩石、矿体和矿石、蚀变和矿化等地质特征,确定了矿床成因类型;深入研究了侵入体与矿床矿体的时空关系以及主要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氢-氧、碳-氧、硫和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成矿流体、成矿金属元素(铅)及其化合元素(碳和硫)的来源;结合成岩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分析,确定了不同矿床类型间的成因联系,建立了斑岩型-矽卡岩型-浅成热液型矿床成矿模式,为狮子山矿田边部和深部及铜陵矿集区及其邻区的找矿勘查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据此建议在铜陵矿集区以往以矽卡岩型矿床为主要找矿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寻找由统一的岩浆热液系统控制的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和浅成热液型金(-银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7.
云南宁蒗—丽江—鹤庆地区成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近几年来对该地区矿床地质勘查研究资料,剖析区域成矿条件和典型矿床成矿地质特征,提出该区订矿床类型为海底火山喷发沉积-热液型、复合式斑岩型和构造蚀变岩型,主要矿产为金、银、铜、铅锌矿。  相似文献   

8.
岩金矿床类型很多,但就西藏已经勘查或正在勘查的矿区而言都呈现出构造蚀变的特点,反映了热液矿床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方式。本文基于大型、超大型矿床与巨型构造的藕合关系以及热液矿床与地热系统之间的成生联系,将西藏相关的岩金矿床分为两类:海底水岩界面上下 形成的喷流型矿床;水热流体发生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蚀变岩型(或充填交代型)矿床。论述了岩金矿成矿的区域背景和已知矿区的成矿条件与保存条件。分析了制约岩金勘查突破的主要因素。明确提出了藏北、藏中南、藏东地区的岩金勘查思路。  相似文献   

9.
研究区属北秦岭金多金属成矿带,大店沟金矿床位于李子园-湘潭子新元古―晚古生代陆源裂陷火山-碎屑沉积岩带中,控矿因素主要有地层、构造。奥陶―震旦系李子园群是金矿床的赋矿层位,矿床分布受区域性元家坪―小寺沟韧性剪切带控制,NE向次级的韧性剪切带是重要的控矿构造,矿床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通过对本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矿化富集规律研究,总结了北秦岭地区地层、构造、岩体、围岩蚀变、地球化学异常等找矿标志,提出了该地区金矿勘查思路及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李惠 《地质与勘探》2021,57(2):351-359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在可以建模的已知矿床深部预测盲矿已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介绍了在尚未发现矿体、未建模的勘查(新)区采用构造叠加晕法预测盲矿的理论与方法,并根据作者总结建立的热液型金及有色金属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实用理想模型",建立了在勘查(新)区预测构造-蚀变带深部含矿性的构造叠加晕"参照实用理想模型"。据此模型可快速、有效地对勘查(新)区各构造-蚀变带进行评价、深部预测,筛选出最有利成矿的构造蚀变带,提出有利成矿部位或预测靶位,从而缩小找矿范围,为进一步勘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黔西南和黔东南是贵州的两个主要产金地区,大部分金矿都产于浊积岩中。但黔西南的金矿主要是含金蚀变岩型(或称卡林型、微细浸染型),以不可见金为主;黔东南的金矿却是含金石英脉型,以明金为主。这两种金矿都产在造山带,赋矿围岩是浊积岩,区内岩浆侵入作用不显著,成矿受背斜与断裂控制,成矿温度不高,矿石物质成分基本一致。研究表明,产生不同类型矿化的原因主要在于:黔东南地区的容矿岩石是浅变质的硅质碎屑岩,碳酸盐矿物很少;而黔西南地区是未变质的富钙硅质碎屑岩,碳酸盐矿物多。前者形成石英脉型金矿床,后者形成蚀变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2.
何融华 《福建地质》2014,(3):177-184
贞丰水银洞金矿床是通过成矿预测发现的以层控型为主、断裂型为辅的复合型隐伏卡林型金矿床。是滇黔桂“金三角”金矿勘查区层控卡林型金矿的典型代表。在概括水银洞金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矿区内典型金矿点构造蚀变体作了初步的研究与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从成矿物质来源、成矿阶段2个方面对矿床成矿规律进行探讨,初步认为水银洞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深部的隐伏岩体;矿床可划分为沉积成岩期和构造-热液期2个成矿期。  相似文献   

13.
龙泉站金矿床位于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内中段, 为沂沭断裂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目前沂沭断裂带内发现的唯一一个碎裂蚀变岩型金矿, 矿体主要产于沂水-汤头断裂内的破碎带以及下盘变质岩系中.应用Rb-Sr同位素定年方法对该矿床10件黄铁矿样品进行了成矿时代测定, 获得黄铁矿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96±2 Ma(MSWD=1.2), 该年龄与断裂带内及附近目前发现的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岩浆活动时限(106~96 Ma)相吻合.同时结合近些年来山东省成岩成矿的高精度年代学以及矿产勘查成果资料, 表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亦存在晚白垩世金成矿作用.成矿构造背景与该时期沂沭断裂带不断引张及减压环境有关.伸展机制可能导致断裂带内及附近软流圈不断抬升, 等温线升高, 其进而诱发的强烈壳幔作用为金成矿提供了物质和流体来源.龙泉站晚白垩世金成矿事件的确定, 也为郯庐断裂带内及其两侧矿床成因对比和找矿实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坑头金矿位于贵州黔东南金矿带,前人对该金矿带石英脉型金矿进行了广泛研究,认为深部可能有蚀变岩型金矿存在,但都未证实。近期经综合研究,在坑头金矿施工钻孔发现坑头金矿的深部存在蚀变岩型矿体,含金量最高达6. 65 g/t。蚀变岩型金矿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以裂隙金为主,主要载金矿物为毒砂。硅化蚀变及断层与金矿化关系密切,金矿体位于硅化蚀变发育的构造破碎带中。目前,黔东南金矿的开采目标多为300 m以浅的石英脉型金矿体,因此该发现对黔东南地区金矿深部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遥感地质综合研究方法,解译分析了区域构造组合特征及与金矿成矿的关系,探讨了TM蚀变带信息提取试验方法,提出了遥感影像找矿模式和川西北金矿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6.
湘东北地区金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作者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多年来在湘东北地区地质找矿实践,对区内典型矿床进行了解剖,全面概括和总结了该区金成矿地质特征和找矿新进展。认为区内金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性、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性、金成矿对地层具选择性、空间分布具有区域分带性,构造控矿异常明显。近两年的地质找矿研究还发现区内金矿体具有等距和小角度侧伏产出规律,进而提出了新的找矿方向,并认为在湘东北地区寻找到大型-超大型金矿床具有较大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川东南地区早志留世晚期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川东南地区野外露头、大量岩心、测井等资料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早志留世晚期发育2个沉积体系组,包括3种沉积相及众多亚相、微相类型。其中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于靠近江南—雪峰山隆起的川东南—湘西地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主要发育于川南—黔北地区;陆棚沉积主要发育于宜宾—重庆一带。沉积模式显示了早志留世晚期川东南地区为受古隆起控制的局限海盆,研究区东部发育一套以碎屑岩为主的小河坝组,由于江南—雪峰山不断隆起,向研究区提供了大量物源,沉积了一套向上变粗的三角洲沉积。研究区南部受黔中隆起控制,由于黔中隆起相对稳定,在其北侧主要发育了与小河坝组同时异相的石牛栏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该新认识有助于了解川东南地区小河坝组砂体的时空展布,以及预测该区有利油气聚集区带。对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东川矿区小溜口组金矿化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川矿区播卡地区小溜口组金矿的发现为矿区昆阳群的找矿工作开拓了新的找矿思路。通过研究小溜口组金矿化特征、载金矿物黄铁矿特征、金赋存状态等特征,初步提出本区金矿化与穆龙套金矿床特征相类似,属于黑色岩系金矿的思路,认为在滇中地区昆阳群钠质火山岩、黑色碳硅质页岩系中进行金矿找矿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9.
贵州水银洞超大型卡林型金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贵州水银洞金矿是黔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超大型卡林型金矿,也是国内外少见的一个"高品位、大吨位"卡林型金矿。为了探讨矿床的物质来源问题,在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矿床各个中段不同矿体的硫化物、碳酸盐矿物进行了系统采样,进行了S、C、O同位素的测试分析。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放射性同位素Pb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分析。研究表明,水银洞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认为区域上卡林型金矿的物质来源具有壳幔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