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笔者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华南海岸全新世高海滩岩中,又发现了海滩岩断代序列模式及其中蕴藏的重大科学信息。本文重点讨论高海滩岩与闽粤琼大震、大震构造与地震周期序列的关系,以及大震构造的定量标志。此外,继发现250年左右阶段的海岸升降年垂直活动速率后,又发现了50年左右阶段的年活动速率。  相似文献   

2.
关于海滩岩几个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滩岩一词见诸文献,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系指一种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潮间带,由碳酸盐矿物胶结的岩石.该术语最先为地理学者应用,近廿年来亦常见于海洋地质学中.但是由于其岩石学涵义过广,在一般沉积岩分类中,并没有它的位置.近十多年来,在国内专业文献中,海滩岩的描述日见增多,但对海滩岩的理解却不尽一致.笔者在海南岛南岸及西沙群岛的调查和冲绳海槽淹没型海滩岩的研究中,接触到许多与海滩岩有关的问题,深感有必要对海滩岩的若干认识做些探讨.不妥之处,欢迎教正.  相似文献   

3.
华南全新世海滩岩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闽、粤、桂、琼已发现全新世海滩岩不少于44处.(14)~C测年表明,大部分为中全新世,其中以距今4000—200年的为最多,表明中全新世晚期至晚全新世早期是华南海滩岩的主要形成期.这些全新世海滩岩反映下列四方面的古地理意义:海岸线变迁;海平面变化;动力条件的变化;新构造运动.讨论了海滩岩与海岸沙丘岩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明确区别海滩岩与珊瑚礁或沙堤中的贝壳、分清海面升降还是堆积扩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的沉降史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安  吴世敏  程卫华 《海洋学报》2011,33(6):117-124
根据东沙隆起及其周围钻井资料的一维构造沉降对比分析,结合前人在基底、盖层及断裂等方面的研究,将东沙隆起地区的构造演化分为5个阶段:自垩纪挤压阶段、古新世-早渐新世伸展断陷阶段、早渐新世末期抬升剥蚀阶段、晚渐新世-中新世快速的裂后沉降阶段、晚中新世以来断块升降阶段.认为下地壳高速层是促使早渐新世末期抬升剥蚀的重要因素,而...  相似文献   

5.
向海滩抛沙养护是当前抵御海岸侵蚀的最佳措施.近几十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很快,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近2~3年发展迅速.根据近两年的调查,截至2009年底已有十多处受侵蚀岸段完成或基本完成了海滩养护工程,其中13个典型养护岸段岸线总长度10.39 km,共向海滩抛沙约202.7万m3,平均单宽抛沙率约196.3 m3...  相似文献   

6.
美国大西洋陆架35,000年来的海平面曲线,是建立在80多个放射性碳年代的基础上,其中15个年代是老于15,000年代的。测年的材料包括浅水软体动物、鲕状岩、珊瑚藻、海滩岩和盐沼泥炭。30,000—35,000年前的海平面,曾经是接近于现在的海平面的。随后冰川发育,16,000年前海平面降低到负130米左右。全新世海侵可能开始于约14,000年前,并迅速地延续到约7,000年前。世界大多数大陆架的年代和这条曲线相一致,说明这条曲线大致是这个时期海平面升降的曲线。  相似文献   

7.
华南沿海的全新世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研究在成因、分类方面一直存有许多争议,并导致了对古海平面、构造升降、古气候等研究意义的诸多争议。本文通过成岩特征研究,将华南沿海的全新世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分为四类:海滩岩、砂丘岩、贝壳堤岩和硬壳灰岩,并对深圳西冲海滩岩、汕头广澳砂丘岩、韩江三角洲贝壳堤岩和海山岛硬壳灰岩等4个典型露头进行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这四类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的意义进行讨论,认为海滩岩在古海平面、海岸带演化和古气候方面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贝壳堤岩也具有古海平面(在某些条件下)和海岸线变迁的研究意义,而砂丘岩和硬壳灰岩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意义较弱。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海滩岩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滩岩作为海陆交互作用的直接产物之一,对于研究古海平面变化、海岸带演化以及古气候变化等海陆相互作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的海滩岩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当前的海滩岩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争议和问题如海滩岩的定义、海滩岩的胶结物及其形成机制、海滩岩的形成时代、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我国海滩岩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鲁南沙质海岸的侵蚀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近数十年来,鲁南海岸持续侵蚀,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该段岸线平均蚀退率1 m/a左右,海滩沙侵蚀量约20.79×104 m3/a.其中,近28年陆源输沙平均减少6.47×104 m3/a,人为前滨采沙8.9×104 m3/a,海平面上升引起海滩侵蚀量约为1.67×104 m3/a,该三因素影响力度之比为4∶5∶1.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北方首次发现海滩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滩岩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碳酸盐胶结而成,形成于海滩,故称海滩岩.我国西沙群岛、海南岛的海滩岩已有过不少研究和报导,但在我国北方尚未曾发现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白沙口调查队于1985年7月在山东省乳山县白沙口地区进行地貌第四纪地质调查时,在一个宽1000米以上的沙堤群上首次发现了这种海滩岩(见照片).该岩石露头离现代海边线约200米,厚度50厘米,倾向甫,倾角5°,与现代岸线的走向和坡度基本一致.该海滩岩由贝壳和砂砾石等胶结而成,层理明显,质地较脆,用锤头击之即碎散,镜下观察,胶结物为碳酸盐泥.下伏为黄色细砂,据岩性及其离岸距离推断,该海滩岩形成的历史不会太久,系全新世的产物,推测其形成时代不早于6000年.海滩岩在我国北方的首次发现,对研究我国北方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和海面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半遮蔽型海滩由于一侧海岬的差异作用而影响海滩的演变过程。本文以青岛石老人海水浴场海滩为例,基于对3条典型剖面连续11年现场监测的高程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function,EOF)分析方法将该海滩各剖面高程数据组成的原始距平矩阵依次分解为相应的空间和时间特征函数,分析了石老人海滩的形态演化特征、蚀淤趋势及驱动因素,并采用方差总占比超过77%的前3个经验正交函数来反映此类海滩的基本演化情况,分别为:表征长时间尺度砂质海滩滩面最主要蚀淤变化趋势的第一模态、表征季节性蚀淤变化及其引起的滩肩剖面形成增长或削弱消亡的第二模态和表征人类活动、偶发因素或海岸地形等引起的具有随机性的不规律蚀淤变化的第三模态。结果表明:11年来石老人海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平稳期(2009年1月—2011年7月),第二阶段为突变期(2011年7月—2012年9月),该阶段之后至今,是第三阶段的平稳期(2012年9月—2019年12月)。海滩剖面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高程变化范围在0.1—2.0m范围内。波浪是影响该海滩形态演化的最主要水动力因素,岬角对半遮蔽型海滩的差异庇护作用导致不同位置的剖面演化存在差异。高频率台风的影响、海平面阶段性升高并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导致了远离岬角的开放岸段存在明显阶段性调整,剖面滩肩宽度减少约30m,岬湾内部剖面则相对稳定,目前海滩剖面形态在第二阶段突变期后达到了新的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2.
福建沿岸晚更新世末次海侵及其海平面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3个钻孔岩芯的~(14)C测年数据和微体古生物硅藻的分析结果,对福建沿岸晚更新世末次海侵及其海平面的变化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福建沿岸晚更新。世的末次海侵约发生于44000—22000年B.P.间,海水表现为间歇性侵进形式,其中约在39000—34000年B.P.间曾发生一次海水退却。海平面的升降变化与这种海水入侵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当时的最高海面约出现在30000年B.P.,高度约达—15m。  相似文献   

13.
西沙群岛海滩岩类型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西沙群岛现代生物礁最新科考成果,在数十个岛屿上发现海滩岩,划分为固结海滩岩、高位海滩岩、坍塌破坏型海滩岩、侵蚀破坏型海滩岩和侵蚀型海滩岩5种类型;描述了它们的手标本特征、赋存分布及岩石类型和作为油气储层的价值;指出甘泉岛淡水资源的存在归因于海滩岩的胶结致密程度。  相似文献   

14.
夏季北冰洋海冰边缘区海水温盐结构及其形成机理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9年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海冰边缘区的三次考察数据,研究了北冰洋海冰边缘区的温度和盐度结构。将海冰边缘区分为机制不同的两大类,一类是暖水海冰边缘区,主要热源是外部暖水进入海冰边缘区携带的热量;另一类是冷水海冰边缘区,主要热源是太阳辐射加热。文中主要对冷水海冰边缘区进行了研究。虽然两个冷水海冰边缘区(R区与T区)温度结构不尽相同,但都存在表层以下水体中的温度极大值现象,R区的温度极大值位于20m左右,T区的位于40—50m左右的深度,可以认为是海冰边缘区的典型温度特征。作者认为,次表层暖水的热源是太阳辐射的直接加热,为此,建立了太阳加热引起海水次表层增暖的物理模型和简单的数学模型,获得了冰下海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增暖的解析解。结果表明,部分太阳辐射能穿过海冰加热冰下海水,加热之初温度的极大值出现在近表层,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温极大值的位置向下移动,最终可以达到40m左右,证明了仅仅依靠太阳的短波辐射就可以形成中间暖的水层。文中阐明,开阔海水更多的是上混合层和跃层结构,冰下海水主要是次表层暖水结构;冷水海冰边缘区的海水主要带有冰下海水的特征。由于次表层暖水的形成与海冰厚度关系很大,近十几年北冰洋海冰厚度的显著减少势必加强次表层暖水,可能是北冰洋增暖的又一个重要现象,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意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园田  谢志平 《台湾海峡》1997,16(3):348-354
本文从第三系,第四系特别是全新世珊瑚礁,海滩岩,海相淤泥层等的分布,对比研究了海峡两岩的地壳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台湾地区新生代以来地壳升降交替,海陆变迁频繁。地壳运动的幅度和速度,远远大于福建沿海地区;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度亦大大超过福建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6.
南极冰层的冰量为24.5×106km3,占地球总冰量的90%以上,南极冰川进退控制着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气候波动。酉部南极乔治王岛第四纪冰碛与湖积剖面记录了近12000a来南极曾于距今11000a,9000a和6100a出现过3次快速的冰消过程,近6000a来是一小幅度冷暖交替的气候波动过程。深圳湾北岸潮间带堆积是在近6000a以来发育的,堆积物的环境记录表明,海平面呈周期性升降变化,波动周期平均为670a,低海面时期发生于距今5500—4900a,3900—3600a,2400—2200a和1300—1200a。相邻低海面间则是海面上升时期,每一升降周期的海平面变化幅度为80cm左右,近100a的现代增温,海平面处于上升阶段,上升速率为2—3mm·a(-1)。  相似文献   

17.
彭俊  蔡锋  李谷祺  雷刚  黄燕 《台湾海峡》2008,27(1):87-91
对福建沿岸岬湾岸型沙质海滩的蚀淤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0418号台风"艾利"袭击下,台风移动路径左侧的两个海滩表现为侵蚀,滩肩蚀低,滨线向陆移动,其中岩下村海滩比卒子村海滩的侵蚀严重,岩下村海滩侵蚀集中在后滨和高潮带,卒子村海滩侵蚀集中在中、低潮带;台风移动路径右侧的衙口村海滩相对比较稳定,仅中潮带出现弱淤积,后滨向陆侧人工堆积沙丘遭受侵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对台湾以东黑潮主流区沉积物的粒度和定年,通过解析沉积物总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组成获取海源碳变化特征,首次报道了该海区近千年来的初级生产力与气候变化反演结果。研究显示,台湾以东黑潮主流区近千年来的平均沉积速率为34.44 cm/ka,沉积环境较为稳定。另外,台湾以东黑潮主流区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主要受台湾东部河流输入、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沉降过程、成岩作用和粒度效应影响。对沉积物海源碳的定量估算表明,近千年来台湾以东黑潮主流区沉积物中40.02%~73.88%的有机质为海源输入,陆源输送次之。同时,近千年来台湾以东黑潮主流区沉积物记录较好地反映了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现代暖期3个气候变化阶段。1150-1420年期间,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氮和海源碳含量缓慢升高,较高的表层海水温度有利于海洋初级生产力水平的升高。1500-1840年期间,较低的表层海水温度和亚洲大陆风尘输送水平使得海洋初级生产力较低,同时台湾地区小冰期较高的降水量有利于台湾东部河流向海输送,增强的水动力条件可能会加强海底沉积物的东移,从而导致该区域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进入现代暖期以来研究区的海水温度逐渐增暖,而东亚季风强度和降水量却表现出波动的年际变化特征,并体现在研究区1930-1950年和1970年期间沉积物的中值粒径、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的快速波动。  相似文献   

19.
硬式护岸是传统的海岸防护手段.近几十年来,以养护海滩为主的软式护岸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海岸防护的主要措施,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厦门岛会展中心海岸养滩实践为例,通过分析其海岸地貌演变历史、数值模拟养滩工程方案及定期观测海滩养护后剖面的变化,论述了该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养护后海滩的稳定性.同时,结合发达国家护岸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护岸转型作了思考.研究表明厦门岛会展中心海滩养护工程的施工使该海岸防护方式由硬式转变为软式,工程完成后为期半年的剖面监测数据显示单位宽度留存的沙量平均为381.4 m3/m,为施工初期平均值440 m3/m的86.7%,表明该海滩基本稳定.海滩养护可以修复受损的海滩或者营造新的滨海沙滩,改善滨海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促进城市滨海旅游的发展,进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多方面的效应.我国海岸防护观念正在由传统的硬结构护岸转向软式的沙滩护岸,海滩养护将是我国未来海岸防护的一种更好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会组成“海南岛一西沙群岛现代碳酸盐沉积科学考察团”,成员来自地质矿产部、石油部、煤炭部、冶金部、有关大专院校和科学院系统,约20余个单位,共31人.由团长冯增昭、副团长兼秘书长王英华率领于1983年4月19日至5月5日前往实地进行了考察.考察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4月19日至4月24日考察海南岛西部和南部海岸;第二阶段自4月25日至5月1日考察西沙群岛,最后进行了总结.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质矿产部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关土聪,不顾65岁高龄参加了第一阶段考察活动.本次科学考察的重点:第一阶段于海南岛地区考察了儋县排浦现代白云岩、侵蚀海岸、海蚀坪和现代海滩岩;在洛东县莺歌海和崖县“天涯海角”考察了海滩岩和海岸沙滩;在崖县鹿回头地区考察了椰庄连岛沙及其两侧小东海湾西南和东北岸珊瑚岸礁、海滩岩以及三亚湾岸礁等.第二阶段在西沙群岛考察了永兴岛珊瑚礁、永兴灰沙岛的形态、结构,沙堤分布规律、植被群落与环境关系等,并对海岸、海滩和礁坪的沉积特征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对比,还对永兴岛上的鸟粪土和鸟粪石的成分、结构等特征进行了研究;在石岛的考察中,对较为复杂的地层、构造作了细致的现场观察,并重点考察了岩熔现象,在东岛全面考察了现代泻湖、鸟粪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