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7 毫秒
1.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并参加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任务的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 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参加这次任务的全体参研参试单位和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 天然气水合物是资源量丰富的高效清洁能源,是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2.
2017年5月,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在该领域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本文基于科技文献的文献计量分析,还原出近5年国内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主要参研力量(机构、作者合作网络)和及主要进程(关键词共现的时空分布)。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对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高度重视,是实现此次历史性突破的关键要素,国家在财政基金上大力支持,组织相关的国家级科研力量持续投入,特别是以中国地质调查局为首的调查机构在前期研究及资源调查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从勘探方案的数据模拟、成藏模式和控制储量研究,到工程阶段的勘探、钻探设计的发展,为此次顺利试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遥感技术具备实时快速、时空连续、广覆盖尺度等独特优势,在全球气候恶化大背景下,利用遥感干旱监测方法相比于传统地面监测手段,能够提供实时、准确、稳定的旱情信息,辅助科学决策。目前常用遥感旱情监测方法大多依赖全域性数学模型建模,假定了旱情模式的空间平稳特性,因而难以准确反映旱情模式的局部差异特征。本文提出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考虑旱情模式的空间非平稳特性,综合多种遥感地面旱情监测指数,以实现传统全域旱情监测模型的局部优化。以美国大陆为研究区,监测2002年—2011年共10年的旱情状态。研究表明,GWR模型能够提供空间变化的局部最佳估计模型参数,监测结果更加吻合标准美国旱情监测USDM (U.S Drought Monitor)验证数据,且与地面实测值的最高相关系数R达到0.8552,均方根误差RMSE达到0.972,显著优于其他遥感旱情监测模型。GWR模型具备空间非平稳探测优势,实现了旱情模式的局部精细探测,能够显著提升遥感旱情监测精度,具备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科技新闻     
武汉大学攻克海洋环境超视距监测关键技术难题 日前,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主持的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高频地波雷达海洋环境监测技术”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在东海舟山群岛海域的现场试验表明,该成果在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提供了关键设备。 可移式岸基中程高频地波雷达样机采用最新的专用集成电路的高速DAC产生线性调频中断连续波,在国际上独创出一发多收、收发共用的小型相控阵天线和高频宽带收发开关,独立研制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两套高频地波雷达硬件及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龚健雅教授当选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工作组组长 在日前召开的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19届大会上,武汉大学龚健雅教授被选为该学会第四委员会(空间数据库与数字制图委员会)第二工作组(邦联数据库与互操作工作组)组长。 龚健雅教授是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他研究的空间数据交换标准为我国空间数据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主持研制的面向对象智能化中(英)文GIS基础软件系统“吉奥之星”,已成为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名牌产品。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共有7 个委员会,每个委员会在各个专门的研究方向上设工作组,在国际间协同合作研究,协调技术方面的发展。 国家测绘局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由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家测绘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完成的国家高精度GPS网布测方案、施测技术和数据处理的研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其主要完成人有陈俊勇、刘经南、张燕平、李毓麟、施闯、张骥、施品浩、葛茂荣、肖耀寰、王权。此项研究是国家测绘局“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它建立了我国新一代空间定位技术体系中的高精度GPS A、B级网,整体提高了我国测绘行业和其他行业GPS大地测量技术、理论、方法和工程应用水平,与发达国家的GPS大地测量技术和应用水平相接近。这一成果提供的高精度0.2m地心坐标框架和新一代1m级地心坐标转换参数大大提高了GPS的定位精度,并被广泛应用于地球动力学研究、地震监测、防灾减灾、陆地海洋资源勘探、卫星发射与测控、水利建设、城市规划等领域,在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领域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该项目的完成为测绘行业GPS定位技术标准的形成和改进提供了依据,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理论、作业方法、数据处理软件、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方法,建立和完善了我国GPS技术应用体系。 我国地震观测进入“数字时代” 我国大陆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新中国建成了由数百个有人值守地震台组成的模拟地震观测网以及20多个区域遥测地震台网。模拟地震观测系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一个地方发生地震,需很长时间才能把数据用纸冲印出来。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研制的超宽频带地震仪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九五”期间陆续投入运行,使我国地震观测基本台网陆续从模拟记录时代进入数字时代。 据介绍,这些仪器目前分布在全国36个地方。北至黑河,南到西沙,东有温州、福州,西有喀什、乌什等地,几乎每300km就有一个数字地震台。这些地震台能不失真地记录地面运动,能准确地进行大震收报、核爆监测和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的监测。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以地震预报为主,兼顾大地测量和国防建设,同时服务于科学研究的“九五”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于2000年12月25日提前一年通过国家验收。这是第一个完成并正式投入运行的“九五”国家重大科学项目,标志着我国在世界高精度、高分辨率、连续动态监测地壳运动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使我国自东汉科学家张衡开始的对地震自然现象的定性描述,发展到现代的数字化定量分析。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主要包括基准网、基本网、区域网、数据传输与处理分析系统四大部分,分别由均匀分布在全国范围内的25个GPS连续观测基准站、56个定期复测的GPS基本站、1 000个不定期复测的GPS观测站、数据中心及3个共享子系统组成。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建成和通过验收,大大提高了我国地震科学研究和预报水平,对确保我国在大陆地震研究领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网络工程监测所获得的时空密集的地壳运动数据,已在国家年度地震会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预测21世纪初我国可能发生的强烈地震等业务中得到应用,并将为我国地球科学定量研究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带动我国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大地测量学、气象学、高空物理学、天文学、海洋学、环境科学和灾害预测等多学科的发展。这些数据还将成为地球动力学研究、青藏高原隆起研究的重要科学依据。在为基础科学研究服务的同时,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还可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促进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加速我国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产业化。 西部大开发地理信息系统进入中南海 西部大开发地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和网络等高新技术为支撑,在“9202工程”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它包括西部基础地理信息库和西部可持续发展数据库、西部资源数据库、西部生态环境数据库、西部基础设施数据库、西部科技人才数据库、西部地形景现数据库。西部基础地理信息库包括西部地区行政区划、地形、地势、水系、交通等区域背景数据,主要根据1:100万和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加工而成。西部可持续发展数据库包括生存支持系统指标、发展支持系统指标、环境支持系统指标、经济社会支持系统指标、智力支持系统指标。西部资源数据库包括西部地区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信息。西部生态环境数据库包括西部地区环境污染、荒漠化及整治、退耕还林工程等信息。西部基础设施数据库包括公路、铁路、机场、电网及发电厂、油气田及输油气管线、西部重点建设工程等信息。西部科技与人才数据库包括科技园区分布、人才结构、西部大开发科技政策等信息。西部地形景观数据库包括西部地区的地形地貌、自然景观及西部地理因子等信息。 西部大开发地理信息系统在西部大开发规划与决策中应用范围很广。运用该系统的信息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可规划、设计、管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和施工,直观地展示其空间分布;通过数字高程模型与土地覆盖数据的叠加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坡度带土地资源的分布,从而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依据;通过对地理信息基础数据与生态环境信息的综合分析,可以辅助西部生态环境系统的规划和建设;通过对西部各省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多元分析,可以获得制定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所需的各种信息;通过对西部各省区文化教育综合发展情况的空间地域分析,可以为各省区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布局提供决策依据。 湖北省基础测绘取得可喜成绩 近几年,湖北省各地基础测绘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武汉市已初步建立起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成了城区709km21:2 000基本地形图数据库。黄石市完成了340km21:1000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工作。鄂州市完成了城市基本控制网布设、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中心城区80km21:500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120km21:5000比例尺正射影像图和数字栅格地图制作、165km21:1000比例尺地形图数字化工作,研制成功了城市防涝减灾决策系统。荆门、成宁、洪湖、阳新等地也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基础测绘。 随着基础测绘工作的加强,基础测绘为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的能力明显增强。1998年至1999年,测绘部门为交通、电力、城建、水利、铁路、地矿、林业、石油、民政等部门提供了1:1万比例尺地形图2.3 万余幅,为防汛指挥部和武警部队提供了各类防汛用图4 500幅,为公安、城市规划、石油勘探等部门提供了各种数字地形图2000多幅,研制了湖北省防汛信息服务系统,为省政府决策提供了优质服务,还为川气入鄂、川鄂光缆通信、南水北调、三峡工程输电线路、农村电网改造和村村通广播电视、三峡工程移民建镇、灾后重建以及武汉一十堰、襄樊一荆州、应城长江埠一荆州及湖北枝城一四川万县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等40多个国家和省重点工程项目提供了及时、适用、可靠的基础测绘保障,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天津市区1:500地形图新一轮修测完成 日前,天津市区334km21:500比例尺地形图新一轮修测顺利完成,共修测地形图6 914幅。 此次修测从2000年1月1日开始,主要是对1997年至1998年已修测过的天津市区1:500比例尺地形图再次进行修测。本着科学管理、精心测绘、技术创新、满意服务的质量方针,各施测单位严把质量关,对修测成果进行100%检验,再由天津市测绘院总工程师办公室抽取50%样本进行详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及时更正,确保了合格品率达100%。 杭州市勘测院为杭州新世纪发展出谋划策 日前,杭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在“我为杭州城市建设和管理献一计”活动中选送的有关测绘工作的3个金点子全部获奖,其中两个获三等奖,一个获优秀奖。 这3个测绘金点子分别是:《尽快建立杭州市区地面沉降监测系统》、《建立杭州市周边地区统一平面控制网、统一坐标系的建议》、《建议建立杭州市区与萧山、余杭、富阳三市统一高程控制网》。第一个金点子是针对杭州市各种大型建筑物日益增多及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杭州市近10年地面下沉200mm,一些建筑物开裂倒塌的现状提出的;后两个金点子是针对杭州将建立包括周边的萧山、余杭、富阳三市在内的新都市圈,而新都市圈内各城市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非常薄弱,且坐标、高程系统不统一的状况提出的。 广州房地产绘图系统投入使用 由广州市房地产测绘所主持开发的广州市房地产绘图系统近日投入使用。该系统具有房地产分层分户图绘制、面积计算、成果输出等功能,特别是较好地解决了复杂的面积测算、公用设施面积分摊等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该系统是按照新颁布的《房产测量规范》,结合广州市的实际情况研制的。它采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组建了100M的局域网,并选用目前最流行、最先进的Oracle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管理数据,使系统在整体性能、速度及安全等方面起点较高。 该系统具有强大的编辑绘图功能和灵活简便的面积计算功能,并可输出标准的分层分户图,用于产权登记证配图,也可采用测绘成果报告书、商品房预售面积计算分析报告书的形式提供给开发商。报告书中包含楼宇的相关产权信息、标准房产图、房屋面积、公用面积分摊说明、查丈意见、审查意见等。该系统还具有房地产测绘部门的办事流程管理功能,可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科学化管理。它与广州市地籍信息系统紧密结合,可实时更新基础地理信息和属性信息,提高广州市国土房产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浙江省测绘局两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 日前,浙江省测绘局的杭州市管道煤气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地图制图制印一体化生产系统的研究两个科研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杭州市管道煤气信息系统包括工程管理、营运抢修和综合查询3个子系统和图幅管理、系统维护、管网数字化、数据编辑等12个主要模块。系统利用GIS技术实现了杭州市范围内煤气管网的采集、存储和管理的计算机化,提高了管网信息查询、检索、统计和分析的准确性、及时性,可为杭州市煤气管网的建设、紧急事故抢修等提供服务。 计算机地图制图制印一体化生产系统由图形、图像输入子系统、图形编辑处理和图像创艺子系统及综合输出子系统组成,实现了地图生产总体设计、编辑创意、编绘、清绘、植字、晒蓝、制作分色样图、桂网分色、修版等全过程的计算机制图一体化。 上海市建成地名地理信息系统 上海市地名地理信息系统是为上海市及各区、县地名办公室进行地名管理而建立的。它具有地名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在图上进行地名注记只需几秒钟,用鼠标点一下地名,它的汉语拼音便显示出来。系统的查询功能很强,只要向电脑输入指令,用户所要查询的道路、大楼及楼的高度、单位名称、居民新村、街道、建筑物面积等信息顷刻间尽显眼前。地名分析和地名统计的有关数据也可数秒内显现出来。该系统在城乡规划、交通运输、防灾减灾、土地开发与管理、资源普查、邮电通讯、观光旅游等领域应用广泛,它将成为“数字上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0年至2001年度香港测量师学会理事会名单 执行理事:廖凌康陈克陈佐坚苏振显张达棠 理事:张国豪陈文伟邓海坤谢伟铨吴月龄(女) 潘永祥黄仲衡林利华 张伟文郑伟雄梁立基郭靖华尹志伟李海达钟鸿钧赵锦权吴恒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