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现代盐湖生物学的研究和蒸发岩中生物化石的研究都表明,生物在包括芒硝矿床在内的蒸发岩矿床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地质学认为蒸发岩是纯化学沉积矿床的观点应予修正。蒸发岩生物成矿研究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开展摸拟生物成矿实验,进行更深入的成矿机理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是世界上成矿时代最新且唯一的陆相沉积岩容矿的超大型铅锌矿床。矿区存在2类有机质——原生型和迁移型,与矿石共生。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较宽,有2种峰型;萜烷化合物的相对丰度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规则甾烷C27~C28~C29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有机质的母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源的海藻类为主,伴随有一定量的陆源高等植物组分;有机质沉积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成矿热液的热力作用使样品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热解,部分样品还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生物标志物多参数对比表明有机质来源于三叠纪三合洞组碳酸盐岩地层。原生型有机质的成矿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成矿金属元素的预富集上,而迁移型有机质的成矿作用主要是对成矿金属元素的活化运移。  相似文献   

3.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是世界上成矿时代最新且唯一的陆相沉积岩容矿的超大型 铅锌矿床。矿区存在2类有机质——原生型和迁移型,与矿石共生。生物标志化 合物研究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较宽,有2种峰型;萜烷化合物的相对 丰度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规则甾烷C27~C28~C29呈不对称V字型分 布;有机质的母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源的海藻类为主,伴随有一定量的陆源高等 植物组分;有机质沉积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成矿热液的热力作用使样品遭受 了一定程度的热解,部分样品还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生物标志物多参数对比表 明有机质来源于三叠纪三合洞组碳酸盐岩地层。原生型有机质的成矿作用主要 体现在对成矿金属元素的预富集上,而迁移型有机质的成矿作用主要是对成矿金 属元素的活化运移。  相似文献   

4.
生物成矿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生物成矿的研究集中在生物成矿方式及成矿意义上。生物通过自身或由其活动改变环境物理化学条件使成矿元素发生聚集、迁移和沉淀。通过实验和野外观测对这一成矿过程有了更具体的了解。本文对发生生物成矿作用的地质背景、生物形成矿床的识别标志作了总结,并简单地介绍了生物成矿研究较多的某些金属、非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5.
生物在其生存活动中,通过其生物物理作用、生物化学作用以及生物体的直接堆积作用可以造成元素的迁移富集,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沉积矿床。按照生物成矿方式的不同,生物成矿作用可以大致分为四类,即直接生物体堆积演化成矿,生物化学作用成矿,生物物理作用成矿以及生态环境成矿。我国许多沉积矿床的碳、硫同位素表明,生物在锰、磷、铜、铅锌矿床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桑吉盛 《铀矿地质》1997,13(5):264-269
松辽盆地是在兴蒙-吉黑海西褶皱带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大型陆相沉积盆地,基底主要为古生界浅变质岩,盖层主要是白垩系杂砂岩-有机页岩建造和新生界疏松碎屑堆积。笔者通过对前人资料分析研究后认为:松辽盆地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第三系是寻找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主要目的层之一,层间氧化带型铀矿是主要寻找类型;盆地的西部和西南部是寻找可地浸砂岩型铀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7.
夏学惠 《矿物岩石》1994,14(1):83-89
高板河铅锌硫铁矿矿床是华北地台北缘成矿带内大型矿床之一。作者在研究该矿床时发现大量黄铁矿生物组构,并以菌藻类矿化组构为主。该文通过黄铁矿生物组构及含矿建造内有机碳、硫同位素、微量元素等特征的研究,探讨生物组构与微生物成矿的关系。研究认为,微生物在成矿过程中起了聚铁造硫作用,成矿与硫酸盐被还原后产生的H_2S的交代作用有关,矿床属生物化学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8.
许多学者探讨过菌藻生物与形成南京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的预富集作用。然而,生物成矿作用是一个随地质作用的发展而发展演化的过程,本文详细研究了矿床中的矿化生物以及矿石中的吸附有机质,证实它们源自菌菏生物,结合非打开性的红外和荧光光谱方法以及打开性的GC-MS分析,重点研究了矿床中发现的有机包裹体,检测出成矿流体中的系列生物标志化合物,证实成矿流体中的有机质也源自菌藻生物。根据成矿流体中有机质特征,矿石中成矿元素闻的关系以及有机质中所古的金属元素,论证了这些源自苗藻生物的有机质、有机流体对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和还原沉淀作用,建立了生物-有机质-流体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9.
构造作用与地浸砂岩型铀成矿时空关系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构造作用与地浸砂岩型铀成矿时空关系的简要分析,指出盆地盖层中新生代各地层均可成矿,没有明显的时代和岩相建造专属性;建造能否成矿取决于砂体、层间氧化带、古气候、水动力、水地球化学等相关条件配套程度;成矿年龄具有相对一致性,集中于新生代;成矿时代与区内最晚期构造作用时间相一致;控盆及建造对选区很重要,晚期构造是勘查阶段必须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中国铜矿床类型、成矿环境及其时、空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中国123个铜矿床的综合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地壳固化较晚,随着板块增生,铜矿成矿作用在空间上向板块边缘推移,在时间上越来越新。2.世界主要铜矿类型在我国多已发现,以斑岩型最重要,并明确划分出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过渡层间的块状硫化物型矿床。3.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广,时代延续长,产于其中的铜矿比例较其它国家大。4.可分7个成矿期,主要为中生代,其次为中(晚)元古代和新生代。地史早期成矿作用较单一,而晚期成矿作用多样化。地史早期占优势的是与玄武岩浆、沉积(海相)变质作用有关的铜矿类型,而晚期占优势的是同花岗岩浆活动和陆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矿类型。5.可划分出13个成矿集中区,其中以下扬子坳陷带、三江褶皱系、江南地轴和康滇地轴比较重要。6.中国地壳活动性较强,多旋回演化引起的成矿继承性、多种类型共存和多成因复合成矿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中新生代盐盆地的构造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中新生代盐盆地分布于东部沿海的裂陷裂谷、滇西的撞击裂谷、西北的多旋回褶皱山脉的山前带以及中部的陆内裂谷和断块的一侧,四种不同构造环境中盐类矿床也各有特点.盐盆地构造控制影响了盆地的活动性和盐类物质的多源性,而这些情况在时间和空间上并不限于本文所讨论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新生界的地层完整性、不整合分布与类型变化、沉积建造三方面的系统对比分析,在构造层序划分基础上,重点论述了西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构造演化及其控煤作用。认为,西北地区盆山构造格局历经多期构造运动后快速定型于喜山运动中晚期。西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受控于南部各板块的依次北向多期碰撞,地层缺失和不整合的向南增加是南部构造挤压远、近程效应下的被动响应。印支运动期“围裹型”和“夹板型”盆地在规模级次和构造形态上的显著分异奠定了煤炭空间分布和构造变形分异的基础。高峰聚煤事件发生于构造引张-弱挤压下盆山“趋同”演化“广盆”发育阶段,“围裹型”和“夹板型”盆地的煤炭资源分别呈环状、线状分布于盆山过渡斜坡带。“围裹型盆地”煤系变形的“向心”环状分异和“夹板型盆地”煤系变形的“向轴”带状分异的主因是挤压能量从盆缘向盆内的逐级递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中新生界沉积盆地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是在多种大陆动力学体制下形成和发展演化的,不同板块边界条件、岩石圈变形机制和地幔热状态等因素制约了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不同的发展过程。古气候条件是控制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有机质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因素。多次潮湿与干旱气候的交替形成了多个有利生油岩系。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使沉积盆地成烃过程复杂多样,成烃门限也存在很大差异。多旋回构造运动使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具有多个含油气系统的横向迁移和垂向叠置以及多个关键时刻的鲜明特点。油气往往存在多次运移,盆地内的油气藏往往是后期改造、调整和破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郯庐断裂带中新生代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分布综述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杨占宝 《地质力学学报》2006,12(1):43-48,70
中国大陆东部滨太平洋地区一系列中新生代大中型含油气盆地分布于郯庐断裂两侧或位于郯庐断裂带内,显然,这些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和分布与郯庐断裂带的发展演化密切相关。本文以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为基础,从含油气盆地的展布和盆地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方面探讨了郯庐断裂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分布的内在联系。认为两侧的沉积盆地是断裂系的一部分,是郯庐断裂中、新生代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局部派生构造。   相似文献   

15.
大庆探区外围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对比及四大勘探层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外围盆地的区域对比与组合规律研究,对于揭示东北中、新生代盆地演化规律和拓展油气开发思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组合、同位素等资料,对大庆探区外围盆地中、新生代地层进行了对比,总结了地层发育的宏观规律,提出了中—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和古近系四大勘探层系,为大庆探区外围盆地进一步的沉积、构造演化及石油地质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东部残留盆地群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由牡丹江断裂、敦-密断裂、依-舒断裂和大和镇断裂所控制的中新生代盆地群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合煤、含油气盆地。该盆地群的中新生代成盆过程以脆性伸展为主,发育断陷或裂陷层序,而坳陷层序(热沉降层序)不发育。古构造发育史、盆地沉降史和伸展史研究表明,研究区盆地群普遍经历了早期快速沉降(断陷期)-盆地衰减、抬升剥蚀-后期快速沉降-稳定衰减(或抬升剥蚀)。区内的成盆与构造演化过程分为涉及全区的中生代陆缘断陷期(J3-K1)、第一构造反转期(K2-E1)、新生代陆内裂陷期(E2-E3)和第二构造反转期(N)4个阶段,反映了两大盆地构造演化旋回。构造演化特征一方面为油气的多期成藏提供了盆地动力学条件,另一方面改造或破坏动、静态地质要素的时空分布及其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伸展构造概念与研究现状,沙麦地区中—新生代伸展构造基本特征与形成机制。认为区内中—新生代盆地是地壳呈北西西—南东东向伸展的结果,地壳的伸展演化并不连续,呈现幕式伸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根据自己研制的高压控温泥岩压实仪,对我国三水、泌阳和黄骅三个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和拗(凹)陷进行了压实模拟,从而证实了我国东部三个中新生代盆地和拗(凹)陷存在四个压实阶段,证实了泥质沉积物和地温梯度是严重影响压实和流体运移的主要因素,同时还证实了三水盆地和泌阳凹陷存在着严重的剥蚀。  相似文献   

19.
压(扭)性动力学环境下动力机制转换与板内沉降坳陷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大陆自海西构造运动末期-印支构造运动初期,各主要洋盆基本碰撞关闭并褶皱成山,焊接为统一大陆板块,构成中新生代山-盆体系,形成在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夹持作用下,以板内构造特点发展演化的格局。板内盆地是指中国大陆在二叠纪末(或三叠纪初)大洋板块关闭,焊接为一体的大陆板块全部或基本转为陆相沉积时期的重要构造类型。中国西北区中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进程归属汇聚板缘洋壳俯冲或碰撞构造动力远距离传递影响下的板内构造动力学和运动学作用范畴。文章通过对中国西北部中新生代盆地在压性、压扭性动力场环境中,不同类型原型盆地(或坳陷)的沉降运动轨迹和方式,及其形成、演化过程的构造及沉积层系蕴育的构造运动学过程遗迹及后期演化、改造的证据研究,探索盆-山耦合动力系统的构造运动学过程及其对构造变形体系的制约机制,以揭示中国西部盆-山耦合体系构造动力学机制及其动力转换。  相似文献   

20.
There are a group of large and medium-scale Meso-Cenozoic petroliferous basins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Tanlu fault or within the fault zone, e.g., the Songliao basin, the Bohai Bay basin and the Subei-Yellow Sea basin. As shown by studies of the structural types, sedimentary formations, volcanic activities, tectonic evolution as well as the time-spac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nlu fault zone and the basins,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basins are controlled by the movement of the Tanlu fault.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tectono-geometric, kinematic and geodynamic features of the basins on the basis of integrated geological-geophysical data, and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fault and the basins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geodynamic processes of the bas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