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风沙动力与风沙工程学当前研究的热点─—主要反映在加深对风沙现象的理解、风沙灾害防治与资源开发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我国在风沙运动力学、土壤风蚀、土地沙漠化的动力机制与过程、风沙地貌形成发育规律、风沙沉积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沙尘暴形成机制以及风沙灾害防护工程技术原理等六个方面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2.
风沙物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风沙物理学研究在土壤风蚀、沙粒跃移和风沙流结构等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展望了风沙物理学在地表风蚀、沙物质的风力搬运和沉积、风成地貌理论和相似理论、风沙工程理论与应用等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风沙物理学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风沙地貌形态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风沙地貌是广泛分布于干旱、半干旱,甚至部分湿润地区,由风力作用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风沙地貌学是研究在风力作用下物质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空间组合规律及其形成演变的科学,是地貌学中以风为外营力形成的地貌为对象的分支学科。风是风沙地貌学研究的基础,其贯穿整个风沙地貌学研究。风况决定了风沙地貌的形态特征、空间组合特征和演化过程,同时,沙丘表面气流和风沙流控制沙丘的形态演化过程和移动过程。风沙地貌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在沙丘形态特征、动力学过程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从风沙地貌观测方法、分析方法和形态动力学角度出发,总结了近年来风沙地貌形态、形成风况以及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进展。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全站仪、三维地形扫描仪等新的形态观测设备开始应用于风沙地貌形态测量,使得大范围风沙地貌形态精准测量成为可能,为风沙地貌形态动力学研究提供精确的地形特征资料。同时,三维超声风速仪等高频风速观测仪器也广泛应用于风沙地貌动力学观测,从而探讨风沙地貌形态—近地层气流的互馈机制。但是,针对具体的分析方法,如风况与沙丘形态的对应关系,近地层气流的分析方法以及形态—气流互馈关系等方面,目前还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北方风沙活动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65,自引:6,他引:6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合分析中国北方风沙活动发展的趋势,从气候变化、地表植被覆盖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北方风沙灾害加剧的原因,指出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中国北方风沙活动的主要驱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5.
风沙地貌学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与其它地貌学分支学科相比,目前风沙地貌学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这在我国更是如此。通过分析当前这一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介绍国外研究的最新动态,从而指出了我国风沙地貌学今后应注意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冰缘风沙地貌与沉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缘风沙地貌与沉积是在冰缘寒冷干旱气候环境中,伴有冰川或冻融作用影响,主要由风沙作用形成的荒漠地貌.现代冰缘荒漠主要分布于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及中低纬度的高海拔地区,部分温带沙漠也有古冰缘荒漠沉积分布.冰缘沙丘的规模一般较小,沙丘沉积富含腐殖质及冰粒,并兼具冻融和积雪层理构造等,砂的化学及物理成熟度较低.冰缘风沙沉积往往与邻近的其它沉积相伴生,如黄土、冰川、湖泊、海洋甚至火山碎屑,因而可参与区域气候、环境,尤其是古环流的恢复与重建,也可为研究温带荒漠在冰期时的演化提供参考.目前在冰缘沙漠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确定冰缘荒漠的原因过程方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更多工作有待进行.青藏高原腹地的普若岗日冰缘沙丘与戈壁,是我国典型的冰缘荒漠地貌与沉积,研究其地貌与环境过程,对丰富我国沙漠学研究内容和了解晚第四纪高原腹地气候、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拉日铁路风沙防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工程实际,对拉日铁路的风沙灾害防治技术难题采用“永临结合”的平面工程防沙措施体系,近期以适宜于高原地区的工程措施为主,远期研究以适宜于高寒铁路沿线的植物防沙措施,以解决我国在高海拔地区铁路沙害防护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8.
风沙电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扼要回顾了风沙电研究现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动态:主要是从风沙电的野外实地观测和室内实验模拟测试,来揭示风沙电这一自然现象的规律;风沙电对电波传播影响研究:主要从折射效应、吸收、散射和带电沙粒的散射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风沙流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在中国乃至全球,风沙活动都十分频繁,它直接影响着风沙地区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因此,研究风沙流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十分必要。以往,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沙漠逆境的综合条件(如降水、温度、湿度、土壤水分、养分等综合因子)进行的,研究内容涉及植物的生理、生化、物质代谢以及生态适应性等。但国内外就风沙流单因子对植物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还没有深入展开,为此,作者利用野外风洞条件,就不同风况下的风沙胁迫对某些植物生长特征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风沙流胁迫可使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s)、叶温(Tl)、叶片水势(Wp)降低,使蒸腾速率(Tr)升高;且风速越大,吹风间隔越短,这些参数变幅越大;风沙流比净风的影响更大。风沙流能降低试验植物的水分利用率,进而增加植物的干燥作用;同时可使脯氨酸含量增加。由于风沙流运动和植物的复杂多样性,因此这个研究领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  相似文献   

10.
戈壁风沙流结构特性及其意义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通过砾质戈壁风沙流野外实测数据的分析以及风洞模拟实验研究发现:戈壁风沙流结构具有与沙漠风沙流完全不同的风沙流特征,戈壁风沙地表的粗糙度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其表面风沙流输沙量高度分布表现出独特的“象鼻”效应,在一定高度处呈现最大值,并随风速的增加而增高。该“象鼻”效应导致戈壁风沙流结构特征值A远大于1,不论风速多大,风沙流都处于未饱和状态的非堆积搬运状态。这种特殊性质比较清楚地解释了敦煌莫高窟千年来不被沙山埋没的谜底。并且在风沙防治工程实践中,采用砾石压沙措施,构造类似与砾质戈壁的下垫面,人工促使风沙流结构呈现“象鼻”形状,可使防沙工程达到理想的输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油层出砂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守余  王宁 《新疆地质》2007,25(3):283-286
油藏开发中出砂问题是影响产能的重要因素,了解油藏出砂机理对有效控制出砂以及选择合理的防砂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国内外文献及大量实例认为,地质因素和油田开发工程因素是影响油层出砂的2大因素.进一步分析油层出砂的力学机理,将油层出砂的力学机理分为剪切破坏和拉伸破坏两类.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油层出砂机理及改善防砂工艺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现场振冲砂桩施工及标贯试验,围绕振冲砂桩复合地基砂桩的合理间距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各种试验工况中,1.4m工况的桩间距为振冲砂桩施工的最优间距.分析认为对于振冲砂桩施工法而言,当地层条件、振动力、振动频率及施工工艺一定时,实际密实效果主要与桩间距有关.在与本文试验场地条件相似的场地进行振冲砂桩复合地基施工...  相似文献   

13.
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砂的工程地质特性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海涛  彭亮  王兆云 《新疆地质》2007,25(2):225-228
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风积砂分选良好,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砂粒磨圆度好,具有孔隙率大、内摩擦角小、承载力低等特性.通过在沙漠北部、中部和南部试验段进行的专题工程地质研究,介绍了新疆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风积砂的基本物理力学特性和压实性、压缩性、渗透性、冻胀性等工程地质特性.  相似文献   

14.
Blown sand has caused considerable damage to the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of China. Controlling the blown sand requires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es that govern its production and movement.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a wind tunnel and in the field to def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and production and gravel coverage in the gobi above the Mogao Grottoes. The gravel that covers the gobi’s surface controls wind erosion, irrespective of its shape and size. The equilibrium coverage by gravel over which no further sand is emitted due to wind erosion increases and the equilibration time that is taken to form the equilibrium gravel coverage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wind velocity. Gravel coverage has reached an equilibrium state in the portion of the gobi directly above the grottoes, but decreases towards the Mingsha Mountains. Drifting sand from these mountains is the main source of sand damage at the Mogao Grottoes. If no additional sand from the mountains were supplied to the gobi, gravel pavements would reach an equilibrium level of coverage and prevent further production of blowing sand. Sand blown from the gobi represents secondary reactivation of sediments originally produced in the Mingsha Mountains. Therefore, to control the blowing sand above the Mogao Grottoes,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controlling erosion from the Mingsha Mountains rather than local erosion of sand in the gobi.  相似文献   

15.
A sand budget for the Alexandria coastal dunefield, South Afric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e sand in the Alexandria coastal dunefield is derived from the sandy beach which forms the seaward boundary of the dunefield. Sand is blown off the beach onto the dunefield by the high-energy onshore-directed dominant wind. The dunefield has been forming over the past 6500 years. Sand transport rates calculated from dune movement rates and wind data range from 15 to 30 m3 m -1 yr-1 in an ENE direction. The sand transport rate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he sea due to a reduction in wind speed resulting from the higher drag imposed upon the wind by the land surface. Aeolian sand movement rates of this order are typical of dunefields around the world. The total volume of sand blown into the dunefield is 375 000 m3 yr-1. Sand is being lost to the sea by wave erosion along the eastern third of the dunefield at a rate of 45 000 m3 yr -1. The dunefield thus gains 330 000 m3 of sand per year. This results in dunefield growth by vertical accretion at about 1.5 mm yr-1 and landward movement at about 0.25 m yr-1. The dunefield is a significant sand sink in the coastal sand transport system. The rate of deposition in coastal dunefields can be 10 times as high as rates of deposition in continental sand seas. The higher rate of deposition may result from the abundant sand supply on sandy beaches, and the higher energy of coastal winds. Wind transport is slow and steady compared to fluvial or longshore drift transport of sediment, and catastrophic aeolian events do not seem to be significant in wind-laid deposits.  相似文献   

16.
陈方 《第四纪研究》1997,17(4):367-375
针对目前对大陆架砂成因问题的争议,本文从海陆过渡带动力关联的统一的环境体系,选取环境相关的海岸与大陆架砂质沉积做对比分析,获知东海大陆架砂的沉积特征和形成环境不具备高度的均一性,因而不是统一的大规模风成堆积,它们基本上均属于河口海岸-浅海环境下的产物。据大陆架砂的沉积特征以及当代关于沙漠化概念的内涵,质疑东海大陆架"沙漠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基于MatDEM的砂土侧限压缩试验离散元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离散元法基于非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尤其适用于砂土等离散介质体的数值模拟研究。利用岩土体离散元模拟软件MatDEM的二次开发功能,研发了砂土侧限压缩试验三维离散元模拟器。对三个不同级配砂土试样进行了侧限压缩试验,并且进行了与之相对应的数值模拟,通过分析对比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所开发模拟器的有效性。模拟结果表明:离散元法可以很好地反应砂土压缩过程中的配位数变化;每个模拟样品中,粒径较小的单元受到较大的平均压力,导致平均位移较大;数值计算结果的主要误差是由离散元颗粒自身的泊松比引起的。研究突破了常规土力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为今后岩土工程离散元模拟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风沙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沙活动及其物质输移运动是关键的陆地地表过程,对全球生态环境有显著的影响。归纳了风沙运动中养分的释放、搬运和沉降机制;总结了目前风沙运动中的物质及养分组成,养分流失与沉降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养分在植被群落中的分配和利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揭示了大区域尺度上风沙运动与地表养分的释放和输移的关系及植被群落对风沙活动的响应;指出了风沙活动在陆地生态系统演化中扮演的角色。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揭示风尘物质在远源陆地区域的沉降机制、风尘物质中有效养分的组成和含量、风尘物质养分的主要传输路径,建立风尘物质养分的源—汇模式,构建植被对风沙活动的响应过程,综合集成风沙活动与植被演化之间的动态关系等是未来主要研究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