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秦岭太白山顶近千年来的环境变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秦岭太白山中世纪温暖期主要为松林或松林灌丛与寒温针叶林交替;小冰期为亚高山草甸,灌丛与寒温针叶林交替。中世纪温暖期年龄温比今高0.5-2℃、降水量增加200mm左右。小冰期年均温比今低0.5-1℃,降水量与气温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根据1989-1990年两个夏季对阿尔泰山哈纳斯河流域冰川湖泊的野外调查并结合室内分析,对该流域冰川湖泊及其沉积类型进行了分类,按其成因冰川湖泊可分为:冰蚀湖、冰川阻塞湖,冰碛湖,冰川热融湖、以及复合成因的冰川湖泊,按补给类型,冰川湖泊还可以分为冰水湖和非冰水湖泊;冰川湖泊除了受到一般湖泊所具有的波浪作用,地表径流作用、块体运动、坡面水流作用以外,还存在冻胀作用,冰川作用和热力作用等。主要沉积类型  相似文献   

3.
本书采撷了著名地理学家李吉均院士地理学、冰川学、地貌学等领域学术著作的精品,共29篇。论文大致反映了李先生关于高山冻原与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研究、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探讨、冰川地貌与沉积相研究、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季风三角”理论、黄河阶地和黄河起源,黄土系列与地文明、青藏运动、西部开发研究和其他重要学术思想与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极地冰盖的变化在未来几百年期间可能会极大地影响着全球海平面和地势低洼的海岸带地区,因此,人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冰川学研究,但是,我们尚缺乏将冰盖变化与未来海平面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对地球的冰盖演化进行预测需要正确的冰动力模式和对过去的冰川环境做出适当的解释,而这种模式和解释最需要的是要了解冰川地层的作用过程,但是,目前我们非常缺乏现代冰川之下和冰川底界的信息数据。  相似文献   

5.
热带气旋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风暴潮和强降雨对南海及周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构成巨大威胁。对器测记录之前全新世热带气旋的研究有助于准确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气旋活动的变化趋势。本文利用南沙群岛安乐礁潟湖沉积物重建了小冰期以来准年分辨率的热带气旋活动, 共识别28个风暴事件层。研究表明, 小冰期以来, 南沙群岛安乐礁热带气旋活动在年代际到百年尺度上频繁变化, 发育两个主要的风暴活跃期。在小冰期早期(AD 1471—1620)经历了最为强烈的风暴活跃期, 另一个风暴活跃期位于现代暖期的AD 1930—1960, 风暴活动虽有所加强, 但明显低于小冰期早期。与同期永暑礁重建结果的对比表明, 热带气旋活动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 更多来自相近区域的高分辨率风暴记录可有效降低古风暴活动重建的不确定性, 提高重建记录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Joerg  M.  Schaefer  George  H.  Denton  Michael  Kaplan  Aaron  Putnam  Robert  C.  Finkel  David  J.  A.  Barrell  Bjom  G.  Andersen  Roseanne  Schwartz  Andrew  Mackintosh  Trevor  Chinn  Christian  Schlǔchter  张江勇 《海洋地质》2009,(3):41-46
理解全新世南、北半球之间气候变化的时间及原因至今仍是气候科学的一大主要问题。本文讨论的是过去7000年里新西兰南阿尔卑斯山冰川进退的高分辨率”Be年代学,其中最近1000年里至少发生了5个冰川变动事件。全新世中期至晚期的冰进活动范围在缩小,该冰川活动模式和对应时期北半球冰川活动模式很不相同。这一发现表明区域驱动和(或)区域放大机制的重要性。我们认为西南太平洋大气环流的变化是导致新西兰全新世冰川高频进退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2006年4月由日本国家极地研究所冰川研究工作者采自南极洲的冰年龄为100万年。与已揭露的最近65000年大气动力学的埃比克(Э∏ик)计划所获得的钻探资料相比,采白深度超过3000m钻孔的该冰岩心将已有的气候研究史扩展了20000年。但是预期,这个新记录将被打破,国为很快将获得年龄为120万年的冰岩心。  相似文献   

8.
龚剑 《海洋世界》2012,(11):56-58
自1980年以来,30多年中冰川的融化量相当于过去的150年,地球冰川的加速融化已经不可逆转,这成了世界海洋学家们共同的心病。所有人都在担心一觉醒来,南极或者北极崩解,自己在海水中和企鹅、北极熊为伴,随波逐流。  相似文献   

9.
冰川学家、极地工作者和某些地方的山前居民成为冰川快速移动的见证者。冰川以静止到移动状态有不同的时间尺度,可从一个世纪到10年,或者甚至更短的时间,这与自然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人员利用白令冰川前陆16个位置34个放射性碳测年数据和年轮数据重建过去2ka白令冰川山麓冰碛舌及其亚冰碛古斯特勒冰川的变化。主层序所反映的冰川活动与阿拉斯加湾其它区域年代确定的潮水和陆地终极冰川的变化相一致。500年前冰体短期推进可能导致沿白令冰...  相似文献   

11.
<正>在维克的黑沙滩享受了静谧的清晨后,继续一路往南行驶,风雪逐渐变小。开到瓦特纳冰川时,已经是阳光普照的晴朗好天气。我一直怀疑是不是巨大的瓦特纳冰川阻挡了那些厚重的雨云,使得这一地区可以在冬季享受得天独厚的宝贵晴天。瓦特纳冰川位于冰岛东南部,是欧洲体积最大与面积第二大的冰川,世界排名第3,仅次于南极冰川和格陵兰冰川。冰川海拔约1500米,冰层平均厚度超过900米,部分冰层的厚度超过了1000米。瓦特纳冰川国家公园是冰岛最受欢迎的自然风景旅游胜地,在这里可  相似文献   

12.
《海洋世界》2016,(4):2
正2016年3月10日,位于阿根廷佩里托的莫雷诺冰川拱门"冰桥"发生断裂,随后全部垮塌,摄影师拍下了冰川垮塌的全过程。佩里托莫雷诺冰川位于阿根廷冰川国家公园,是安第斯山南部巴塔哥尼亚冰原所形成的48条冰川之一,长30千米,冰面达250平方千米。佩里托莫雷诺冰川是人类可直接抵达和近距离观赏的少数冰川之一,近年来不断有大块碎冰从冰川上坠落到下面的湖面上,激起巨大的水花,吸引大批游客。早在2008年7月,这里的冰川突然发生崩塌,大块的冰块碎落,形成一个拱门"冰桥",此后在2012年3月,这里又发生过一次破裂。多年来,佩里托莫  相似文献   

13.
南极无冰区古海蚀龛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组合能指示沉积物的搬运历史和沉积环境。利用电镜扫描方法分析了南极法尔兹半岛上海蚀成因的古海蚀龛沉积物中的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组合。结果表明,在所有的石英砂表面上均表现出冰川和水流共同作用的结构特征组合,龛中沉积物是冰水沉积环境下的产物,在沉积过程中,沉积物先经过较薄的冰川搬运,后经历了不同能量的流水改造作用,但冰川和流水的搬运距离有限。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南极法尔兹半岛上的冰盖解体并退出长城站区的时间应早于4600aBP。  相似文献   

14.
在山东半岛古冰川遗迹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又对云台山进行了实地调查。特别对东磊石海,花果山的冰碛洞群进行了认真的分析。通过大量的地质地貌资料的研究,作者认为:云台山曾被更新世期间出现的古冰川所覆盖,留下了众多的古冰川遗迹。云台山的古冰川遗迹以东磊石海和花果山的冰碛洞群为典型。连云港云台山古冰川遗迹的发现,为我国东部古冰川遗迹的研究,又增添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1990年,南美委内瑞拉和智科北部之间的安第斯山、东非的Kenya、Rwenzori和Kilimanjaro以及Irian的Jaya(新几内亚)的低纬度高山冰川的覆盖面积近2500km。,安第斯山在这些高山冰川中几乎占据了99%的面积。自小冰期1850年以来,所有这些冰川均具有范围缩小的全球性趋势(表1)。在冰川总体后退的期间,存在着冰川前进的多个亚期:如20世纪20年代和70年代冰川有再次向前推进的全球性趋势。在Cordillera Blanea或整个秘鲁Cordilleras大多数冰川表面从1998年10月至2002年5月或多或少的有持续降雪的覆盖,  相似文献   

16.
格陵兰冰盖是世界第二大陆地冰盖,其边缘分布的溢出冰川作为快速传输冰带,是造成冰盖消融的重要因素。本文 以位于格陵兰岛东北部的 Nioghalvfjerdsfjorden 冰川为研究对象, 探索开展基于 sentinel- 1A 和偏移量跟踪技术的溢出冰川表 面运动特征研究, 并利用非冰川区流速和 CP0M NRT IV 数据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对比分析 2017—2019 年三个时期的春季 冰流速, 发现该冰川在 2019 年春季出现了最大流速上移现象, 推断可能是由于 2018—2019 年间冰川融水渗透引起的底部润 滑加剧所致。  相似文献   

17.
由冰川磨碎作用产生的细小碳酸盐颗粒对与融水的相互作用很敏感,因此,这种碳酸盐的同位素组分可以记录这种相互作用。作者研究了瑞士Tsanfleuron冰川沉积物的碳酸盐组合以及底冰内的碎屑,发现底冰碎屑和消融冰碛物存在同位素共线趋势,这被解释为在岩屑和自生方解石之间有混合.多数情况下,  相似文献   

18.
Pedersenbreen冰川是我国北极冰川运动监测的重点研究区域之一。本文以2017年9月—2018年9月的共31景Sentinel-1A中等分辨率SAR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PS-InSAR技术对Pedersenbreen冰川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形变监测,获取Pedersenbreen冰川沿雷达视线方向的运动速率图,提取Pedersenbreen冰川沿雷达视线方向的运动信息。研究发现,Pedersenbreen冰川整体处于向下游运动的趋势,Pedersenbreen冰川主体的运动速率范围为-8.901~-2.957 m/a。将冰川运动速率沿铅垂线方向进行分解,得到GPS监测点P1、P2、P3、P4、P5缓冲区的冰川表面垂直变化速率均值,分别为-2.316 1 m/a、-2.438 7 m/a、-1.851 7 m/a、-2.181 1 m/a和-1.875 4 m/a。基于GPS实测数据进行处理,获得冰川表面垂直变化速率分别为-1.879 6 m/a、-2.041 3 m/a、-1.422 0 m/a、-1.722 3 m/a和-1.376 9 m/a,误差均在0.5 m/a之内,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表明PS-InSAR技术可以用于极地冰川运动趋势的变化监测,是冰川监测手段的一个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9.
科技看点     
气候Climate青藏高原冰川萎缩最新成果显示,近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千米,而且近年来有加速消减趋势。科研人员利用多年遥感监测技术进行青藏高原冰川、雪线、湖泊、湿地等变化情况遥感调查,结果表明,近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总体呈明显减少趋势,其中高原周边冰川面积消减最为明显,面积减小10%以上;高原腹地冰川面积减小近5%。青藏高原边部现代雪线退缩强烈,腹地逐渐趋于平衡。退缩最大距离为350米,一般为100~150米。监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腹地现代湖泊和湿地出现明显扩张或新生,高原周边湖泊和湿地萎缩或消  相似文献   

20.
<正>加拿大冰川公园位于加拿大和美国的交界处,包括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公园广泛分布着冰川和高耸的山峰,复杂的自然地球景观令人印象深刻。这里生活着许多灰熊、驯鹿和大角羊。该处世界海洋遗产包含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处非极地冰原地貌。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非极地冰原世界,所包含的冰川在世界上也是最长、最壮观的冰川之一。该处的地理地形由高山、冰原和冰川组成,从北部内陆到南部沿海地区,生物多样性表现为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