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云南省湿地生态状况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云南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数据,采用层次分析等方法,对全省重点调查湿地生态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云南省重点调查湿地中,生态状况为"好"的湿地占总数的41.18%,占湿地总面积的12.81%;生态状况为"中"的湿地占总数的40.0%,占湿地总面积的61.08%;生态状况为"差"的湿地占总数的18.82%,占湿地总面积的26.11%。全省重点调查湿地生态状况总体偏中下水平。一些对云南省、全国乃至世界具重要意义的湿地虽已纳入保护地体系中,但其生态状况不容乐观,湿地保护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云南省以山区为主的国土资源禀赋,导致其全省湿地面积偏少,其中能够被有效利用的湿地资源更少,而全省社会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十分有限的湿地资源,尤其是处于坝区的湖泊,使这些湿地资源承载了过于沉重的压力,也因此受到不合理利用的严重威胁,形成了目前的湿地生态状况及其分布格局。云南省湿地资源弥足珍贵,保护湿地生态红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湿地生态评价是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基础,对提高湿地生态环境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利用四川省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数据,采用自然断点和层次分析等方法,对四川省77处被重点调查的湿地的生态状况进行了分级与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在四川省被重点调查湿地中,生态状况综合得分为"好"等级的湿地的得分范围为5.905~6.715分,"中"等级的得分范围为4.962~5.904分,"差"等级的得分范围为2.959~4.961分;2生态状况为"好"的湿地有25处,占被重点调查湿地总数的32.47%,湿地面积合计为34.78×104hm~2,占被调查重点湿地总面积的36.02%;生态状况为"中"的湿地有21处,占被重点调查湿地总数的27.27%,湿地面积合计为56.04×104hm~2,占被重点调查湿地总面积的58.03%;生态状况为"差"的湿地有31处,占被重点调查湿地总数的40.26%,湿地面积合计为5.75×104hm~2,占被重点调查湿地总面积的5.95%;3全省重点调查湿地生态状况总体偏中、差水平,部分湿地生态状况不容乐观,湿地保护仍需要加强。四川省以丘陵、山地和高原地貌为主,全省湿地偏少,其中能够被有效利用的湿地资源更少,而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依赖于十分有限的湿地资源,尤其是处于人口稠密区的湖泊,使这些湿地受到不合理利用的严重威胁,形成了目前的湿地生态状况及其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3.
构建了基于"敏感性—人为脆弱性"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和脆弱性评价模型,开展拉萨河流域湿地脆弱性评价,并运用障碍度计算方法,分析了影响脆弱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拉萨河流域湿地脆弱性范围为0.115 3~0.742 7,可分为轻度脆弱、中度脆弱和重度脆弱3个等级,其中,中度脆弱面积最大,占湿地总面积的59.59%,集中分布在河谷区和高山盆地区,主要类型为藏北嵩草(Kobresia lit?tledalei)沼泽化草甸、杂类草湿草甸和河流;其次是轻度脆弱湿地,占湿地总面积的38.25%,主要分布于河源区的嘉黎县;重度脆弱湿地仅占2.16%,分布在河源区的那曲县和河谷区的桑日县。轻度和重度脆弱湿地的类型都以藏北嵩草沼泽化草甸、河流和湖泊为主。影响湿地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有9个,其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年降水量、污染源、牲畜密度、人均牧业产值、植被盖度、人均耕地面积、污水排放量、猪的密度和高程,其中,年降水量、放牧和植被盖度是普遍存在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降低湿地脆弱性的关键在于保障水源供给、控制污染和限制过度放牧。  相似文献   

4.
黄翀  刘高焕  王新功  叶宇  李亚飞  黄锦辉 《地理研究》2012,31(10):1764-1774
准确掌握流域湿地资源的数量和分布, 是流域湿地评价、修复与保护决策的前提。利用“北京一号”小卫星数据对黄河流域2006年湿地格局现状进行了监测, 在GIS技术支持下对流域湿地资源分布的影响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 进而结合不同流域分区水资源条件, 对流域湿地保护策略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 2006年黄河流域湿地总面积为25134km2,其中, 河流、湖泊、沼泽、滨海、人工湿地面积分别占该流域湿地总面积的36.2%、8.0%、45.0%、3.9%、6.9%.受气候及水资源支撑条件的影响, 黄河流域重要湿地集中分布在源区高寒沼泽湿地、上游河湖湿地、中下游河道湿地以及河口三角洲湿地。流域天然湿地分布受气候影响显着, 随着气候干燥度的增加, 湿地率呈明显递减趋势。研究认为, 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区, 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 必须充分考虑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支撑能力和干扰影响, 在流域层面和河流生态系统的尺度上统筹考虑, 构建科学合理的流域湿地保护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覆盖安徽省的2000年、2005年和2010年Landsat TM影像数据,利用ENVI软件和Arc GIS软件,解译遥感影像,提取出3个时期的湿地信息数据,分析湿地分布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2000年相比,2010年安徽省湿地面积增加了707.44 km2,增加了7.64%,达到9 961.95 km2;2010年,沼泽、河流、湖泊、运河/水渠和水库/坑塘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9.30%、26.79%、31.42%、1.78%和0.71%;安徽省湿地主要分布于淮河流域、长江中部流域、新安江水系区域以及江淮之间中、东部等地区;沼泽湿地面积增加,水库/坑塘的面积减少;与2000年相比,2010年的湿地扩张区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湿地萎缩区主要分布在安徽省长江流域中段和淮河流域中段区域,湿地萎缩区是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2000~2008年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数据、气象数据和野外实地调查资料,对研究区退化湿地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8年期间,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出现退化现象;退化湿地主要分布在吉隆县折巴乡、聂拉木县波绒乡和门布乡、定日县岗嘎镇和定结县多布扎乡;退化湿地面积约为71.3 km2,其占研究区湿地总面积的1.8%;退化湿地多分布在保护强度较弱的保护区的试验区内.人类过度放牧和连年的降水量偏少是造成研究区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湿地生态状况评价可为湿地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对内蒙古自治区第2次湿地资源调查的159个重点湿地进行湿地生态状况评价。结果表明:生态状况评价等级为“好”的湿地有39个,占评价湿地总数的24.53%,占评价湿地总面积的28.98%;生态状况评价等级为“中”的湿地有51个,占评价湿地总数的32.07%,占评价湿地总面积的30.88%;生态状况评价等级为“差”的湿地有69个,占评价湿地总数的43.40%,占评价湿地总面积的40.14%。全区重点调查湿地的生态状况总体评价结果为中等,部分地区的湿地存在一定威胁,湿地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第一、二次全省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云南省有100 hm2以上各类湿地总面积23.53×104hm2,以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占绝对优势;第二次调查云南省湿地总面积56.43×104hm2,其中自然湿地39.31×104hm2,占湿地总面积69.66%,人工湿地17.12×104hm2,占湿地总面积30.34%。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全省湿地资源调查湿地面积增加32.50×104hm2;第二次调查增加了季节性河流、喀斯特溶洞湿地、洪泛平原湿地、灌丛沼泽、森林沼泽、淡水泉、运河/输水河及水产养殖场8种湿地型,增加湿地面积2.34×104hm2;全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无论数量还是面积都呈现增加态势,数量共增加12个。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1月13日,国家林业局公布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全国湿地总面积5 360.26万公顷,湿地率5.58%,受保护湿地面积2 324.32万公顷,湿地保护率由2003年的30.49%提高到2012年底的43.51%。按照《湿地公约》的规定,我国湿地分为5类,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579.59万公顷、河流湿地1 055.21万公顷、湖泊湿地859.38万公顷、沼泽湿地2 173.29万公顷、人工湿地674.59万公顷。在分布上,青海、西藏、内蒙古、黑龙江4省(区)湿地面积均超过500万公顷,约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50%。全国共有577个湿地自然保护区、468个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10.
基于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方法,利用1990、2000和2010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北部湾滨海湿地信息,并对其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面向对象法提取出的研究区3个时期滨海湿地分类总精度分别为91.02%、89.06%和89.84%,kappa系数均达到0.80以上;3个时期自然湿地在湿地类型构成中占绝对优势,其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66.96%、65.65%和64.90%;1990-2010年,研究区滨海湿地面积呈平稳增长态势,其面积由3 138.08km2增加到3 165.77 km2;湿地类型中养殖水面增幅最明显,其面积比重由1990年的3.19%增加到2010年的6.15%。1990-2010年,研究区滨海湿地变化明显,湿地之间、湿地与非湿地之间的相互转化频繁,受人为活动影响干扰突出。  相似文献   

11.
以松花江流域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将流域内多因子生态地理综合分类单元和12种水鸟分别作为湿地生态系统和物种层次的保护对象,依托系统保护规划Marxan 1.8.2软件,开展了松花江流域湿地优先保护格局的构建和保护空缺识别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系统保护规划优化后,松花江流域受保护湿地面积占该流域湿地总面积的比例将由目前的10.0%增大为23.6%,受保护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面积占其总面积的比例明显增大;确定了松花江流域的主要湿地保护空缺区域,在大兴安岭松花江源区,湿地保护空缺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和黑龙江省的呼玛县,在松嫩平原地区,湿地保护空缺区域分布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和哈尔滨市附近,在三江平原地区,湿地保护现状较好,未来需要加强对现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调查了黄河兰州城区段湿地类型和分布,结果表明:黄河兰州城区段湿地总面积1729.68hm2。5000m2以上的河岸湿地共计47块,总面积517.17hm2,其中几乎无人为干扰的湿地105.99hm2,仅占河岸湿地面积的20.50%;人为破坏程度非常严重、湿地功能几乎完全丧失的近裸露湿地252.43hm2,占河岸湿地面积的48.81%。黄河兰州城区段湿地存在乱侵乱占、遭受污染、河岸湿地植被破坏和湿地功能日趋退化等问题,提出了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红线划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环境特征的基础上,从生态弹性力、生态敏感性和社会经济影响力三方面构建了生态红线划定评价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的空间属性数据库,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运用空间分析、叠加分析技术将黄河水源补给区分为生态红线区、生态黄线区和生态绿线区,最终确定了各区的生态保护重点及管护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红线区占整个区域的38.4%,主要分布在玛曲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的源头、甘南临夏两州农牧交错带和白龙江沿岸地区。生态红线区应该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严禁各种开发活动。生态黄线区占整个区域的39.1%,主要分布在临夏州南部,甘南州西北部和南部,因其生态战略地位重要,以生态修复和治理为重点,严禁有损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生态绿线区占整个区域的22.5%,主要分布在临夏州的北部和甘南州的中部,这些地区可进行适度开发,通过生态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盐城滨海湿地20世纪60年代地形图和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遥感影像进行数字化和遥感解译,得到盐城滨海湿地分类信息;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景观分析方法,分析了各时期盐城滨海湿地的景观特征;利用滨海湿地遥感分类和土地利用数据,研究盐城滨海湿地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研究区主要湿地类型为泥质海滩和盐水沼泽,其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8.5%和10.5%,2015年,研究区主要湿地类型为养殖池和水田,其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0.6%和14.18%,盐水沼泽面积占7.8%,泥质海滩面积所占比例锐减到不足0.03%;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区泥质海滩、盐水沼泽、淡水沼泽在不断萎缩;水田、养殖池和水库/坑塘在不断扩张,围填海活动导致研究区的陆地面积明显增加;研究区滨海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加重,斑块形状变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变差,各类景观斑块呈均衡化趋势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研究区滨海湿地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程度在不断加强;围填海、人口增长、生态环境污染和物种引入是盐城滨海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泥沙淤积侵蚀和土壤性质变化是次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资源调查与分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综合分类研究表明:①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共有2个大类4个类型13个类别,总面积为210420.42h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02%;②湿地类型和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高山湿地、永久性河流、灌丛湿地、草本沼泽、泛洪平原、内陆盐沼、季节性河流、蓄水区、灌溉区、盐田、永久性淡水湖、池塘、季节性淡水湖;③在行政区域内,肃南县、高台县、临泽县、山丹县、民乐县、甘州区湿地面积分别占全市湿地面积的73.71%、8.29%、5.14%、4.87%、5.54%和2.44%。  相似文献   

16.
东北山区湿地的保育与合理利用对策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刘兴土  吕宪国 《湿地科学》2004,2(4):241-247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是东北湿地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山区湿地面积452.31万hm^2,以沼泽湿地为主,占山区湿地总面积的76.71%,分布着特有的中营养和贫营养沼泽。山区大面积的森林和湿地是保护东北平原农牧业生产及生态环境的重要天然屏障。在分析湿地主要生态功能及保护利用现状的同时,提出增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能力建设、实施对湿地开发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建立湿地生态监测试验站、加强湿地科学研究、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及增强湿地保护的经济活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张掖市地处黑河流域中游,境内有湿地2大类4个类型13个类别、总面积21.04万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2%。其中:天然湿地19.97万hm2、人工湿地1.07万hm2,分别占湿地总面积的94.9%和5.1%。黑河干流流经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有  相似文献   

18.
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西藏拥有我国特有的大面积高海拔湿地生态系统。西藏高原湿地包括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型,湿地总面积为3 126 253.33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59%。西藏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湿地类型丰富,天然湿地面积大,占湿地总面积的99.09%,天然湿地又以湖泊型湿地和河流型湿地为主,分别占全区湿地面积的82.36%和14.71%;湿地分布广但不平衡;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萎缩,河流径流量呈减少趋势,沼泽湿地退化等方面。鉴于高原湿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性,作者提出了加强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湿地资源以河流湿地为主,各地州市湿地资源面积不一,以普洱、昆明居多;按湿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云南重点调查湿地85处,其中滇西北地区数量最多,多达25个,占云南省湿地总数的29.41%,湿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分析了云南省湿地资源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湿地资源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加剧,高寒湿地正在退化甚至消失。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都河上游高寒湿地分布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影像、地形数据和气象数据等,从生态系统胁迫度和退化度角度出发,采用专家打分、层次分析、综合指数和马尔柯夫模型等方法,选取11个指标,构建了研究区高寒湿地退化风险评价体系,对2000年和2018年研究区高寒湿地退化风险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开都河上游地区平均胁迫度指数由2000年的0.35增大到2018年的0.37,增幅为0.06%;平均退化度指数由2000年的0.21增大到2018年的0.32,增幅为52.4%;研究区平均湿地退化风险指数由2000年的0.28增大到2018年的0.34,增幅为21.43%;湿地退化风险指数略增大区和增大区面积合计2 378.14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4.70%,其主要分布在小尤路都斯盆地和大尤路都斯盆地的东、西部;与2000年相比,2018年,低风险区转变为中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的面积分别为569.97 km2和465.99 km2;中风险区转变为高风险区的面积为878.98 km2;研究区湿地退化高风险区的面积明显增加;人口数量增加、水源涵养量减少、景观破碎程度增大、栖息地适宜性变差、净初级生产力和平均弹性度减小都反映了研究区高寒湿地的生态环境在向负面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