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摘要:选取1980-2019a贵州省84个地面观测站的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和单相关分析法,对近40a贵州省初霜期、终霜日、无霜期、霜冻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温的响应进行分析,并利用 M-K方法对霜期的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年霜冻日数呈西多东少分布特征,大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省之西北部的赫章县和威宁县。贵州省的霜冻日数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性正相关性,其中西部地区霜冻日数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优于东部地区。贵州省霜冻期的月际变化呈单峰型分布,12月至次年1月为频率极大值,初霜日期和终霜日期的月际变化均呈单峰型分布,其中初霜日期的频率峰值出现在10月,终霜日期的频率峰值出现在3月。从气候线性趋势上看,初霜日期、终霜日期分别呈显著的推迟、提前趋势,而无霜期呈显著的延长趋势。从气候趋势突变特征上看,初霜日期和无霜日期分别在1989年、1997年出现了显著突变特征,其中初霜期突变后呈现推迟趋势,无霜期突变后呈现延长趋势,而终霜日在1993年和2011年出现了2次显著的突变特征,终霜日两次突变后均呈现提早的变化趋势。近40a气候变化趋势显著,其中9-10月气温的变暖趋势与初霜日期的推迟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且9月平均温度因子的贡献率大于其它的温度因子。根据贵州省的初霜期的M-K分析检测结果将初霜期分为提前期、推后期、停滞期3个阶段,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提前期与推后期在高度距平场上有大体相反的分析形势,停滞期在高纬度地区与提前期接近。提前期(推后期)的气压距平场从高纬到低纬呈现正负正(负正负)的分布贝加尔湖附近附近,(50°~60N°,100°~120E°)的区域为贵州初霜期影响关键区。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乌兰察布市11个气象观测站1962—2015年地面最低温度资料,以当年日地面最低温度≤0℃初终日期作为霜冻指标计算历年初、终霜冻日期,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Mann-Kendall法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乌兰察布市霜冻日期空间分布特征、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规律及其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受地形特点影响,各旗县初、终霜日期气候态差异较大;2 54a来,全市初霜冻日期呈偏晚态势,终霜冻日期呈偏早的态势,年际变率大;3初、终霜日期的EOF特征向量空间分布以前两个模态为主,方差贡献率为50%~60%;4初、终霜冻日期在20世纪90年代都发生了显著性突变,突变后初霜日期延迟了6d,终霜则提前了7d。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玉米初霜冻特征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4—2013年辽宁省33个气象台站0cm地温资料和1992—2011年辽宁省14个地市玉米种植分布数据,统计分析辽宁省初霜冻日期的特征。结果表明:辽宁平均初霜冻日均出现在每年10月,76%的站点平均初霜冻日期在10月15日之前,平均初霜冻日期自沿海向内陆逐渐提前;初霜冻日为10月5日的10a平均变化等值线明显北抬,表明初霜冻对辽宁玉米种植的影响范围在逐步缩小;从玉米初霜冻风险等级区划图来看,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松辽平原的阜新、昌图、开原三地,低风险集中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大连、长海、旅顺三地;在气候变暖的大气候背景条件下,可以适当调整种植制度,在辽宁省北部地区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4.
本溪地区50年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吉奇  宋冀凤  徐璐璐 《气象科技》2007,35(5):661-664
应用本溪地区1953~2005年气温序列资料,对其基本气候特征、年代际变化、周期变化、冷暖阶段、变化趋势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与各季气温分布规律非一致性变化;年平均气温最冷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而生长季最低气温出现在70年代,春季最冷与年平均气温是一致的,夏季和秋季最冷出现在70年代,冬季最冷则出现在60年代。年均气温上升来源于冬季,春季和秋季平均气温增温幅度增大,近15年各季出现负增温现象,但气温变化总体是趋于上升的。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区低能见度区域分布初探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赵习方  徐晓峰  王淑英  孟燕军 《气象》2002,28(11):55-57
选用了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m的低能见度作为影响城市交通运输的一个指标,并研究了低能见度在北京地区时空分布特征。按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m的出现频率,多年日均变化曲线及全年日均、月均、季均变化特征,将北京地区划分为3个区,即东南部平原地区、西北部山区及东北-西南部过渡区。同时讨论了雾、浮尘等天气现象对北京地区低能见度的影响,得出影响北京地区低能见度的主要因子是雾。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近50年霜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辑  严晓瑜  王颖 《气象》2010,36(11):38-45
主要使用辽宁省35个站点1957—2006年霜的地面观测资料以及相应时间的温度资料分析了该区霜的变化特征及其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近50年辽宁省初霜日期推迟近10 d,终霜日期提前约17 d,无霜期日数增加约26 d;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日数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突变;从空间分布来看,初霜日期明显推后、终霜日期显著提前、无霜期增多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辽宁中部、西部以及辽东半岛的部分地区;初霜日期与9月份各温度因子相关性较与其他各月高,终霜日期与4月份各温度因子相关性较强,无霜期主要受4—9月间各温度因子的影响;初霜期推迟、终霜期提前以及无霜期延长都主要是由温度的升高引起的,其中平均最低地面温度、平均最低气温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伴随气候变暖,辽宁省初、终霜发生日期以及无霜期长度的空间分布都显示出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推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用单次法、未剔除降水日均法、日均法得到的肇庆灰霾日数变化趋势和合理性,用M-K法、累积距平曲线方法,研究了灰霾天气的变化特征及其和气象因子、污染源分布、地理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2006年以后,单次法统计的灰霾日数明显偏多,日均法较为科学、合理。灰霾日数与平均风速、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呈反相关,受地面风速、逆温层的影响最明显。1991年是灰霾天气发生突变的年份。肇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工业区和污染排放源集中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常年盛行东北风,处于珠江三角洲的下风向,污染物容易输送影响肇庆,利于灰霾天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韩曙晔  章淹  游性恬  王梅华 《气象》1997,23(6):19-23
详细分析了三峡库区历年入汛日期早晚的气候特征,并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入梅日期作了比较,发现两者基本同步;另外,对库区各级、各类暴雨的多少及时空分布作了大量统计,结果表明,就区域平均而言,库区东部的蚶日数多于西部。  相似文献   

9.
秋风是我省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对其作出准确均长期预测,以便指导生产建设,提前做好防灾准备,具有间接的宏观经济价值。因此,研究好秋风的长期预报方法是减灾防灾的重要课题。本文在(贵州省春旱、夏旱。倒春寒、秋风灾害性天气中长期预报及其防御措施的研究)课题组对贵州秋风的研究基础上,应用非线性映象和相似原理,尝试用降维点聚法和相似法作贵州东部秋风的长期预报,效果较好。一般地,秋风是指8月1日到9月10日期内,凡出现日均温小于20℃,并持续两天或以上的时段(其中从第3天起,允许有间隔1天的日均温小于20.5℃),定为秋…  相似文献   

10.
台风中尺度对流云团与中尺度暴雨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选取1996-1998年5个登陆福建的台风,分析其中尺度暴雨时空分布规律;并通过对数学化处理的逐时红外卫星云图的研究,揭示台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云图特征。分析表明台风中尺度暴雨的强度与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最冷云区温度和面积密切相关,常出现在中尺度对流云团偏东侧具有云顶温度梯度密集、云顶温度等值线曲率较大、云团处在发展阶段这些云图特征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
1978—2008年城市化对北京地区气温变化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伟东  张本志  尤焕苓  杨萍 《气象》2014,40(1):94-100
应用北京地区20个常规站1978-2008年经均一性序列多元分析方法均一化处理的气温数据,初步分析了北京地区城市化对年平均和不同季节日最高、最低以及平均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1978—2008年,年平均日最低、平均气温空间分布自北向南、自西向东,温度逐渐升高,在城区达到最高,日最高气温表现为从西向东南逐步升高,在城区形成较为明显的热岛。温度变化趋势表明,各站日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均呈升温趋势。城市化对北京地区城区及近郊区站点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影响最大,对自北部佛爷顶至昌平到城区一带站点的最高气温影响最大。城市化对北京(观象台)站的增温影响最为明显,对城区站点温度平均的增温影响次之,对全市站点温度平均的增温影响最小。城市化对观象台站、城区站点平均、全市站点平均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的年平均、各季节均非常显著,其中在秋季影响最大,对日最高气温的影响则是在夏季最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50a气候变化复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分析了我国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兰帕尔-齐夫复杂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平均而言,我国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复杂度约为10-11,小于随机序列的复杂度13,年平衡气温变化序列的复杂度最小,秋季平均气温变化序列的复杂度最大,季节和年平均气温序列的复杂度小于月平均气温变化序列的复杂度,月总降水量变化序列的复杂度为西部,北部大于南部和东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要素变化的复杂度最大。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1-2012年中国区域1353个站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资料,分析南方和北方4种气候态的变化特征,并探索气候态的改变对南方和北方气候检测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对气候态的影响较为明显,气候态的改变会使得南北方气候分析结果发生改变。北方近52年来年平均气温的升温趋势较明显,南方升温趋势较弱,南北方在I态、II态和III态下的年平均气温均呈现一致的增加趋势,但北方比南方升温更快。南北方年降水量的历年变化差异较大,北方年降水量呈现弱的“降-升-降-升”变化趋势,南方年降水量的历年变化较大,多项式趋势线呈“2峰3谷”。气候态的改变使得北方和南方的气温和降水等级均向着高等级移动,北方气温等级的变化受气候态的影响比南方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的差异及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我国在人工观测向自动观测转变时原基本 (准) 站的平行对比观测及2005年基准站平行观测的地面温度资料, 进行了自动站观测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资料在日、月、年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差异分析。用最大似然率检验方法检验地面温度月值的均一性, 对自动观测影响地面温度均一性的程度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全国自动观测地面温度日平均值比人工观测高0.54 ℃。地面温度、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年对比差值大于0.0 ℃以上的比例分别为80.3%, 58.2%, 92.2%, 绝大多数站自动观测地面温度的年平均值比人工观测值高。自动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日差值从北到南逐渐减少, 45°N以北的黑龙江及内蒙古北部、新疆大部地区是自动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日差值平均最大的地区。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的差异在日、月、年的时间尺度上均表现为冷时段比暖时段的差异大, 北方冬季差异最为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在北方冬季有积雪时, 自动观测的地面温度是雪下温度, 比原人工观测的雪上温度明显偏高, 如果无积雪影响, 两种仪器观测的差异并不明显, 差值来源于两种仪器和场地差异的共同结果。非均一性检验表明:在北方地区地面温度产生非均一性的主要原因是自动站观测的变化; 而在南方地区, 自动观测的改变对地面温度非均一性影响不大。北方有积雪时, 观测的地面温度不能表现真实的地面温度, 因此, 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北降水年内非均匀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中国西北五省(区)1960-2004年112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表征时间分配特征的新参数—集中度和集中期,对西北地区年降水的年内集中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西北年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空间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西北年降水集中度东、西部表现出反向变化趋势,而降水集中期南、北部表现出反向变化趋势;年降水集中度与集中期同年降水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另外年降水集中度与集中期同夏季北极涛动和东亚夏季风在年代际尺度上也存在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的CCSM3(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3)模式,对淡水扰动试验中不同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平均强度下,中国气候的年代际响应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年代际尺度上,中国区域地表气温和降水强度变化与AMOC强度变化的关系紧密,然而,不同平均强度下,中国气候的年代际响应特征不同。高平均强度下,中国区域地表气温升高,中国北部降水增多、南部降水减少;低平均强度下,则反之。不同平均强度下,中国区域年平均地表气温和降水EOF第一特征向量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高平均强度下,地表气温呈现中国全区域一致的分布型,降水呈现自北向南的"-+-"型的雨带分布;低平均强度下,地表气温呈现中国区域南北反相的偶极子分布型,降水呈现自北向南的"-+"型的雨带分布。与低平均强度相比,在高平均强度下,EOF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的年代际变化尺度均更长。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0-2013年中国753个站逐日日平均气温资料,对中国东部冬季风时期极端降温事件进行了定义,并研究了近53 a中国东部冬季风时期极端降温事件的时空特征。结果发现,极端降温事件发生最频繁的地区位于东北南部、华北大部分地区和华中北部,华中南部则较少发生。过去的53个冬季风时期,中国东部极端降温事件普遍减少,且东北南部、华北南部和东部、华中北部以及华东北部的减少趋势最为明显,减小幅度可达0.4~0.8次/(10 a)。此外,东北、华北和华中的极端降温事件发生频次分别在1980、1973、1969年出现了由多到少的突变。极端降温事件的强度也存在空间差异,其平均强度从北到南呈现出强-弱-较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Time-irreversible symmetry is a fundamental property of nonlinear time series. Time-irreversible behaviors of mean temperature measured on 182 stations over China from 1960 to 2012 are analyzed by directed horizontal visibility graph (DHVG for short), and significance of results has been estimated by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It is found that dominated time irreversibility emerges in nearly all daily temperature anomaly variations over China. Further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se time-irreversible behaviors result from asymmetric distributions of persistent daily temperature increments and decrements, and this kind of symmetry can be quantified by distributions of consecutive daily mean temperature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steps. At the same time, the findings above have been confirmed by artificially generated time series with given value of multiscale asymmetry.  相似文献   

19.
沈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8-2009年沈阳地区7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农作物生长季界限温度的热量资源变化趋势。以此为当地在气候变暖的环境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探讨因升温所带来的利弊关系,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结果表明:沈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各界限温度普遍存在始日提前、终日椎后,持续时间延长,积温明显增多的变化趋势。〉10℃持续日数趋势延长11d,活动积温趋势增加340℃·d;≥5℃持续日数趋势延长13d,积温趋势增加359℃·d;≥10℃持续日数趋势延长12d,积温趋势增加305℃·d;≥20℃持续日数趋势延长8d,积温趋势增加326℃·d。初(终)日的地域分布特点为城市早(晚)于乡村、南部早(晚)于北部;不同界限温度下的积温变化特征为城市多于乡村、南部多于北部。  相似文献   

20.
1961—2007年我国霜冻变化特征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7年我国577个测站的均一化逐日最低气温资料, 根据通用的霜冻气候统计指标计算历年初、终霜冻日期及无霜冻期。结果显示:初、终霜冻日期及无霜冻期标准差和极差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偏小; 全国大部地区终霜冻日期的年际间差异比初霜冻日期大, 无霜冻期的年际变化又比终霜冻日期大; 从线性变化趋势看, 近47年, 全国平均终霜冻日期提早2.0d/10a, 初霜冻日期推迟1.3d/10a, 无霜冻期延长3.4d/10a;终霜冻日期提早幅度大于初霜冻日期推迟幅度; 从年代际变化来看, 全国平均终霜冻日期自20世纪80年代起明显提早, 初霜冻日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明显推迟, 全国平均终霜冻日期提早时间明显比初霜冻日期推迟时间长; 同终霜冻期年代际变化一样, 全国平均无霜冻期自20世纪80年代起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