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仪器和观测系统专业委员会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地质仪器学会,于1983年7月4日至9日在苏州联合召开了电法仪器学术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系统48个单位的代表共76人。  相似文献   

2.
我国地球物理仪器的发展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回顾了我国地球物理仪器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大量进口对我国地球物理仪器发展的影响,强调了我国地球物理仪器工作者所进行的不懈努力,提出了我国地球物理仪器今后发展的四点意见:(1) 反复宣传地球物理仪器、观测、实验的重要性;(2) 逐步形成对地球物理仪器评价标准的共识;(3) 关注发展高新领域;(4) 营造国内仪器快速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1983年9月4日至8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仪器及观测系统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地质仪器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首次微处理机、数据采集、图形显示仪器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有关61个单位125名代表。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仪器和观测系统专业委员会1984年学术讨论会于11月21日至25日在长沙举行。全国65个单位的10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大部分来自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年轻人占了相当的比例,这是这次会议的特点之一。会议采用大会报告和专业组分组报告相结合的形式,共宣读论文44篇。包括重力、磁法、电法、测井、放射性以及振动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代表们回顾了三年来我国地球物理仪器的进展,广泛交流了情报,研究了国内外动态。一致认为,我国地球物理仪器的发展已取得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重力学与固体潮及重力仪器讨论会于1992年9月23日至26日在无锡市召开。来自全国32个单位7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共提交论文84篇。 会议除大会专题报告外,并分重力大地测量及重力场理论、重力方法研究地球内部与资源、固体潮观测与重力仪器三个专题组进行学术交流。内容涉及地球重力场理论,重力及微重力观测,潮汐理论及  相似文献   

6.
1981年11月18—21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仪器和观测系统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学术讨论会。会议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敬耀主持。学会常务理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秦馨菱致开幕词,学会理事长顾功叙、副理事长朱岗昆等出席了会议,顾老并在开幕式上讲了话。他指出观测工作是地球物理学的基础,要尽快改变我国地球物理观测仪器的落后状态;观测仪器要创新、并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他勉励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同志努力克服困难,知难而进;要选题正确,并贵在坚持。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仪器和观测系统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11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二机部、四机部、地质部、石油部、煤炭部、冶金部、铁道部、水利部、电力部、国家地震局、国家海洋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专院校及有关仪器制造厂等单位的科技人员148人。  相似文献   

8.
1986年振动测试仪器与观测处理技术讨论会于1986年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全国有关的33个单位58名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仪器与观测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秦馨菱主持了会议,学会理事长顾功叙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的讲话。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在物理模型与仪器方面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了加强横向联系,促进学术活动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技术委员会于1990年10月7日至12日在长沙召开了1990年模型与仪器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45个单位11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湖南省长沙市有关领导同志亲临会场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10.
地球物理学在本质上是一门观测科学,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观测和实验仪器、设备是地球物理学发展进程中的“前哨”.为此,本建议对中国的地球物理科学仪器事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论点、论据和想法与建议.对中国地球物理现代化仪器与设备的研发进程进行了历史回顾和剖析,对发展自主创新的地球物理科学仪器事业的战略地位进行了细致的思考;对依赖国外科学技术的危害性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对中国地球物理科学仪器事业的现状进行了理智的分析;对中国地球物理仪器和设备研制队伍从有到无的缘由进行了深度剖析;为此,提出了要使中国地球物理事业得到健康迅速发展,必须国家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的国家行为的思想,提出了设立“地球物理仪器设备研发工程”——“张衡计划”的建议,并对不同阶段性发展的具体目标、任务和实施给予了框架性的厘定.为此,中国地球物理科学仪器与设备事业,当今必须转变观念,依据国家战略需求和自主创新的理念,创自己的品牌,并逐步产业化,乃是进入世界地球科学强国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地球物理观测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观测什么、用什么来观测、怎样观测。下一代地球物理观测技术的发展是以解决上述问题为基础。论文详细论述了观测设备、观测系统以及地球外行星体结构探测等发展动态,并对下一代地球物理观测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野外实验场地球物理电磁数据采集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球物理电磁数据观测实验场的建立在国内仍属空白,根据开展电磁法的方法技术要求,我们率先选择具备条件的已知矿区作为实验场地,开展了包括国内、外多种型号电磁法仪器(GDP 32Ⅱ、V8、DEM-V、DJS-8A)的相同装置下的同剖面同点位对比试验.对野外实验场上所开展的不同方法每种仪器的数据采集方式与取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与地质资料进行了结合分析;通过地球物理电磁数据的综合观测研究,形成标准化的数据,将对电磁法仪器开发、仪器引进提供实验检测场地与标准的检测数据,促进地球物理电磁探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球物理仪器和实验设备研究与研制的发展与导向   总被引:30,自引:2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物理学本质上是一门观测的科学.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观测与实验仪器和设备乃是在地球物理学发展进程中的“前哨”.为此,在我国地球物理学领域里,在对仪器和设备的研究中必须转变观念,即在引进技术,仿造和合作研制的基点上发展自己的研究与研制体系,并在不断深化的进程中,逐步开创中国地球物理仪器研究和研制的新局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并具有独立主权和品牌的地球物理仪器及设备的创新研究和研制体制,进而开拓新市场,走向世界,并独立于世界科技之林.  相似文献   

14.
形变观测是地球物理观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以能够清楚地观测地球固体潮汐为发展目标,对地震监测预报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山西省地震监测及预测预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1985年以来山西省形变观测资料的变化,探讨形变台网观测资料在监测预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系统梳理山西地区形变观测资料变化,对山西省历史及目前运行的形变学科仪器、数量等进行全面摸排,为该区形变观测工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山西形变观测已有一定规模,并具有以下特征:(1)观测仪器设备种类多,监测手段全,但仪器标准化程度不高;(2)观测资料具有一定的映震能力;(3)观测环境较复杂,应进一步做好观测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推动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推动新技术和高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加速推广地球科学领域的科技成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表彰科技人员多年辛勤刻苦钻研的成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技术委员会设立科学技术奖,以鼓励在地球物理学中应用新技术、高技术和在基础科学实验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研究集体。主要包括地球物理仪器、观测系统和地球物理模型实验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88年学术活动将本着努力抓好学术活动质量,促进横向联合,提高社会效益的方针,开展下列活动。(1)地球物理仪器发展研讨会研讨80年代国内外地球物理仪器发展概况。4月份在北京或重庆召开,主持人是学会仪器与观测系统委员会委员刘士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2)地球构造动力学会议与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力学学会联合召开。主要讨论深部应力测量及地壳应力场问题。时间在4月份,主持人是高龙生(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日本在国际上积极参加国际地球观测年、国际地球内部开发计划、地球大气开发计划、世界磁测等各种国际合作观测工作,在国内大力开展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地球化学、大地测量、日地空间物理等方面综合性研究,重视观测技术、观测和观测资料收集处理系统的研究,因此,日本地震学研究在观测手段、测定方法、观测精度,以及在理论上应用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日本地震学中的研究课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仪器与观测系统委员会和广东省地震局于1987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在广东省佛山市联合召开了数字化电信传输地震台网专题学术报告会。出席会议的有15个单位的42位代表。 会上宣读了学术报告10篇,介绍了国际和国内的无线和有线电信传输地震台网技术及工作概况;展示了我国实行开放政策以来,地震方面引进的各种外国仪器和观测系统的工作情况。代表们结合即  相似文献   

19.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于 1979年创刊 ,1980年正式出版。是从事地震、地磁、空间物理观测和研究的地球物理专业工作者及地震台站管理人员进行工作、科研的重要参考文献。《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是国家科委高技术联合情报中心 12 17种核心期刊之一 ,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全国高等院校图书馆核心科技期刊之一。主要刊载地震学、地磁学、重力学、地球物理观测技术和研究的最新成果 ;地震仪器设计原理 ;实验方法 ;地震台网布局 ;台站综合管理 ;仪器标定 ;台站技术革新 …  相似文献   

20.
解放以前,我国只有南京北极阁一个地震台,今天已有460个大大小小的地震台分布全国.作为记者,我有幸采访了其中之一,国家地震局兰州地球物理观象台.兰州地球物理观象台始建于1953年,1954年正式用地震仪器观测,这是西北地区首次使用仪器记录地震.经过30年的变迁,这个台已从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