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松嫩平原南部腰井子古湖盆的发现与古环境信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在进行松嫩平原湖泊古环境研究时, 根据卫星影像和实地考察发现松嫩平原南部存在一个大型古湖盆, 其规模之大与目前几乎消亡殆尽的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古湖盆的湖相沉积和生物演替, 对东北平原古生态和古气候的重塑及湖盆土地利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古湖盆位于“向乌”沙带和乾安高地之间, 呈卵圆形。其地理坐标为44°34′~44°42′N, 123°25′~123°41′E, 东西长约20km, 南北宽约15km, 湖盆面积约210km2。湖底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海拔多在140~142m之间。西北部有5个残留的湖泊, 面积最大的一个只有2.5km2, 其余多不足1km2。湖底植被主要为芦苇群落和羊草草甸群落。  相似文献   

2.
寒武系筇竹寺组是中国南方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层位之一,同时也是澄江动物群的寄主层位,但对其沉积环境和 沉积作用的研究相对薄弱。文章以滇中地区昆阳梅树村剖面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基础上,应用指向沉积构造进 行了古水流分析,并对广泛发育的条纹、条带构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 交错层理与小型槽模所表示的古水流 夹角在43°和108°之间,集中分布的区间为50°和79°之间,其中同一薄层粉砂岩中两者的夹角平均值为50°,大于45°; (2) 条纹、条带构造在垂向上多数显示出双向递变的周期性特征,其中有的条纹构造还表现为多个周期的复合。结合当时 的古地理特征和筇竹寺组的深水沉积环境,可推断沉积流体流动方向与古区域斜坡倾向存在大角度夹角,并且水流具有明 显周期性特征,故可能为深水等深流。筇竹寺组深水等深流沉积的发现对于中国南方筇竹寺组页岩气烃源岩和储集层的分 布研究以及澄江动物群的生存条件、死亡因素和软体化石的保存条件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直立人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已发现的化石表现中国直立人的分布北至39°41′N,南至25°45′N,东达118°09′E,西抵101°55′E。中更新世可供比较的重要化石有周口店、和县及汤山的头骨,周口店、陈家窝及和县的下颌骨;早更新世有公王岭和郧县曲远河口的头骨,元谋和郧县梅铺的门牙。比较的结果显示各地的化石之间有同也有异,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各地点化石之间的变异足以表现那时中国的人类可以像现代和新石器时代那样划分为南、北两大人群。中国的直立人有许多形态特征与中国的化石智人一致,个别标本还有个别特征与中国大多数标本不同,却在西方有较多的出现,这些现象支持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假说。  相似文献   

4.
余涛  周忠泽  岳春 《世界地质》2009,28(1):1-10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江淮丘陵区合肥秋季开花的24种植物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呈超扁球形至长球形,P/E值最大和最小的花粉分别为丝兰(Yucca smalliana Fern.)和桂花(Osmanthus fragrans(Thunb.)Lour.);体积最大的花粉为丝瓜(Luffa cylindrica (L.) Roem.),最小的为香槐(Cladrastis wilsonii Takeda.)。花粉的萌发孔主要有单沟、3~6沟、不规则散沟、三孔沟、2~4孔及散孔等6种类型,其外壁纹饰主要包括刺状、细网状、粗网状、颗粒状及条纹穿孔等5种类型。该研究为花粉分布区提供了地理位置(31°31′~32°37′N,116°40′~117°52′E)、海拔高度(70~20 m)、年降水量(900~1 000 mm)和≥10℃的年积温(4 500~5 300℃)等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5.
寒武系筇竹寺组是中国南方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层位之一,同时也是澄江动物群的寄主层位,但对其沉积环境和 沉积作用的研究相对薄弱。文章以滇中地区昆阳梅树村剖面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基础上,应用指向沉积构造进 行了古水流分析,并对广泛发育的条纹、条带构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 交错层理与小型槽模所表示的古水流 夹角在43°和108°之间,集中分布的区间为50°和79°之间,其中同一薄层粉砂岩中两者的夹角平均值为50°,大于45°; (2) 条纹、条带构造在垂向上多数显示出双向递变的周期性特征,其中有的条纹构造还表现为多个周期的复合。结合当时 的古地理特征和筇竹寺组的深水沉积环境,可推断沉积流体流动方向与古区域斜坡倾向存在大角度夹角,并且水流具有明 显周期性特征,故可能为深水等深流。筇竹寺组深水等深流沉积的发现对于中国南方筇竹寺组页岩气烃源岩和储集层的分 布研究以及澄江动物群的生存条件、死亡因素和软体化石的保存条件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龙担哺乳动物群发现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的早更新世黄土底部。此前我国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大多发现于河-湖相地层中,在黄土中极少发现,而且主要在六盘山以东。在龙担哺乳动物群中还发现了灵长类化石,这在我国西北地区尚属首次。龙担哺乳动物群产于黄土底部约30m的地层中,最低的层位距“底板”(积石组砾岩)仅约3m。化石相当丰富,其中有不少新的种类。目前已发现的化石共21种,大体可以分为3类:1)与泥河湾哺乳动物群相同或很接近的;2)与泥河湾哺乳动物群相比,在进化水平上稍低,因而可能代表较早地质时代的;3)在泥河湾哺乳动物群中没有发现过的。龙担哺乳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可能比泥河湾者稍早,可能约2MaB.P.。其组成倾向于表明,当时该地区周围还有相当面积的森林覆盖。  相似文献   

7.
王善书 《沉积学报》1985,3(4):121-130
南海北部指北纬16°00'至23°00'与东经108°00'至120°00'之间的海域。包括广东大陆以南、海南、台湾两岛之间的广阔大陆架和陆坡区以及北部湾。东西长约1300公里,南北宽约200至400公里。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经过地球物理勘探普查工作及几十口钻井资料,证实该区第三纪沉积广泛分布,厚逾万米。按沉积岩厚度大于1000米所圈定的范围约在30万平方公里以上,形成了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及台湾西南五个沉积盆地(图1、2)。在北部湾、琼东南、珠江口及台湾西南盆地中,分别在下第三系流沙港组、陵水组、珠江组,上第三系角尾组、韩江组发现了储油气层(表1)。  相似文献   

8.
在晚白垩世期间,哈萨克斯坦东部的斋桑盆地形成了一个湖盆,一直延续到现在。古斋桑湖中最老的沉积是Tayzhuzgen组,由厚达136m的泥岩、粉砂岩、页岩、石英砂岩、砾岩和淡水石灰岩红层组成。按照当地的地层名称,Tayzhuzgen组包括Manrak、Tayzhuzgen、Aulisbulak、Aktobe、Dysum bay和Kiin Kerish层。在斋桑湖以南的Tayzhuzgen河附近一个地点的Tayzhuzgen组下部,发现了恐龙蛋壳碎片,蛋壳至少包括有两个主要类型:圆形蛋类和长形蛋类。恐龙蛋壳指示了Tayzhuzgen组下部的时代为晚白垩世(可能是马斯特里赫特期)。在本组的较高层位,发现了晚?古新世的植物化石,因此斋桑盆地的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在Tayzhuzgen组内部。在Tayzhuzgen组中,白垩纪与古新世化石层之间的地层间隔只有约50m,由此推测在Tayzhuzgen组内部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不整合,或是本组的中部为凝缩沉积,即在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处的沉积速率非常缓慢。Tayzhuzgen组顶部有一个显著的不整合,那里中或晚始新世(Arshantan,Irdinmanhan或Egilian陆生哺乳动物"期")的地层存在于含哺乳动物化石剖面的底部。斋桑盆地的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位于古斋桑湖沉积剖面的下部。这不是一个完整的界线剖面,可能是一个包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整合和/或一个由慢速沉积造成的凝缩剖面。  相似文献   

9.
黄爷洞(33°05′N,105°00′E)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县安化镇马家沟村东北2km处,洞口海拔约1650m。初步探测洞长约2000m,洞穴顶板覆盖层厚约150m。洞穴发育受到山体EW向断裂控制,洞身整体为EW走向。洞内宽约1~9m,一般在2~3m之间;洞内高约0.5~10.0m,一般在3~5m之间。该洞是继武都万象洞[1,2]之后发现的又一大型溶洞。洞内有各种类型的次生碳酸盐沉积物发育,主要有石笋、石钟乳、壁流石和石柱等,并且洞内流水和滴水充足,使得石灰岩被侵蚀成石槽、石窝等各种形状(图1)。根据考察,黄爷洞的石笋大部分乳白色,生长连续,提取的石笋气候信息将是研究万象洞石笋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游阳逻砾石层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剖面,通过剖面沉积学、岩相划分和粒度分析研究,对长江中游“阳逻砾石层”沉积环境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阳逻砾石层的岩性主要砾石层夹砂层,由Gm,Sh和Sp沉积相类型组成;   大多数频率曲线图形态为双峰,且以不对称曲线为主;   概率累积曲线大都为上三段式,以滚动总体为主,约占50%~60%,斜率较大,在35°~45°;   悬浮总体约占20%~30%,斜率在 40°以上;   跳跃总体约占20%~30%,斜率较小,多在 10°~20°。跳跃总体和滚动总体之间均存在有混合带,分选性较差。综合分析认为,阳逻砾石层沉积环境为具有辫状河特点的河流沉积。根据电子自旋共振测年(ESR)得到阳逻砾石层的形成年龄为1.12~1.56MaB.P.,表明阳逻砾石层形成于第四纪早更新世。
  相似文献   

11.
浦庆余 《第四纪研究》1991,11(3):245-259
末次冰期我国西部的冰川长度比现代冰川长2—5倍,雪线低300—1080m;东部多年冻土区南界在33°20′—33°40′N,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东北部的下界在海拔2200—2600m 处;黄、东海海平面下降130—155m;经向环流加强,北方冷空气增强。末次冰期以后冰川阶段性退缩,多年冻土区阶段性缩小,海平面间歇性上升;8000—6000aB.P.为高温期,出现2—5m 高海面,5600—5000aB.P.气温短暂下降,海平面突然回落,冰川有所前进;3000aB.P.的新冰期和15—19世纪的小冰期,气候、冰川和海平面都有显著变化。哺乳动物的绝灭和迁徙是自然和人为双重影响的结果。这些变化都是全球变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1971年1月,大连铁山公社养殖场渔轮,在铁山柏岚子渔港东南90公里,地理座标为东经121°20′,北纬38°40′,水深80米的海底里(图1),无意中被渔网拖起一段完整的骨化石和在附近海域又发现一枚大牙化石。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现代表土中冷杉和云杉花粉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16  
文章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纬25°~45°,东经75°~106°范围内海拔1000~5700m的地区所采集的598个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研究了现代表土中冷杉和云杉花粉的分布与植被、气候和海拔之间的关系。表土样品中冷杉和云杉花粉高含量范围对应着青藏高原南部和东部山地暗针叶林分布区,花粉等值线图较准确地反映了冷杉和云杉的丰富程度及其与植被、环境的关系;冷杉和云杉花粉百分含量随海拔和气候梯度变化表现出单峰分布模式,冷杉和云杉花粉百分含量大于20%的最适宜海拔高度是2500~4000m,最高含量中心限制在海拔3200m左右、年均温2~3℃范围内;较高的花粉百分含量带出现在年均温0~8℃、年均降水量400~850mm的区域。结果显示了青藏高原现代冷杉和云杉花粉的空间分布与植被、气候、海拔的空间变化之间很好的相关性,为利用花粉资料进行青藏高原地区的古气候重建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矾山盆地位于冀西北新生代断陷盆地区,为怀来—延庆盆地的一部分,与著名的泥河湾盆地毗邻。我校在该区进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首次在晚更新世黄土中发现了较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个体40余个,主要有:马、犀牛、鹿、猪、鼠兔、鼢鼠、田鼠、松鼠等,其中啮齿类化石最为丰富,保存的完好程度在整个华北地区是极为少见的。这批化石产于距今15~2万年(古地磁、热释光)的晚更新世黄土层中,化石的组成大都为晚更新世成分。  相似文献   

15.
秦元奎 《地质与勘探》2010,46(2):277-284
桂西南上泥盆统含锰岩系是我国沉积锰矿最主要的赋矿岩系之一,岩系形成于台间海槽环境。但是对台间海槽的海水深度历来有不同的认识。本文在如下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了产于含锰岩系榴江组和五指山组中古生物化石种属的特征及其与古生物生存环境的关系;鉴定了沉积物中可作为形成水深标志的特殊的矿物和岩石结构;测定了岩系中Ni、V、Cr等元素的含量,并据其比值特征推断了沉积物形成时的氧化还原条件。研究结果认为:晚泥盆世产于台沟海槽的含锰岩系形成于浅海环境,古海水深度范围可能为50~200m,一般水深0~150m。  相似文献   

16.
末次冰期间冰阶(40~22kaBP)内蒙古黄旗海古降水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申洪源  贾玉连  魏灵 《沉积学报》2005,23(3):523-530
末次冰期间冰阶(40~22kaBP),黄旗海最高古湖面稳定在1310~1318m之间,比现代湖面约高50m,湖泊面积达到450~515km2(平均为466km2),是现代湖面101km2(1950~1961年平均值)的4.4~5.1倍,湖泊补给系数7.8~9.1。利用逐次逼近法寻找古流域的现代气候相似区域,从而确定相关参数定量重建古降水量;在此基础上,附加另外两个过程,检验了重建结果的可靠性。重建结果认为:40~22kaBP古湖面稳定存在时,黄旗海流域的古降水量可达479~497mm/a,比现在年平均值(353mm/a)高约126~144mm/a。  相似文献   

17.
在马里亚纳海沟"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海试区约7000m水深的海底,发现了硅藻化石软泥沉积物,为中国首次在此大深度船载采集到硅藻化石软泥。室内硅藻化石分析显示,重力柱状样顶部约10cm厚的软泥为大筛盘藻Ethmodiscus rex硅藻软泥。化石主要由大筛盘藻组成,呈碎片状,数量巨大,并伴生有Azpeitia等热带远洋浮游种类。硅藻化石软泥发育表明,本区曾发生过E.rex勃发事件,具有重要的古海洋学和古生物学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晓丹  苏若 《地质学刊》1998,22(A12):17-21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旨在江苏地区近40年来有关古人类化石,古猿化石以及石器文化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比较,并阐明了江苏古人类研究的意义,首次对溧水神仙洞人进行描述,同叶注意到江苏广布和岩溶洞穴是今后古人类,古猿类及古哺乳动物群发现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9.
利用取自东海东北部、冲绳海槽西侧陆坡的重力柱状岩芯DOC082(29°13.93′N,128°08.53′E;水深1128m),通过对碳酸钙、有机碳和蛋白石等生源组分含量的分析,结合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放射虫和硅鞭藻等微体古生物化石丰度的变化以及底栖有孔虫属种组成特征,揭示了全新世东海东北部生物生产力的演变。研究结果显示,近10500cal.aB.P.以来生源组分含量和微体古生物化石丰度的演变趋势十分相似,明显分为3个阶段:约4000cal.aB.P.之前的早、中全新世明显偏低,大约在4000cal.aB.P.左右开始突然大幅度上升,而约3000cal.aB.P.以来的晚全新世以持续的高值为显著特征。生源组分含量、微体古生物化石丰度以及底栖有孔虫内生属种Uvigerina和Bulimina百分含量等指标的变化一致指示,东海东北部近10500cal.aB.P.以来古生产力演变的显著特征是早、中全新世明显偏低,约4000cal.aB.P.左右突然且大幅度上升,大约3000cal.aB.P.之后的晚全新世为生物生产力异常的高值期;同时有研究表明该区域的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SST)也呈现了明显的三段式演变:早全新世10500~8400cal.aB.P.期间为持续的高值期、中全新世SST相对稳定、3100~500cal.aB.P.期间的晚全新世为显著的低SST时期[1]。近3000cal.aB.P.以来古生产力的异常高值和表层海水古温度的大幅度下降说明晚全新世区域海洋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据东海东北部现代生物生产力和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特征和控制机制、结合现代ElNio发生期间中国大陆气候和降水异常以及黑潮暖流变异的分析表明,近3000cal.aB.P.来东海东北部的环境异常可能是对晚全新世ElNio活动显著增强的反应。  相似文献   

20.
湖南杨二洞更新世晚期动物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武仙竹  邓晓  郑利平 《第四纪研究》2008,28(6):1114-1128
湖南花垣县杨二洞化石点位于沅江上游,动物群种类包括有6目26种,动物群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期。杨二洞小型哺乳动物化石材料较多。有些小型哺乳动物在我国更新世时期首次发现,如大爪长尾鼩、大黑伏翼、大齿鼠等。杨二洞动物群在我国西南地区更新世末期的材料之中,具有较为突出的森林性特征,反映出湘西北更新世末期具有南亚热带森林古环境。动物群综合研究发现,小家鼠、褐家鼠在中更新世晚期分别产生于中国东北和长江下游,其中小家鼠在更新世晚期经华北向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扩散,褐家鼠在更新世较晚时期分别向华北和岭南扩散。晚更新世以来,有较多小哺乳动物出现了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山区进行生境转移的现象,这种生境转移对认识大熊猫生态演变有重要参考。杨二洞堆积物特征反映,沅江上游晚更新世末期时河床侵蚀性下切明显,地貌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