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用遥感图像分析中国东北新生代地壳水平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遥感地质角度,结合地质、地貌来研究东北地区新生代地壳水平运动特征、规律。东北新生代地壳水平运动表现为水系变形、山体错移、新构造被错断、地质体错移变形等。呈现出其运动的广泛性、协调性、多期性、继承性和持续性。该区的应力场在新生代期间多次改变,并控制了主要断裂的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玄武岩中的下地壳包体,由于从下地壳被快速携带至地表,因此保留了下地壳的直接信息.华北北部汉诺坝新生代玄武岩中除了含有丰富的幔源包体之外,还含有许多下地壳麻粒岩包体.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该区下地壳麻粒岩包体的变形显微构造和位错亚构造特征的详细研究,探讨下地壳的变形特征和变形机制.光学显微镜下观测表明,下地壳麻粒岩包体的低温(<800℃)样品中确实发育显微破裂,但变形双晶、变形条带、扭折带也同样发育,动态重结晶作用也开始出现.随着温度、压力的升高,变形双晶、变形条带、变形纹、扭折带和重结晶新晶粒等塑性变形特征占主导地位,而显微破裂则主要表现为由塑性失配引起的显微破裂以及流体包裹体面.而明显不同于Ivrea带地体麻粒岩,在这些包体中未发现与韧性剪切有关的变形显微构造特征.透射电镜观测表明,包体中的斜长石和辉石颗粒普遍发育自由位错、位错列、亚晶界、新晶界、变形双晶、包裹体列和出溶片晶等位错亚构造.上述观测结果表明,下地壳变形作用以塑性变形为主而不是准脆性变形,其变形机制主要为位错的滑移和攀移机制,其中包括机械双晶作用和动态重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3.
滇西新生代以来地壳活动趋势及其环境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峰  薛传东 《云南地质》1999,18(2):144-154
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滇西地壳的活动强度在加剧:山脉、高原的构造隆升速率从全新世以前的0.3 ̄1.7mm/a变为全新世以来的2 ̄7mm/a;全新世以来盆地的构造沉降速率较更新世增长1 ̄2个数量级;断裂(以红河断裂为例)在第四纪错移速率不断加大;现代地壳应力值高、构造变形速度快、地震活动是度加剧、地热流异常明显。地壳活动性的加强,将造成滇西地势格局和山地地质灾害问题进一步恶化、湖泊加速收缩、区域稳  相似文献   

4.
滇西北新生代以来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环境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滇西北地壳活动增强:山脉的构造隆升速率从全新世以前的0.3~1.7mm/a变为全新世以来的2~7.1mm/a;全新世盆地的构造沉降速率较更新世增长1~2个数量级;第四纪断裂(以红河断裂为例)错移速率不断加大;现代地壳应力值高,构造变形速度快,地震活动强度加剧,地热流异常明显。地壳活动性加剧将造成滇西北地势格局和山地地质灾害问题进一步恶化、湖泊加速收缩、区域稳定性降低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人类生存环境将更严酷。  相似文献   

5.
尹安 《地球学报》2001,22(3):193-230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地质历史显示出,自从约70Ma印度板块-亚洲板块开始碰撞支来,至少有1360km的SN向缩短量被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所吸收,导致新生代青藏高原最终构造格局明显的地壳缩短作用,大约开始在始新世(50-40Ma)。这一事件几乎同时发生在高原南部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和高原北部的昆仑山及祁连山,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古生代和中生代构造历史强烈地控制着新生代变形历史相应变分布,松潘-甘孜-可可西里地体和羌塘地体三叠系复理石杂岩的广泛出现,在空间上可能和青藏高原中部的新生代逆冲作用和火山作用有关,青藏高原南部和中部的地壳和上地幔之间地震特性的显著差异是中生代和新生代2种构造的表现形式,而前者对第三纪局部缩短的收缩变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导致自由水释放进入青藏高原中部的上地幔和下地壳,并引起岩石圈地幔和地壳中物质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6.
邓赛科  程斌  鲁如魁 《地质科学》2022,(4):1009-1035
西秦岭中-晚新生代发育强烈的与青藏高原扩展有关的构造活动,其壳—幔变形机制对揭示整个青藏高原东北缘扩展变形方式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本文系统收集并分析了西秦岭浅表地质、地壳—上地幔三维结构与深部变形资料。结果显示:西秦岭中-晚新生代地表构造活动呈弥散式分布。西秦岭岩石圈总体表现为低速异常,结合偏低的重力值、较浅的居里面与中-下地壳低阻层,指示该区岩石圈整体较塑性。西秦岭岩石圈广泛发育较强的地震波各向异性,是弱化的岩石圈受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挤压变形所致。上述变形特征与“块体挤出”模型强调的应力应变集中于深大断裂的特征不符。地震波各向异性揭示的岩石圈地幔和中-下地壳中-晚新生代主体变形方向为NWW-SEE向,与地表构造走向和地表位移方向一致,“垂直连贯变形”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该区中-晚新生代耦合的壳—幔变形特征。此外,部分研究发现西秦岭局部地区中-下地壳存在NE-SW向的各向异性,被认为是中-下地壳发生NE向塑性流动导致矿物定向排列造成的,指示了非耦合的壳—幔变形样式,用“中-下地壳流”模型解释似乎更合理。但是目前关于中-下地壳塑性流动是否存在及其分布规模和范围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要确定西...  相似文献   

7.
藏北多格错仁红层及孢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珍汉  江万  Doug Nelson  Bill Kidd 《现代地质》2002,16(3):225-230,T001,T002
青藏高原北部羌塘地块广泛出露第三纪陆相红层 ,确定这些红层及其变形的时代对认识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998~ 1999年 ,INDEPTH III项目地质课题组人员 2次深入西藏可可西里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新发现藏北多格错仁红层 ,并在其中发现较多种属的孢粉化石。该孢粉组合反映以温带旱生草原为主体的古植被面貌。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及邻区主要新生代盆地孢粉组合与古环境演化的对比分析 ,结合多格错仁红层上覆弱变形玄武岩 2 5~ 3 2Ma的40 Ar- 3 9Ar高精度测年资料 ,推断多格错仁红层的形成时代为晚中新世 ,多格错仁红层挤压变形所致的约 5 0 %的地壳缩短量发生在中新世末—上新世初。这些资料为建立青藏高原动力学模式提供了新的年代依据  相似文献   

8.
天山东段推覆构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舒良树  孙家齐 《地质科学》1997,32(3):337-350
本文概括性总结了天山东段大型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根据地质证据和同位素年龄,东天山存在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晚期和新生代三期推覆构造;根据推覆构造分布规律及构造背景,在平面上划分为五大推覆带、9个大型韧剪带;根据出露岩石的矿物变形相将东天山推覆构造划分为深、中深和浅三个深度层次;通过韧剪变形组构的观察分析,确定了多期韧性变形性质与运动方向。糜棱岩中超微构造、古应力及小构造变形缩短率测量统计,证明东天山推覆变形具有显著的地壳缩短增厚作用。新生代板块碰撞导致本区中新生代盆地基底向造山带A型俯冲,造山带向盆地推覆,其结果就构成了今日看到的镶嵌状盆地-山脉构造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9.
云南中西部在喜马拉雅期的地壳变形较前新生代有根本性改变褶皱变形总体较弱,以大面积隆起、断块差异运动和某些深大断裂的复活及断陷盆、谷地的形成为主要特点。地震活动活跃,热流异常明显,伴随大规模Cu、Pb、Zn、Ag等多金属成矿作用。陆壳的变形通过大规模断裂作用实现局部调整,而构造隆升在时空演化上表现出来的整体性、差异性和分阶段性,造山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实际上是新生代以来云南中、西部地区岩石圈地壳演化及其陆内变形十分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过程的综合响应。  相似文献   

10.
右江地区位于华南、川滇和印支三个活动块体的结合部位,新生代该区发育一系列北西向左旋走滑断裂及伴生盆地。这些断裂近等间距分布,将右江地区分割成多个长条形区间,断裂活动又导致各区间相互发生左行运动。根据这些断裂的走滑错移量以及伴生盆地的拉分量,计算获得区域应变和动力学涡度。研究结果表明右江地区在新生代整体发生无旋转的简单剪切变形,其最大主张应变为近南北向。新生代以来,右江地区先后受到印支块体和川滇块体侧向挤出的影响,右江地区的单剪变形和区内的北西向断裂活动正是这两个块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连锁反应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以最新的地质 地球物理资料和北黄海盆地构造几何学特征为基础,采用盆地反演模拟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解析了北黄海盆地的构造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北黄海盆地在中、新生代时期经历了水平伸展、水平挤压、相对平移(走滑)以及垂直差异升降等几种运动型式,其中,水平伸展运动和垂直差异升降运动是北黄海盆地构造运动及形成演化的主体。水平伸展运动可以划分为J3-K1、E2和E3三个主要“伸展事件”,并控制着盆地的成盆演化,其南北向伸展强度均东强西弱,东西向最大伸展强度自中生代到新生代由东向西迁移。水平挤压运动主要有晚白垩世和渐新世末-中新世初期两期。相对平移(走滑)运动伴随水平伸展运动和水平挤压运动发生,使多数NNE向、NW向断裂具有相对压扭或张扭平移(走滑)性质,其中尤以NNE向断裂更为明显。垂直差异升降运动具有“幕式”渐进之特点,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始新世、渐新世以及中新世中晚期以来为沉降期,其中尤以始新世的沉降速率最大,晚白垩世、古新世、中新世早期为抬升剥蚀期;盆地的中、新生代沉降作用具有明显的自东向西迁移规律:东部坳陷以中生代沉降作用最为显著,中部坳陷主沉降期为始新世,而西部坳陷的快速沉降主要发生在始新世,并一直持续到渐新世。  相似文献   

12.
地壳表层构造和深部构造互相制约是控制河北地区许多强震发生的必要地质条件。由此地质条件,在水平与垂直两个相互叠加的应力场作用下,使河北地区发生许多强震。这个构造-应力场模式,对华北地区许多强震的发生可能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3.
GPS技术应用于中国地壳运动研究的方法及初步结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中主要就中国利用GPS等空间测地资料研究地壳运动、构造变形 ,以及用于地震预测探索方面 ,从方法技术和近年来取得的一些初步结果进行了概要性论述。介绍了利用GPS技术资料研究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水平应变场、建立地壳运动模型等方法研究的进展。由GPS观测给出的地壳水平运动初步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现时水平运动在全球参考系中为整体向东 ,并兼有顺时针扭转运动。西部地区构造形变强烈 ,整个青藏块体及其边界带 ,以及新疆西部是应变值最高的区域 ,水平应变场主压应变优势分布方向为近NE向 ,空间差异显著 ,反映了印度板块碰撞推挤和青藏块体强烈构造运动的影响。中国大陆东部水平运动的差异性不显著。强震分布于地壳运动的大小、方向显著变化的区域 ,大地震通常发生在水平剪应变高值区或其边缘 ,尤其是与区域主干断裂的构造活动背景相一致的剪应变率高值区。  相似文献   

14.
Neotectonics     
Neotectonics is the study of Earth movements of late Cenozoic age, especially those in harmony with contemporary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rustal motions. Precis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haracter, frequency and rate of recent movements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planning how to reduce earthquake hazard, and it also allows tectonicians to devise realistic models of crustal behaviour.  相似文献   

15.
The determination of rates of land uplift in Norwa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ivert Bakkelid 《Tectonophysics》1986,130(1-4):307-326
It is the task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Geodetic Section within the Geographical Survey of Norway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 national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geodetic primary control networks of that country.

Provided that relative crustal movements take place within Norway, they will cause deformations to these networks. There is no geodetic proof that any horizontal deformations of the surface layer of the crust take place in continental Norway and there is no established geological evidence of such movements either. In 1984, a small geodetic control network was established and measured for the first time across a possibly active fault. It is not expected that horizontal movements will cause any serious problems in the maintenance of the horizontal network. Vertical movements of the ground, however, are causing us problems both in the establishment and in the maintenance of a national height system.  相似文献   


16.
东海新生代构造运动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面积大、构造复杂,不同构造单元的发展史有一定差异,因而与沉积和构造圈闭发育有关的地壳运动时代、幕次的性质和表现形式的对比就为人们所关注,更主要的是它们对矿产的形成,特别是油气的聚集息息相关。为此作者据国内外有关东海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从生物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同位素测年和变质期,以及岩浆活动诸方面对之进行了评述与对比,并特别强调了早第三纪末玉泉运动和中新世末龙井运动对东海油气田形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AlargechangeinchemicalcompositionofmantleattheArchean-Proterozoictransition(Ar-Ptboundary)of2.5Gawassuggestedbyma...  相似文献   

18.
盆地岩石圈结构与油气成藏及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述了大陆岩石圈研究现状和克拉通盆地、裂谷盆地和前陆盆地的岩石圈结构特征,指出在古裂谷、褶皱带或区域性深断裂等陆壳构造薄弱带上发育起来的多期叠合盆地,具有很好的含油气前景。大型含油气盆地往往存在地幔上隆、地壳减薄和地壳内低速层,盆地基底沉降与盖层沉积厚度较大。适度的后期构造活动改造和岩浆活动有利于沉积盆地内油气生成与保存。  相似文献   

19.
The Crustal Structure and Seismic Activity in North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layered crustal block model of North China has been constructed based on large amount of data from seismic sounding carried out in recent two decades. Some deep fault zones, such as the Zhangjiakou.Penglai and Tancheng-Lujiang fault zones, divide the upper crust of North China into three upper crustal terranes and nine bolcks. There are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velocity and depth distributions, which reflects Cenozoic block faulting in North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of the deep structure. The upper crust shows the features of transition in isostatic adjustment. The existence of a low-velocity layer in the middle crust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crustal structure in North China. There seems to be an increase of rheology of the rocks in the lower crust and a persistence of stable regional stress field. The patterns of the Moho on two sides of the Yanshan-Taihang Mountains are different. The relief of the Moho around Beijing, Shijiazhuang and Guangrao where the deep faults join together shows a quadrantal distribution in some degree. The dynamic sources for seismic activity are the NE-SW horizontal compression and the diapirism of the upper mantle. The middle and upper crust, especially the layered block structure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eismicity, and the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s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m than to the Moho.  相似文献   

20.
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地貌与沉积特征记录了西昆仑山及青藏高原西北缘的隆升过程。利用沉积学、地貌学、古地磁研究结果,对西昆仑晚新生代构造活动进行了探讨。约25Ma,西昆仑山前沉积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反映西昆仑山整体开始隆升;约5Ma时,西昆仑山前磨拉石发育,表明西昆仑山开始快速隆升。古地磁结果表明:始新世—中新世西昆仑有显著的旋转运动,而第四纪以来水平挤压造成的垂直运动为主,没有明显的旋转运动。河流阶地发育显示,西昆仑地区约在1.2Ma时河流下切开始形成阶地,第四纪中晚期以来西昆仑地区构造抬升幅度与频率加快,全新世中期(约5kaB.P.)有一次快速隆升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