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逆转遥感是当前获得大气O3层垂直剖面资料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逆转曲线的质量对遥感结果的精度至关重要.本文在最小二乘法的基础上,结合逆转曲线的特征,加以适当处理,建立了逆转曲线的拟合数学模式.其性能良好,对研究O3层垂直剖面的长期演变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电离层频高图换算为电子浓度垂直分布剖面图方法中的Titheridge联合换算方法作了适当的修正和补充,并对此方法的误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基于瑞利波高阶模式反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超声实验研究了沿分层介质,特别是含有低速层的分层介质传播的瑞利波频散特征. 分别对有机玻璃/钢构成的两层速度递增的半空间和铝/有机玻璃/钢构成的含有低速层的三层半空间进行了超声探测实验,采用频率波数分析方法分析了多模式的瑞利波频散曲线,对于速度递增的两层半空间,得到了第一和第二个模式的频散曲线; 对于含有低速层的三层介质,实验得到的频散曲线在不同频段对应不同的模式,从而在模式之间产生跳跃, 分析表明模式跳跃是由各个模式在表面位移幅度的不同分布引起的. 文中明确指出了低速层存在时,反演研究不仅要考虑各模式的频散特性,同时还要考虑不同模式在表面的位移分布情况,给出了低速层存在时的反演方法,避免了模式的误判. 利用遗传算法对两种实验模型的介质参数进行了反演,得到了和实际参数吻合的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4.
多方法联合评估河套地震带的台网监测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晓明  刘芳  张帆  赵星 《地震》2015,35(4):64-75
使用删除余震后的地震目录,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Mc值的定量计算和对比分析, 对河套地震带的台网监测能力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判定。 结果表明, 1970年以来, 河套地震带的台网监测能力整体呈现逐步增强趋势。 在Bootstrap次数为200的条件下, MAXC方法确定的研究区整体Mc值为ML2.7±0.07, δMc的分布基本控制在ML0.1~0.4之间, EMR方法给出的Mc时序变化范围是ML1.6~2.8; 多方法联合测定的Mc值变化范围为ML1.8~3.3, R/S检验给出的结果是ML3.4。 对比发现, 余震删除对最小完整性震级的计算有一定影响, R/S检验求取的最小完整性震级在余震删除前后相差ML0.9; 整体来看, Mc值随时间演化逐渐减小, 较小时空范围内的Mc值仍有显著的非均匀性变化现象, 不同时段内台网布局的空间调整以及地震事件的时空非均匀性活动可能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电阻率测深的数字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应用积分变换的方法和采样定理将视电阻率ρs曲线作线性滤波,得出一新的电阻率转换函数T′曲线,然后,以层参数(各层的电阻率和厚度)算得的T用最优化数值方法在DJS-6型电子计算机上与其进行自动拟合,以达到解释电测深曲线的目的。 文中简述了戈什(Ghosh)提出的对ρs作线性滤波的原理,介绍了与国外不同的取样间距和滤波系数的确定以及阻尼最小二乘法和变尺度最优化法的计算框图和应用,最后附有实例和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喜马拉雅山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模型和速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81年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地区的人工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了震相对比,分辨出t1、t2、t3、t4、t5和t6六组地壳中和莫霍界面的反射波,并用理论走时曲线、绘制速度曲线图、射线跟踪和综合地震图等方法得到了主测线(PP)上各地段的地壳结构模型。初步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西段较薄(约73公里),东段稍厚(约77公里),平均总厚度约为75公里。地壳的平均P波速度约为6.2-6.3公里/秒。 地壳为高低速相间的多层结构。在中上部有一低速层,其厚度为数公里,速度为5.6-5.7公里/秒,与上层速度差为0.5-0.6公里/秒。低速层在测线东段比较肯定,在西段则不甚明显。结合藏南定日、岗巴一线有强烈水热活动的事实,低速层的存在可能意味着地壳中存在部分熔融的高温物质。下部地壳的速度为6.7-6.8公里/秒,且比较均匀。从莫霍面反射波的特征来看,在紧靠其上方可能有一个速度反转带,其厚度亦为数公里。上部地壳的结构在横向上有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在地质历史上,西藏特提斯带曾经历过强烈的地壳变动。  相似文献   

7.
波场在含流体的孔隙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频散和衰减现象.波场的频散和衰减与孔隙介质的岩石物理属性有关,包括孔隙度、渗透率、流体属性等.现有的三维裂缝/软孔隙网络模型利用椭圆截面纵横比的变化模拟从扁裂缝、软孔隙到硬孔隙的多种情况,而未考虑同时包含孔隙和裂缝的全局性网络空间.为了更好地描述裂缝-孔隙空间,本文提出同时包含裂缝和孔隙的三维裂缝-孔隙网络模型,并给出渗透率的计算方法.通过体积平均法推导了三维裂缝/软孔隙网络模型和三维裂缝-孔隙网络模型的波动方程,利用平面波分析方法得到纵波频散/衰减曲线的表达式,同时应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总孔隙度、裂缝孔隙度、裂缝纵横比、裂缝数密度、孔隙流体黏度对纵波衰减和速度频散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维裂缝-孔隙网络模型下,总孔隙度、裂缝参数等对纵波频散衰减特征的影响与三维裂缝/软孔隙网络模型相似.具体表现为:纵波在高频段内出现频散和衰减现象.孔隙度的变化主要影响逆品质因子曲线峰值的大小;裂缝数密度主要控制速度显著变化的范围;裂缝纵横比对纵波速度和特征频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的改进能力-需求曲线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能力-需求曲线法提出了三方面改进,即直接以POA侧推曲线换算得的能力曲线代替简化二折线能力谱、用具有包络意义的双能力曲线考虑加载模式的不确定性、用双需求力曲线考虑结构非线性恢复力模型的不确定性;对改进能力-曲线方法与时程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并给出了具有统计意义的改进能力-需求曲线方法结果的评判方法。算例表明,改进方法能够有效减小能力谱和需求曲线建立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对分析结果所造成的误差,具有更好的工程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地区瑞利波群速度和地壳构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单台多重滤波方法测定了经过青藏高原地区瑞利波群速度频散曲线。所得基阶瑞利波的观测周期为5.0-56.0秒,速度标准偏差为0.08-0.15公里/秒,一阶瑞利波的观测周期范围为10-16秒,速度标准偏差为0.05-0.13公里/秒。利用广义线性反演方法对频散曲线进行反演,可得出一个由五层构成的地震横波速度地壳模型。在27-40公里之间存在低速层,其横波速度为3.29公里/秒,比上一层低0.21公里/秒。  相似文献   

10.
Rayleigh波频散曲线“交叉”及多模式耦合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Rayleigh波可以用来反演近地表结构,在工程物探、石油物探、地球内部结构探测中均有重要意义.数值计算得到的含低速层的层状介质对应的Rayleigh波频散曲线会出现看似“交叉”的现象,但是对于这种现象目前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事实上可以验证,有些看似交叉的频散曲线实际上不相交.改变低速层的厚度和横波速度发现低速层越明显(即低速层速度越低或层厚越厚)频散曲线越不容易相交.凡友华等在2007年提出频散曲线对应着四种基本模式,在频散曲线发生“交叉”现象的区域实际上存在两个以上模式的频散曲线.本文主要研究了存在R模和S2模的区域内频散曲线的“交叉”现象.首先利用竖直本征振动曲线研究R模和S2模Rayleigh 波的振动特点,发现R模对应的本征振动主要集中在地表,随着深度变化能量快速衰减,S2模对应的本征振动主要集中在第2层.研究“交叉点”附近频散点对应的本征振动曲线发现这一区域有些Rayleigh波同时具有R模和S2模的振动特点,对应着一种耦合模式.通过对实例的研究发现,在“交叉点”附近,若两条频散曲线不发生交叉,则每条曲线对应的模式会发生R模和S2模之间经由耦合模式的转变,本文称这种现象为两种模式发生耦合;若两条频散曲线相交,则同一条频散曲线上的Rayleigh波模式几乎相同,只是在离交点很近的区域会存在一些耦合模式,本文称此时两种模式不发生耦合.本文研究结果主要供Rayleigh波对低速层结构的反演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 it is attempt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Lyman , EUV, solar X-rays and the secondary cosmic rays in producing ionization in the D-region below 90 km. The resulting ionization is studied in reference to its variations with the solar zenith angle and the solar activity.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absorption and ionization cross-sections and the radiation fluxes have been used. The computed production rates and the currently accepted positive and negative ion reaction schemes are used to comput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on composition. The resulting electron density profiles are compared with the rocket and the theoretical profiles obtained by other workers. The agreement with the rocket results (Mechtly and Smith) appears to be satisfactory whereas the theoretical profiles given by others differ considerably below 70 and 80 km respectively for the solar minimum and maximum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2.
It could be shown by measurements of the air conductivity and using a mean profile for the ionization rate that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values of the recombination rate of small ions based on a three body recombination process (Thomson) are in very good agreement up to 20 km altitude. The divergency of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curves above 20 km can be interpreted by assuming that there exists in this altitude region a crossover from the three body recombination to a two body recombination process. The value of the recombination coefficient is about 4·10–7 cm3 s–1 in 25 km altitude, compared with 1.4·10–6 cm3 s–1 at ground level. Furtheron it was possible for the first time to get some experimental data of attachment coefficients up to 13 km from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of the air conductivity and Aitken nuclei concentration. These value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obtained by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相似文献   

13.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震源区三维速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自2015年以来地震活动性持续增长,并相继发生了数次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2019年6月17日的长宁Ms6.0地震则是其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强震,且震后相继发生了一系列M5.0及以上的中强地震,给当地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危害.研究此次大震的地下结构和发震机制有助于理解该区地震异常活跃的机理,并为今...  相似文献   

14.
王宇  谭大诚  邱大琼  张锋  陈亮 《地震》2021,41(2):180-189
和田地电场台站距离2020年6月26日于田MS6.4地震震中约305 km, 该台不同方位测道之间相关系数均值在0.8左右, 应用多极距原理获知震前两月该台地电场数据中“近场”信息较复杂, 但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 计算该台不同极距测道的优势方位角α和不同方位测道间相关系数δNS/NW, 获知震前数月长、 短极距αδNS/NW存在不同的异常现象。 2011—2019年, 和田台周边300 km范围发生了6次MS5.0以上地震, 这种异常现象的差异具有类似特点。 这反映出在同一场地, 地电场长、 短极距观测装置对周边中强地震的映震能力可能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沉积盆地中的中等强度浅源地震起始深度不仅是地震成灾研究的重要参数,还是深地下工程开采诱发地震成因研究的关键信息.然而在台网稀疏、沉积层结构复杂的盆地地区,仅利用直达波到时,常常难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地震起始深度.基于参考事件的Pn/Pg相对定位方法加入Pn震相,可以有效提高震源深度的测定精度.本文针对松辽盆地中2013年前...  相似文献   

16.
The fault F5 is considered as the most active fault in the Tanlu fault zone(Yi-Shu fault zone), which is located from Weifang of Shandong Province to Jiashan of Anhui Province, with a length of 360km. It has always been a focus of concern to many geoscientists because of its complexity and importance. But,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ere exists biggish indetermination in the accurate position and active ages of the fault F5 in Suqian section of Tanlu fault zone. Seismic reflection exploration is the main technique in present urban active faults detecting.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ctivities of the fault F5 in covered terrains, we carried out a systematic survey to the fault with shallow seismic prospecting method and obtained the accurate 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ul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ult F5 continues to develop toward south rather than ending at the Huancheng South Road of Suqian City. F5 is mainly composed of two main faults, which dip in opposite directions and almost vertically. Near the Sankeshu town, F5 is composed of three faults with right-stepping, forming a small pull-apart basin with length of 6km, width of 2.5km, controlling the deposition of Neogene and Quaternary strata. By combining the results of composite drilling section and trenching, we make a conclusion that the western branch of fault F5 is a Holocene active fault, and the eastern branch is a Pleistocene active fault. Our general view is that fault F5 is a Holocene active fault.  相似文献   

17.
西北太平洋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引入滑动窗口导纳技术(MWAT),计算西北太平洋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首先,基于SIO V15.1海底地形模型,模拟研究了MWAT法计算Te的精度,表明当Te5km时,误差在±1km以内,当Te≥5km时,相对误差在10%以内.分别采用GEBCO、SIO V15.1和BAT_VGG海底地形模型,构建了西北太平洋Te,通过对获得的洋壳密度参数和实测导纳与模型导纳之差的均方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AT_VGG模型更适用于Te计算.西北太平洋Te均值为13.2km,标准差为6.9km,以板块冷却模型为参考,主要分布在150℃~450℃等温线深度范围内.白垩纪和侏罗纪时期岩石圈Te分布在150℃~300℃等温线深度范围内,且未随海山加载时岩石圈年龄增大而增大,说明海山加载时岩石圈年龄不是影响其强度的唯一因素.南太平洋超级海隆活动,以及研究区域广泛存在的断裂带构造,都曾对本区域岩石圈演化产生过重要影响,可能是本地区岩石圈Te较小的构造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利用CAP、TDMT、sPL深度震相等3种方法测定河北昌黎ML4.5地震震源深度,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拟合得到最佳震源深度为4.5 km;利用TDMT方法反演得到拟合震源深度范围为5~6 km;在震中距20~80 km范围内的台站波形数据中,CHL、BDH两个台站识别到sPL震相,基于震源机制解,计算1~16 km深度范围对应的理论波形图,与观测波形比对后得到震源深度为5 km。结果显示,3种方法的深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结合震源尺度以及昌黎ML3.9地震CAP、sPL计算结果认为,昌黎ML4.5地震的震源深度应为4~6 km。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The estim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hort-period PKiKP/PKIKP magnitude calibrating curves for deep foci, based on the Earth model PREM and the zero approximation of the ray theory is presented. A set of calibration curves is given for periods 0.8 s, 1.2 s and 1.6 s, for depths 25 km, 200 km, 400 km and 600 km and the epicentral distance range of 12 200 km to 19 800 km. In the calculation we consider the mutual interference of PKiKP and PKIKP wave branches in the corresponding distance range of 13 000 km to 16 000 km for the chosen Gabor's signal. Calibrating curves reflect mainly the distribution of model parameters, the prevailing period and in the distance range of interference also the form of the chosen signal.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7年8月8日至10月31日期间四川九寨沟MS7.0主震及5200个余震序列进行相对定位,得到4036个重定位地震事件.采用中国区域地震台网观测到的宽频带垂直分向波形数据和W震相反演方法,得到了主震震源机制解.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序列分别沿NNW和SSE两个方向扩展,展布长度约58 km,且这些余震主要集中在22 km深度之上.余震分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分区特性,即在主震NNW方向约5 km处存在明显的西北和东南两区余震活动分界线;西北区的余震由深至浅具有较好连续性,而东南区却在约10 km深度处存在不连续性.余震分布的这种分区特征,说明九寨沟地震震源区的地壳结构存在强烈的不均匀性.余震分布与主震破裂特征的一致性,证实了我们定位结果的可靠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展示出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246°/83.7°/-177°,而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155.7°/87.1°/-6.3°,最佳质心深度为15.5 km,矩震级MW为6.5.根据余震分布较为垂直和主震震源机制解两节面的倾角均在80°以上,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结果,推测此次九寨沟地震为与节面Ⅱ参数相近的一次高角度的左旋走滑型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