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我国主要城市已开发较大规模的站域地下公共空间。然而,专门针对我国城市站域地下公共空间发展的理论研究较少,亦常缺乏时间维度的规律分析。本文以上海91处站域地下公共空间为例,深入剖析其时空发展规律与空间组织特征,为我国其他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借鉴。结果表明,潜在商业回报和TOD开发理念的推广是上海站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的重要动因,其时空分布规律与城镇化发展进程基本一致。城市区位、站点能级、站域空间开发水平是站域地下公共空间选址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保障地下空间连通规划的落地性,站域地下公共空间应避免采用站组域空间布局结构,应尽可能采用单级连通模式或以公共产权空间为连通媒介空间的多级连通Ⅰ类模式。  相似文献   

2.
充分考虑用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及周边环境件因素,以及住区建筑与周边建筑及城市空间相协调,使之成为城市空间的延伸与发展。创造一个从城市公共空间—〉住区公共空间—〉内庭院半私密空间—〉住户私密空间的设计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正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子系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凝聚着旧城生活气息和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与存量发展的时代,同居民生活联系密切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成为更新改造的重点之一。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法律保护,在更新过程中容易忽视老旧社区积淀的文化记忆,导致社区情感消失、社区文脉被破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因此,探寻社区文化记忆融入社区公共空间的策略与方法以塑造有文化特色、社区归属感的空间,是现代老旧社区更新应关注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助GIS技术,对重庆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基本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GIS核密度分析法得到研究区公共文化设施的核密度分布图,并从设施级别与类型两方面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探讨。研究得出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明显的聚集—分散格局和中心城区指向性特征,并以对比法得出重庆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水平与国际化城市差距较大,设施市场化程度不高,以政府主导类为主等明显特征。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优化空间布局、提升设施覆盖范围、整合资源增强综合效应带动整体发展等具体优化策略,以期为重庆公共文化设施科学合理布局、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针对上海的实际情况,讨论了土地利用规划既要"进城"又要"下乡"的客观必要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规划的新课题。本文认为:上海中心城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依然必不可少,郊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一要在维护和拓展生态空间网络体系的同时,不断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二要在深度推进产城融合发展进程中,加快建设都农融合城市;三要在城乡空间重构中,持续拓展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银川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调查研究,分析了银川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议。调查结果表明,银川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处于初级阶段,利用率低,主要为地下室、地下车库、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综合体,呈碎片化、连通性差的特点。建议积极推进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加强地下空间开发约束性因素研究,围绕商业中心,建设较为完善的面状地下空间设施;前瞻性地统筹规划地下空间,为未来轨道建设预留地下空间资源;积极开发绿地、公园、广场等地下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7.
从构成城市建筑物的发展历史看,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地下空间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全球陆地地表被各类工程建筑物等占去1/6,随着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加剧,土地的承载力加重,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是必然趋势。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综合化、分层化与深层化、城市交通地下化等,提出了把地下空间开发作为国策、纳入城乡规划的法制轨道及加强地下空间的开发技术-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开挖技术和设计施工技术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历史已经发展到全球化与地区多元化共生的时代,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很多地区传统特色和文化、空间、景观正在被埋没和吞噬以至于消亡,如何面对现实的困境,对中国传统优秀的山水环境空间和聚落特色进行挖掘和吸取,寻找地域建筑文化之根,智慧地承传和创造地域特色,揭示规律,并发扬光大,是我们中国当代建筑师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加。与此同时,随着近些年来金属矿的勘探和开发的迅猛发展,第一深度空间(小于500米)的矿产资源绝大部分已经探明,金属矿勘探进入了第二深度空间(500-2000米)的探测与开采。对于存在于第二深度空间的矿体由于埋藏较深、受热液侵入及构造破碎的影响,矿体与周围之间的电性和磁性参数引起的地球物理异常变得相对更弱,这使得反演多解性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同时随着深度的增加勘探的分辨率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0.
尹祺  严琦 《贵州地质》2020,37(4):532-538, 545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中国城市的同质化问题凸显,这将削弱城市竞争力,滞缓城市发展。从现象学出发,以诺伯格·舒尔茨提出的场所精神为核心,探讨城市发展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以重庆、贵阳的几个网红节点空间为例,从历史文化传承,环境利用,空间、建筑、景观设计等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内在原因和特征。自然环境、地域文化与建筑环境的共同作用是网红节点的形成基础。规划设计中:应更多关注人的体验,回归城市设计的根本,使节点空间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将人的意识作用于城市空间,城市空间反作用于人的行为;同时,在节点空间营造上应注重场所感,突出城市文脉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地下空间泛指地表面以下的空间,它是地表土地资源向地下的延伸,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具体包括:以空间为载体的地下空间工程;以资源为载体的地下水、岩土体等;以能源为载体的地下矿产、地热能等;以生态系统为载体的地下再生系统;其他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地表以下的物质和空间。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定义,地下空间多指以空间为载体的地下空间工程,即传统意义上的狭义地下空间。 随着城市的发展演变,地下空间在不同时期发挥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以适应城市和人对地下空间的需求变化。基于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的调研,通过功能、形态和效益等方面的分析,可将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地下空间1.0阶段、地下空间2.0阶段、地下空间3.0阶段。 在1.0阶段,地下空间建设是以市政功能需求为导向,以市政管线和单体式独立地下空间为主,解决城市快速发展引起的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形态布局上,主要依附于城市道路和建(构)筑物,不同空间之间缺乏连通性,呈点式的平面分布,且以浅层地下空间为主。1.0阶段的地下空间又称之为“功能地下空间”。 在2.0阶段,地下空间以地下交通建设为主体,并带动沿线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发展,出现了地下综合体、地下城、地下市政和完善的基础防灾设施。在形态布局上,形成了以地铁为骨架,以地下车站、地下综合体、地下枢纽为节点,以地下街等为延伸的网络化布局。竖向开发深度延伸至20~30 m左右,形成了典型的地下交通层空间。在该阶段,地下空间基本实现了有序化开发利用,并优化了城市结构。2.0阶段的地下空间又称之为“交通地下空间”。 在3.0阶段,地下空间以优化地表环境质量为主体,将不适宜的城市功能地下化,并实现单点空间的集约化、规模化利用。在形态布局上,打破了传统平面布局、竖向布局隔离的模式,向立体化、一体化发展,形成了地下空间的立体网络布局。在该阶段,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突出了提供城市韧性、改善城市宜居度的目标。3.0阶段的地下空间又称之为“环境地下空间”。 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阶段与城市的GDP成正相关关系。我国城市分布和发展的极度不平衡,造成大部分县级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尚处于地下空间1.0阶段,部分中等和大城市迈入了地下空间2.0建设阶段,少部分大城市、特大城市正在进行或逐步迈入地下空间3.0的建设阶段。新时期,人们对城市功能、生态化和宜居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信息化技术、人工智能、新型智能材料等的快速发展,地下空间发展可能出现新的特征、新的趋势和新的形态。 充分考虑人类对城市空间的需求,紧密贴合科技的最新突破进展,并考虑城市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可以初步判定新时期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会出现以下趋势:地下空间由单一空间属性向空间、能源、资源和生态“四位一体”的属性转变,其开发利用也从较单一的地下工程建设变为多种属性综合考虑的开发利用,如地下空间、地下空间余热、地热能和间歇性能源储存为一体的地下空间体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逐渐向生态化发展,由过去的“能用”转变为“好用”;地下空间建设将愈加考虑人类生理、心理层面的影响,向人文化转变,形成“以人为本”的开发原则;地下空间向深度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化发展;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分割日益淡化,城市空间向立体网络化发展。 基于以上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趋势,并充分结合21世纪信息化革命的浪潮,可以归纳总结出城市地下空间下一发展阶段(即城市地下空间4.0)的内涵和要求。城市地下空间4.0是以立体化综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智慧型地下空间,其内涵包括智能、韧性和绿色三个方面,其中智能是手段,韧性和绿色是目标。“智能”首先是指采用智能规划和智能建造提升地下空间立体化综合开发利用的能力,其次是指采用数字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地下空间的智能运行维护能力;“韧性”是指灾害发生时地下空间具备抵御吸收、响应适应和快速恢复的能力;“绿色”是指通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行业发展与社会人文的和谐。4.0阶段的地下空间又称之为“智慧地下空间”。 为进一步界定城市地下空间4.0,可以采用三级指标对其内涵进行剖析。其中,一级指标为智能、韧性和绿色。每个一级指标又包括三个二级指标。其中,智能包括智能规划、智能建造和智能运行;韧性包括抵御吸收、响应适应和快速恢复;绿色包括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社会人文。每个二级指标又可分为多个三级指标,比如:智能规划包括形态、功能和布局,模拟和推演;智能建造包括智能设计、智能施工;智能运行包括感知技术、泛在物联、建模认知、服务决策、集成融合等。 20世纪60年代,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以人防工程建设开启了序幕。80年代后期,市场经济促使地下空间向平战结合的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快速提升。“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约60%的现状地下空间为“十二五”时期建设完成。新时期,随着“深地”战略的实施和美好城市的建设,城市地下空间势必会快迈入4.0阶段。 然而,对比发达国家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我国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管理方面,缺少管理依据,缺失综合管理机构,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仍不健全,亟须建立我国特色的地下空间管理体系;在技术方面,复杂地质、敏感环境下的扰动施工控制技术仍需进一步提高,缺少新型的装备和技术,深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须建立基于开发与保护的全深度、全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在运维方面,缺少地下基础设施维护与更新的成套技术体系,缺乏对运维信息的管理和应用,灾害下的地下空间逃生救援体制不完善,亟须建立数字化、智慧化的安全运维体系;在人才方面,尚未建立完善的地下空间学科体系,缺乏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亟须建立健全的地下空间人才培育体系。 为了更好地促使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认清上述的问题和不足,充分理解地下空间4.0的内涵,并判识亟须解决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以制定相应对策,逐一攻克解决。经过调研、分析和推测,笔者认为新时期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要重点攻关以下内容:基于国土、规划、社科多学科的地下空间全要素、全资源规划及管理;考虑多尺度、多场、多因素的地下空间全灾害、全深度分析及设计;体现人文的地下空间与信息化融合理论及全寿命、全区域智慧运维。 “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必要措施,对于推动城市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宜居城市,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地下空间建设将从狭义地下工程拓展为空间、能源、资源和生态“四位一体”的工程,逐渐进入4.0阶段,成为建设“山水城市”、生态文明城市的必经之路。 本专辑是中国科学院“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咨询评议项目核心成果的集合,共收录17篇文章,涉及我国地下空间开发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及专题研究三个方面。本专辑的出版旨在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健康、生态、合理开发利用,进而促成新时期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解决方案。专辑的出版有赖于王成善院士、周成虎院士的大力支持和《地学前缘》编辑部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  相似文献   

12.
在凸度量空间内,对非线性广义拟压缩映射序列定义了带误差的lshikawa迭代序列,证明了带误差的lshikawa迭代序列收敛于非线性广义拟压缩映射序列的唯一公共不动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勘察设计》2007,(5):78-79
随着信息技术和空间定位技术的发展,3S技术愈来愈多的应用于不同领域,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例如3S技术在诸如交通、规划、应急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以空间地理位置为主要数据索引的GIS系统可以包含更多的信息,便捷的查询、科学的分析计算方式是GIS系统区别于传统枯燥无味数字和文字描述的主要特点,使人们对现实状况的掌握更为生动。  相似文献   

14.
小空间 大环境——境外建筑考察之日本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笔者在考察日本建筑期间的感悟和理解,介绍了日本在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小空间方面的成熟经验,突出强调了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生存环境中如何拓展城市公共空间、描绘无限的大环境品质的人性化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土地紧张、能源浪费、交通拥堵、安全防灾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杭州市近期出台了《杭州市区地下空间建设用地管理和土地登记暂行规定》,对市区国有土地范围内地下空间建设用地审批、出让方式、规划参数确定和登记发证等均作出详细规定,为今后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有人说,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21世纪则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根据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的预测,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左右,相应的城市人口将达到6.5亿人。承载这样的发艮速度,容纳如此庞大的人口,走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之路,实现集约高效利用土地,是符合实际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城市工程环境地质效应是随着城市化快速进程中的一种自然与人为作用下的新型地质作用,这种作用的持续发展,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即质变为城市地质灾害。随着上海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地下空间的开发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成为上海城市工程环境地质效应的关键问题;上海地铁M4号线建设重大事故发生后,对地下工程潜在的环境地质作用的研究显得特别重要。本文在大量调查、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快速发展面临的一系列工程环境地质灾害,采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方法,剖析了上海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的主要环境和地质灾害问题;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引起的工程环境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潜在性、隐蔽性、社会性的特点.归纳出城市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提出防治对策;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和2004年以后的远景目标,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整治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环境地质效应的基本对策与管理措施.为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远景规划和奋斗目标提供基本思路。这对深化地下工程环境地质问题的认识,推动城市地下工程环境及岩土工程问题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杭州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空间制约和挑战。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将成为城市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破解用地空间瓶颈的有效手段。为切实加强地下空间土地储备,促进地下空间土地出让,本文分析了当前杭州市区土地储备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地下空间土地储备的现状,归纳总结了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宅及其所属环境呈现出全龄化、人文智慧化、生态健康化、空间灵性化的要求,居住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将成为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宜居建筑空间的可持续生命中,无论是适用于年轻人的刚需性安居住宅、老年人的适老化养老住宅,亦或是儿童养成的适幼成长空间,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中,需要注重城市规划与生态景观设计、建筑绿色空间设计、社区完善的配套设施等方面,强调“有温度”的人文关怀空间与其智慧便捷的空间体验,打造出健康舒适、安全便捷、绿色环保、人文智慧的宜居品质环境,同时要强化公共服务生活圈建设,提升民生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9.
<正>在我国,城市已进入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发展阶段,城市更新成为诸多城市的现实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提交《关于推动市场力量深度参与城市更新行动的提案》,建议授权地方政府探索推动市场力量深度参与城市更新行动的可实施路径。周岚指出,从城市发展看,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累积了不少“城市病”问题,需要通过城市更新行动逐步解决;从群众需求看,随着中国建设水平的快速提升,老城区的规划建设标准与新区存在较大差距,需要通过城市更新行动提升人居环境的均好性;从市场角度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也为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机遇和空间。  相似文献   

20.
规划设计要强化弹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普及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和城求正发生变化;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生态建筑,智能建筑正向我们走来。人们应运用弹性思维,克服传统思维的局限,在规划设计中适应变化,留有灵活性和可改造性,既能满足当前之需又对以后发展留有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