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6 毫秒
1.
杨昆  时燕  罗毅  夏典 《地理科学》2019,39(4):654-662
基于统计数据,采用Theil指数、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M-K)检验、面板数据模型,从中国、八大经济区域、各省3个尺度分析中国民用汽车拥有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公路里程的关系。结果表明: 中国民用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分两个阶段: 1996~2005年为缓慢增长期,2005~2015年为快速增长期; 2000~2015年中国民用汽车拥有量地区分布差异显著下降,2000~2005年区域内总差异是总差异的主要成分,北部沿海地区区域内差异是区域内总差异的主要原因,2006~2015年区域间差异是总差异的主要成分; 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及空间尺度各因素对民用汽车拥有量发展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强度呈现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武威市1949~2013年65 a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构建乡村性指标体系,通过测算各县区乡村性指数和分异指数来分析乡村性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异,并从社会经济和技术经济两个维度探讨了乡村性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949~2013年间武威市各县区乡村性指数总体呈减弱趋势,但减弱幅度和速度存在差异。各县区乡村性分异指数呈波动增长趋势,2000年以后乡村性分异指数急剧增长,表明各县区乡村性差异越来越大。社会经济和技术经济是影响乡村性变动的两大动因,各因素的发展致使城乡差距缩小、乡村性水平减弱、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基于1996~2012年山西省96个县域经济数据,综合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ER指数、TW指数为代表的差异和极化指数等数理模型,通过Arc GIS 10.0对山西省县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演变轨迹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1996~2012年全省县域经济差异与极化呈现一定正相关性,均呈现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的变化趋势,且总体呈现差异扩大、极化增强;(2)晋中、晋北和晋南三大区域内部经济差异拉大是造成全省差异扩大的主要因素,且在不同时段三大区域表现为不尽相同的差异与极化趋势,其中晋中地区差异与极化最为严重;(3)空间表现上,呈现向下发散的县域数在全省三大区域均占多数,其次晋中地区以向下收敛为主,晋北地区以向上收敛为主,晋南地区以向上发散为主。  相似文献   

4.
基于DER-Wolfson指数的中国海洋经济极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才志  郭可蒙 《地理科学》2019,39(6):920-928
从人均海洋产值、海洋经济密度、海洋产业贡献度的层面出发,借助DER指数、Wolfson指数和信息扩散技术对中国沿海11省市1996~2015年间的海洋经济极化趋势与规律进行分析,并利用DER指数的认同-梳理框架解释导致极化的原因。研究发现:1996~2015年间,人均海洋产值、海洋经济密度、海洋产业贡献度的极化效应已经显现。海洋经济密度、海洋产业贡献度的DER指数和Wolfson指数都呈上升趋势;人均海洋产值的DER指数呈上升趋势,Wolfson指数呈下降趋势。认同性和疏离性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疏离性的变化是海洋经济极化的主要原因。由此提出促进中国沿海省域海洋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与多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江孝君  杨青山  刘杰  沈方  刘鉴 《地理科学》2020,40(3):383-392
基于多尺度与多机制分析框架,采用差异测度及尺度分解指数、ESDA及回归分析等方法,从省级、地级、县级3个尺度分析了2003-2016年东北三省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各尺度区域经济绝对和相对差异均较为明显,呈县级>地级>省级的尺度格局;经济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尺度差异及对总差异贡献率呈市间差异>市内差异>省间差异。各尺度区域经济发展呈显著空间集聚特征,关联类型以正相关为主且低-低(LL)型占主导地位,越小的尺度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越明显。区域经济发展空间上呈现“两核两带”的格局,即以辽中南和哈长城市群为核心,以哈大轴和东部沿边轴为发展轴带。地理区位与要素禀赋、战略政策与财政扶持、行政分割与等级体制、开放带动与空间优化等诸多要素综合作用于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的演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市级尺度的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空间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立生 《地理科学》2016,36(8):1165-1171
基于城市中观尺度,以中国333个城市数据为基础,运用多维变量测度中国城乡协调度及空间差异,并对其演变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结论:2004~2014年间,中国城市尺度下的城乡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城乡相关系数整体上在波动中呈递减趋势;城乡收入差异相对较大;城乡增长率逐渐缩小,且呈现倒U型。中协调区的空间格局占多数,且中协调区和低协调区具有扩大的趋势。中国城乡协调度存在区域间差异:东部地区协调度表现为上下波动,且增长趋势不明显;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整个研究时段的城乡协调度则呈现倒U型。改革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愈高,其城乡相关系数、城乡收入差异、城乡增长率差异和城乡协调度排名相对愈好。中国城乡协调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因素多与中国当前政策、经济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县域城镇化与交通优势度的时空协同性演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戢晓峰  姜莉  陈方 《地理科学》2017,37(12):1875-1884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交通优势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云南省县域城镇化与交通优势度的时空协同性演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城镇化与交通基础设施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存在正负双向反馈;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城市空间无序蔓延是导致两者耦合协调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2000~2014年云南省整体县域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约90%的县域处于城镇化起步阶段。 云南省县域交通优势度整体水平逐年提升,但空间分异特征显著。 2000~2014年期间云南省县域城镇化与交通优势度的耦合协调水平虽大幅提升,但整体协调度仍然偏低、空间分异特征依然突出。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制造业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张杰  唐根年 《地理科学》2018,38(7):1107-1117
基于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和核密度估计等多种空间统计方法,从省域、区域、县域及县域以下多个空间尺度,对1998年、2003年、2008年和2013年浙江省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异格局进行点、面结合测度,并运用地理探测器,解析影响全省以及杭嘉湖绍、宁台温舟和金衢丽三大区域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的地理因子。结果表明:浙江省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程度呈递减态势,空间分布沿着“西南-东北-西北”的Z字型路径向外扩散;浙江制造业经历了“三核并立”-“三核多中心”-“三核连片发展多中心”空间分异格局;环杭州湾地区一直处于全省制造业热点地区,浙江省冷热点区域空间格局大体呈现“东北-西南”的走向;影响全省制造业企业分异格局的核心因素主要为信息化、地形、市场规模、城镇化和技术创新等,影响三大区域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核心因素存在时空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杜群阳  俞航东 《地理科学》2019,39(4):525-532
基于2003~2015年中国25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对城市中高低技能劳动力耦合协调度进行衡量,并就扩大低技能劳动力规模对城市收入水平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为:过去10 a间,中国市级层面的高低技能劳动力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升,但上升幅度存在显著的区域间差异; 七大国土区域内部的高低技能劳动力耦合协调度差异不断扩大,表明城市间高低技能劳动力流动正在加速; SLM和SEM模型均表明,地市级层面的低技能劳动力比重、城市收入水平和城市规模三者正相关,说明城市经济规模越大,扩大其低技能劳动力比重,越有助于提升城市总体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省际市场分割程度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建康 《地理科学》2018,38(12):1988-1997
基于2001~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省级市场分割综合指数,揭示区域市场分割时空格局及演变规律,构建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省际市场分割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全国市场分割程度总体波动式减小,市场分割程度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区域市场分割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且集聚现象越发明显; 国有经济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本地区市场分割过程,而城镇化进程、财政支出、对外贸易、技术差距和基础设施建设则有助于消除本地区市场分割。  相似文献   

11.
中部地区经济差异的空间尺度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分析空间尺度选择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等指标在省、市和县三级空间尺度重复使用的方法和尺度方差分析法,选取人口、GDP和人均GDP 3项指标,分析1990-2007年我国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尺度效应。1)采用同一指标在3个尺度上重复使用的方法分析结果存在很大差别,市、县尺度上区域经济差异都有扩大趋势,但与省尺度上的趋势相异,尤其2003年后市、县尺度上区域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而在省尺度却呈缩小趋势;2)尺度方差分析也显示市、县尺度上结果较为一致,并在1997年达到低值后均有明显扩大趋势,这与省尺度上的趋势相异,尤为明显的是,2003年后区域经济差异在省尺度呈缩小趋势。尺度方差分解和锡尔系数分解结果表明:市际和县际差异是造成中部地区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省际差异的影响很小。因此,在进行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时应尽量选择较小空间尺度。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文化区划基础上,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以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一阶段分解、二阶段嵌套分解为测度方法,分析了1952~2008年江苏不同文化区、文化亚区之间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与演化趋势,研究发现:江苏文化区间的总体经济差异在波动中缓慢上升;在文化区层面,区间经济差异在波动中扩大并渐为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亚区层面,亚区内、亚区间经济差异均在波动中持续缩小,但亚区内差异为文化区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从演化过程看,不同层面的经济差异变化均大致以1978年为界分为波动反复和非均衡上升2个阶段。分析表明,江苏不同地域文化差导致形成不同的心智模型、社会资本和非正式制度,从而形成不同的内在文化动力和外在文化动力是导致经济差异出现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多阶段The il系数嵌套分解法,从空间尺度研究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基本结论是:从市级行政区域单元来看,北部市级之间差异的变化趋势和全省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中部和南部市级之间的差异一直相对较小,而且变化趋势较为缓慢,但是三大地带之间差异一直在增大。从县级行政区域单元来看,市内差异是全省整体差异的重要构成部分,市内差异对于全省整体差异的贡献比三大地带之间差异和市际差异的贡献显著得多。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人均GDP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通过计算其变异系数、泰尔指数以及泰尔指数的组内组间分解对福建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沿海内陆差异以及地市间差异进行动态时间序列的分析,发现总体差异和地市间差异呈现缩小而沿海内陆差异呈现扩大的趋势;并通过县市人均GDP数据与图形数据相结合,分析了1990-2006年间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演化,提出其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已经形成"核心-边缘"的嵌套结构,即形成由5个亚"核心-边缘"结构组成的大"核心-边缘"结构的格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   总被引:136,自引:20,他引:116  
运用多阶段Theil系数嵌套分解法和小波分析法,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两个方面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基本结论是:从省级行政区域单元来看,东部省际之间差异的变化趋势和全国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中部和西部省际之间的差异一直相对较小,而且变化趋势较为缓慢,但是三大地带之间差异一直在增大。从地级行政区域单元来看,省内差异是全国整体差异的重要构成部分,省内差异对于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比三大地带之间差异和省际差异的贡献显著得多。从时间尺度来看,在大时间尺度(譬如24年)水平上,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过程,基本上服从“倒U型”曲线规律,但是小时间尺度(譬如23年或22年)水平上来看,则呈现为一条由几个倒U与U型曲线首尾相接的“复合倒U型曲线”。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县域经济效率时空格局演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宁  李铁滨  房艳刚  周丽君  王昱  赵伟 《地理科学》2019,39(8):1293-1301
基于吉林省39个县域11 a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县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手段(ESDA),对不同时间维度的县域经济发展效率进行空间关联性与空间差异度分析。研究发现:①在考察期内,吉林省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波动上升,县域间的差异性表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全要素生产率与县域经济总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②在全要素生产率改善方面,技术进步发挥了主导性作用,但近年来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度逐年下降。而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吉林省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逐年增强; ③就全省范围而言,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基本呈现随机分布的空间格局。但在局部空间尺度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性,并且以高-高和高-低分布形式为主;④县域间经济效率的时空分异主要受其资源禀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县域经济分工、产业结构和经济集聚水平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运用空间自相关指数、平均增长指数和空间变差函数,分析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格局的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离散特征明显,热点区相对稳定,中部长吉地区是热点,东西两端始终是冷点或次冷点的低值簇;新型城镇化增长的空间自相关性突出,热点区跃迁幅度不大,1995-2003年呈团块状聚集于吉林省西部地区,2003-2012年呈现“双组团”结构;新型城镇化格局演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和延续性,空间自组织性增强,均质度有所提高,“中高周低”的极化现象愈发显著,大城市的辐射涓滴作用减弱。最后,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区域战略政策和经济产业基础探讨新型城镇化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8.
外商直接投资(FDI)与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Theil系数嵌套分解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研究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趋势和成因。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呈现波浪式扩大过程;在省内不同地理空间尺度上,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的差异一直主导着省内整体差异;FDI一直是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对FDI的流入模式进行定性分析,并提出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引资政策。  相似文献   

19.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分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借助基尼系数的产业结构及效应分解法和Theil(锡尔)系数的嵌套分解法,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层面对1992-2006年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解。从产业结构层面分析,第二产业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变动的第一大因素,第三产业次之,且其贡献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空间结构层面分析,省内经济差异是导致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差异的第一大因素,其贡献率在55%左右,且东部省内经济差异的影响最为显著;地带间经济差异是第二大因素,且地带间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20.
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 经济差异成因定量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欧向军  赵清 《地理研究》2007,26(4):693-704
本文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运用基尼系数和塞尔指数定量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总体水平与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区域总差异扩大的同时,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县域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条件、区域发展策略、产业结构转换、乡镇企业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发育程度等7个因素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变化的影响,并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方法,定量比较了它们的主次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发育程度、产业结构转换和区域发展策略是造成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