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DEA的中国特大城市资源效率及其变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方法,对1990-2006年中国特大城市要素资源效率及其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城市效率研究显示,特大城市平均效率一般,只有少数城市达到了效率最优.进一步的分类研究发现:①东、中部地区特大城市综合效率一般要高于西部地区,呈现出与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相似的特征;②纯技术效率与城市规模成弱负相关关系,即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纯技术效率越低;③城市规模与规模效率成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城市规模越大,规模效率越高.城市效率变化研究显示,1990-2006年特大城市效率呈现弱改善趋势,但技术退步和生产率下降明显.其中1990-2000年全都呈上升趋势,而2000-2006年全都呈下降趋势.进一步的分类研究显示:①城市综合效率和生产率变化趋势是,东部沿海地区有一定提高,中西部地区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最明显.②不同规模城市的综合效率变化表现为,特大城市提高,超大城市和巨型城市下降;③不同规模城市的生产率都呈现下降趋势;④不同规模城市的规模效率都呈上升趋势,存在随特大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规模效率提高的趋势呈现递减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王贺封  石忆邵  尹昌应 《地理研究》2014,33(9):1636-1646
选取21个市级以上开发区为研究样本,基于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和产出指标,利用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探究2006-2011年上海市开发区整体和不同类型用地效率及其变化。研究发现:开发区用地综合效率处在一般水平,大多数开发区仍处在规模收益递增阶段,规模效率是影响开发区用地综合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从分类特征看,国家级开发区用地效率明显高于市级开发区,市级开发区用地效率偏低是导致整体开发区用地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从时间序列看,近郊区开发区用地效率要略高于远郊区并仍处于一般水平;“独立园区”模式的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均高于“一区多园”模式。用地效率变化趋势分析发现整体及不同类型生产率指数平均值均大于1,生产率呈增长趋势,市级高于国家级、近郊区高于远郊区、“独立园区”模式高于“一区多园”模式,技术变化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提升贡献较大,除国家级技术效率变化受规模效率下降影响外,其他类型更多的是受纯技术效率下降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DEA和Malmquist的中国城市代谢效率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运用物质流、数据包络分析(DEA)及Malmquist指数对中国31个案例城市进行了城市代谢效率的研究。通过将城市代谢系统社会经济产出、环境非期望产出及水、电、化石能源、金属矿物、建筑材料、食物等投入部分纳入进DEA和Malmquist指数中,测得了案例城市的2000年、2010年代谢效率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城市代谢系统效率总体相对较高,尤其是东中部地区城市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要高于西部地区城市,大城市的代谢综合效率高于巨型、超大和特大城市。2000~2010年,城市代谢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等所有效率指标的均值均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中、西部地区城市的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却呈改善趋势,并且特大和超大城市的综合效率高于巨型城市。  相似文献   

4.
基于DEA模型的中国资源型城市效率及其变化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利用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2000年和2008年我国24个典型资源型城市效率及其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资源型城市综合效率水平一般,只有少数城市达到了综合效率最优;规模效率是决定综合效率最优的主要因素,但作用有所下降。从城市效率的分类特征看,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效率始终排在前列;人口规模与城市效率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资源型城市的综合效率变化呈弱改善趋势;技术变化指数和生产率变化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从城市效率变化的分类特征看,西部地区的城市综合效率提高最明显;除钢铁型城市外,不同资源类型的城市综合效率都有提高;中小城市的综合效率提高幅度大于大城市。  相似文献   

5.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及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分析1990—2017年中国乡镇企业生产效率及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从效率分解指标水平差异来看,规模技术效率最高,纯技术效率次之,综合技术效率最低。②从效率水平的空间格局来看,全国乡镇企业生产效率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空间上呈现出反自然梯度格局分布特征,且整体呈现"提高—下降—回升"的历时性演变趋势。③从三大区域的技术进步变化率来看,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最为显著,西部地区次之,中部最低,但中部地区乡镇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技术效率变化率均高于东、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的综合测度与空间分异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方创琳  关兴良 《地理学报》2011,66(8):1011-1022
中国城市群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是中国主体功能区划中的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在全国生产力布局格局中起着战略支撑点、增长极点和核心节点的作用。但城市群高密度的聚集导致高强度的相互作用,在拉动城市群高速度成长的同时,造成了高风险的生态环境威胁。如何客观评价城市群高密度集聚的效果?基于这一问题,本文从投入产出效率视角,构建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指标体系,采用CRS 模型、VRS 模型和Bootstrap-DEA 方法,综合测算了中国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总体较低且呈下降趋势,2002 年、2007 年中国城市群投入产出综合效率为0.853 和0.820,分别达到最优水平的85%和82%,平均综合效率下降了0.033;基于Bootstrap-DEA 纠偏后的中国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更低,但更可靠有效;城市群投入产出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总体表现为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区域空间格局,呈现出与中国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相似的特征;2002-2007 年中国城市群规模效率指数微弱上升,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综合效率指数、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以及纯技术效率指数下降趋势显著。该研究旨在为评估我国城市群高密度集聚的效果提供定量的测算依据,进而为提高中国城市群的投入产出效率与空间集聚效率奠定科学的决策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城市群地级以上城市为生产单元,采用传统DEA、Bootstrap-DEA纠偏和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和分析中国东部4 大沿海城市群城市旅游业发展效率与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由传统DEA模型测度的城市群城市旅游业综合效率及其分解效率值均要高于Bootstrap-DEA纠偏模型测度后的效率值,表明了传统模型测度存在明显高估倾向的问题。② 2000 年以来4 大城市群主要直辖市、省会城市和核心城市旅游业投入资源利用综合水平呈持续良好态势;同时,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旅游业平均投入资源利用综合水平呈无效向良好转变,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旅游业则呈无效向中等转变。③ 2000 年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旅游业综合效率受纯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略强于规模效率,而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旅游业则反之。④ 2000年以来4 大城市群大多数城市提高幅度大但趋于下降,珠三角和长三角主要直辖市、省会城市和核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提高幅度略高于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同时,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旅游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幅度呈依次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土地财政扩张及对经济效率影响路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汝资  刘耀彬  王文刚  谢德金 《地理学报》2020,75(10):2126-2145
土地财政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过程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特征。本文考虑效率提升的结构性特征,从规模经济效应、技术抑制效应等方面构建土地财政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制,进而从投资挤占效应、成本拉动效应探索其传导路径,并基于2005—2015年中国285座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集,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影响过程机理与区域分异特征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 2005—2015年间,中国城市土地财政规模持续扩张,并由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扩散,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却出现波动下降趋势。② 整体上,土地财政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对西部、中部、东北等地区以及中小城市、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的影响依次增强,而东部地区与超特大城市并不显著。③ 土地财政对经济效率影响的技术抑制效应显著大于规模经济效应,中部地区、Ⅰ型、Ⅱ型及超特大城市尤其严重。④ 具体传导路径为,土地财政扩张主要通过房地产开发带来的投资挤占效应影响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其次是房价上涨的成本拉动效应,而工资水平上升主要在东部地区、Ⅰ型及以下规模城市发挥作用。以上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最后提出明确土地出让收支范围、产业梯度转移与升级、宏观调控与因城施策并行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曹芳东  黄震方  吴江  徐敏 《地理研究》2012,31(8):1431-1444
借助DEA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模块,系统的分析了1998~2008年泛长三角城市旅游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依据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分解模型(Malmquist指数),对TFP变化的总体趋势、结构及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进行了综合探讨。结果表明:泛长三角城市旅游发展效率总体上呈现提高态势,市域间差异表现为较为明显波动性特征,旅游发展效率的空间格局形成与演化存在空间关联,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在空间上均表现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且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形成了较为相似的变化格局,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弱集聚,相邻地域单元关联性较差。针对旅游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进行剖析表明,经济政策导向驱动、旅游生产单元价值驱动及旅游消费需求刺激驱动共同驱使导致了旅游发展效率在空间范畴上格局置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总被引:56,自引:3,他引:53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状况直接影响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基于数据包络法对全国655 个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 目前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普遍较低,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中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规模等级递增效应,但小城市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② 影响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较低的因素较多,其中,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投入过多尤为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用地也存在一定冗余,环境产出效益相对不足。③ 中国大部分城市土地规模效率处于递增状态;城市土地规模效率空间分布亦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中西部低的格局,且存在规模等级递减效应。对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子分析,对各级政府制定城市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活动最终要落到土地之上,因此从新型城镇化视角评价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将有利于提高效率、节约资源、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该文在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选择相关指标表征城镇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将各效益作为产出要素,居住用地、工业仓储用地、商服用地、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绿地作为投入要素代入DEA模型,评价2014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与2005-2014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结果表明:城镇土地利用技术有效的城市有南京、常州、苏州等6市,规模有效的是常州、扬州等4市,其中苏南城市大多处在报酬递减阶段。从Malmquist指数看,只有苏南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提高的,苏中与苏北都稍微下降,各单元的综合效率随时间不断提高,而技术水平并没有随时间进步。应通过优化城镇用地结构、注重社会与生态效益以及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等,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新型城镇化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交通方式对旅游效率的影响与评价——以张家界为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兆峰  徐赛 《地理科学》2018,38(7):1148-1155
以张家界为案例地,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及Tobit回归模型对张家界2005~2015年城市旅游效率进行分析,并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技术进步变化、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进行实证研究,最后从公路、铁路及民航等不同交通方式探讨张家界对旅游效率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全生产要素变化基本呈上升趋势。Tobit回归模型中,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旅游资源吸引力以及铁路客运量和航运客运量在0.01的水平上对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有显著影响,而其他因素对规模效率的影响不大。交通条件的优化对提升旅游交通有着正向影响作用,且铁路、航运对张家界旅游效率有显著影响,而公路对其有影响但不显著,因此针对不同交通方式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张家界景区内外部交通网络建设,形成公路交通、铁路交通、航空与景区交通无缝对接以及建成立体交通网络体系等优化策略,以提高张家界的旅游效率,实现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这将为张家界实现旅游效率最优化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旅行社业效率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2003~2009年中国区域旅行社业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旅行社业综合效率总体上呈现出增长的态势,纯技术效率是综合效率变化的主导因素,中国区域旅行社业全要素生产率也表现为增长的态势;中国区域旅行社业效率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走势,且中部和东西部差距较大,东部和西部差距较小;在变化趋势方面,东、中、西部地区在旅行社业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均得到很大的提高,其增长主要得益于三大地区在技术进步方面的突出表现,但在综合效率方面均表现出弱改善的趋势;从效率类型来看,双高类型的省份主要分布东部地区,其他3个类型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且中国各省旅行社业效率之间的差异呈现出缩小的趋势;从各省旅行社业效率的变化趋势来看,2003~2009年,大部分省份旅行社业综合效率保持增长的态势,少数省份处于下降的趋势,在旅行社业全要素生产率方面,除新疆外,其余省份全部保持增长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新疆作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人力资源和资金缺乏严重,因此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对新疆经济发展意义更为重大。依据2005-2009年新疆地州级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实证分析了新疆经济增长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状况,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2005-2009年新疆绝大多数地州和新疆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小于1,主要受到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综合影响。尽管技术进步水平不断提高,但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下降产生的负面影响起到了较大的抵消作用。技术效率的下降阻碍了技术进步速度,新技术引进后利用效率不高。尤其是各地区出现规模效率下降的情况,说明技术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规模不经济,用大量资源投入换取经济增长,造成资源浪费。不同地州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科技发展的重视不同,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变动的状况还不完全相同,按照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是否大于1将新疆各地州可分为4种类型。因此在进行区域规划时,既要考虑新疆整体变化情况,还应当根据各区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四大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任宇飞  方创琳  蔺雪芹 《地理学报》2017,72(11):2047-2063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区之一,其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是近年来地理研究领域的前沿主题。首先对城市群生态效率进行定义并将其作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测度指标;随后运用传统DEA模型及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东部沿海地区四大城市群在2005年、2011年、2014年三个时间截面中的经济效率、生态效率进行比较评价并分析了城市群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最后通过松弛度分析,为改善沿海地区四大城市群生态效率提供了对应建议。结果表明:① 山东半岛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综合效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演变格局,而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综合效率始终呈下降趋势,2011年前其受纯技术效率影响较大,2011年后受规模效率影响较大;② 京津冀城市群受污染影响带来的效率损失最大,山东半岛城市群相对较小,总体而言,四大城市群生态效率在2005-2011年为下行期,2011-2014为修复期;③ 沿海四大城市群内城市生态效率时空格局具有不同的演化特征,核心城市周边以及沿海沿江地区城市生态效率相对较优,内陆城市则较低;④ 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资源消耗强度高、经济效益产出高、生态效率高,从整体来看,城市群内多数城市呈污染物排放量下降趋势,污染物治理效果较为明显,环境影响问题有所改善;⑤ 影响东部四大城市群经济生态效率的原因不同,本文从城市群角度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域,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关系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基于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创新投入和产出面板数据,引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度2001—2015年五大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并利用空间Durbin模型定量分析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 2001年以来,五大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均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② 京津冀创新效率增长缓慢,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效率的提升幅度最大,长三角创新效率的提升幅度和均值仅次于山东半岛和京津冀城市群,而城市群核心城市虽然创新资源投入较多,但创新效率偏低;③ 经济发展水平、集聚经济、外商投资、劳动力素质、政府资助、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产业对城市群创新效率有直接作用和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经济效率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吉林省2003~2013年经济效率差异和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吉林省经济发展总体效率相对较高,纯技术效率值较为稳定,规模效率值波动上升,处于规模收益持续递增阶段,规模效率始终是影响综合效率的主要原因;中部地区的综合效率水平高于东部和西部;在分解效率方面,与综合效率大致相同,中部地区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高于东部和西部;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不同城市投入的资源水平存在差异,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呈现出由中部地区向东、西部扩张的空间格局。不同城市类型、城市规模对吉林省经济效率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区域经济政策、市场经济、工业基础和产业集聚、科技水平等驱动力共同作用于吉林省经济效率空间格局的演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化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浩  马琳  李国平 《地理研究》2020,39(4):880-891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以资本、土地和劳动力为生产要素,非农GDP为经济产出,以中国县级市及其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定量评估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布局及其波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城市技术效率总体呈东高西低、有一定空间外溢的地域性特征。不过,近年来中国城市规模效率较高城市主要为大城市周边临近小城镇,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尤为显著。同时,近年来中国城市技术效率变化与城市经济效率变化都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经济落后地区优于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区域好于大中城市区域。不过,近年来中国城市规模效率变化的高值区域主要集聚于环渤海地区、珠三角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等主要城镇化区域,而大中城市规模效率增长状况整体上也好于中小城市。另外,近年来中国城市经济效率波动受制于城镇产业模式、政府经济策略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城镇化进程,而城市规模也有非线性的影响作用,而地方政府大力依赖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并不能有效推动城市经济效率趋于提高态势。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运用Malmquist 指数模型测度了1990-2009 年中国省域的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这20 年间, 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全国层面及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层面呈现波动状态, 且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了1.35%。按照东、中、西和东北进行划分, 只有东部地区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改善, 平均上升了2.37%, 上升的原因在于技术进步率显著改善;其余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 中部地区下降最多, 平均下降了4.45%;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下降了2.78%和1.84%;原因在于中国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增长率在大部分年份出现了下降。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上看, 经济集聚、人力资本、信息化、基础设施、经济开放度及制度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正;产业结构、政府干预和土地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但基础设施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文章讨论了主要结果赋予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0—2020年兰州-西宁城市群39个县(市、区)单元的面板数据,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ML模型对各县(市、区)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测度,并采用Tobit模型对兰州-西宁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兰州-西宁城市群中39个县(市、区)绿色经济效率呈现总效率整体增长、纯技术效率整体退化和技术进步指数整体进步的趋势,表明总经济效率的提升更多依赖于技术进步得以实现,且技术进步可以明显弥补技术效率的不足;产业结构优势对兰州-西宁城市群经济效率有普遍影响;人力资本水平对兰州-西宁城市群经济效率存在极其微小的抑制作用;消费水平对兰州-西宁城市群经济效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