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滑坡的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是滑坡防治工程的基础,因此对滑坡的形成条件、变形破坏机制、发展演变规律等进行较透彻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分析了大邑县某公路滑坡的基本特征、滑坡形成的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机制、稳定性状况等,为滑坡的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甘肃省东乡县"3·2"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的发育条件、形成机制及灾害的发展趋势分析,并结合室内试验和现场勘测结果,计算得出了滑坡的稳定性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滑坡灾害的防治思路、防治对策以及主要的防治工程措施,为预防和防治类似滑坡灾害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3.
某拟建油气管道纵向斜穿勐梅河滑坡,滑坡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管道的安全运营。通过现场调查和勘探,查明了该滑坡的变形特征、空间形态特征、结构特征、水文地质特征,通过分析该滑坡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和滑坡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给滑坡的防治工程提供了有力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三峡水库区江阳坪滑坡成因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进莲  陈必威 《华北地质》2007,30(3):230-233
本文介绍了滑坡体、滑带、滑床的结构和物质组成及滑坡具多期次滑动的变形特征,认为滑坡区岩石破碎、滑坡前缘形成临空面、地表水渗入土体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长时间的持续暴雨、古夫河长期冲刷、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滑坡发生的主要因素。并据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试验结果以及滑坡稳定性反演分析计算结果,结合地区经验值,确定计算滑坡稳定性的抗剪强度指标,采用传递系数法,分不同的工况条件进行稳定性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并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一些可行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吉木萨尔县贾家湾村滑坡长期威胁着当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其进行有效防治,已迫在眉睫。根据该滑坡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全过程的资料成果,对其进行了进一步整理,在此基础上对滑坡产生的原因、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做系统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桩板墙防治工程措施。并对治理工程施工注意的问题和治理效果做了分析评价,为新疆后期的类似土质滑坡防治工程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21,(1)
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深入,贵州省玄武岩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呈急剧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开展和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县潘家沟一带的滑坡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对滑坡变形的特征、破坏机理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玄武岩地区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工程地质特性和降雨,应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在滑坡防治工程中采用多措施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滑坡稳定性监测,对其稳定性变化提前预警。研究结果为该区域城镇规划布局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同类型地质环境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通县桥头镇西山滑坡野外勘查,室内综合研究分析,查明大通县桥头镇西山滑坡的范围、规模、发育特征、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稳定性特征,评价和分析了其稳定性和破坏模式,并为滑坡灾害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和施工图设计提供地质资料。同时,对于西北类似滑坡勘查、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白奉路G242恩施市石乳关-白杨坪段K39处滑坡,分析了滑坡体的基本特征和滑坡的成因机制,在连续强降雨的影响下,软弱面部分产生泥化夹层,使抗剪强度急剧降低,同时公路开挖在坡体前缘卸载,多种因素导致滑动变形加剧,最终产生滑坡。通过滑坡稳定性计算,研究了Ⅰ区和Ⅱ区滑坡体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并针对不稳定区域提出了相应的滑坡防治措施,为同类型滑坡治理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庄儒新  李峰  庞君 《云南地质》2005,24(4):455-461
独龙江地区岩体破碎,暴雨强度大,边坡稳定性差。独龙江公路下段Ⅰ号滑坡体位于贡山县普拉河旁,为确保公路安全,我们采用抗滑力/下滑力的方法来分析滑坡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马有华  左正金  王伟峰  刘春华  刘艳刚 《地下水》2009,31(4):128-129,138
魏家沟滑坡区位于伊河上游魏家沟河北部的斜坡区,为一多期活动的滑坡群,研究其滑坡形成机制和稳定性评价对于后期防治有极大的意义。从滑坡基本条件入手,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机制,计算和评价了滑坡体的稳定性,为后期滑坡的防治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邱路阳  刘毓氚  李大勇 《岩土力学》2007,28(10):2161-2166
结合发生于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土地洋大桥邻近的高填方残积土路堤滑塌灾害,着重分析了高填方残积土路堤滑塌与降雨的关系。对强降雨入渗导致高填方残积土路堤滑塌机理进行了相关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渗流主要分布在靠近原地面处,此处容易形成软弱滑动面,造成滑塌。还探讨了引起滑塌的其他潜在因素如高填方路堤填土的土质特性、压实度以及湿化变形等,并提出了整治方案,为高填方路堤的填筑设计、控制施工质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湖北巴东长江公路大桥斜坡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佑荣  贾洪彪  唐辉明  周丽珍 《岩土力学》2004,25(11):1828-1831
巴东长江大桥是连接209国道和巴东县长江两岸新城区的特大型公路大桥,为一简支梁斜拉桥,长900.5 m,主桥跨度388 m,桥塔高218 m,桥荷重大,安全等级高。桥位区地处长江三峡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地区,地形陡峻,河谷切割强烈,褶皱断裂密集,岩体破碎、力学性质差,滑坡、泥石流极为发育,其斜坡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大桥的安全。在分析论述桥位区斜坡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非线性弹塑性有限元及块体极限平衡理论模拟了斜坡稳定性,预测了三峡水库蓄水及大桥建成后斜坡稳定性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桥荷载、库水位波动和地震是影响斜坡稳定性的诱发因素。水库蓄水及大桥建成后桥位区两岸斜坡稳定性明显变差,有沿T2b3/T2b2岩层交界面失稳的可能,必须加以处理。在分析了斜坡变形破坏对大桥的影响后,提出了处理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部交通干线多处于山岭地带,此类地区历史上产生的多期次泥石流堆积体在天然状态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如何合理利用并避免产生工程地质灾害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二郎山隧道西引道别托段多期次泥石流堆积体的发育分布特征和演化趋势,对该路段内产生的滑坡、路基不均匀沉降以及桥基变形等公路工程地质灾害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指出在多期次泥石流堆积体上修筑公路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国道G316线安康至汉阴段K25膨胀土公路滑坡为例,介绍了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阐述了该膨胀土公路滑坡的形态、滑面滑床特征和变形特征以及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内外营力对该滑坡的影响。采用非饱和土强度理论,对滑坡的形成过程和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开挖路堑是该滑坡产生的直接原因。其形成过程及机理为:开挖—非饱和滑带土浸水软化,抗剪强度降低或丧失—坡面隆起、坡顶开裂和坡脚剪切破坏—剪切破坏区向上发展与后缘张裂隙贯通—滑面贯通、滑坡产生。   相似文献   

15.
格拉沟位于青海省内陆滩地,其形成演化反映了西北地区典型的水土流失过程。文章在收集大量野外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格拉沟的形成演化机制,并对该沟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格拉沟形成演化是该地区特殊的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此对其发育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与预测。该沟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边坡稳定性、渗透稳定性、河流侵蚀等。其中边坡稳定性主要包括天然岸坡整体稳定性及崩塌、坠溜、滑塌等;渗透稳定性主要包括潜蚀与管涌;河流下切与溯源侵蚀则成为岸坡失稳破坏的重要诱发因素。探讨格拉沟形成演化机制及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对于研究西北地区水土流失机理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逐步实施,淹没区移民及新城镇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以滑坡为主的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稳定系数、安全系数入手,对铁道、公路等部门常用的设计计算原理进行了研究,并由此类比分析研究了三峡区回水后或库水位正常运行条件下,滑坡治理工程设计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地质调绘、钻探等地质勘查手段,查明了织纳高速公路龙井河特大桥桥位区堆积体滑坡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对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计算分析。通过静力平衡原理对埋置式抗滑桩进行了受力分析简化计算,确定了埋置式抗滑桩的埋置深度和悬臂段长度,为埋置式抗滑桩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提供了实用的设计方法,滑坡治理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大比例尺平面图测绘、滑坡微地貌和变形破坏特征测量、地球物理勘探等手段,对国道212线石阏子滑坡特征和形成演化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它并非是在洪积扇或泥石流基础上发育的滑坡,而是在区域性断裂带基础上,多次滑动形成的"立交桥"式特大型滑坡。研究结果为G212线石阏子滑坡稳定性评价和治理,以及为拟建的兰州-重庆-海口高速公路和兰渝铁路的选线和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万(州)-梁(平)高速公路K34~K59段滑坡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州)-梁(平)高速公路K34-K59段滑坡十分发育,是重庆境内滑坡灾害最为严重的一段。该区地质条件复杂,岩体中缓倾角结构面、软化夹层发育,在外界因素触发下,即可形成岩层向临空面松弛滑移的依附面。1999年12月-2003年9月,该路段发生滑坡灾害23处,增加工程投资2亿多元,对高速公路的建设造成很大的危害和威胁,并拖延了工期,给国民经济建设带来严重的影响和损失。文章依据工程地质勘察结果,从该滑坡的地质环境及变形特征分析,对其形成机制做了深入研究,为今后类似滑坡的防治提供参考。近年来,在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中,线形要求严格,在山区及丘陵地区往往需要采用开挖方式通过,由于建设中的不合理工程活动,新滑坡的产生以及老滑坡的复活可能性大增。致使滑坡灾害日趋严重。通过对影响岩质路堑边坡稳定性因素分析,说明了这些影响因素与边坡稳定性的关系。文章认为特殊的地质构造及易滑地层的广泛分布,是滑坡大量出现的地质基础。大量降雨入渗,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是滑坡的诱发因素。各种情况表明,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人类活动可能成为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The Dongla Bridge, Muli County, China, is a key access road between counties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the only traffic facility for an important 500-kV electricity substation which provides power to nearby counties. In June 2011, during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an unknown landslide, subsequently named the Dongla Ancient Landslide (DAL), was encountered. Local reactivation of a portion of the DAL, termed the Dongla Reactivated Landslide (DRL), was indicated by evident ground deformation at the Dongla Bridge. In spite of this, transportation of some heavy electrical equipment to the substation was scheduled on 9 May 2013. So, to guarantee the stability and security of the bridge became a primary emergency task.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s of the landslide occurrence, monitoring and emergency mitigation construction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period between 2011 and 2014. This resulted in a temporary stabilization of the revived landslide and ensured the timely transportation of the heavy electrical equipment. It is thought that the revival mechanism of the DRL is creep, translational sliding, and was mainly triggered by artificial slope-cutting, but also influenced by precipitation, river erosion, and man-made activities in the form of small-scale mining operations. Following complete failure of the DRL, the probability of landslide-dam and dam breach is proved to be small by risk analyses. This paper can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uman structures and landslide instabil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