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淮南朱集西井田二叠系含煤地层可划分为7个含煤段,下石盒子组为第二含煤段共含煤10层,其中4-1、402、5-1、7—8煤层为可采煤层。根据井田大量地质资料,采用标志层法、古生物法结合物性特征、煤质特征对第二含煤段可采煤层进行划分对比。4煤组中4-1、4-2均为较稳定的中厚煤层,距4-1,煤层下约13m的铝质泥岩是对比本煤组的主要依据;5煤组中5-1,煤下1m左右常见0.5m薄煤层,在39线以西常合并为一层,以此为特征区别于其他煤组:7-2为较稳定煤层,其视电阻率曲线特征呈单峰形态,长源距伽马曲线顶部靠下有一小台阶,本煤组距8煤层15m左右,间距较稳定,也可作为对比标志层;8煤层顶板富含植物化石,以常见较完整的椭圆斜羽叶及栉羊齿富集为特征,8煤层视电阻率幅值为第二含煤段最高,长源距伽马曲线常呈不对称状态,顶部曲线幅值常低于底板而明显区别于其他煤层。  相似文献   

2.
东光煤矿含煤地层为龙潭组,含煤层数多,煤层厚度变化大。根据矿区地质资料及测井成果,采用标志层法、古生物法,测井曲线特征对比法、煤质分析等方法对煤层进行综合对比。准确判定了该区可采煤层6煤、14煤、16煤、21煤、23煤、27煤及其相应标志层B3、B4、B6、辅1、辅2、B7、B9,的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煤层厚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3.
阿不亥勘查区位于东胜煤田东北部,区内主要含煤岩系为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主要含5个煤组,含煤9~22层,平均15层。含煤地层岩性空间上变化频繁,给煤岩层对比研究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文章通过选取岩性组合对比法、标志层法、层间距法和测井曲线对比法并结合地震剖面成果,对区内煤层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共编号煤层18层。其中,可采煤层15层,不可采煤层3层,可采煤层中基本全区可采煤层3层(4-1、4-2中、6-2中),大部可采煤层9层(2-2上、2-2中、2-2下、3-1、3-2、4-2上、5-1、6-2上、6-2下),局部可采煤层3层(2-1、3-2下、6-1)。主要可采煤层(基本全区可采和全区大部可采)对比可靠程度相对较高,煤层结构简单,厚度变化较小,属于较稳定煤层。  相似文献   

4.
利用阳谷茌平煤田内的聊城勘查区、阿城镇勘查区、阳谷勘查区、博平勘查区的钻孔资料及地质成果,主要从煤层组合关系、标志层方面对煤田内各勘查区的煤层进行横向比对。山西组发育2-5层煤,3煤发育稳定,厚度较大,易于对比;太原组发育13-17层煤,根据沉积旋回性及赋煤特征分为上组煤、中组煤和下组煤,太原组有3层全区发育稳定的灰岩层,可作为该煤系地层的标志层。同时结合煤层间距及相邻岩层的岩性组合关系,找出各勘查区煤层的对应关系,并提出了统一编号的方案,为该煤田的煤炭资源储量的核实统计及地质综合研究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5.
在煤田地质勘探中,通过岩、煤层综合对比可以研究地质构造、了解沉积关系、掌握岩层厚度及结构变化等信息。利用测井曲线进行煤、岩层综合对比,应首先了解勘查区的地质资料,在此基础上制作地层信息与测井响应相对应的标准地质-地球物理测井柱状剖面图。并以勘查实例,介绍了测井曲线进行岩、煤层综合对比的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6.
一、地质简况工作区属花岗岩为基底的第三纪断陷盆地。基底花岗岩的上覆层为第三系下含煤组 N~1地层。根据岩性特征,由下而上可分为三层:花岗碎屑岩 N~(1-1)、砾岩夹砂岩 N~(1-(2 3))、砂岩夹煤层及砾岩透镜体 N~(1-4)。含矿层位主要为 N~(1-(2 3)砾岩底部,次为花岗碎屑岩。花岗岩构造破碎带中也可见少量工业矿化。钾、钍含量很低,属于纯铀性矿化。  相似文献   

7.
依据井田地质勘查资料及煤质测试结果,对马依西二井田内可采煤层中硫的特征及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区内各煤层煤中硫含量变化较大,自下而上以底部30、29煤为高硫煤,煤中硫分最高可达7.2%,下部19至26为中高硫-高硫煤,17-1煤层为低硫煤,上部3至12-1煤层为中高硫煤;在平面上总体呈东南高、北西低的分布态势。聚煤环境是造成煤中硫差异的主要因素,17-1煤发育于泛滥平原相中,以成煤植物所含的原生硫为主,煤中硫含量低,而其它煤层形成环境因受海水影响较大,存在更多以硫化铁硫为主的次生硫而使硫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依据视电阻率、伽马—伽马、自然伽马和自然电位等测井曲线在不同岩性地层的响应特征,结合钻探成果和煤样化验资料,对贵州省盘县北部某井田含煤岩系进行综合对比。通过对多个钻孔测井资料分析,归纳出该区识别不同煤岩层的测井曲线特征及组合类型,确定了该区煤岩层对比的标志层位,据此对该区T1f/P3l地质界线进行了圈定,以及煤岩层对比与断层解释。  相似文献   

9.
东胜煤田锡尼布拉格勘查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延安组,含煤层层数较多,且钻孔间距较大,煤层对比难度较大。根据区内勘查成果结合区域资料,采用煤层组合宏观结构、沉积旋回、地震波阻抗追索、测井曲线特征、标志层、煤层间距及煤层结构对比法等综合手段进行煤层对比,使3-1、4-1、4-2、5-1、5-2主要可采煤层达到对比可靠,3-2、3-3、4-1下等次要可采煤层和不可采煤层达到对比基本可靠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煤层厚度统计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研究对煤矿勘探和生产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以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矿区中鸡勘查区详查工作中获取的83个钻孔数据为例,对三大主要可采煤层2-2煤、3-1煤、4-3煤的煤厚数据进行了探索性数据分析,认为3个层煤的煤厚数据均具有混合分布特征,进而采用MML-EM算法对煤层厚度数据进行了高斯有限混合总体筛分.由总体筛分结果可见2-2煤、3-1煤的煤厚数据近似服从由2个子分布组成的混合正态分布,4-3煤厚数据近似服从由3个子分布组成的混合正态分布.讨论了煤层底板高程与煤厚的相关关系,认为煤厚变化主要受底板高程变化影响.筛分所获取的低值与高值2个子正态分布可能分别对应于2种不同的沉积环境,即低值总体指示泥沙及砾石等沉积物的沉积速度大于植物遗体的沉积环境,高值总体则反之.  相似文献   

11.
崔春兰 《地质与勘探》2020,56(3):614-626
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大柳塔煤矿活鸡兔井田侏罗系延安组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并结合沉积环境分析,研究延安组煤系地层的聚煤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活鸡兔井田侏罗系延安组可以划分出3个长周期基准面旋回,8个中周期基准面旋回,15~18个短周期基准面旋回。长周期基准面旋回对应于陆相坳陷盆地初始沉降、扩张、萎缩过程,其地层组合序列记录了湖水超覆、扩展以及退缩的沉积地质历史。延安组煤层形成于三角洲泛滥平原沼泽及三角洲湖泊沼泽两种沉积模式,其中:5煤、2-2上煤、1-2煤、1-2上煤形成于三角洲泛滥平原沼泽环境,主要位于短、中周期沉积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晚期或下降半旋回的早期,可容纳空间增加与沉积物供给速度较平衡,沉积厚度较大,分布较稳定,但经历了异地搬运,局部冲刷现象明显,为三角洲泛滥平原沼泽沉积模式;而4煤、3-1煤、2-2煤则形成于三角洲湖泊沼泽,主要位于短、中周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沉积物供给难以满足可容纳空间的增长速度,煤层厚度较薄,分叉、合并现象明显,空间分布不稳定,未经历异地搬运沉积,无冲刷现象发生,为三角洲湖泊沼泽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2.
门克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复杂型",矿井达产时,设计布置3-1煤1个工作面和2-2中煤1个工作面,2层煤之间平均距离为34 m,2煤层回采过程中主要的充水含水层均为直罗组底部七里镇砂岩含水层。该含水层水压力大,达到4 MPa,疏放水钻孔单孔涌水量最大达到180 m3/h,富水性相对较强,且距离2-2中煤距离多小于5 m,导致2-2中煤巷道掘进过程中出现顶板淋水严重,锚索锚固困难等现象,无法保障2-2中煤的安全生产。笔者提出先开采下层3-1煤,待七里镇砂岩含水层水量、水压被疏降至可以保障2-2中煤顺利掘进和生产时,再开采上层2-2中煤的"反层序"采煤方法。生产实践证明,该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三里洞矿位于铜川矿区西部,主要开采太原组10#煤层。由于煤层薄及小断层发育,给提高煤产量带来很大困难。工981年8—9月,笔者与铜川矿务局地测处李玺昆同志到三里洞矿调查地质情况,目的是寻找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强开采,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通过资料整理、分析,发现在有关的钻孔资料中曾把同一个5#煤错定为3#、5#及6#煤。把原3#、5#煤可采区合二为一后,地质储量546万吨。1982-1984年5#煤年产量占矿年总产量由2%提高到40%,缓和了该矿开采的紧张局面,为国家创造价值预计达1亿元以上。通过三里洞矿煤层的重新对比,对矿区煤层对比的依据有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富集的成因类型初探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媒中微量元素的富集受多种因素和多期作用控制,往往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文中对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富集的成因类型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煤中有害元素富集的主导因素,划分出5种媒中有害微量元素富集的成因类型:(1)陆源富集型;(2)沉积-生物作用富集型;(3)岩浆-热液作用富集型;(4)深大断裂-热浪作用富集型;(5)地下水作用富集型。对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来源。运移、富集的地质地球化学背景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发展中国煤地球化学基础理论,也可为煤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磊  牛军强  张培贤 《新疆地质》2012,30(4):482-486
新疆卡姆斯特调查区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在总结调查区1∶5万煤田地质填图工作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及钻探资料,对该区含煤地层特征及成煤沉积环境进行研究。区内含煤地层主要为早、中侏罗世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沉积环境以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浅湖相为主。全区可采煤层为西山窑组B1煤层,发育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该组地层含煤性较好,煤层厚且稳定。  相似文献   

16.
由于各煤田的地质条件不同,煤岩层的物性存在差异,由于多种原因,常会出现测井曲线的多解性,因此掌握勘探区煤岩层的测井曲线规律,是避免测井工作出现人为误差的基础工作。通过总结陕北侏罗纪煤田中煤层及砂泥岩在4种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指出该区电阻率、人工伽马曲线上的高幅值及自然伽马低幅值与自然电位的负异常是判断煤层解释的依据。在解释煤厚的原则上,电阻率、人工伽马曲线需根据煤的厚度与电极距、源距的关系进行判定,而自然伽马和自然电位曲线的煤层解释点一般确定在异常幅值的1/2处。  相似文献   

17.
陕北侏罗纪煤田活鸡兔井田东侧,延安组含煤地层上段的1-2、2-2煤层露头处及其浅部,煤层自燃发火的迹象比较普遍,煤层燃烧从露头向内侧伸延,直至深部因供氧条件变差而熄灭。受火烧影响,岩、煤层的性质发生变化。在利用测井曲线进行火烧岩煤层地质解释方面,我们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取得了一些经验,为火烧岩煤层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贵州兴达井田含煤9-17层,其中K1、K2、K3、K4四层煤较稳定,为主要可采煤层。依据钻孔资料,分析测井曲线形态与煤层顶底板以及上下标志层间的组合关系,对井田的煤岩层进行了对比。该井田K1煤层常分叉为K1上、K1下两个分层,其直接顶板高视电阻率异常,三叠系至K1煤层组间自上而下的缓坡状视电阻率曲线形态与自然伽马幅值相对较高的组合特征可作为二叠系含煤地层与三叠系地层划分依据;K2煤层位于龙潭组顶部,下距长兴组灰岩标志层10m左右,煤层本身高伽马异常;K3、K4煤层及其底板具较高的自然伽马特征。  相似文献   

19.
根据风氧化煤中有机质、灰分、挥发分以及固定碳含量等成分的变化,结合氢、氧含量、发热量、视密度、黏结性、测井参数等,讨论风氧化煤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1)风氧化煤表面C、O原子含量变少,风氧化煤内部的风氧化程度要弱于表面;(2)风氧化煤光泽暗淡,因风氧化作用产生的煤成黏土密度低于黏土;(3)干燥无灰基碳、氧+硫含量在风化煤最低,氢含量反之最高;(4)风氧化煤的有机质绝大多数被破坏,灰分剧增,挥发分及固定碳降低;(5)氧化煤有高自燃性,与之相反风化煤不具有易燃性,反可作为防火预留煤柱。(6)随风化程度的加深,在测井曲线上自然伽马、伽马伽马呈现高幅值,电阻率呈现低幅值;(7)岩浆侵入导致氧化煤其电阻率曲线基本为零,密度变小。  相似文献   

20.
煤地质学作为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由于它与能源需要的密切关联而已经成为一门应用颇广的实用学科。煤地质学的研究与发展水平,一般地说,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推动:1.煤勘探、开发、利用对于煤地质当前和长远的要求;2.地质普查、勘探的高效率和有关技术方法与测试手段的日益现代化;3.作为煤地质学基础的沉积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以及煤化学等相关学科的新进展、新成就。美国地质调查所在莱斯顿举办的名为“煤地质学及其前景”的大型座谈会上,曾就理论与实用两个方面,着重地对成煤环境、煤化作用、煤岩学、煤中伴生元素以及对煤的勘探、开发与利用中的地质问题进行系统的讨论,提出了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1],吸引了国际上的注意。苏联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煤地质研究,也把同提高煤田普查、勘探效果与质量有关的地质问题列为主要方向[2]。其它重要产煤国家有关报道表明,他们的煤地质学研究也无不在各种程度上体现着以上三方面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