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1959~1997年黄河上游地区降水、流量资料,用EOF、REOF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黄河上游地区降水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并对黄河上游地区的水资源进行了估算。分析得出:龙羊峡年入库流量的丰枯主要与黄河上游地区的年降水量有关,春季流量的丰枯主要与上一年秋季的流量、春季的降水量有关,夏、秋季流量的丰枯主要与同期的降水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唐乃亥流量年变程分型与地温场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英  王冬梅 《高原气象》1996,15(4):472-477
1956-1994年唐乃亥流量年变程可分为丰、平、枯等前枯后丰(平)、前丰(平)后枯两种类型,黄河上游主产流区春,夏季平均3.2m地温距平场可分为暖涡,暖涡偏东,暖涡偏西,暖涡减弱消失,均温场和冷涡六种类型。分析发现,地温场型与流量年变程分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以此可以对唐乃亥水库年流量进行初步的定性预报。  相似文献   

3.
黄河上游地区降水对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1959-1997年黄河上游地区降水,流量资料,用EOF、REOF、功率谱等数理统计预报方法,分析黄河上游地区降水与流量之间关系及降水变化趋势,并用逐步回归,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建立流量预测的最优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4.
黄河龙头水库多水月(季)预测的地气图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占良  汤懋苍  雍晓春 《高原气象》2010,29(4):1067-1071
利用黄河龙头水库流量控制站——唐乃亥水文站1956年以来逐月流量资料和东亚地震资料及黄河产流区久治气象站1975年以来逐月3.2m地温资料,研究了唐乃亥多水期(流量正距平)的成因及其预报。发现东亚6.5级以上强震形成的地热涡经过黄河源区是唐乃亥多水的原因,具体可分为(1)上游强震涡东移;(2)南北地震带中段强震涡北移;(3)西北太平洋强震涡西退;(4)北方强震的"拍频"作用引发地热涡生成。另外,久治站3.2m地温的增暖过程可作为唐乃亥流量增加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黄河上游丰、枯水年汛期及前期的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蓝永超  林纾  文军  畅俊杰 《高原气象》2007,26(5):1052-1058
运用有关台站的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近80余年来黄河上游径流的丰枯变化特征,并对典型丰、枯水年对应的500 hPa高度距平场、OLR场、亚洲阻高和南风输送等环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丰水年,从后冬开始到汛期,极涡始终保持偏强的态势;同样,在位势高度的垂直分布上也早形成了有利于降水的上高下低的形势;强对流中心有一个东移、北抬、加强、扩大的发展趋势。夏季,我国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区东部的对流活动较强,容易造成降水。乌拉尔山、贝加尔湖阻高的建立,加强了亚洲经向环流,丰水年中多数年份有乌拉尔山阻高,而枯水年中多数年份却没有。水汽输送的明显差异直接导致黄河上游来水的丰、枯。丰水年,我国中西部80°~110°E范围内整层为南风控制,而枯水年基本为北风控制。  相似文献   

6.
利用和田市气象站的0℃层高度,和田河上游乌鲁瓦提和同古孜洛克水文站的实测流量资料,以及NCEP/NCAR 500 hPa月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和田河夏季流量的变化、同期流域内0℃层高度情况以及500 hPa温度的特征。结果显示:1961-2004年,和田河夏季流量、和田站0℃层高度均呈不显著的线性下降趋势,在1979年分别出现了由丰到枯、由高到低的突变。和田河夏季流量典型偏丰、偏枯年同期500 hPa温度距平场有显著差异。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和田河夏季流量对流域内0℃层高度变化都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7.
和田河夏季流量对区域0℃层高度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和田市气象站的0℃层高度,和田河上游乌鲁瓦提和同古孜洛克水文站的实测流量资料,以及NCEP/NCAR 500 hPa月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和田河夏季流量的变化、同期流域内0℃层高度情况以及500 hPa温度的特征。结果显示:1961-2004年,和田河夏季流量、和田站0℃层高度均呈不显著的线性下降趋势,在1979年分别出现了由丰到枯、由高到低的突变。和田河夏季流量典型偏丰、偏枯年同期500 hPa温度距平场有显著差异。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和田河夏季流量对流域内0℃层高度变化都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指出,青藏高原具有30-50天振荡周期的大气了低频系统,在振荡过程中呈现出两种位相:气旋位相和反气旋位相。气旋位相时段对应黄河上游水量偏丰期;反气旋位相时段则对应水量偏枯期。文中还分析了上述对应关系的可能原因,指出与大气中的低频扰动动能强或弱、低涡活跃或间歇有关。本文的研究为应用大气低频振荡特征预测黄河上游水量枯丰,作了初步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黄河中上游来水量序列延长及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黄河中上游及邻近地区旱涝等级、降水量和树木年轮指数等历史资料及其与黄河中上游(花园口站)天然来水量的关系,建立延长来水量序列的统计模型,并将花园口站天然来水量序列延长至1740年。经统计“U”检验,延长序列与原序列有较好的一致性。对256年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中上游天然来水量的历史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而且水量丰、枯变化的承替规律也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门限自回归模型在梅雨降水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梅雨量的分布特性,提出应用门限自回归模型建立一套简便实用的梅雨量丰枯预测方案。利用相关分析取得恰当的延迟特性,根据梅雨量在X轴上的分布特点选取门限值,并通过改进遗传算法和高斯-牛顿法优化回归系数项和回归系数,最后采用分级预报方法对梅雨量做5级预报。该方案在1967~2002年泰州地区梅雨量丰枯预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历史拟合率和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87%和80%。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统计分析黄河上游流域特征、洪灾特征和强降水特征及成因等 ,首先建立了强降水预报智能模型。并在此预报结论的基础上 ,利用三角形面积计算法和流域分区原理在MICAPS系统上进行二次开发 ,完成了黄河上游流域及各区段面雨量预报业务系统的建立 ,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曹鸿兴  刘生长 《贵州气象》1994,18(3):39-41,44
多层送阶方法是近几年来在国内发展起来的一种动态系统的新的预报方法.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本文简述了它的数学原理并试用于黄河上游唐乃亥站汛期入库流量的业务预报.其结果是比较好的.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上游洪灾及流域雨量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统计分析黄河上游流域特征、洪灾特征和强降水特征及成因等,首先建立了强降水预报智能模型。并在此预报结论的基础上,利用三角形面积计算法和流域分区原理在MICAPS系统上进行二次开发,完成了黄河上游流域及各区段面雨量预报业务系统的建立,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讨论了6月500hPa亚洲中低纬环流特征与浙北丰枯梅雨的关系以及以3月环流特征量为主体建立丰枯梅雨的长期预报的问题。分析发现:6月500hPa环流变高场出现“X”型和“V”型是丰梅特征,出现“M”型是枯梅特征,梅雨丰枯环流特征对比鲜明。用3月环流特征量为主体作梅雨丰枯的长期预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丰枯梅雨环流配置及其前期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汉琳 《大气科学》1985,9(1):92-100
本文着重讨论了长江中下游地面(3月)气温与长江中下游丰枯梅雨环流系统的关系,以及丰枯梅雨的前期环流演变特征问题.分析发现:3月份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季节转换的关键时期,长江中下游3月近地面气温(T_3)的变化,对6月环流特征、季节转换、梅雨丰枯等反映最敏感,是个较好的预报特征量.在前期环流演变中发现极涡、东亚槽、副高等对梅雨的丰枯亦有较好的预兆反映.  相似文献   

16.
利用我国气象观测站1951~2000年降水、气温资料以及黄河上游有关水文测站1960~2003年的径流资料,分析了黄河上游和源区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并分析了黄河上游径流变化对华北水资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和源区降水从20世纪90年代有所减少,气温明显上升,导致了黄河源区和上游径流量锐减。黄河上游径流的减少是90年代黄河下游流量锐减、黄河断流天数增多的重要原因,并表明了黄河上游来水量的多少是影响华北地区水资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60年代初,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首先提出水文与气象预报相结合,以后新安江水电厂就开展了这项预报工作。由于迳流主要来源于降水,因此,只有较好的掌握流域内未来的来水量(或迳流量),才能较好地为水力发电生产服务,提高它的经济效益。目前水文气象预报相结合,为水力发电生产服务,大致有以下二条途径:一是应用气象因子来直接预报流域来水量(或入流量),如我厂气象组用海温因子直接预报入流量。用100百帕环流因子预报未来年入流量丰枯等),以减少降水迳流辗转相关的误差。一是降水极为复杂,瞬息万变,做到非常准确预报难度较大,因此,一般是应用今后天气分析的几种可能性,计算分析这些可能出现天气会对水库防洪渡汛工作、水力发电生产产生什么影响,趋利  相似文献   

18.
黄河是我国水利资源最丰富的江河之一。在黄河上游,现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等一系列梯级水库。1985—1986年,我们应“黄河上、中游水量调度委员会办公室”的要求,试作了黄河上游地区(兰州以上13个代表站)的降水和流量的长(中)期预报。这有助于青、甘、宁和内蒙的水电与灌溉调度,并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两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用预报残差最小的逐步回归方法作黄河上游旱涝预测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嘉佑  王云璋 《高原气象》1990,9(4):439-442
本文提出用预报残差最小的逐步回归方法作预报,较之传统的逐步回归具有计算简便、适应于小型计算机计算等优点。在作黄河上游旱涝预测试验中表明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55~2005年黄河源区玛多气象站和黄河沿水文站气象、水文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地表水资源、气候及冻土演变规律,揭示了地表水资源变化的成因。研究表明:近51a黄河源流量丰枯转化频繁,但在总体上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源流量呈减少趋势,流量年内分配表现为单峰型;降水量对流量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黄河源区气温的显著升高对于加大流域蒸发量导致流量补给的减少作用要大于其升高致使冰雪融水的补给作用,其中春季气温回升的这一效应更为显著;黄河源区冻土呈现出显著的退化趋势,冻土厚度与流量总体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不断减小削弱了自身天然隔水层的作用;黄河源区蒸发量呈现出显著的增大趋势,并导致流量的减少;气候变化导致流量的减少量占总减少量的70%,其余30%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加剧造成的,气候及冻土因子对流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冻土、降水、蒸发和气温,显然多年冻土对于黄河源区地表水资源的形成和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