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破冰船最早出现在俄国,16世纪时期,俄国沿海地区出现了一种具有雪橇形船头的破冰船.船上满载石块或冰块,用人力或畜力牵引,翘起的船身可爬上冰面,用船体重量把冰压破.俄国发明家布利聂夫由此受到启发,在1864年把一艘钢板小轮船"派洛特"号改装成世界第一艘破冰船, "新派洛特"号的船头与水平线之间有一个倾斜角度,使它很容易爬...  相似文献   

2.
连续破冰模式下破冰船的冰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于破冰船航行区域及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对于海冰与船体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一定理想化假设的基础上对破冰船在直行情况下的连续破冰模式运用数值方法进行模拟,然后得到破冰船破冰过程中的冰力时历曲线,并分析了相关破冰参数对连续破冰作用下破冰形状及平均冰力的影响程度。模拟结果表明:冰厚、破冰速度与离散间隔都对破冰半径和冰力有一定的影响;而冰厚则是影响破冰形状及冰力最为关键的因素;得到的连续破冰形状基本符合实际,可以为后续研究破冰船在冰区航行时的运动及破冰能力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leithian 《海洋世界》2014,(12):36-39
<正>冰雪既是极地的美丽风景,也是通往极地的一道阻碍。普通船只很难穿过冻冰的海域。而破冰船,正是为攻克冰雪而建造的利器。今年年初,俄罗斯科考船在南极被浮冰困住,依靠救援才能够顺利脱身。俄罗斯科考船被困的事件引发了大量的关注。我国"雪龙"号破冰船行进到距现场只有6.5海里的地方,也无法继续前进。原因是极厚的冰层超出了破冰船的能力,"雪龙"号只好调头返航。最后,虽然"雪龙"号利用直升机救出了俄罗斯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海岸警卫部队的一艘破冰船开足马力直奔北极方向而去。这次航行不是为了执行军事任务,却比一般的军事任务更加重大。船上载有20名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外加18个月的给养。破冰船的目的地是北冰洋上的永久性冰盖。但是,破冰船离开港口不久,船上的科学家就觉得事情不妙了。破冰船上的科学家在北极研究领域里都  相似文献   

5.
舰船过赤道     
赤道横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在大洋上航行的船只,看不见真正的赤道在哪里。从前,人们利用太阳和星星测出赤道的位置;而现在,迅速测出赤道的位置来。在大洋里航行的船只,常有机会穿过赤道。这时,舰船汽笛长鸣,船员及乘客报告舰船正穿越赤道,或正在赤道上航行。咱们祖国的舰船过赤道,除了鸣汽笛,还要升国旗、奏国歌、鸣礼炮。如果是夜晚,就灯火通明,让舰船大放光  相似文献   

6.
阿尔发海岭位于北冰洋中 ,其地理座标为北纬85°30′,西经120°。它隆起在洋底之上1200m(深度2000m) ,实际上一直位于被冰层密封的海区。自从它被美国浮冰站发现之后的近40年间 ,从未对它进行过研究 ,因为无法通向这个海岭。正是因为这一点 ,阿尔发海岭被选择为德国科研破冰船“极地”号和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北极”号共同进行的“北极—98”极地优先目标之一。1998年7月4日 ,破冰船开始进入预定的目的地。在某一瞬间似乎冰层在这一次也不让它们通过 ,但运用卫星冰情勘测资料 ,在7月14日破冰船终于到达了…  相似文献   

7.
为了掌握高海况下舰船的纵摇运动规律并对其进行准确预报,分析了舰船的纵摇运动规律。运用谱分析原理和频率响应法,分别在 4 级、5 级和 6 级海况下,根据海浪谱密度函数和舰船的纵摇频率响应函数,求得其纵摇运动谱密度函数;再运用公式推导,得到其纵摇运动的时域函数;使用 MATLAB 仿真软件对舰船进行纵摇运动仿真,得到 3 种高海况条件下的舰船纵摇运动时域函数图像,并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 仿真结论:在高海况下,海况等级对舰船纵摇影响显著,海况等级越高,舰船纵摇的角度值范围就越大。以某型舰船为例的预报结果:在 4 级海况下,舰船纵摇的幅度在±6°之间;在 5 级海况下,舰船纵摇的幅度在± 15°之间;在 6 级海况下,舰船纵摇幅度可以达到±30°之间。  相似文献   

8.
海洋要闻美海岸警卫队破冰船驶往北极进行绘图工作据报道,在俄罗斯和加拿大对北极地区展开探险活动后,美国海岸警卫队破冰船"希利"号于8月17日驶往北极进行为期四周的绘图工作。"希利"  相似文献   

9.
《舰船知识》是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主办的科普杂志。它深入浅出地介绍各种舰船、航海知识;报道各国海军实力和动态;它系统地介绍各种类型的军舰、民船的历史沿革、现状和发展远景,提供最新舰船科技动向和成果;它生动地展示一幅幅中外海军、造船、航海发展的历史画面。它设有“舰船介绍”、“舰船设备”、“名入名舰名船”、“昶船史话”、“舰船第一线”、“海模爱好者”等专栏。  相似文献   

10.
冰海行     
桃红柳绿,大地复苏,正是早春时节。我忘不了应邀参加中国海军在渤海的那次破冰行动,这是一次新奇的冰海之旅,结冰凝固的大海深深地吸引了我。冰海宠儿——海水722”船 2001年1月31日上午9时,秦皇岛军港汽笛声声,中国海军第一艘破冰船——“海冰722”驶向渤海、黄海海域,破冰船像一张锐利的犁铧在海上划出一道闪亮的航迹。  相似文献   

11.
芬兰一家造船厂建造了1艘新型的多功能破冰船。该船既能在冬季作破冰之用,又能在夏季作供应船只。这艘破冰船,在无障碍水域具有良好的航行性能,在冰区航行时能够破除厚度达1.8米的冰层。宽阔的船前体能为后续船舶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舰船磁场模型大都是通过其静态特性而构建的,现实适用性较差。围绕运动舰船磁场不同航向、不同航区的适应性模型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舰船磁场建模的等效源方法,接着研究了运动舰船磁场磁矩分解的原理与方法。主要思路是先测量舰船在东、西、南、北 4 个航向上的舰船下方 1 个平面的磁场三分量数据,将这 4 组数据分别作为同一舰船在不同磁化状态下的边界条件,求解出舰船在东、西、南、北 4 种不同磁化状态下的磁矩参数,最后联合求解磁源的固定磁矩和感磁磁矩参数。通过以上过程便可计算出舰船在任意航向、任意航行地点的磁矩,利用磁矩解算磁场得到运动舰船磁场模型。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国内外海面环境下舰船目标电磁散射特性测试建模技术研究现状和海面环境下舰船目标电磁散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半确定性”的海面环境下舰船目标的电磁散射特性建模仿真计算方法。 该方法可以在不具备外场全尺寸测试或造浪条件下电磁缩比试验条件时,以一定的置信度获取海面舰船的耦合电磁散射特性,为研究海面舰船雷达隐身设计验证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在SAR与AIS联合探测探测舰船目标实验中,通过对2010-11-05T06:51渤海海峡Radarsat-2影像的和与之时空匹配的AIS数据比较,发现2种手段探测到的静止的舰船目标能够精确的匹配,但是运动的舰船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分析了偏差产生的原因,其中距离向偏差是由时间误差引起的;方位向偏差主要是由多普勒频移造成的;这与运动舰船目标的航速、航向及SAR与AIS的探测时间误差有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学模型,分析上述参数对偏差的影响,并对偏差加以修正,从而实现了SAR与AIS探测结果的匹配.  相似文献   

15.
舰船辐射噪声是由舰船上机械运转和舰船运动产生并辐射到水中的噪声,是水下目标探测系统对运动舰船进行探测、识别的基础,亦是扫雷装备需重构的重要物理场信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基于舰船辐射噪声的来源和时频空域特点,将作为体积目标的舰船辐射噪声源简化为 3 个主要噪声辐射源,建立了“三亮点” 的体积目标辐射噪声模型,在保留目标主要特征的基础上,简化了重构算法的复杂性,提高了模型的实用性,可以为实验室目标探测、识别研究和扫雷装备提供较为逼真的目标数据来源。  相似文献   

16.
首先阐述了舰船产生磁场的特点及分类,指出区分舰船的固定磁场和感应磁场时最好在零磁空间下进行测量;其次通过优化设计,结合舰船自身和建筑物的特点,使线圈位置避开建筑门窗,设计了大长径比的零磁空间。 测试结果表明:在 Ф2 m×24 m 的区域内磁场强度达到±100 000 nT、非均匀性为 3. 7%,实测结果和设计值相符合。  相似文献   

17.
舰船地震波是一种新型的舰船物理场,针对舰船地震波信号对舰船目标的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工程性较强、运算量较小的实时恒虚警概率时频检测算法。 首先从理论上推导了算法的检测性能,该算法只涉及 FFT 变换和一些简单的判别运算,能够在 STM32 单片机上实时地运行该算法;进一步从仿真信号和实测数据 2 个方面对算法进行检验。 结果表明:该算法尽管运算量很小,但仍可有效进行远距离目标检测并设计了识别目标的决策算法,从而确定预警时刻与确认时刻。  相似文献   

18.
读编往来     
《海洋世界》2014,(9):78-78
<正>日本海上自卫队是中国周边最重要的武装力量之一。尽管两国近在咫尺,但这支武装力量并不为国人熟知。小编在此简单向读者介绍一下相关知识日本海上自卫队是隶属于日本政府防卫省的特别机关,在地位上相当于他国的海军,即日本国的海上武装力量。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前身是日本帝国海军,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日本帝国海军解散,1947年的日本宪法表示日本军事武装力量只用于维持自卫。1952年4月26  相似文献   

19.
从海底地壳开裂处涌出一般带有大量生物的深海热泉的现象已众所周知。一开始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中找到了它们 ,而在 2 0世纪和 2 1世纪交接期印度洋中也发现了热液 ,而后就输到高纬度的北极海区了。在极区盆地中应当有热液已有过报道。例如 ,1 993年 9月 ,俄 德联合北极考察队乘坐“极地”(Polarstern)号破冰船 ,在拉普帖夫海加克利 (Гакке х)海岭东端 (77°45′N、1 2 5° 55′E ,水深 1 990m) ,获得了对研究热液非常有意义的样品 ,证实了在这个海岭上存在着热液活动 ;但是 ,在 2 0 0 1年 ,美国和德国破冰船“健康”(Healy)号和“极…  相似文献   

20.
1998年10月随着加拿大海岸环保破冰船“德·格罗兹里埃尔”号返回普拉德霍湾港口 ,最大和最有意义的北极研究计划之一完成了。这个计划在格陵兰冰盾上进行了整整一年。为了实现该计划的目标 ,破冰船进入了与格陵兰相接的冰层区 ,冰冻在其中并成为开展工作的漂流站基地 ,在其上按“SHEBA”(北极海盆表面的热平衡)计划进行观察。这个极大的计划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完成的。在实现这个计划的过程中 ,完成了保证降落在格陵兰冰盾上冬季考察队进行工作的第一次尝试。“SHEBA”计划的领导者华盛顿大学实用物理实验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