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钻孔应力-应变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现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当今的地震成因理论表明:地震是地应力(应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使断层滑动而发生的。由此可见地应力-应变观测的重要性。我国的钻孔应力-应变地震前兆监测网,是全国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一个组成部分。观测对象包括:体应变,分量应变,分量应力和钻孔应力-应变差应变。文章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我国的钻孔应力-应变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潮汐线应变观测的地表平面应变状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提出了由潮汐线应变的组合观测资料获取地表平面应变状态和对潮汐剪切应变进行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了我国部分潮汐应变观测点的理论应变状态和观测应变状态,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为深入研究地震前兆的物理力学机制和观测台网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胡琼  许风柱 《内陆地震》1997,11(2):188-192
RZB-1型电容钻孔应变仪是一种高灵敏度、高精度、测量应变范围比较宽的地震前兆专用仪器。自1991年在库尔勒地震台投人工作以来,对库尔勒500km范围内发生的多次5级左右地震都观测到了比较明显的前兆异常,较好地反映了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过程。1台站概况库尔勒应变观测台位于东经86”11’29”,北纬41”48’52”,海拔高度为1070m。台区为大面积基岩出露区,岩性为前震旦系花岗片麻岩。北轮台、兴地断裂和铁门关大断裂分别在台站南、北各约2km处穿过,是应变观测的理想场地。RZB-l型传感器装于井下104.59m处,采用RDJ数据采集器在地下…  相似文献   

4.
岩石破坏前的短临应变前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新型应变仪观测岩样在破坏孕育过程中岩样表面测点的应变变化,结果除了长趋势变化,破坏前几秒的特征变化外,在破坏前百分之几秒至十分之几秒还有突变和拢动等特征变化。  相似文献   

5.
以河北怀来台三方向伸缩仪为例,根据应变观测平面应变状态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通过计算得到了应变观测点的最大主应变、最小主应变、主应变方向和剪切应变的变化曲线,结合1989年10月18日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和1998年1月10日河北张北6.2级地震,对地表平面应变状态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地表潮汐平面应变状态与地震存在一定的关系,而且在中强地震前地表潮汐平面应变状态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1989年1月以来,在日本神户地区六甲-高雄台用一台激光应变仪进行地壳应变连续观测。该台位于六甲山区,其地质特征是具有许多破碎的花岗岩。激光应变仪安装在离地面240m的一条连通穿过六甲山区的两个主要汽车隧道的支隧道内。  相似文献   

7.
我国应变固体潮观测及其长时间序列的调和分析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我国应变固体潮观测的现状,计算并给出了1988年以来我国实际应变固体潮长时间序列的调和分析结果,从资料分析的角度对我国十年来的应变固体潮观测进行了小结。  相似文献   

8.
地表潮汐线应变组合观测的信息提取方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蒋骏  张雁滨 《中国地震》1993,9(1):74-82
根据应变花理论,给出了由任意三方向潮汐线应变组合观测确定平面应变状态及提取潮汐面应变、体应变、平面剪切应变信息的方法和公式;特别是,根据潮汐应变理论和实际潮汐线应变的观测事实,利用两潮汐线应变差组合的特征,对地表潮汐剪切应变进行模拟,提出了由地表任意两独立方向潮汐线应变的组合观测确定地表潮汐平面应变状态及提取潮汐面应变、体应变信息的方法和公式,根据波叠加原理,提出了描述组合信息的统一公式,并导出了与之对应的各组合信息的大地系数和附加相位表达式;最后,简要讨论了各组合信息的前兆性物理实质,并得出潮汐线应变差组合观测对地震前兆信息的响应特征完全等价于地表平面内的潮汐剪切应变观测对地震前兆信息的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9.
1977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地应力观测工作会议”上,我们曾就发展方向的问题达成共识:钻孔应变与应力观测的关系紧密;研制新型应变仪;应变观测由实孔法取代空孔法;对井下仪器的力学原理开展调研。经过25年对地应力观测技术的研究和钻孔设备的研制实践,证明了这些共识的正确性。在我们步入新世纪的今天,有必要再对影响今后发展的基本问题做出思考,以利于制订出更加科学的战略决策。 1 钻孔应变前兆观测的任务 通过对地层内部应变状态的精细观测,掌握地震应变前兆的(长)中期—短期—临震以及震后调整的时空分布与发展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王勇  段立新 《地震》2000,20(2):107-110
介绍了体应变观测潮汐因子和勒夫数 h2 之间的线性关系 ,h2 的变化幅度较体应变观测潮汐因子震前异常变化大 7.5倍。同时 ,昌平台剪应变观测潮汐因子 O1波与体应变观测潮汐因子M2 波震前异常有较好的一致性 ,研究钻孔应变观测潮汐因子的变化有可能是取得地震前兆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体应变的气压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河北省张家口地震台体应变和气压观测和对比分析,探讨了消除气压干扰的方法。指出用别尔采夫滤波法去掉体应变固体潮和气压的短期用回归方程、相关分析、求气压系数,体应变残差等可排除气压干扰。结果表明,当体应变观测曲线出现异常时,消除气压干扰后,异常更加明显,更有利于对异常的识别和判断。发现去掉干扰后的体应变曲线与1998年1月10日河北张北6.2级地震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若羌6.6级地震形变前兆异常的对比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1993年若羌6.6级地震前库尔勒地震台多种形变(应力、应变)对比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前期异常始于1990年底,主体异常始于1993年2月,震前2-4个月是异常发展的主潮期。各手段观测到的异常彼此呼应,相互印证,起始和转折变化时间,或同步一致,或相继跟随;它们的异常幅度(量级)相差较大,在10^-6-10^-4之间;异常形态各有特点,而又不无相似。朝向震中的应变观测元件异常最明显,而倾斜矢量  相似文献   

13.
远场和超远场前兆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岩石试件、传压块体(包括岩石和钢块)和压机架上布设应变观测点,观测研究它们在岩石试样破裂孕育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岩样临破坏前除岩样上各个测点都出现异常变化外,同时较远处的测力元件、传压块体和压机架上的应变也出现了突变或扰动前兆异常。岩石试样外部测点的应变特征变化在极临近主破裂时才有反映。而岩样上的测点除极临近主破裂时有突变和扰动外在离主破裂较早时已有反映。岩石试样外的测点距岩样约25-90cm,约为破裂尺度的3-10(多)倍。这表明在孕震区以外很远的地方都可能出现前兆异常。并初步探讨了形成远场前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攀枝花钻孔应力-应变异常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攀枝花基准台距离2001年11月14日的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震中1312千米。虽然与震中遥隔千里,穿越复杂构造,但攀枝花台的钻孔应力-应变观测仍监测到了明显的中短期和临震异常。  相似文献   

15.
青海祁连克克里5.1级地震的主应变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步云  杜学彬 《地震》1996,16(4):409-416
利用祁连县地应变观测资料,对1992年6月青海祁连克克里5.1级地震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主应变比异常理论,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次地震的发震机制,同时分析了祁连建站以来的地应变观测资料,认为肃南~祁连断裂段上及附近发生的地震具有相似性,是在变化的附加引张应力场作用下,载荷弱化,促使正断层或正走滑断层易于活动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6.
发展钻孔应变观测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钻孔应变观测正在成为一种与测震和GPS相提并论的地壳形变观测。曾经处于领先地位的我国钻孔应力一应变观测的发展需要回顾历史,面对现实,借鉴国外,放眼长远。建立比测基地、实验场和完善国家前兆监测网,三位一体,应该成为发展我国钻孔应变观测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位与应变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朱航 《内陆地震》2001,15(3):247-251
根据弹性动态理论,变形介质中流体的动态,是由封闭含水层所受压力变化引起的。利用川-18井水位与仁和台钻孔应变资料,使用最大相关系数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强震的孕育、发展的某一阶段,测点处的应力-应变场对于水位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这种相关性也可以作为异常判据。  相似文献   

18.
体应变数字记录特征与中强震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溧阳地震台体应变资料的分析研究 ,发现南黄海中强震和台湾大震前后 ,溧阳台体应变观测到一些前兆异常反映 ,异常幅度达 1 4 4× 10 - 7;并且找出了南黄海地震以及台湾大震前溧阳台体应变观测的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9.
根据地震前兆的“应力-应变原理”,以及“岩石变形破坏的实质是其孔隙度发生变化”的结论,进一步应用地下水动力学中的达西定律推导得出,饱和含水层井孔在恒定流量下的动水位与该井孔静水位之差或二种不同恒定流量下的动水位之差ΔH,可以相对量度饱和含水层岩体孔隙度的变化,进而得出相对量度岩体受力变形的动态变化过程,这可作为一项新的地震前兆指标。据此设计了一种以“井孔ΔH指标”为观测对象的新型地震前兆观测系统。理论分析得出,ΔH指标仅对地下深部岩体应力-应变的变化信息敏感,对非应力-应变因素和地表干扰不敏感。已有实验初步验证了其具有抗干扰、高灵敏度和高信噪比等特性。距离实验点400km的2002年3月31日台湾花莲海外7.5级地震为ΔH指标的可行性实验提供了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20.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远场应变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韬  卢永  杨军 《内陆地震》2004,18(2):101-105
依据6个钻孔应力-应变连续观测资料,研究了区域应力场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000年10月整个青藏高原周边应力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发生在2000年9月的兴海震群和2000年10—11月的唐古拉山震群是这次8.1级地震在孕震过程中的一次应力积聚释放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