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Bjerhammar球面单层密度时间变化的实用解算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Bjerhammar球面单层密度时变实用解算理论和稳定算法。从利用重复大地测量数据联合确定Bjerhammar球面单层密度时变基本理论出发,推导了不同Bjerhammar球面上q^*t和δW^*t之间的一般解式;分析研究了q^*t的迭代求解过程和收敛特性,得出其收敛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R值的结论,同时给出了界限R的关系式;提出了解求q^*t的分步迭代算法,该算法从理论上解决了以前算法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点位错引起的单层密度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求解地壳单层密度变化的一般公式,导出其平面近似公式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将点位错引直民的地表形变和重力变化同时解析延拓至Bjerhammar球面上,得到了点位错引直民的地壳单层密度变化的图像。  相似文献   

3.
为了利用大震测量数据解算地壳内部密度时变,并为研究地震孕育过程和地震前兆中物质密度时变信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局域Bjerhammar球面单层密度时变问题的平面解算理论;给出了不同投影下Bjerhammar球面单层密度时变及相关重力位场的严格解式;导出局域Bjerhammar问题解算理论的使用条件,即满足一定精度要坟的门限R和Ψ0的严格解析关系式;给出了不同Bjerhammar平面上的qt^*之间  相似文献   

4.
特大地震的同震及震后滑动能引起地壳介质的时间变化,这是因为强地面震动破坏了近地表的沉积层,或者应力扰动改变了裂隙密度和/或深部流体的移动。这种随时间变化的地壳属性可引起地震波速度出现部分变化,并可根据互相关波形和测量重复地震序列内它们的时间滞后探测到。本文根据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特大地震和2005年尼亚斯—锡默卢特大地震的重复余震序列,分析了高频(0.5~2.0Hz)P尾波和S尾波以及长周期(0.03~0.1Hz)面波的滞后时间。观测到的滞后时间揭示出几个主要特征:(1)2004年地震序列的S尾波滞后时间系列!(t)基本上在0值附近波动,有时随消逝时间而变为负值,而2005年地震序列的S尾波的!(t)则表现为随消逝时间而单调增长;(2)S尾波的平均速度降低(-δV S)是P尾波平均速度降低(-δV P)的2倍,瑞利波的平均速度降低(-δV LR)比勒夫波的平均速度降低(-δV LQ)大3~4倍;(3)δV S和δV LR显示了速度随时间的恢复,特别是2005年地震的序列。2005年地震序列δV S速度随时间恢复的形状与附近大地测量台站得到的位移时间系列类似。尽管我们讨论了可能的人为结果,如震源间距、噪声场的时间变化和仪器响应,但观测结果均表明地壳内的非均匀波速时间降低是由2004年和2005年的特大地震的同震和/或震后滑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研究现今地壳运动和强震机理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阐述了地壳形变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地壳形变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引起的重力时间变化.断层位错运动是地壳形变与密度变化耦合运动的特殊形式.利用重复重力观测数据,选用稳健算法反演研究了1985-2002年滇西地震实验场主要断裂运动的时间分布和强震响应特征,获得了不同类型强震孕育过程图像.  相似文献   

6.
海彦合  孟泉水 《地震研究》1999,22(4):349-356
根据我国几次地震前后重力变化的实测资料提出重力随时间变化的简化模型。考虑到重力扰动借助简正模分析对贝纳德问题的动力学进行求解,计算表明,在强地震的孕育期,重力表现为负异常贝德花样的周期变化在一段时间内(正(34)式)将自动停止,重力表现为正异常时贝纳德花样在一段时间内(正(35)式)将始终存在。这个结论可能作为一种新的地震预测方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东部玛多-沙马地区的重力场与深部构造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根据青藏高原东部玛多-沙马(下察隅)重力剖面的重力数据资料,对该地区的重力场和深部地壳构造特征作了分析研究,提出青藏高原东部的布格重力异常是高原边缘高,内部低,地壳厚度是边缘薄,内部厚,平均地壳厚度为60km左右,在察隅-沙马地区,为负均衡异常区,因此,该地区是属于地壳上升的地区,此项结果,填补了察隅-沙马地区的均衡重力异常的空白。  相似文献   

8.
利用细观损伤力学模型建立了地壳损伤演化过程地球重力场变化的关系。探讨了利用重力观测资料计算地壳微裂纹密度参数变化分布的理论与计算方法。利用河西地区1992-1999年多期重复重力观测资料对该地区的裂纹密度参数变化进行了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该地区的各观测时间段内相应发生的一级以上地震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北京大灰厂试验场(简称京西试验场)的概况,对1993年3月以来重力重复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计算了各期重力观测精度,结果显示1993年3月 ̄1995年5月京西试验场存在一定重力变化,采用给定的模型反演了八宝山断层介质的密度变化,认为断层破碎带介质密度的变化可能是引起地表重力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用重力固体潮观测资料研究有关地震预报问题时,研究潮汐因子随时间的变化比研究重力随时间的变化更为有利。在1975—1983年期间,昆明台重力固体潮观测发现了重力随时间的变化;也发现了δ(M_2)在1975、10—1976、5月期间变小了2—3%,1976、5月以后,δ(M_2)又稍稍回升的现象,但这些与地震均无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人造工程的三峡水库的建立,使得库区水体聚集,地球质量重新分布,将使地壳的物理结构以及局部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针对上述问题,对库区的水准面、点绝对重力值、垂线方向和高程、高程基准面等的重力场变化以及地壳形变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是:当蓄水水位达到峰值175m(坝高)时,大地水准面有2.23-11.2mm的变化,点重力值有(0.83-4.6)×10-5ms-2的变化,垂线偏差的变化分别为-0.62"-6.50"(南北方向)和-6.42"-1.34"(东西方向)地壳的形变量为1.32-6.65mm,这些变化将引起测区的高程产生3.55-17.84mm的变化.因此,原有库区及其附近的测量资料(包括水准、天文、重力等)必须审慎使用,并应建立库区形变监测网,对地壳形变、地震、滑坡、大坝变形等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2.
华北重力复测网(火车运输)始建于1972-1973年,三环共45个点,1986年起改用高精度LCR-G重力仪观测(仍保持三环,点位减到15个),至今已积累了16-33期重复观测资料。根据资料,华北网各测点重力值变化可分为三类,即1、有异常变化点;2、持续相对稳定点、3重力值有变化,但非深部物质引起或重力值无变化点。如果观测到的异常持续3-5年,且与背景相符,即有可能与中强震有关,并已被实践证明,因此,重力大跨度复测是中长期地震预报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利用福建中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的重力布格异常资料,通过地震与重力3维联合反演所分离的不同层面间的重力异常信息,采用基于单层位理论和球近似条件下的简便公式,解算并分析研究不同过层间的密度变化分布图像及其特征,结果表明:不国圈层的密度分布特征与地表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大地震会产生地面重力变化在50年前已被公认,中国开展重力变化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已有30多年。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重力研究人员2006年发现,在中国的南北地震带存在明显的重力变化,认为2007~2008年四川汶川地区存在发生大地震的可能,并提出了中期预测意见。这一研究表明,把重力变化作为主要的地震前兆是可行的。本文中,我们给出了地震监视区重力测量的方法,以及分析地震测量数据的程序,还有汶川5·12地震之前重力变化的特征。尽管汶川震中附近存在明显的重力变化,但重力变化是否能被看成是汶川地震的前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本文讨论了重力变化的不确定性,包括重力测量误差、地壳垂直运动及水文重力效应等。观测数据还存在其他局限,重力观测站点密度小以及观测时间间隔长(2~3年),不能捕捉到孕震过程中出现的完整前兆信息。基于这些,我们对重力数据采集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加强未来用重力监测数据研究地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地震预报的实践发现,重力变化地区有时并没有地震发生或地震震级与重力变化量不符.其主要原因是与地形变、地下水有关.用弹性理论和动力学理论研究了测点高程变化、密度变化和质量迁移伴随的重力效应及其与地壳活动的关系,探讨了地壳垂直形变、地下水、降水量与重力变化关系,研究其影响量级、时间和方式、以获得与地震直接有关的重力前兆.理论与实践证明,抽取地下水或开采油田引起地壳形变与重力变化呈线性关系.提出了不同含水层对重力的作用和影响也不同.潜水是引起重力变化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降水量导致土壤湿度对重力的影响,承压水在无抽水情况下,它的升降对重力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从华北及西南地区的重力观测资料入手,验证了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以龙羊峡附近的流动重力监测资料和精密水准复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1996年12月-1997年3月龙羊峡震群前后该地区的重力场和地壳垂直变化特征。分析认为:震前重力场变化异常,临震前形成重力变化密集带,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密集带上,震后重力变化密集带消失,重力场变化平衡,垂直形变平缓。  相似文献   

17.
莫霍界面的重力补偿和地壳结构的基本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力均衡的现象证明,地壳或上地幔内部必有水平方向的物质流动,它产生重力补偿作用,并且最终达到平衡状态。上地幔的低速层(其顶面在大陆地区约为120公里,在海洋地区约为60公里)可能是产生全球范围内重力补偿作用的一个重要层。地壳内部如有重要的补偿层,莫霍界面的深度将趋一致。莫霍界面深度的变化,说明地壳内部必无较大范围的补偿层。以莫霍界面为顶面的上地幔部分,对于重力补偿是否起作用呢?这个问  相似文献   

18.
用四维反演方法研究地震活动的深部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天铭  苏瑞  张伯宏 《地震工程学报》2001,23(3):217-223,237
导出了用重力和水准重复测量资料反演地壳界面密度和垂直形变随时间变化的四维反演公式,并对甘肃河西地区(包括祁连山地区)和滇西北地区的重力和水准重复测量资料进行了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2个地区莫霍西密度变化速率和垂直形变速率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甘肃河西地区和滇西北地区莫霍面密度大规模减小和莫霍面大范围隆起可作为1年尺度的地震预报的深部判据。地震往往发生在莫霍面隆起区与沉降区、密度减小区与增长区的过渡地带。  相似文献   

19.
三峡地区水资源丰富,加上三峡水库蓄放水的影响,水动力环境复杂,对该区域陆地水负荷变化影响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基于CORS站网,辅以少量重力台站数据,采用负荷形变和重力场球谐分析方法,研究了三峡地区陆地水负荷对地壳形变和重力变化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①基于CORS站网能够监测陆地水负荷引起的地壳形变和地面重力时空变化.②陆地水负荷对垂直形变的影响达厘米级,对水平形变的影响较小,对地面重力的影响可达数百微伽.③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陆地水负荷对垂直形变影响的年变化趋于平衡,对地面重力变化影响主要集中在三峡水库和重庆市附近.④基于CORS站网确定的三峡地区陆地水地壳垂直形变,与GRACE卫星重力成果在分布规律和趋势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在部分区域存在差异.本文研究成果可用于水动力环境监测与水资源保护利用,为高程基准和重力基准的动态维护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0.
自2006年起,北京地区一些流动重力测点测值在趋势变化的基础上加速变化,昌平和顺义等测点附近重力场非均匀性变化增强。以北京昌平重力观测点为中心增加2条重力剖面观测线,并进行3期观测,分析重力场演化特征,采用地下水重力效应经验公式、自由空气改正关系式,分别改正地下水位、地壳形变对重力典型变化点的影响。研究表明:重力变化是地下水位、地壳形变影响的结果,重力剖面观测区及附近重力变化比较平稳,变化均在误差范围内,排除该异常是地震前兆异常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