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板块构造的一些不同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质》1993,(7):31-32
我在学校听老师说:“当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是地球科学的一次重大革命,地学中的分支学科几乎都在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进行修改补充.”但读了贵刊1992年7期夏之秋  相似文献   

2.
板块构造这一新学说问世以来,特别是从海洋板块构造运用于大陆板块构造以后,更引起人们的注意,将这一理论用于找矿勘探,只能算是一个尝试。通过学习有关板块材料,结合我们所在工作地区的具体情况(所处板块构造位置),对找铬镍矿的意义,作一肤浅的试谈。  相似文献   

3.
从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看当代地学理论研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等理论基础上,利用现代先进探测技术获得的丰富资料,并吸收相关科研成果,由欧美科学家联合创立的新的全球构造模式。它的诞生标志着地学发展史上一场革命,并对当代地学理论研究发展趋势,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六十年代以来,在地学领域中有国际性的“上地幔计划”(UMP),进行地质(包括超深钻、地震、古地磁、古微生物、地热、地球化学、高压物理、同位素等)多学科性的综合研究。海洋地质科学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六十年代末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实施,使海洋地质科技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不仅在涉及全球构造——海底扩张理论和板块构造学说,而且在现代海洋沉积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海底矿产成矿  相似文献   

5.
板块构造理论是地学研究的一次革命,它推动了当前地球科学的发展。但是用刚性板块运动学的理论不能解释大陆内部复杂的构造形变作用和强烈的地震活动,大陆构造理论是在板块构造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发展,本文简要地介绍大陆构造研究的要点,特别是大陆构造与板内地震活动的关系。我国是一个以大陆为主体的多震国家,板内地震活动应结合岩石圈结构、块体运动学和流变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是当今地学工作者的热门话题。板块构造说究竟是地质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抑或仅仅是一种时髦的假说,不论是其最热心的拥护者,还是最激烈的反对者,都有必要对此作一番冷静的思考和历史的回顾。  相似文献   

7.
强调了陆内地台活化造山,是地洼学说即活化构造理论的核心概念。并从板块构造“地学革命”对经典地槽造山成因论的否定;从近廿年板块构造研究华南大地构造取得突破经典板块碰撞造山模式,提出了板内弧后造山新模式的研究实例;以及从活化构造理论与多岛海板内变形理论的对比等几方面的阐明,指出陆内活化造山区,作为地台区、陆缘造山带之外的第三种大地构造类型,其自主创新的意义和作用至今并未改变。强调了地洼学说或活化构造理论与板块构造理论之间并不是对立和互相排斥,一分为二、取长补短,有利于推进中国大地构造的研究和理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许志琴  杨经绥  朱文斌 《地质学报》2021,95(1):前插1-前插2
刊序板块构造理论诞生60年来,作为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大陆动力学研究也已进行了30年。板块理论被公认为"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五大成就之一,该理论的提出是一次地学革命,因为它重新调整了人们对地球动力学的传统认识。板块构造学说诠释了全球构造的许多现象。但是,与板块构造学说所阐明的大洋岩石圈生长和消亡过程相比,大陆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更为复杂:大陆地壳无均一成分、无共同成因、具有复杂的流变学特征、有复杂多样的造山带和盆地类型、有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有构造和热演化史不同地体的拼合、有流体和熔体对大陆岩石圈强度的改造,以及大陆板块聚敛和离散的轮回,因而板块上陆面临重大挑战!大陆动力学的兴起成为板块构造发展新的里程碑,逐步成为解决人类社会需求(资源能源、环境和灾害)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大陆漂移, 板块构造, 地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津 《地球学报》2009,30(6):717-731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提出的依据; 论述了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 由于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发现了大洋中脊、洋底扩张, 解释了大陆张裂的机制, 并建立了全球板块构造理论, 形成现代地学思想的革命; 李四光在大陆漂移说提出的同时已在积极地探讨和论述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问题, 并结合中国大陆实际, 发展了陆内碰撞变形理论, 即包括全球大陆构造体系在内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他强调地质力学是一支脚站在地质上, 另一支脚站在力学上来研究地壳运动和变形现象。后来更扩大了其在资源、环境方面的应用。文章对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全球板块构造理论及地质力学三者的关系做了深入探讨, 论述了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方法的现代意义、超前意义, 提出要重视和发扬李四光留给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 建议深入学习李四光的著述, 结合地质调查新成果去丰富它和发展它。  相似文献   

10.
大地构造学,是一门研究地球构造演化与运动及机制规律性的科学.自1850年瑙曼(Naumann CE)提出"大地构造(Geotectonics)"一词起,投入这方面研究的地质大师不胜枚举,他们已把大地构造学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国内外都出现过许多大地构造理论或假说,建立过各自的丰碑.其中,尤以"地槽说"、"板块构造说"影响最大.从1859年霍尔发现地槽到1968年,地槽说在大地构造研究领域一直占统治地位.它对整个地学的发展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至今仍有它的深远影响和意义.1968年以来,板块构造说兴起,被誉为地学革命,其影响之大,为其他任何大地构造说之所不及.  相似文献   

11.
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大洋钻探计划(ODP)的科学目标,研究主题及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大洋钻探计划是当今举世瞩目的国际性海洋科学研究计划,其前身深海钻探计划(DSDP)孕育了20世纪70年代的地学革命,为“新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证据。自1985年开始的ODP成功地探查了地质历史演化中塑造我们这颗星球并决定了其现今环境状态的各种地质过程,揭示了控制地壳形成,海洋化学,海洋的深部和表面循环的各种地质以及生物圈和环境物理化学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DSDP和ODP的成功为实施新世纪海洋钻探-综合海洋钻探项目(IODP)的目标铺平了道路,IODP是在21世纪初即将实施的新的大洋钻探计划。  相似文献   

12.
1968年,美洲地质学家J.T.Wilson把板块理论称为“地质学的一次革命”,引起苏联地质学家V.V.Be1oussov的强烈反对.他以公开信的形式提出许多质疑.10年过去了,论战还在进行.这里介绍的是1979年别氏在题为“我为什么反对板块理论?”一文和美国同行纽约大学地学系A.M.C.Sengor等人的争论要点. 1.别(Beloussov):“新全球构造”或“板块构造”理论是以大洋地区的观察为背景的.海洋占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乍看起来,似乎此理论应用到大陆上是合理的;但大洋中岩石最老年龄为150百万年,而大陆为3500百万年.因此,地壳发展的规律的推论主要应以大陆作背景,  相似文献   

13.
当前构造地质研究的某些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板块构造引发了地球科学革命,成为当前最盛行的地学理论。但是随着板块学说登陆,发现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有很大差异。一些学者提出了多种新观点、新假说,如近年提出的大陆构造、全球构造、地幔主构造等等。地质构造研究潮流移向多元化。中国拥有构造复杂多样的造山带和多种样式的大陆盆地等构造。实践证明,这些构造很难用一种模式、一种机制予以阐明。地质工作者要立足于我国独特的地质构造,努力探索,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理论。  相似文献   

14.
孙枢  谢翠华 《第四纪研究》1994,14(2):119-124
尹赞勋教授生前著述甚丰。作者回顾他对板块构造理论在中国发展所做的贡献,以表思念与崇敬之情。十年动乱期间,在身处逆境,科研条件、生活条件均极端困难的状况下,尹赞勋教授查阅了大量国外有关文献,将刚刚兴起的板块构造理论系统地介绍给我国地学界,从而为当时几近窒息的我国地学研究带来了一股清新的学术空气。今天,我国已在板块构造研究上取得许多引人瞩目的成果,但我们应当继续学习尹老的刻苦治学精神,把研究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近刊题录     
<正>综述·评论全球油气资源潜力与分布——童晓光,张光亚等/地学前缘,2014,(3)全球板块构造演化过程中五大成盆期原型盆地的形成、改造及叠加过程——温志新,童晓光等/地学前缘,2014,(3)礁滩储集层类型、特征、成因及勘探意义——以塔里木和四川盆地为例——赵文智,沈安江等/石油勘探与开发,2014,(3)油气区域地质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分布、资源潜力及勘探发现——邹才能,杜金虎等/石油勘探与开发,2014,(3)  相似文献   

16.
序言     
众所周知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板块构造理论的出现和发展 ,引发了地学界的一次重大革命。与此同时 ,火成岩研究 ,尤其是花岗岩研究也掀起了热潮。当时人们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按照花岗岩的物质组分来源划分花岗岩的成因类型 ,即I型、S型、A型和M型 ,把花岗岩研究与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板块构造的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极大地推动了岩石学的发展。随着全球构造研究的深化 ,从 2 0世纪 80年代起 ,全球构造研究的重点由海洋转向大陆 ,通过对岩石圈和地球动力学的研究 ,在大陆地壳的结构、形成和演化方面获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发现 ,形成…  相似文献   

17.
<正> 前言与其它任何大地构造学说相比,板块学说无疑是目前最为完满的学说。它运用板块的扩张—俯冲机制,简洁而又科学地解释了地学领域内纷繁复杂的种种地质现象,使许多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比较完善的解释。故而许多科学家将板块构造学说誉为“伟大的地学革命”,“可与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意义相提并论”。我们认为板块学说之所以被赞誉为最完满的学说,是与其它大地构造学说相比而言,但就其本身来讲,也并非毫无缺陷。相反,它在许多方面还需要修改和完善。笔者是板块构造  相似文献   

18.
在八十年代开始的时候,美国年轻的地质学者之间就流传着“板块构造后期的优虑”这样一句话.自从六十年代初,海底扩张学说得到验证后,开始了地球科学革命.六十年代后半期提出了热点假说与板块理论.随之自七十年代后,在这些新理论的基础上又在地球科学各个领域取得了大量新的发现.形势进展得非常迅速,这些新的重大发现,到七十年代后期已经看得很清楚了.随着大陆地块的增生和印度次大陆的碰撞,最后欧亚大陆的变形得到了解释.这样,地球科学上杰出的发现都已为人们所认识,我们地学工作者已没有更多的工作好做了.“板块构造研究已告结束”这一说法是八十年代初,美国年轻的地球科学家们传出  相似文献   

19.
"蓝色风暴"与"红色革命"——论创建新的"大陆构造学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旗 《岩石学报》2008,24(1):77-86
60年代兴起的板块构造学说如一场"兰色风暴"席卷全球,开创了地球科学的新纪元。但是,板块构造学说也存在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板块构造学说解决不了大陆地质问题。大陆有不同于海洋的特点,大陆需要有新的理论。为此,美国构造学家在2002年率先提出了超越板块构造(beyond plate tectonics)的思想,开辟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者的研究发现,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不了花岗岩问题,应当另辟蹊径,开展一场"红色革命",创建有别于板块构造学说的新的大陆构造学说。作者指出,板块构造不是全球构造,板块构造 地幔柱构造也不是全球构造,板块构造 大陆构造才是全球构造。文中回顾了中国大陆构造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建议将大陆的形成与演化、大陆构造与板块构造的关系、陆壳与地幔的关系和大陆变化与环境、生态、人居的关系作为大陆构造学研究的4个目标,提出4项研究任务,并建议以中国东部活化和青藏高原抬升两个课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文中还探讨了大陆构造学研究的前景,分析了中国在创建新的大陆构造学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指出开创新的大陆构造学说,需要国家的大投入,思想的大解放和人才的大引进。  相似文献   

20.
“沟变论”这一经典的地学原理最近成了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新思潮,而对立新的诠释为“板块构造是打开过去的钥匙”。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外太古富克拉通典型地区有关板块构造的研究进展,板块构造的证据以及有关大古亩地球动力学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