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气成藏与分布的递变序列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在分析成藏过程的基础上,指出了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的序列性。油气生成的多源性和不同聚集条件下成藏聚集的多变性构成了油气在平、剖面上发育和分布的序列性,它由生供烃序列、运移序列、封存序列以及成藏序列等构成,多因素变化导致不同盆地中的油气藏分布构成多种变化序列。若将不同盆地中的典型油气藏片段进行时空组接,则上述所有油气藏类型都将在理想的盆地中出现,构成理论上完整的油气成藏机理序列。对具体的盆地而言,由于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存在几率及发育的规模和程度各有差异,通常形成以几种机理类型为主的油气藏组合序列。单就一定条件下的天然气成藏分析而言,煤层气或页岩气、根缘气、致密砂岩气、水溶气、常规圈闭气以及甲烷水合物等可构成完整的油气成藏机理递变序列。  相似文献   

2.
蒋涛  任春  夏响华 《物探与化探》2003,27(4):251-254
通过对近地表土壤中渗漏烃类气体不同赋存状态的特征分析,结合已知油气藏上方化探指标(顶空气、游离烃、热释烃、酸解烃等)异常的研究,认为这些指标在同一油气藏上方的不同时期的测试含量会有差异,但在各指标异常范围和变化趋势上仍能显示深部油气藏存在的信息,反映出这些指标的有效性、重现性和稳定性,因此,近地表土壤中不同赋存状态的烃类分析可为有效地利用油气化探指标寻找油气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先志  陈发景 《地学前缘》2000,7(4):548-554
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是储层成岩过程被自考矿物晶格所捕获而形成的油气水包裹体,它们记录了油气水充注储层时的组成,性质以及物理化学条件。不同自生矿物或不同期次的胶结矿物捕获的包裹体,其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不同,这些特征是油气藏形成演化历史的直接标志,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田是一个侏罗系生烃、第三系储集的成藏系统,文章通过包裹体类型、成岩矿物期次、烃类包裹体成分以及均一化温度和盐度等分析,证明南八仙油田上第三系与下第三系有着不同的油气注入和成藏期次:下第三系的油气藏为两期充注的结果,而上第三系油气藏则主要为一期成藏。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以及南八仙第三系埋藏史和古地温资料推断,南八仙油田下第三系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期为渐新世和上新世,上第三系油气藏的地质时期为上新世。  相似文献   

4.
成藏系统是自然生成并存在的油气系统 (或油气体系 ) ,其中包括了形成油气藏所必需的一切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有效配置。由于构建成藏系统的要素特征具有彼此过渡的渐变性规律 ,而不同的成藏要素控制着不同机理类型油气藏的形成 ,因而成藏系统内所形成的不同类型油气藏也就构成了序列性过渡。从油气的来源演化、储层渐变、成藏机理以及保存破坏的多样性变化观点看 ,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是一个有机组合的序列链 (张金川 ,2 0 0 1)。天然气藏类型多种多样 ,但如果按其生成来源、成藏机理或赋存状态进行分析 ,则可将不同类型天然气藏进行按序…  相似文献   

5.
颜自给 《矿产与地质》1996,10(6):423-428
吸附烃是油气化探的主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反映从油气藏运移出来的烃类气体。应用吸附烃法找地下油气藏应排除地层、地形、地貌景观的干扰异常。不同地层上方土壤中吸附烃含量变化可能与地层沉积时间、沉积环境有关;不同地形、地貌景观下土壤中吸附烃含量异则是由于地化环境(pH值等)所致。消除这些干扰因素的最简单方法是分区统计背景值,或者用不同异常下限或用衬度值圈定异常。经校正后的异常能更真实可靠地反映油气藏,已在四  相似文献   

6.
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是储层成岩过程被自生矿物晶格所捕获而形成的油气水包裹体 ,它们记录了油气水充注储层时的组成、性质以及物理化学条件。不同自生矿物或不同期次的胶结矿物捕获的包裹体 ,其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不同 ,这些特征是油气藏形成演化历史的直接标志。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田是一个侏罗系生烃、第三系储集的成藏系统。文章通过包裹体类型、成岩矿物期次、烃类包裹体成分以及均一化温度和盐度等分析 ,证明南八仙油田上第三系与下第三系有着不同的油气注入和成藏期次 :下第三系的油气藏为两期充注的结果 ,而上第三系油气藏则主要为一期成藏。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以及南八仙第三系埋藏史和古地温资料推断 ,南八仙油田下第三系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期为渐新世和上新世 ,上第三系油气成藏的地质时期为上新世。  相似文献   

7.
层序地层学应用于陆相湖盆中隐蔽油气藏的成因解释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研究表明 ,赋存于沉积地层中的油气藏与各种级别的层序地层界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陆相盆地中油气受层序界面、初次湖泛面、最大湖泛面以及更次级的层序地层界面的影响与控制 ,形成不同类型的隐蔽型油气藏。因此 ,从层序地层和沉积过程的角度解剖含油气盆地中不同构造和古地理单元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和油气藏类型 ,分析主要层序地层界面对沉积地层中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层序地层和沉积过程的角度解剖陆相盆地中不同古地理、古地貌单元隐蔽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和油气藏类型 ,阐述主要层序地层界面对油气藏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的影响与控制作用 ,并进一步对不同成因类型的油气藏提出简要的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盆地隐蔽油气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渤海湾盆地隐蔽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总体上受控于裂谷断陷湖盆的生成演化。中新生代以来 ,多旋回的挤压、走滑与伸展作用 ,使华北地台解体 ,地壳薄化 ,并形成由一系列掀斜断块组成的裂谷盆地。在盆地内 ,常出现含油的潜山披覆背斜构造、拖曳构造、重力滑动构造、冲断构造和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构造复合叠加而成的复杂隐蔽断裂构造。受老第三纪构造旋回与古气候旋回控制 ,在沉积建造上形成了 5个不整合或假整合界面和 4套层序叠覆的层序结构 ,以及富于岩相岩性变化的断陷湖盆沉积。在水进超覆层内或水进超覆层之间 ,建造的低水位扇砂体、浊积岩体、生物碎屑灰岩与火山岩体等 ,极易形成大量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和岩性与构造复合油气藏。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盆地陷隐蔽油气藏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谯汉生  王明明 《地学前缘》2000,7(4):497-506
渤海湾盆地隐蔽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总体上受控于裂谷断陷湖盆的生成演化。中新生代以来,多旋回的挤压、走滑与伸展作用,使华北地台解体,地壳薄化,并形成由一系列掀斜断块组成的裂谷盆地,在盆地内,常出现含油的潜山披覆背斜构造、拖构造,重力滑动构造、冲断构造和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构造复合叠加而成的复杂隐蔽断裂构造,受老老三纪构造放回与古气修旋回控制,在沉积建设上形成了5个不整合或假整合界面和4套层序叠覆的层序结构,以及富于岩相岩性变化的断陷湖盆沉积。在水进超覆层内或水进笔层水间,建造的低水位扇砂体、浊积岩体、生物碎屑灰岩与火山岩体等,极易形成大量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和岩性与构造复合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南斜坡金东—柳桥地区地表条件复杂,化探信号干扰强烈,造成假异常大面积出现。在对金东—柳桥地区油气化探数据中干扰类型识别的基础上,用Mallat小波分析法,发现分析尺度为3时的连续序列呈现出地表干扰信息,由此进行了地表干扰排除。经过封盖条件校正与异常识别,获得了该区油气化探异常。干扰排除后的异常与断层、圈闭及已发现的油气藏或油气显示相吻合,表明这些异常主要反映的是地下油气藏信息。  相似文献   

11.
油气藏各发展时期的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认为油气藏各发展时期的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系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中,根据这些异常的特征及形态组合,可以判断深部油气藏的性质和保存状态,为油气钻探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油气藏各发展埋藏的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认为油气藏各发展时期的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生物系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油报地球化学勘探中,根据这些异常的特征及开矿组合,可以判断深部油气藏的性质和保存状态,为油气钻探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塔南凹陷南屯组现今的复合箕状断陷结构,是由盆地内部的多个断块、翘倾掀斜分割改造的缓坡—沉积中心—沉降中心—陡坡组成大型断陷盆地后形成的。通过构造、沉积、反演和试油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区内油气藏类型及其展布受沉积过程、同生断层及后期构造的控制,与普通的陆相箕状断陷盆地明显不同。缓坡一侧的翘倾掀斜部位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发育断层分割或遮挡的构造-岩性油气藏;沉积中心的储集砂体主要为远岸扇和三角洲前缘成因,多发育透镜状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在沉积和沉降中心之间的翘倾掀斜部位为远岸扇储集砂体,多发育透镜状岩性油气藏和背斜-岩性油气藏;陡坡一侧的沉降中心主要为近岸水下扇储集砂体,以透镜状岩性油气藏为主,也可见到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4.
济阳坳陷地层型油气藏成藏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熊伟  闵伟  尚冰  石红霞  贾容 《地球科学》2007,32(2):219-226
为了深入了解地层油气藏成藏过程和动力机制, 对济阳坳陷地层型油气藏的分类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总结, 从静态和动态2方面入手分析其成藏模式.根据地层型油气藏与不整合面的关系首次提出“不整合体”的概念.分析了不整合体对不同类型地层油气藏起作用的差异性, 建立了不同的成藏模式.探讨了地层型油气藏的成藏机理, 指出浮力是地层型油气藏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 构造应力的突然释放是油气幕式运聚的触发机制, 地层型油气藏的成藏过程表现为具幕式特征的相对连续过程.   相似文献   

15.
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低渗透油田地质特征的复杂性,导致油田开采难度加大。不同岩性均可形成低渗储层,尤其是致密砂岩、碳酸盐岩。常规开发技术无法对其进行经济有效开发,往往采用特殊工艺技术进行增产或储层改造。近年来,我国对低渗透油田勘探开发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显著突破。《低渗透油田开发》一书基于油气藏的开发实践,系统介绍了低渗透油气藏的地质和开发特征、开发程序、开发方式和主要开发技术,为我国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提供了实例技术参考和理论支撑。本书专业性、实用性、逻辑性较强,对我国低渗透油气藏开发具十分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拐地区侏罗系成藏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拐地区目前已经在侏罗系发现了多个油气藏,分析这些油气藏形成的过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成藏动力学的三维模拟结果表明,侏罗系油气藏的油气来源主要是二叠系风城组和乌尔禾组烃源岩,油气运移路径主要表现为由沙湾凹陷向车排子凸起、中拐凸起方向。从充注时间看,侏罗系八道湾组始于早侏罗世(178Ma),齐古组始于早白垩世(120Ma),充注过程一直持续到古近纪末期;白垩纪中期的构造运动使车拐地区的地形向现今的"南低北高"发展,改造了已经形成的圈闭,使此前形成的油气藏重新分配,并向北部重新聚集,从而形成现今侏罗系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车拐地区北部和车排子断裂带附近区域,而在车拐地区南部仅存在一些残余油气藏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蒋涛  夏响华  任春 《物探与化探》2004,28(6):523-527
在油气藏上方化探指标与土壤介质中的矿物成分的对比分析中,不同地区两者间在相关分析、聚类谱系图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不同开发阶段的油气藏上方,化探指标与矿物成分间相关性存在着很大差异性.在油气藏上方的土壤菱铁矿分析中发现,油气藏(开采晚期的油田除外)边缘与油气藏范围内、外的土壤菱铁矿平均含量存在着差异性,油气藏上方及其外围的土壤菱铁矿与热释烃含量存在着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车西地区因自身地质结构特点在勘探初期以来一直以隐蔽油气藏为主。其中,北部陡坡带二台阶滑脱潜山油气藏、中部洼陷带浊积岩性油气藏、南部缓坡断阶带低位扇岩性油气藏是该区最为典型的隐蔽油气藏。本文从形成机制、成藏主控因素等多方面阐述了上述隐蔽油气藏的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油气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区带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潜力。认为在不同区带、层系和油藏类型上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勘探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火成岩油气藏成藏机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其地层中广泛发育着以玄武质及粗面质为主的火成岩。这些火成岩既可为油气提供储集空间也可作为油气藏的盖层,形成了一定量与火山岩及潜火山岩相关的油气藏。与火山岩有关的油气藏主要有火山岩储层型、火山岩盖层型和风化壳型,而与潜火山岩有关的油气藏主要有拱张裂缝型、隐爆角砾岩型、原生裂缝型、蚀变破碎型和侧向隔挡型。本文评述了这些火成岩型油气藏的成藏机制,提出了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中的火成岩油气藏综合成藏模型,以期这类油气藏在今后的油气勘探工作中得到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20.
BP神经网络洪水预报模型在洪水预报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健伟  周玉良  金菊良 《水文》2015,35(1):20-25
采用相关分析法,在区域降水、观测断面流量(或水位)因子中识别出影响预报断面径流过程的主要变量,在多个观测断面的数据均为流量情况下,采用基于时延组合的合成流量为影响预报断面径流过程的变量,采用自相关分析法,识别出影响预报断面径流过程的前期流量(或水位),以这些变量为BP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以预报断面的流量(或水位)为模型的输出,在BP神经网络隐层节点数自动优选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洪水预报模型。将模型载入中国洪水预报系统中,应用结果表明:模型在历史洪水训练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情况下,可获得较高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