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介绍了集群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件,并从实例出发,总结了组建一个4台微机简易集群的流程和操作技巧;将WRF模式在集群环境中进行了并行试验,试验相关数据表明:WRF模式在普通微机构建的Linux集群(PC-Cluster)并行效率较高。用微机集群并行方式运转WRF模式具有成本低、简单易行、运算效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集群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件,并从实例出发,总结了组建一个4台微机简易集群的流程和操作技巧;将WRF模式在集群环境中进行了并行试验,试验相关数据表明:WRF模式在普通微机构建的Linux集群(PC-Cluster)并行效率较高。用微机集群并行方式运转WRF模式具有成本低、简单易行、运算效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气候模式并行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候模式并行计算是国内外最近重视开展的在大规模并行计算机上应用的并行软件的开发工作。“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国家攀登项目近年来先后在国产曙光1000和曙光1000A并行计算机上开展了气候模式并行计算工作。所用的气候模式是气候动力学项目“八五”阶段设计发展的9层全球格点大气环流模式和从1997年起着手研制的18层全球格点大气环流模式。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气候数值模式并行计算工作,阶段性工作取得了合理的并行效率。研究表明以大气环流模式为代表的气候模式是最适合并行计算机实际应用的科研任务之一,国产并行计算机有能力在该领域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如何在LINUX下并行运行数值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湘潜  谷美繁 《气象》2006,32(2):104-110
针对运行数值模式的目的,着重介绍Linux系统的安装、编译和并行环境的建立,以及相关软件的编译安装。所用软件都可以通过Internet网获得,十分适合基层台站建立并行计算机系统,解决计算机资源和实际业务发展的矛盾,为精细化预报提供基础,同时也适合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美国WRF模式的进展和应用前景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3  
章国材 《气象》2004,30(12):27-31
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模式系统是美国气象界联合开发的新一代中尺度预报模式和同化系统,2004年6月对外发布了第二版和三维变分同化系统。这个模式采用高度模块化、并行化和分层设计技术,集成了迄今为止在中尺度方面的研究成果。模拟和实时预报试验表明,WRF模式系统在预报各种天气中都具有较好的性能,同时实现在线完全嵌套大气化学模式,不仅具有较好的天气预报水平,而且具有预报空气质量的能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基于MPI技术的AREM模式并行开发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消息传递接口函数库(MPI)并行程序设计技术开发了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模式AREM(Advanced Regional Eta-coordinate Model)的并行版本,并在3种计算机系统平台下进行了加速比测试,结果显示出较高的并行效率和较好的可扩展性。建立并行版本后,模式高分辨率版本能够满足时效性要求。通过采用并行模式的高低分辨率版本对一个暴雨个例进行模拟表明,高分辨并行版本的模拟结果与观测更为接近,并具有较好的预报时效性。  相似文献   

7.
高性能并行计算,一直是气候系统模式研究中的重要科学前沿。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体系结构越来越复杂,以及气候系统模式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开发高性能气候系统模式成为一个难题。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并行程序设计方法:基于针对气象科学中的计算特点发展出的领域编程框架J-Earth,构建了高性能并行大气环流模式H-GAMIL。在对原模式GAMIL分析和解构以后,结合J-Earth的特点,采用面相对象的编程方式,对H-GAMIL进行重构。重构后的H-GAMIL具有现代软件标准化模块化的特点,并具有自动二维剖分、MPI(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和Open MP(Open Multi-Processing)混合并行实现、并行输出等新功能。解决了原模式一维剖分受到处理器限制,串行IO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对H-GAMIL进行了并行效率测试,结果显示,模式水平分辨率为1°(纬度)×1°(经度)时,可使用上千处理器核,并行效率达40%以上且负载平衡达70%。测试结果表明了H-GAMIL具有较好的并行效率和可扩展性;同时对H-GAMIL模拟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表明H-GAMIL保持了原模式的守恒性,并且具有与原模式相当的模拟性能,能够满足气候研究的计算需求,达到实用程度。  相似文献   

8.
新一代数值预报系统GRAPES研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15,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自2000年起, 先后在科技部“973”重大基础项目“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和“十五”重点攻关项目“中国气象数值预报系统技术创新研究”支持下, 主持承担了中国气象局新一代全球/区域多尺度通用同化与数值预报系统GRAPES (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 的研究开发, 围绕着资料同化、模式动力框架、物理过程、大型软件工程等核心技术开展了自主创新研究, 取得了非静力中尺度模式、三维变分资料同化、标准化、模块化、并行化模式程序软件等方面的突出成果, 部分成果已在业务上得到了应用, 显示了良好的技术性能和业务发展潜力。GRAPES系统是完全依靠中国科学家的力量自主研究发展的、先进的新一代数值预报系统。该文简要介绍GRAPES的研究内容、主要研究进展和初步应用, 以及未来发展的初步计划。  相似文献   

9.
该文分析了WRF模式模拟时提高分辨率对计算能力的需求是量级式增长;介绍了集群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件;并从实例出发,介绍了用微机多核CPU组建单机集群方案和WRF模式的并行编译方式。分析了地市级气象台站建立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应考虑的几个因素。用6种区域方案进行了并行试验,试验相关数据表明:WRF模式在多核CPU构建的Linux单机集群中并行效率高,运算的CPU越多速度越快。用多核CPU单机集群并行方式运转WRF模式具有成本低、简单稳定、运算速度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广州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并行化计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消息传递方式 (MPI) 对最近发展的广州区域数值预报模式进行了并行化计算研究。根据模式的结构和计算过程特点, 模式适合采用水平分区方案进行并行计算处理。在曙光3000并行计算机上分别采用一维和二维分区并行方案实现了模式的并行化计算, 并对模式的并行效率、并行加速比和并行通讯时间百分比等做了测试。对测试结果的分析表明:采用8个CPU时, 两种方案都能在1 h内完成72 h的预报, 一维分区方案的并行效率则保持在90 %左右, 可以满足业务运行需要。当模式使用8个以上CPU时, 通讯时间迅速增加并超过了计算时间的50%, 模式并行效率明显下降。CPU相同时, 模式一维分区并行方案比二维分区并行方案并行效率高且实现起来简单。  相似文献   

11.
为满足国家级气象数值模式业务系统对高性能计算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提供规模更大、性能更优的高性能计算支撑平台,在高性能计算系统引进工作中开展了基于气象数值模式应用的高性能计算系统性能评测技术研究。该文将行业标准与实际业务应用相结合,设计了高性能计算系统性能评测方案,建立了中国气象局气象行业高性能计算系统性能评测模型。共选取10个测试程序,分别对单节点性能、网络性能和加速比等8个指标进行了测试和量化评分,并对主要测试结果中具有代表性的气象要素场进行了物理意义合理性检查。评测结果表明:评测方案设计合理,评测模型研究取得较好效果,保障了高性能计算系统引进工作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2.
张广兴  吕斌 《气象》2002,28(6):3-7
介绍了区域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系统,模式与MICAPS平台的结合,运行的硬件、软件平台,在新疆气候及复杂地形下对模式的预报能力进行了初步的试验。  相似文献   

13.
气象高性能计算应用服务环境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魏敏 《气象》2015,41(1):92-97
为满足气象数值模式业务系统对高性能计算应用服务环境不断增长的需求,提供数值模式稳定、高效运行的应用平台,开展了气象高性能计算应用服务环境建设工作。对应用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规划设计并初步实施了建设方案,主要包括系统与应用流程统一规划、模式软件应用框架构建等内容。为气象数值模式业务及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一个精细粒度实时计算资源管理系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彬  宗翔  魏敏 《应用气象学报》2008,19(4):507-512
由于相应业务系统软件的缺乏,国家级气象高性能计算机的资源管理措施落后于能力建设的发展。对此,该文提出了一个精细粒度实时计算资源管理系统。系统设计紧密围绕着目前竞争最为激烈的计算资源,采用资源虚拟单元GCU作为资源使用的计量单位,屏蔽了不同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体系结构差异,实现了计算资源细粒度的统一量化统计。系统可分为用户接口层、资源管理层、HPC系统层等3个层次,根据与网格平台软件不同结合方式以两种方式运行。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完成了系统的研发、部署和试验运行,根据试验运行的部分数据进行了用户单位和用户个人的计算资源使用的统计分析。目前,计算资源管理系统成果已成功应用到国家级气象高性能计算机计算资源的业务管理工作中。  相似文献   

15.
臭氧探空仪作为获取地面至上平流层区域内大气臭氧垂直结构的有效手段之一,施放之前需要进行地基检测,评估其探测性能,保证其施放之后可以获取高质量观测数据。首次介绍了国内自主研制的测试臭氧探空仪电化学反应池探测性能的地基检测系统,系统包括检测仪、数据采集模块和处理软件,主要用于检测电化学反应池的背景电流和响应时间两个指标参数。检测仪可以控制输出测试电化学反应池所需的具有不同臭氧含量的空气,测试结果通过数据采集模块传送至计算机,处理软件实现数据自动存储和处理,并提取出响应时间和背景电流。应用结果表明,该套系统检测精度高,性能稳定,可用于未来国内臭氧探空业务化的地基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16.
在微机上运行MM5V3模式系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贝刚 《气象》2001,27(2):16-19
介绍了MM5V3模式系统概况,说明了在微机上运行该系统所需的硬件及软件环境;给出pgf 90 Fortran编译器及NCAR Graphics图形处理软件包的获取及安装方法;着重介绍了MM5V3模式系统的安装和运行要点;简要说明了MM5V3模式输出结果在Vis5D系统下进行显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BCC_CSM气候系统模式移植优化及其气候模拟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BCC_CSM气候系统模式运行效率,保障业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BCC_CSM气候系统模式在IBM高性能计算系统的移植工作;通过性能优化使BCC_CSM模式运行效率显著提高,通过气候要素形势场分布和相对误差量化指标对BCC_CSM气候系统模式模拟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移植优化后,BCC_CSM气候系统模式计算效率提高为原来的1.4倍;基于CMIP5 piControl试验,完成531-540年10 a的气候模拟,年平均地表气温形势场分布合理,相对误差小于0.5%,BCC_CSM气候系统模式计算和模拟性能均能满足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气象局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气象部门国家级综合应用管理的门户,随着访问量和数据量的上升,亟待优化系统软硬件部署和应用开发程序,通过利用ITCAM应用监控平台对系统住应用高峰期的性能跟踪和监控,制定优化方案,实施软硬件升级和应用程序优化,到达了系统性能优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省域GMS卫星遥感图象处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  王以琳  张璇 《气象》1998,24(11):32-35
利用卫星资料接收系统获取的GMS卫星多通道1:1原始图象资料,建立了省域范围较高分辨率的GMS卫星图象处理系统。介绍了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及图象定位、红外图象重采样、省域地理信息叠加等关键技术。对山东省域的GMS图象进行处理表明,生成的图象直观清晰,定位准确,具有较高的图象质量。  相似文献   

20.
The airflow and dispersion of a pollutant in a complex urban area of Beijing, China, were numerically examined by coupling a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model with a mesoscale weather model. The models used were Open Source Field Operation and Manipulation (OpenFOAM) software package and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OpenFOAM was firstly validated against wind-tunnel experiment data. Then, the WRF model was integrated for 42 h starting from 0800 LST 08 September 2009, and the coupled model was used to compute the flow fields at 1000 LST and 1400 LST 09 September 2009. During the WRF-simulated period, a high pressure system was dominant over the Beijing area. The WRF-simulated local circulatio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mountain valley winds, which matched well with observations. Results from the coupled model simulation demonstrated that the airflows around actual buildings we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ambient wind on the boundary provided by the WRF model, and the pollutant dispersion pattern was complicat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uildings. A higher concentration level of the pollutant near the surface was found in both the step-down and step-up notches, but the reason for this higher level in each configurations was different: in the former, it was caused by weaker vertical flow, while in the latter it was caused by a downward-shifted vortex. Overall,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coupled WRF-OpenFOAM model is an important tool that can be used for studying and predicting urban flow and dispersions in densely built-up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