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滇交界地区地壳结构及现代地壳活动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地球物理异常及大地测深资料探讨川滇交界地区的地壳深部构造背影及地壳结构特征,并综合多方面的研究资料,以两板块碰撞、青藏高原窿升为构造背景,以川滇菱形断块运动为基本模式,全面系统地揭示川滇交界面区的现代地壳活动性。从地壳运动图象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断块差异性活动是现代地壳活动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2.
为了促进地球科学有关分支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和结合,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5年3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构造物理与地壳变形学术讨论会。构造物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在传统的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豫西石炭二叠系中发育的大型缓倾断层具张性断裂性质,构造模型是由滚卷背斜及反向断层、犁式断层面、掀斜断块组成的多层次构造体系.它形成在中、新生代地壳拉伸背景下,由基底断块斜掀引起表层重力滑动的层间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4.
利用重、磁、电资料对天津市地球物理场和基底构造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研究认为:重、磁、电综合地球物理场可以较好的复原研究区当今构造格架,区域性的地球物理场总体是太古宇结晶基底的反应,局部异常场的变化与中生代以前形成的褶皱基底的起伏关系密切,表现出被断裂分割的断块组合的特点,沿深大断裂多有磁性火山岩分布。在圈定主控断裂体系的基础上,划分了马兰峪复式背斜、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4大构造单元,并依据重磁异常对区内局部构造和磁性体的分布进行了圈定,这些成果为区域地壳稳定性和矿产资源评价提供了基础地球物理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5.
华北中地壳滑脱面及其活动分区的天然地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涛  周世卿 《现代地质》2009,23(6):1003-1011
华北的上部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下部地壳以韧性伸展为主,两种截然不同的变形状态却有着相同伸展方向、相同伸展量,使得上下地壳之间因差异运动而形成一个区域性界面-华北中地壳顶部滑脱面。以这个滑脱面为底边界发育起来的上地壳的结构构造,是控制华北盆山格局、基底构造发育形成的直接原因。华北构造是地壳脆性域“薄皮”伸展变形。滑脱面在华北基本上是连续分布的,呈断坡-断坪状,南北分带、东西分片,深度为12~22 km,一般为15~18 km,可识别出11个层状拆离区;上地壳以断块方式变形,断块的位置、形态及活动方式受滑脱面的断坡-断坪产状、与滑脱方向垂直的断叉线和与滑脱方向平行的调整断裂的组合控制,可识别出3个主裂陷轴、2条主断叉线和3条主调整断裂带。  相似文献   

6.
全国首届断块构造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0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科学会堂举行。这次学术讨论会是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委员会和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地质矿产部、石油部、煤炭部、冶金部、国家海洋局、国家地震局、高等院校、新闻、出版等系统的领导或代表等100多人。中国科学院孙鸿烈副院长参加  相似文献   

7.
李涛  王宗秀 《地学前缘》2009,16(4):215-224
利用天然地震数据分析研究得到的中地壳滑脱层的深度、活动方式、强度等结果,与重磁异常基底解译成果相结合,提出华北地区在中地壳位置发育有区域滑脱面,其特定壳层及深度位置决定了其在华北深浅构造关系转换中,起着“屏蔽”或联系的重要作用,而在华北伸展变形中是地块运动变形的底边界面。上地壳各个部分在沿其滑动时,因速度差、侧向约束条件等的不同,而派生出断叉线、横向调整断裂及相应的凸起、凹陷断块等次级单元。它们构成了华北上地壳基本构造单元,并直接控制着盆山空间分布、构造地貌单元发育。研究提出了华北上地壳构造单元划分方案:上地壳基底构造分为9个一级单元(Ⅰ~Ⅸ)和23个二级单元。其中一级构造单元为:Ⅰ阴山北部东西向区域凹陷断块;Ⅱ阴山-燕山区域凸起断块;Ⅲ太行山区域凸起断块;Ⅳ大别山区域凸起断块;Ⅴ渤海湾盆地断坳、断隆区;Ⅵ南华北盆地断坳、断隆区;Ⅶ鲁西区域断隆区;Ⅷ下扬子区域断坳、断隆区;Ⅸ鄂尔多斯区域断坳区。  相似文献   

8.
以勘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从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区域构造背景、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苏亥图地区发育7条北东向断层和3条近东西向断层,主断裂为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了煤系的展布,将煤系地层切割为北东走向的断块状。根据煤系与构造形态之间的关系,苏亥图地区构造控煤类型可划分为单斜断块型和逆冲褶皱型两种,其中以单斜断块型为主。  相似文献   

9.
张抗 《地质科学》2009,44(4):1105-1112
断块说形成过程充分表现了张文佑先生广蓄并纳继承创新的治学思路。在1956~1958年主持编纂的1∶5 000 000中国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完成的1∶5 000 000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断块构造导论》是其发展两大阶段的标志。古中国大陆在断裂体系影响下破碎分离再逐步拼合的过程中形成稳定断块与活动带相间的格局; 拉张造洋挤压造陆,洋、陆型地壳互相转化等两大学术观点的提出是其重大理论创新。断块说在解释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中不断发展并融合了其它学术流派,断块开合说的提出即是其表现之一。立足亚洲-西太平洋复杂的地质构造断块说可望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华北断块区中、新生代地质构造特征及岩石圈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华北断块区是我国最古老的岩石圈断块。它经历了前古生代的形成及古生代的平稳发展阶段而进入中、新生代的激发阶段。我们运用地质历史分析与地质力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该区中、新生代的建造和改造历程、地壳和岩石圈结构,探讨了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建立了岩石圈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断裂趋势带是指盆地沉积盖层内的弱变形构造带,属于断裂带形成演化早期或中期阶段的产物.沉积盆地断裂趋势带隐蔽性较强,识别标志不明显,往往被忽视,因而在断裂趋势带上未发现油气藏的区域应该是未来油气勘探值得重视的领域.根据断裂趋势带的规模可将其划分为:(1) 圈闭级断裂趋势带,特征是多个雁列式断块、弧形断块或者复合型断块圈闭呈线状排列组成;(2) 洼陷级断裂趋势带,表现为雁列式展布的多条断裂或褶皱,其间由小断层断续相连;(3) 凹陷级断裂趋势带,表现为洼陷、凸起、沉积相带或圈闭等构造单元呈线状断续相间排列;(4) 坳陷级断裂趋势带,属于区域性隐性断裂,一般表现为沿固定方向基底埋深突变、沉积盖层厚度突变、沉积相带突变等特征;(5) 盆地级断裂趋势带,表现为成排成带的低幅度构造定向延伸组合成的大规模鼻状褶皱带或大型低幅度隆起.另外,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建立了基底断裂走滑型断裂趋势带的5阶段演化模式分析认为,断裂趋势带油气聚集模式可以概括为6种:雁列状断块聚集模式、带状断块聚集模式、雁列状褶皱聚集模式、平行状复合圈闭聚集模式、网格状复合圈闭聚集模式、环状复合圈闭聚集模式.   相似文献   

12.
鲁南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胶新铁路地质选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遥感图象解译和野外地质勘查结果为依据对活动断裂分布及其活动性进行了重新核对 ,结合地震、地球物理、地壳形变等资料进行构造稳定性分区。根据铁路工程地质选线的若干要求和铁路通过区的具体特点 ,选取地质、地震、活动断裂、地质灾害和场地岩土类型为主要评价因素 ,从构造稳定性、地面稳定性、岩土体稳定性三方面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的评价。最后根据上述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工程地质选线.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张文佑先生在我国较早地提出了断块构造概念,指出:“综合分析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别是地层和岩石、航磁、重力等资料以及结合模拟试验,得知中国大地构造不仅现在,而且在过去都具有以断裂运动为特征的块断构造性质。”,并指出大陆地质构造的断块概念概括了各种不同等级大地构造的“块断属性”。在第四纪活动构造的研究中,不同活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剑川-社会主义庆一带地质资料和最新地球物理探测资料综合分析,客观地揭示了这一带推覆构造集中发育产生条件和形成机制。由于川滇菱形断块内广为发育的壳内低速层在剑川-鹤庆一带制失,导致上、下地壳层间滑动在这里受阻,致使构造应力在受阻断块前缘产生高度集中,古近纪(早第三纪)主压应力东西向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南北向推覆构造,中新世中晚期主压应力为近南北向庆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东西向推覆构造。这一独特的地球动  相似文献   

15.
三、岩石圈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答:岩石圈的研究是一项基础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查明地壳的结构和构造,了解地壳的成因和演化.岩石圈的研究可分成以下课题:岩石圈结构与物理地质;地壳的应力状态;应变积累和释放;隆起和下沉;岩石圈板块的运动和内部变形,以及岩浆的生成、侵入和喷出.由于大陆上每一次构造活动均留下了它本身的痕迹,因此造成多次重叠的褶皱、断裂和块状构造.那么利用大洋地壳和上地幔  相似文献   

16.
大陆山区地貌、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的研究与岩石圈的结构、形成、演化和动力学有着密切关系.会议主要讨论了三方面问题:1.这次学术讨论会的议题主要有新构造运动与地貌、火山活动、地震活动与地展构造、深部地壳结构、地热流的分布和地球动力学.2.苏联岩石圈研究概况.讨论岩石圈在纵向与横向上的不均匀性,软流层分布特征与地球物理模式.3.在地球科学领域里中、苏合作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从遥感获得的影象线性构造可以指示地表构造断裂.在石油、煤矿及矿床的勘查中,我们必须了解这些断裂的地下深度、断裂系统的几何形状及它们的成生历史.针对这一问题,线性构造就应与反映不同深度层次地完不均匀性的地质一地球物理特征场予以对比.这些特征场可看作是二线随机函数的多变量轨迹线,而线性构造则被定义为二线函数于系统中的一个一维随机函数.在以地质假设为依据的断裂系统中,线性构造可细分为与断裂相互平行的和相互交叉的断裂系统.相互平行的线性构造场表示为一个常数期望值函数,而相互交叉的线性构造场的非常数期望值函数则反映了地壳的不连续性.  相似文献   

18.
《地质论评》1987,33(6):587-587
地质力学是由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创立的,它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地质力学研究的进展表明,它为研究地壳运动规律、矿产的形成分布以及地壳稳定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近年来,国际上在地质力学、构造物理以及岩石变形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进行国际间的学术  相似文献   

19.
在乌尔逊凹陷中部发育一个三角形断块,因边界断裂的同沉积活动而使断块沉陷深,沉积厚度大.晚期的构造反转使整个三角形断块向上冲断,尤以北界断裂的冲断活动表现强烈.三角形断块为各时期的沉积中心,控制着深湖相和湖底扇沉积的发育;烃源岩的类型也与三角形断块有关,块内为Ⅰ型和Ⅱ型干酪根,边部和外部为Ⅱ型和Ⅲ型十酪根.南屯组的有效烃源岩在乌尔逊断陷分布范围较大,主力烃源岩只局限于三角形断块内.晚期反转时北界断裂有利于构造圈闭的形成,反转断层也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因此,三角形断块在生储盖层的发育和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的空间配置关系上可谓得天独厚,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继承性断裂带特征及其在油气聚集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松辽盆地沉积盖层发育三套断裂组合,即张性断块构造断裂组合、张性断块构造-滑脱型正断层组合断裂组合、扭动断裂组合。三套断裂组合主干断层具有继承发育特点,形成继承性发育断裂带。这些断裂带不仅控制了深部构造格局、中浅层沉积体系的发育与展布以及盖层的构造变形,而且对盆地油气系统中油气运移、聚集与保存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继承性发育断裂带周围是盆地油气的主要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