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应用通量方差法估算戈壁绿洲下垫面湍流通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少影  张宇  吕世华 《大气科学》2010,34(6):1214-1222
利用“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试验” 2005年绿洲、戈壁点的观测资料, 分析与讨论了温度、水汽的归一化标准差随稳定度变化的通量方差关系, 应用通量方差法对感热、 潜热通量进行了计算, 并同涡动相关系统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不稳定条件下, 戈壁点温度归一化标准差随稳定度变化的通量方差关系优于下垫面非均匀性更强的绿洲点, 绿洲点水汽的归一化标准差随稳定度变化的通量方差关系较温度量表现得更好。对同一站点, 归一化温度标准差的通量方差关系并不总是优于水汽的通量方差关系, 其取决于该站点的温度以及水汽的源汇分布情况; 通量方差法对两个站点的感热、 潜热通量均有较好的再现, 但戈壁点感热通量的计算效果优于非均匀性更强的绿洲点。应用通量方差法对潜热通量计算时若采用直接观测的感热通量, 则潜热通量的计算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下垫面的非均匀性影响地气通量观测的准确性和代表性,青藏高原复杂下垫面通量印痕分布的研究对地气相互作用的观测、模拟及其天气气候影响均具有重要意义。印痕分析是研究通量观测信息空间代表性的重要方法,通量印痕模型FFP(Flux Footprint Prediction)为计算通量印痕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西藏珠穆朗玛大气过程与环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西藏纳木错高寒湖泊与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慕士塔格西风带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和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5个台站2013年观测数据,利用FFP模型对通量印痕进行了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探讨了不同站点通量印痕分布的时空特点、具体影响因素,进而对观测台站架设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通量印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观测高度、风速、风向,下垫面类型为常绿针叶林的林芝站对观测高度、行星边界层高度较其他台站敏感。在青藏高原,使用三维超声风速仪观测数据得到的通量印痕的空间尺度为250~500 m。5个台站中珠峰站白天稳定层结时次最少,占白天数据点的15.69%,阿里站夜间不稳定层结时次最少,占夜间数据点的13.32%。在...  相似文献   

3.
根系是植被重要组成部分,根系的动态变化可以通过调节根系吸水量改变土壤湿度,进而影响土壤蒸发等物理过程及植被蒸腾、光合作用等生化过程,最终改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水热循环。本研究考虑土壤水分胁迫及土壤养分(氮)胁迫,模拟根系碳量在不同土壤层中的动态分配过程,用根系碳量比例表征根系的动态变化。基于SSiB4模式在亚马逊地区BRSa3站点、中国江西千烟洲CN-Qia站点进行单点模拟试验,研究动态根系方案对土壤湿度及陆气通量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系动态分布使更多深层土壤水分被吸收利用,改善了浅层土壤湿度的模拟效果,进而提高二氧化碳通量、感热及潜热通量的模拟精度。其中,BRSa3站点和CN-Qia站点浅层土壤湿度日平均的观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关系数分别提高了0.02和0.04,二氧化碳通量的相关系数分别提高了0.76和0.13,均通过99%显著性水平检验;改进了BRSa3站点干旱季和CN-Qia站点夏季碳吸收能力,二氧化碳通量的绝对偏差的改进幅度分别为33%和106%,二氧化碳通量日平均的观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关系数,分别提高了0.17和0.26,均通过99%显著性水平检验。总体而言,模拟时间段内各变量都更接近观测值,土壤湿度和二氧化碳通量的改进效果比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改进效果更加显著,土壤湿度通过土壤物理作用对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间接影响方式可能是造成差别的原因。各变量在BRSa3站点的改善更明显一些,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的根系深度与结构可能是造成结果差别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全球能量水循环亚洲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GAME/Tibet)和"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设在藏北高原的安多站、BJ站、D105站和NPAM站以及中国科学院珠峰站和中国科学院纳木错站10~20年晴天日间的辐射观测资料求年均值,分析了高原草甸(草高为5 cm的高原草甸,10 cm的高原草甸和高原稀疏草甸,15 cm的高原草甸)、戈壁和临湖高原草甸这些典型下垫面观测站多年观测的短波向下辐射、短波向上辐射、长波向上辐射、长波向下辐射、净辐射通量和地表反照率的年际变化,得出了青藏高原地表辐射通量的气候特征,发现高原上大部分站点观测到的短波向下辐射有不同程度的减小的年变化趋势,基本所有站点观测的长波向上辐射有不同程度的逐年增加趋势,且高原上基本所有站点观测的长波向下辐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高原地区大部分站点的净辐射通量的年变化趋势基本与短波向下辐射的年变化相一致,青藏高原大部分站点的地表反照率在不同程度上逐年减小。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地区地表能量通量的估算与验证对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能量和水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EBS(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模型为研究高原非均匀地表区域地表能量通量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简称那曲站)、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简称纳木错站)和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简称珠峰站) 2008年辐射资料、大气边界层塔站观测资料,结合MODIS卫星数据,利用SEBS模型估算地表能量通量,并用站点地表能量通量观测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估算的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与站点实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的估算精度明显优于潜热通量;感热通量的估算精度最高,那曲站、纳木错站和珠峰站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54. 98,37. 37和27. 10 W·m~(-2);而模型估算的潜热通量验证结果偏差较大和站点实测数据存在"能量不闭合"问题相关。鉴于在地表能量通量观测中广泛存在"能量不闭合"的问题,利用波文比校正方法校正站点实测潜热通量。研究表明波文比校正方法可以明显改善地表通量观测数据"能量不闭合"的问题,那曲站、纳木错站和珠峰站的能量闭合率分别提高了19. 4%,21. 4%和19. 1%;与原始站点实测潜热通量相比,校正后的潜热通量与SEBS模型估算结果一致性较好,3个站点潜热通量的均方根误差分别减少了6. 78,33. 48和29. 30 W·m~(-2)。  相似文献   

6.
张立盛  钱正安 《高原气象》1994,13(3):257-265
本文利用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期间戈壁12天,沙漠6天逐时塔站观测资料以及胡隐樵等的组合法所获得的感热、摩擦速度等,用倒算法估算了黑河地区地面通量的阻曳系数数值,最后根据所估算的阻曳系数值,进行了边界层过程对短期天气预报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黑河地区的阻曳系数存在较明显的日变化;所获得黑河地区戈壁及沙漠下垫面的日平均阻曳系数估算值大体是合理的;边界层过程仅对个别敏感区或盛行局地影响的短期天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黑河地区在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期间戈壁12天、沙漠6天逐时塔站观测资料以及胡隐樵等的组合法所获得的感热、摩擦速度等,用倒算法估算了黑河地区地面通量的阻曳系数值,最后根据所估算的阻曳系数值,进行了边界层过程对短期天气预报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黑河地区的阻曳系数存在较明显的日变化;所获得的黑河地区戈壁及沙漠下垫面的日平均阻曳系数估算值大体是合理的;边界层过程仅对个别敏感区或盛行局地影响的短期天气过程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在长白山温带混交林观测站点和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观测站点的强化观测资料,考察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陆面过程模式(Common LandModel,CoLM)在这两种不同植被类型下垫面的模拟性能,特别是其对潜热通量的模拟。模拟结果与强化观测资料的对比表明,CoLM能较好地模拟出实验站点地表能量平衡的基本特征以及潜热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其中长白山站和千烟洲站潜热通量日平均的观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4和0.692,均通过了0.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总体而言,CoLM在长白山站的模拟效果更好一些,模式对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的土壤—植被—大气间水热传输过程的处理可能是造成差别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使用Noah-MP陆面模式,在GLDAS数据的驱动下,对青藏高原不同区域6个观测站点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进行了模拟,并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使用默认参数化方案选项模拟的感热通量除在珠峰站冬春季偏高而夏秋季偏低以外,在其他站点均偏高;潜热通量的模拟在不同站点和不同季节存在较大差异,在藏东南站模拟结果较好,在珠峰站偏高,在慕士塔格站偏低,在纳木错站秋冬季偏低、在阿里站春季偏高、在那曲站夏季偏低。通过进一步分析模拟结果对各个参数化方案选项的敏感性,选出了更适合各站点感热通量及潜热通量模拟的参数化方案选项组合,提高了模式对各个站点全年整体模拟水平,使得模拟结果和站点观测相比具有更小的均方根误差和更高相关系数,但对一些站点部分季节的模拟可能会带来更大的误差。本研究为这些站点的陆面及耦合模式的模拟提供了参考,同时也能对青藏高原热源变化的模拟提供更准确的地气交换信息。  相似文献   

10.
WRF模式对夏季黑河流域气温和降水的模拟及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DOE再分析资料驱动中尺度区域模式WRF对1999 2008年夏季(6 8月)黑河流域及周边地区气温和降水进行了模拟,并检验了区域气候模式在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模拟性能,客观评估了复杂地形条件下气候模拟的性能。气温和降水空间分布的对比分析表明,高分辨率WRF模式较粗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能更精细地模拟出复杂地形条件下山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征,充分体现了高海拔山区复杂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通过BSS指标对气温、降水模拟的定量评估表明,在复杂地形条件下,WRF模式可以在几乎所有观测站点提高气温模拟的准确性,也可以为复杂山区没有观测站点地区气温的空间分布和量值提供数据支持。对降水量模拟的准确性低于气温模拟,半数的站点模拟值较再分析资料更接近观测值,位于祁连山东南侧站点降水量模拟值偏大,可能与WRF模式中地形对水汽输送的抬升作用有关,也可能与观测站点对该区域的代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Using a modified numerical model with higher resolution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the surface fluxesof the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in the HEIFE(Heihe Field Experiment)region were diagnosed.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the diagnostic fluxes,the representativeness and location of observational stations in the HEIFE region were inves-tigated,a concrete scheme for setting up the observational stations in the HEIFE region with different underlying sur-faces are obtained and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choosing the locations of observational stations with betterrepresentativeness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12.
HEIFE辐射仪器的标定及资料精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HEIFE期间中方3站所用的辐射仪器在试验前和试验中所进行的各次标定结果以及观测资料的精度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在HEIFE中所使用的辐射仪器性能稳定,所取得的观测资料接近或达到了国际上太阳辐射野外观测的精度要求。文中还对所取得的红外辐射资料的订正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黑河地区沙漠和绿洲的地面辐射能收支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沈志宝  邹基玲 《高原气象》1994,13(3):314-322
  相似文献   

14.
HEIFE绿洲区的太阳紫外辐射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江灏  季国良 《高原气象》1994,13(3):346-352
  相似文献   

15.
“HEIFE”中‘中方’微气象塔的仪器精度和观测误差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分析了“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的观测试验(HEIFE)”中‘中方’微气象观测塔的仪器测量精度和各湍流通量的观测误差。结果表明,仪器精度基本能够满足近地面层的观测要求。  相似文献   

16.
干旱地区绿洲和沙漠辐射收支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2,自引:14,他引:32  
季国良  邹基玲 《高原气象》1994,13(3):323-329
本文利用HEIFE中绿洲(张掖)和沙漠两个测站1991年取得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两种不同下垫面太阳辐射能收支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绿洲地区反射率明显小于沙漠区,季节变化明显;地面有效辐射绿洲小于沙漠,沙漠地区季节变化明显,绿洲则季节不明显;地表净辐射绿洲大于沙漠,不论冬,夏季该地区地面均为热源。  相似文献   

17.
HEIFE绿洲区太阳总辐射和地表反射率的分光谱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灏 《高原气象》1993,12(2):156-161
太阳辐射的分光测量在许多研究和应用领域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HEIFE临泽子站进行的太阳总辐射和反射辐射的分光观测资料,研究了黑河绿洲区太阳总辐射和地表反射率的光谱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太阳总辐射的光谱能量分布中,紫外和可见光部分的比倒偏小,近红外部分则偏太.在其从冬到夏的季节变化中紫外和可见光部分是由小到大,近红外部分剐是由大到小。在其日变化中0.5μm以下波段是中午大早晚小;0.7μm以上波段是中午小,早晚大;0.5-0.7μm波段的日变化不明显。紫外波段的相对日变化幅度最大.地表反射率的光谱特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变化特征与地表植被状况有关.各波段地表反射率的日变化型有一定的季节差异,其中波长小于0.7μm部分较为明显,并与地表植被状况有关.在裸露地表各波段反射率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中,近红外波段随太阳高度角增加而增大,紫外和可见光波段则随太阳高度角增大而减小.全波段反射率随太阳高度角增大而增大主要是近红外波段的贡献.这是裸露地表光谱反射率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8.
气候观测环境代表性和观测资料质量是开展大尺度气候变化监测和研究的前提。为了解我国干燥区气象观测环境变化和台站代表性,作者对河西走廊和北疆九个国家级气象站观测环境开展了调研。本文介绍了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并结合先前研究结果,从气候变化监测和研究的视角,讨论了西北干燥区地面观测站代表性问题。目前我国西北地区气象站地面观测,对于干燥区的城市和绿洲区域气候及其变化,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但对更广大的荒漠和半荒漠背景气候及其变化,代表性仍显不足。作者发现,早先研究中指出的北疆等地区城镇站地面气温序列负向城市化影响,应与观测场周围局地甚至区域尺度绿洲扩大有直接联系,较难反映绿洲以外干燥区地带性气温变化。针对地面观测环境调研所发现的问题,文章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未来国家基准气候站网设计和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利用HEIFE、DHEX和GAME/Tibet 3个观测试验和部分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下垫面非均匀条件下产生的冷岛效应和逆湿现象的完整物理图像以及它们对地表能量和五水转化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下垫面非均匀特征对五水转化有着明显的影响;冷岛效应和逆湿现象是下垫面非均匀性的必然结果,它们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现有陆面过程模式很难刻画冷岛效应和逆湿现象,通常现有陆面过程模式很难将冷岛效应中的热量平流转化成蒸发潜热,同时陆面过程模式也混淆了逆湿现象和发生在下垫面上的大气水的冷却凝结.这些评述将有助于今后非均匀陆面过程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珠江口地区海陆风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张立凤  张铭  林宏源 《大气科学》1999,23(5):581-589
选取香港、澳门、广州三站为珠江口地区的指标站,对三站多年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珠江口地区海陆风现象的一些特征。并用细网格Mass模式对该地区的海陆风风系作诊断研究,得到了该地区海陆风风系的细致分布特征,在指标站该诊断结果与观测资料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