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玛尼7.5级地震前磁场与电离层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国地磁台网与电离层台站资料,总结了1997年11月8日玛尼7.5级地震前出现的地磁低点位移、地磁日变异常及电离层,f0F2(F2层临界频率)异常现象。对比研究了玛尼7.5级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磁场与电离层异常分布及特征,研究结果显示:2次巨大地震前磁场与电离层短临时空异常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震中周围出现日变异常、拉萨台出现电离层,f0F2明显异常;震前约1个月出现低点位移,其突变分界线通过震中地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2015年4月15日发生在南北地震带北端的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利用乌海台、东升庙台、石嘴山台的连续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对三个台站的2015年4月1日00时—4月15日23时波形数据进行分析,并持续跟踪0~0.25 Hz包络幅值极大值的变化形态。结果显示:(1)在5.8级地震前,震中附近的乌海地震台、东升庙地震台、石嘴山地震台记录的地震波形均出现频谱向低频偏移的现象;(2)三个台站出现低频异常的包络幅值极大值跟踪形态不一致,其中只有乌海台在震前出现明显的持续不稳定异常,异常持续时间约120h;(3)三个台站距离震中由近及远包络幅值极大值的跟踪形态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廖晓峰  何康  张明东  何畅  魏强 《地震》2018,38(1):107-116
基于中国大陆西部地区(108°E以西)地磁台站数据, 利用平滑伪魏格纳-维勒(SPWVD)分析方法, 对其进行时频计算。 通过对2007年至2015年间的MS6.3以上强震(选取岷县地震、 芦山地震、 鲁甸地震3个典型震例)周围台站地磁Z分量滤波后周期为4.4 h的振幅变化进行分析, 得到如下结论: ① 在3个强震发生前, 周围台站的Z分量4.4 h振幅在1个月内都出现了多台同步高值异常; ② 岷县地震、 芦山地震发生前1个月内高值异常的频次明显增多, 频次高出全年平均水平2倍以上; ③ 3个强震发生前1个月内, 台站时频异常幅度明显增大, 幅值达到或接近台站全年的极值。 因此, SPWVD时频方法研究和总结的异常特征对未来西部地区强震预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地磁垂直分量Z日变幅逐日比是基于变化磁场在地球电导率的作用下会产生一个与变化磁场相反的感应磁场,该感应磁场不仅包含了外空磁场的信息,还包含了地下电导率的信息。因此,相对于地磁场其他成分来说,Z分量更多地反映了地下活动的变化,逐日比是利用前后两日地磁Z分量日变幅相比来提取该异常现象。本文利用华南部分地磁台站数据进行逐日比计算,结果显示2014年12月22日出现高值异常,于异常日99天后发生地震。双低点是地磁Z分量出现相位和幅度变化,从正常的V字型变为W型,改变了正常的日变形态。在地震前57天,贵州、广西、海南、湖南等大部分地区出现双低点异常,震中位于低点异常分界线附近,地磁低点位移的出现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相关。本文结合逐日比和双低点来预测地震,可提高其可信度。  相似文献   

5.
尹秀如 《地震》1992,(4):48-55
1988年11月6日21时03分在云南澜沧发生M_s 7.6级地震,震前水氡资料出现较明显的异常变化。笔者对距震中600公里范围内云南、四川两省向国家地震局报数的所有台站资料进行了处理,发现此次地震前水氡资料出现较明显的长、中、短、临前兆异常及明显的震后效应。本文详细介绍了异常情况,并且用实用化攻关的方法对地震三要素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江苏地区地磁(F、Z)观测台网的情况。对台网观测资料的精度进行了讨论。最后,为了探索与研究震磁关系,作者对以下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1、为捕捉地震前磁异常,有必要在地震监视地区建立简易的、长期的、密集的地磁台网; 2、在中低纬度地区应重视地磁垂直分量(Z)观测。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报告通过1980年7月至1987年10月冀豫环地磁场总强度野外测点与邯郸测站观测成果的对比差δF1_(i,j)~′,进行资料可靠性判别、滑动平均值δF2_(i,j)~′,改正,对其差值δF3_(i,j)~′与测区附近的1981年11月9日河北隆尧5.8级、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和l 985年11月30日河北任县5.3级三次中强地震分析对比,还分析了Ms<5和Ms≥5地震前后的地磁变化。探讨了识别地磁变化异常的判别指标和定性判别短期(三至四个月左右)近区(地磁趋势变化异常测点附近数十公里左右)中强(Ms为接近6级)地震的预报指标,为拟定地磁趋势变化异常预报地震方法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是初步的,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观测研究和预报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前的地磁场日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来很多学者报道强地震前地磁日变化异常现象.本文利用地面地磁观测台站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L=8地震前约37天的地磁场的日变化特征,探讨了地震前地下电磁感应磁场的相对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在地震之前,成都台(CDP)观测到地磁日变化的形态与其他台站相似,未见与地震相关变化;2)CDP的Z/H高于周边台站,在4月20日Z/H出现一个最大峰值(2.5);3)以4月20日为分界点,成都CDP台站的Z/H与恩施ENS台的Z/H的比值RCDP/ENS先增加后降低,周期越短变化趋势越明显.这些结果间接反映了震前CDP台地球内部电导率的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9.
应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地磁台站总场F北京时21点绝对观测值,研究了其空间相关性在前郭5.8级震群前的变化,结果显示,在地震前地磁总场F空间相关性会出现下降异常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提出判定异常区域方法,提出的判定方法与实际发震区域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中强地震前地震波参数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1988年5月26日库尔勒M_35.5地震和1991年2月25日柯坪M_s6.5地震前后的地震波初动符号、振幅比、尾波持续时间比和尾波衰减系数的变化特征,发现两次地震前上述参数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地震前(?)波初动一致性越强,持续时间越长,未来地震震级越大;振幅比突跳是即将发生地震的明显信号;首先出现尾波衰减系数异常的台站距未来地震震中较近。根据上述参数的异常特征,成功地预报了1991年6月6日和静M_s5.2地震。  相似文献   

11.
对豫南及邻区6个地磁台站的地磁总场F日值数据做相关分析,研究信阳、卢氏、金寨、钟祥、十堰、应城这6个地磁台站数据的相关性异常,结合研究区发生的2次显著地震事件,即2018年2月9日河南淅川M_(L)4.3地震、2018年7月10河南固始M_(L)4.0地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在地震发生前,地磁台站存在空间相关系数的低值异常,且低值异常平均持续23天;②异常幅度在一定程度上随着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小;③在异常持续过程中,异常最低值时间基本统一,异常平均持续55天,从异常结束至发震平均间隔约34天。该异常具有短期物理效应。  相似文献   

12.
利用空间相关法对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后151个台站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013年7月3日、4日在震中附近分别出现16和17个台站的地磁Z分量日变化明显反相位异常,具有明显的分界线。(2)利用S变换方法对分界线两侧的天水和兰州台的Z分量日变化进行分频率相关系数计算,发现7月3日、4日的地磁Z分量的日变化均在6 h左右的周期出现负相关变化。其他时段未出现类似变化,认为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地磁Z分量日变化异常产生的反相位异常主要在6 h左右。此外,还对异常产生的机理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3.
从地震仪配套的角度讨论了区域地震台网合理布局的问题,得出: (1) 在台网内相邻台站之间的台距为50公里左右的台站上配备V_0=1.0×10~5,1.5×10~4,2.5×10~3,4.0×10~2四种短周期可见记录地震仪,同时给台距不大于200公里的台站配备V_0=50的中强震仪,能够测定网内M_s=1级以上地震的震源位置。(2) 如果台距不超过150公里,按上述仪器配备,可测定网内Ms=1.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位置。根据上述结果,结合甘肃省现有地震台站的台址状况,提出了甘肃省地震台网合理布局的方案。按照这一方案布局,甘肃省东部地区基本上能定出台网内部发生的M_s=1.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位置,而河西地区就只能基本定出嘉峪关以东沿走廊的长条地带发生的M_s=2.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位置。  相似文献   

14.
陈绍绪 《地震》1992,(5):29-34
本文在重新审查了1979—1989年河北省内全部及邻区个别台站的地形变、水化学、深井水位、地电、地应力等定点前兆观测资料以后,发现异常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是复杂的,各种单项手段的异常与地震没有确定的对应关系,但似乎可以看出在河北省及其邻近地区M_s≥4.8地震前数月,异常有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按各单项手段对应地震的评分值R作带权平均合成,发现在M_s4.8以上地震之前,合成量有一个逐步上升过程,地震发生在峰值后70天之内。对合成量进行积分,其积分值与震级呈线性关系,据此可以估计未来的震级。此方法对应地震的比例为90.9%,预报效能R值为0.81。  相似文献   

15.
安维光 《内陆地震》1992,6(4):394-400
1987年1月至1991年6月期间,先后在大同——阳高发生了6.1级和5.8级地震,距震中330km内15个地电阻率台站中,有7个台站出现有不同性质的ρ_x异常,占总台数的47%。这表明地电阻率前兆是预报地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2008年3月21日和2014年2月12日,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先后发生两次M_s7.3地震.为分析两次地震前是否存在重力短临异常信号,应用Tsoft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理论固体潮改正和气压改正,并基于小波分解去除其低频趋势,有效提取了两次地震前国家连续重力观测网多台g-Phone重力仪的高频扰动信息.结果表明两次地震前都记录到高频扰动信号.2008年地震前牡丹江、沈阳台和漳州台三个台站记录到的高频扰动信号,主频分布在0.2~0.4 Hz.2014年地震前8个台站记录到两组不同频段的扰动信号.第一组信号集中在震前6天的东北台站,第二组扰动信号出现在震前3天的东南台站.两组扰动信号振幅呈现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逐步衰减的时空分布规律·同时期的气象资料显示局部强降雨与第二组扰动异常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对高频重力信号的时频分析结果表明震前第一组扰动信号存在异常频段0·13~0.18 Hz.应用扰动源扫描算法对2014年两组扰动信号进行空间定.位,结果显示第一组信号扰动源位置与于田震中相距约1935 km,不在于田地震的孕震区内;第二组信号扰动源来自海上.2008年和2014年于田地震第二组震前扰动信号与强降雨以及海浪影响相关.2014年第一组信号与于田地震的关系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西南地震台网15年以上的地震连续资料,研究了1965至1979年川滇地区发生的9次强震(M_s≥6.7)震前区域中等地震(M_L≥4.0)活动性时、空演变特点。结果表明:(1)主震前2至4年内,在震中周围200—300公里范围内,中等地震活动的频度和强度,在正常活动背景上有一个明显的加强过程,持续时间为1至3年,增加的最大值不仅偏离多年平均值而且达3σ以上。(2)异常地震在空间活动上,具有条带性,围空性和收缩性等多形式的分布特点;(3)震前出现平静期。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图象与强震孕育过程有关,反映了区域应力场应力变化过程。震前中等地震活动的集中区,正是其后强震发生的地区;异常图象在其主震后随即消失;异常地震空间分布与主震震源机制解有关;异常地震活动在出现和转折时间上与震前多种前兆异常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应用一种新的预报方法一异常系列分析法(即多层次通近的组合式预报),结合浅牛6井水氡1985—1989年资料建立了异常判定及地震三要素预测的指标。在1991年3月26日大同东发生的M_s5.8级地震之前分别做了中期、短期、临震不同时间尺度的预报,获得较好效果。文中最后提出应用中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9.
泾阳MS4. 8地震的磁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鲁秀玲  张创军  段锋  关昕 《地震》1999,19(4):419-422
以陕西关中地区地磁垂直分量(Z) 作为计算暴时扰日变化DS (Z) 的加卸载响应参量,从DS (Z) 的响应比值P (Z) 的变化表明, 在泾阳地震前, 靠近震中的泾阳、乾陵二台出现P (Z) ≥3. 5的异常变化,而周至、华阴台却没有这种异常变化。这表明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可用来预测陕西关中地区的中强地震。同时,也表明在此方法的使用过程中,必须考虑台站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地质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利用我国及邻近地区(北纬25°—55°,东经105°—145°)14个台站1969—1978年地磁总场强度 T 和垂直分量 Z 绝对观测的年均值时序曲线,经平滑后求得各台逐年的年变率,在空间模式的基础上进而求得 T、Z 年变率随经度、纬度和时间的二次时空分布模式。以此为地磁长期变的时间—空间参考场,审核了昌黎、宝坻、青光、北京和红山五个台站及10个测点截至1978年底绝对测量资料。发现昌黎台地磁垂直分量 Z 自1973年起至1976年系统偏离由参考场计算的拟合曲线,1975年偏差达最大值,幅值为 10r,1976年大震后至1978年底实测值与拟合曲线相当吻合;位于唐山极震区的唐山测点 Z,在1975—1976年系统偏离拟合曲线-12r;位于唐山余震 M_s=6.9震中附近的宁河测点 T 与拟合曲线系统偏差 8r,此测点位于蓟运河断裂之东侧;断裂西侧的东堤头测点T 的系统偏差为-1Or。Z、T 二分量总的异常展布范围与震源区基本相符。距震中位置较远的台站和测点未有超出2σ的偏差。实测值相对于拟合曲线的系统偏离可能是唐山地震的震磁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