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地电磁测深在下扬子及邻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分析、对比了下扬子及邻区电性层与电性特征。下扬子盆地与周边构造单元的边界及接触关系的研究表明,下扬子盆地基本上为东西对冲结构,东与西均以推覆带形式相接触。建立了下扬子地区岩石圈的层块结构,其特点是各层系间在横向上为隆(薄块)坳(厚块)相间,纵向上为隆坳交替。发现了四条岩石圈级深大断裂,特别是大别—舟山断裂与滨海—桐庐隐伏深断裂是近期研究所得。首次编制出海相中—古生界残留厚度图,并发现了变质岩推覆带下海相中—古生界新领域及火山岩覆盖下海相中—古生界新领域,这些成果为下扬子地区寻找海相油气藏开辟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胶莱盆地构造演化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胶莱盆地是中生代走滑拉分盆地,其形成与发育受到沂沭断裂和五莲—即墨—牟平断裂的控制。从晚侏罗世—晚白垩世经历了莱阳期、青山期和王氏期的盆地发展阶段。构造活动使不同时期的盆地格局发生改变,不同阶段盆地的次级构造单元也随之变化。不同阶段次级构造单元的形成与演变反映了构造活动对盆地发育的控制作用,表现在各单元之间沉积相发生突变。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控制郯庐断裂带(沂沭断裂带)和五莲—即墨—牟平断裂的运动方向和强度,进而控制胶莱盆地的形成与发育。同时盆地发育也受到太平洋板块的影响与控制。  相似文献   

3.
下扬子地区在寒武纪处于相对稳定的克拉通盆地背景,盆地沉积格局基本上为两坳夹一隆的特点,中部以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为特征,南北为深水碎屑沉积与碳酸盐沉积为特征。作者以下扬子发育的野外露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精细测量与观测南京、巢湖、杭州等12个露头点露头资料,建立了下扬子地区寒武纪的层序地层格架。寒武纪可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及14个三级层序,作者首次以二级层序体系域为单元对寒武纪进行了岩相古地理编图,并对寒武纪层序—古地理演化3个关键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下扬子区寒武纪古地理格局相对稳定,继承性地发育了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台地边缘斜坡、盆地等沉积相类型。  相似文献   

4.
王刚  方慧  仇根根  黄继民 《中国地质》2019,46(4):795-806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了多期次的地质构造演化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对重要矿集区及其邻区的深部电性结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穿过安庆—贵池矿集区的一条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长剖面数据进行分频段以及分区反演,构建了覆盖大别造山带至下扬子地块东缘的二维电性结构模型。发现矿集区的深部电性结构与邻区的构造单元具有显著差异,大别造山带和江南隆起带与浙赣凹陷之间的地壳整体表现为高阻特征,而下扬子坳陷和江南隆起带之间存在岩石圈上地幔尺度的高导电异常体并且与地壳浅部的高导体相连。安庆—贵池矿集区的成矿机制主要为燕山期陆内俯冲以及早白垩时期的伸展作用,矿集区下地壳加厚、拆沉和上地壳丰富的断裂系统起到了重要的控矿作用。  相似文献   

5.
皖南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皖南东至地区奥陶系在地层分区上可以分为下扬子地层分区、过渡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 ,在沉积相上可分为台地、斜坡与盆地沉积。通过对位于台地、斜坡和盆地露头层序地层的研究 ,分别将奥陶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 3个Ⅰ类沉积层序和 2个Ⅱ类沉积层序 ,并详细分析了每个沉积层序各体系域的特征。区内的奥陶系总体为一向上变深的沉积层序 ,经历了镶边陆棚—淹没台地—浅海盆地 3个演化阶段 ,其盆地呈北西浅、南东深的沉积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6.
大巴山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巴山地区跨秦岭、扬子两个一级构造单元,基于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统计计算了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参数,分析研究了元素分布特征、元素相关性及异常元素组合特征,认为研究区Pb、Zn、Ba、Cu、Mn找矿潜力较大,推断研究区所在的秦岭构造单元成矿类型主要为与震旦系—下寒武统黑色岩系有关的低温热液锌铜矿和沉积型钡矿;研究区所在的扬子构造单元成矿类型主要为与寒武系碳酸盐地层有关的低温热液铅锌矿和与震旦系碳酸盐岩有关的沉积型锰矿;在此基础上,划分出杨家坪—葛洞钡锌成矿远景区、镇坪钡锌成矿远景区、黄安坝—迷魂阵锌铜成矿远景区、百羊坪铅锌成矿远景区和修齐镇—石坊乡锰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7.
颜照坤  李勇  韩冰 《江苏地质》2011,35(4):358-365
基于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大量的钻孔资料和地震资料,通过对孔店组地层厚度的初步复原,识别出了孔店期4个阶段盆地内的凸起与凹陷等构造单元的空间展布特征,恢复了各个阶段陆相断陷盆地的古构造单元,并初步获得了孔店期盆地的演化过程:盆地南北部的古构造单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整体上盆地北部构造单元更为多样、演化过程更为复杂,由单断式盆地向双断式、两凹夹一凸型盆地演化;盆地南部则较为简单,盆地由坳陷型向单断式、再向双断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扬子地台北缘锰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扬子地台北缘与秦岭褶皱系的南缘,自东向西分布着3个三级构造单元.扬子地台北缘多个拉张盆地及陆内同生盆地,对锰矿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形成了巴山锰矿带、南秦岭锰矿带和摩天岭锰矿带.各锰矿带在锰矿成矿地质条件等方面既具有相同之处,又具有各自的特点.文章通过对各成矿带锰矿成矿地质特征和典型矿床调查与分析研究,对锰矿成矿规律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并对该区今后锰矿找矿方向提出了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方震旦纪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与地层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板块理论为指导,重点探讨地层分区与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沉积相展布的关系,提出以构造为主导,构造-地层-沉积相三位一体的地层分区原则和方法。中国南方震旦纪基底构造格架是两隆一坳,即扬子板块、华夏板块及其间的华南残留盆地,晋宁运动使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拼接在一起,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震旦纪沉积作用与相带展布与上述古构造格局是一致的。根据上述区划原则和古构造、沉积相的研究结论,将中国南方震旦系划分为2个Ⅰ级地层区,6个Ⅱ级地层分区和12个Ⅲ级地层小区。  相似文献   

10.
依据合肥盆地的高精度重力、航磁和大地电磁测深等地球物理资料处理,通过地层密度、磁性和电性等物性特征的分析,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初步确定了盆地的断裂展布及中、新生代地层发育特征,认为合肥盆地构造平面展布大体上可看作"周坳围中隆"的构造格局,将盆地划分为四个一级构造单元,进一步划分为十个二级构造单元,为丰富盆地构造分析提供了综合地球物理信息。根据各构造单元的地球物理特征和石油地质条件,指出六安低凸起和蜀山断裂带为盆地内有利的油气富集带。其中防虎山构造、小庙构造、木厂埠构造和小庙断块等为油气运移的指向,该带成为盆地有利勘探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安徽庐枞矿集区大地电磁探测与电性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庐枞矿集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赋有大型铁矿床、铜矿床及一系列中小型铅锌、铜、铜金矿床。为理解矿集区成岩成矿与深部结构的关系,通过5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获得了庐枞矿集区及其邻区10km以浅的地电结构。地下电性分布清晰地反映了区域断裂位置、庐枞火山岩盆地的双层结构,指示了遭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庐枞火山岩盆地外围基底出露区和大别造山带及其前陆地堑式凹陷盆地结构特征,划分了形成于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地质构造单元,识别了火山盖层厚度和控制庐枞火山岩盆地范围的边界断裂。电性异常部位显示,与沙溪斑岩型铜矿具有成因联系的闪长岩体表现出亲造山带,可能为独立于火山岩盆地的具有不同演化路径的岩浆系统。通过3条北西—南东走向和2条北东—南西走向的剖面特征对比发现从浅至深北东-南西向构造在研究区内均占主导地位。根据一系列受断裂控制的北东-南西走向不同构造单元特征可以推演,在晚侏罗世挤压背景向早白垩纪伸展机制转变时,燕山期构造继承了印支期造山运动的前陆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12.
云南哀牢山地区构造岩石地层单元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依据新获得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和构造岩石地层单元,重新认识了云南哀牢山造山带形成与演化历史。认为:在哀牢山地区元古界深变质岩系属基底构造层;前造山期岩石组合及构造演化为扬子地块西缘被动大陆边缘志留纪深水相碎屑岩→陆缘泥盆纪被动裂谷盆地中火山-沉积岩→石炭纪哀牢山有限洋盆及蛇绿岩石组合→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哀牢山洋-陆碰撞成陆及弧火山岩-陆相碎屑岩组合。燕山期主造山期及岩石组合为晚三叠世-侏罗纪前陆盆地磨拉石建造-同造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燕山期脆韧性剪切带及构造岩。喜马拉雅山期陆内造山成原的岩石组合为第三-第四纪陆内山间盆地中磨拉石建造-红河韧性剪切带及构造岩-富碱侵入岩和煌斑岩。  相似文献   

13.
楚雄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与沉积演化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对楚雄前陆盆地西部及相邻构造格架进行了分析 ,认为原形盆地的西南部及相邻造山带受到了新生代红河断裂的强烈改造 ,而盆地西北部的盆 -山体系保留了盆地演化时期的基本格架。利用当代前陆盆地演化模式理论 ,对原形盆地的沉积特征及其与西部推覆构造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 ,认为扬子西部被动陆缘向楚雄前陆盆地转化的时期发生在晚三叠世卡尼早期 ,前陆盆地经历了 3个发展阶段 :卡尼期深水复理石沉积、诺利期浅水复理石沉积和瑞替期磨拉石沉积 ,并提出了相应的沉积 -构造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大地电磁测深(MTS)用于研究地壳上地幔的初步成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立 《物探与化探》1997,21(6):460-467
地质矿产部物化探研究所自1980年先后完成了青藏、川滇、华南、甘肃、新疆、内蒙、山西、松辽、长江中下游、秦岭等地区的深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约6800km。得出了剖面通过地区地壳、上地幔的电性结构,研究了各电性单元与地质构造单元的关系,对发现的地壳、上地幔内低阻层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根据已掌握的深大地电磁数据编制了中国大陆电性图件,得出中国大陆岩石圈的平均厚度为100~120km,东部地区薄,西部地区厚的结论。利用高温高压岩石电阻率测定结果,粗略地给出了剖面通过地区岩石圈内主要的物质组成。  相似文献   

15.
金沙江造山带的大地构造环境及演化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金沙江造山带一直被当作古板块缝合带,但其物质组成和结构并不反映当时典型的洋盆环境,主要证据有:(1)沉积地层表明,金沙江海盆在规模和水体深度两方面都是有限的;(2)所产的火山岩与标准洋中脊不同,其岩石化学特点与弧后盆地相吻合;(3)澜沧江洋盆与金沙江海盆隔着昌都长条形地块相向俯冲,而且金沙江海盆的俯冲始于澜沧江洋的闭合。据此提出金沙江造山带的弧后盆地演化模式,认为自西而东的澜沧江带、昌都地块、金沙江带、扬子板块分别代表洋盆和海沟、岛弧、弧后盆地、大陆板块等构造单元,构成一个完整的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16.
十万山盆地位于广西西南部,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南板块的西北缘,是在华南板块与杨子板块拼接的加里东运动之后,早古生代华南洋再一次打开形成被动大陆边缘。晚二叠世末,该地区变成孤后盆地,进一步转化成前陆盆地。在盆山转换过程中,经历了三次沉积-构造盆山转换过程:泥盆纪-二早叠世分地新生与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谷;晚二叠世与中三叠世间盆地构造性质转换与前陆盆地;晚三叠世至侏罗纪的晚期前陆磨拉石沉积。在碎屑岩陆架沉积阶段,生成碎屑岩烃源岩层。在碳酸盐台地沉阶段,发育硝屑灰岩、藻灰岩、礁灰岩和暴露作用生成的白云岩储集岩。因而其早期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构了古生新储组合。前陆盆地早期在前渊盆地内沉积了一套碎屑岩烃源岩。它与早期的储集层构成了新生古储组合。同时也对下伏地层起到了封闭作用。沉积地层逐层向克拉通斜坡上超覆,发育地层圈闭。前渊阶段中期快速沉积的巨厚的复理石沉积和晚期快速沉积形成的磨拉石沉积有利于早期沉积的迅速埋藏、成熟和保存。  相似文献   

17.
扬子克拉通北西缘碧口群的解体与地层划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匡耀求  张本仁  欧阳建平 《地球科学》1999,24(3):251-255,286
碧口群组成十分复杂,论述了对其解体的必要性;解体出了包括鱼洞子花岗绿岩地体周缘的稳定陆缘沉积建造,扬子地台北西缘古元古代间裂谷型火山-沉积建造,中元古代洋壳残生及深海沉积物和新元古代的火山弧前盆地堆积,新元古代的残留地中海式堆积以造山后的山间盆地堆积等众多不同性质的构造地层单元;并对其形成过程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8.
南黄海为一叠置于下扬子地块变质基底之上的中、古生代海相与中、新生代陆相多旋回叠合盆地,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及多期次构造改造。有关南黄海多期次盆地地层格架及分布特征、构造变形及动力机制、盆地性质及成因机制等问题,仍存在诸多争论。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近几年最新获得的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对南黄海有关地层与构造相关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地球物理及综合研究表明:南黄海北部燕山晚期以来陆相断陷盆地之下并不存在印支-早燕山期的前陆盆地;朝鲜半岛西缘断裂带是存在的,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汇聚碰撞过程中存在壳内多层次的互相楔入构造;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广泛分布,往东抬升剥蚀,可能主要残留下古生界,中部隆起残留有完整的下三叠统-震旦系。  相似文献   

19.
苏北盆地构造演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北盆地位于苏鲁造山带南侧、下扬子地台的东北部,盆地所处的特殊构造位置使其演化历史颇为复杂。总结了近年来苏北盆地构造演化研究方面的进展,如盆地基底、深部构造、形成机制、盆地与下扬子区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等研究的进展。对近年来获得的新认识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出了今后苏北盆地构造演化研究中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盆地基底构造与浅部构造之间的关系、苏鲁造山带与盆地构造演化的联系、郯庐断裂对盆地形成的影响、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等。  相似文献   

20.
苏北盆地构造演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苏北盆地位于苏鲁造山带南侧、下扬子地台的东北部,盆地所处的特殊构造位置使其演化历史颇为复杂.总结了近年来苏北盆地构造演化研究方面的进展,如盆地基底、深部构造、形成机制、盆地与下扬子区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等研究的进展.对近年来获得的新认识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出了今后苏北盆地构造演化研究中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盆地基底构造与浅部构造之间的关系、苏鲁造山带与盆地构造演化的联系、郯庐断裂对盆地形成的影响、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