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苏联境内曾不止一次发生过极强烈的地震。只要举出这些有灾害性的地震,如高加索1899年的阿哈尔卡拉基地震和1902年的舍马兴地震,土库曼1895年的克拉斯诺沃德斯克地震和1948年的阿什哈巴德地震,中亚细亚1887年和1911年的凡尔宁地震,以及1862年的贝加尔地震,就足以说明了。这些地震在广大的地区上引起了居民点的破坏,同时也造成了人口的伤亡。  相似文献   

2.
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是继1973年炉霍7.9级地震在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的又一次强烈地震。其震前地震活动与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盐源、宁蒗地震、1975年永善地震有所不同,没有观察到震源区周围在震前几年内地震活动增加。因而对这样的地震怎样利用地震活动作可能的予  相似文献   

3.
石鉴邦 《内陆地震》1990,4(4):289-291
1990年9月是新疆地震专业队伍成立二十周年。二十年来,新疆广大地震工作者在地震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积极工作,认真积累经验,努力探索未知,不断开创地震工作新局面,为发展地震科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一、地震工作的进展与成绩 1970年9月,由原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地质地理研究所、西北地震地质大队抽调的人员,兰州地震研究所在新疆工作的部分人员联合组成新疆地震队。1971年5月改称国家地震局新疆地震大队,1975年3月易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办公室,1978年10月发展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地震专业队伍由组建时的100余人发展为500多人。群众测报队伍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新疆地震队伍已成为一支颇具规模,有一定地震科技力量和相应的物资设备条件,能单独承担新疆各项地震研究,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任务,专群结合的综合地震工  相似文献   

4.
据四川地震台网目录统计,1982年四川境内共发生M≥3.0级地震50次(见1982年四川M≥3.0级地震目录)。其中3.0~3.9级地震46次,4.0~4.9级地震3次,6级地震1次。 1982年6月16日,虽然发生了甘孜6.0级地震,但地震活动在全省范围内无明显增强的现象,在M≥3.0级地震的次数上,反比1981年减少了50%(1981年M≥3.0级地震为100  相似文献   

5.
1 2002年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地震活动概况据河北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测定,2002年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共发生地震1100次,ML1.0级以下地震275次,ML1.0~1.9级地震633次,ML2.0~2.9级地震169次,ML3.0~3.9级地震19次,ML4.0~4.9级地震3次,ML5.0~5.9级地震1次(图1)。图1 2002年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地震活动分布图最大地震为2002年4月22日邢台地区隆尧的ML5.0级地震。2002年5月9日发生在唐山的ML4.7级地震和2002年8月3日发生在怀来的ML4.4级地震,都是非常显著的地震,2002年地震活动水平明显高于2001年。2002年12月25日邢台宁晋发生了…  相似文献   

6.
正结合典型震例,探寻地壳形变与地震的关系一直受到地震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其中,水准资料由于历史悠久,垂向精度高,在我国从1966年邢台地震始,就较早应用于地形变与地震的研究工作。之后的几十年间,地震工作者又先后利用水准资料对1976年唐山地震、1986年门源地震、1996年丽江地震、2003年民乐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2013年芦山地震等开展了地形变研究工作,并取得一些普遍性的共识:如地壳形变与地质构造有密切联系、震源区附近,  相似文献   

7.
对东南沿海1067年和1574年两次地震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目录给出的 1067年广东潮汕地震的参数不能合理解释历史记载中该地震的震害分布。文中将这次地震与 1918年南澳大地震在相同地点的震害记载进行了对比,发现几乎相同,进而论证了这两次地震属发生在同一震源的特征地震事件的可能性,认为 1067年地震的震中很可能位于南澎列岛西侧,其震级可达 71 /4。鉴于目前对 1574年福建东北沿海 53 /4级地震事件有不同的认识,文中重新分析了该地震的破坏区与有感区的分布,并与 1906年厦门海外地震进行了比较。结果认为, 1574年地震的震中更有可能位于福州—莆田以东的海域,且震级可能达到 61 /4。文中还认为:史料中有关 1574年浙江庆元地震的记述所指的可能不是发生在当地的破坏性地震,而更可能就是同年发生在福州—莆田以东海域的那次地震。1067年和 1574年地震可能都发生在NE向的滨海断裂带上  相似文献   

8.
1979年,全国地震活动已转入相对平静阶段,但8月25日在内蒙古河套地区五原县发生了Ms6.0级地震,距今整十年了。五原6.0级地震,是在1934年6(1/4)级地震的位置上近乎原地重复,是内蒙古地区地震队成立后,继1976年和林格尔6.3级地震之后,又一次十分重要的地震。这次地震虽然没有作出短临预报,但当时是在当地政府和人民已有所准备、地震部门正密切监视的情  相似文献   

9.
2004年华北及河北省地震活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2004年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地震活动概况据河北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测定,2004年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共发生地震1053次,ML1.0级以下地震153次,ML1.0~1.9级地震752次,ML2.0~2.9级地震131次,ML3.0~3.9级地震13次,ML4.0~4.9级地震3次,没有5级地震(见图1)。最大地震为2004年1月20日河北滦县昌黎交界(39°43!@N118°46!@E)的ML4.7级地震。2004年1月20日发生在河北滦县昌黎交界的ML4.7级地震和2004年3月13日发生在图1 2004年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地震震中分布图唐山的ML4.1级地震,都是非常显著的地震,2004年河北省及津京地区的地震活动仍然比…  相似文献   

10.
廖林  姚琪  刘杰  张微 《中国地震》2015,31(4):638-646
2014年11月22日康定M_S6.3、M_S5.8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南段的色拉哈段和折多塘段上。主、余震的时空分布,地震蠕变释放曲线以及震后30天地震日频度均显示,2014年康定地震的地震破裂传播和地震能量释放存在鲜明的时空分段性。对比鲜水河断裂带上1960年以来中强地震的构造位置、地震蠕变曲线、围岩特征等可知,鲜水河断裂带上大部分中强地震序列类型均为主余型或是孤立型,只有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南端贡嘎山岩体(折多山花岗岩)周边的1972年康定地震(塔公地震)和2014年康定地震为震群型地震。鲜水河断裂带上震群型地震很可能与强硬的新生代贡嘎山岩体有关。由于岩体的阻挡,震级较小的地震能量较小,不足以使地震破裂在岩体内部传播,导致地震能量转而在岩体周围的相对较软弱的岩层内储存、爆发,从而产生震群型地震序列特征。  相似文献   

11.
首先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区域构造背景与断裂活动情况;然后分析了此次MS7.3地震震中位置以及周边历史地震震源机制特征,认为2014年2月12日于田MS7.3地震发生在阿什库勒断裂东支上,2014年MS7.3地震和2008年MS7.3地震是阿尔金断裂带南端尾部向西南方向延伸,由左旋走滑为主逐渐转变为拉张作用过程中,在阿什库勒断裂带不同位置发生的2次地震,2次地震存在着相同的力源关系,2008年MS7.3地震对2014年MS7.3地震的发生有促进作用;最后利用分层地壳模型计算了2008年MS7.3地震对2014年MS7.3地震的库仑应力作用,结果同样显示2008年MS7.3地震促进了2014年MS7.3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引言自1988年11月唐古拉山7级地震及澜沧—耿马7.6与7.2级地震以后,1990年4月26日青海共和发生了7级地震,至今中国大陆已有两年半的时间未发生7级地震了。而同一时期,中国西部周缘地区7级强震却很活跃。1988年8月在印缅交界发生了7.2级地震,印度、尼泊尔交界发生了7.1级地震,1990年6月在独联体境内发生了斋桑湖7.1级地震,1991年在缅甸、印度、蒙古分别发生7.6、7.0与7.0级地震,1992年8月吉尔吉  相似文献   

13.
程佳  刘杰  盛书中  姚琪  刘代芹 《中国地震》2014,30(2):143-150
首先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区域构造背景与断裂活动情况;然后分析了此次MS7.3地震震中位置以及周边历史地震震源机制特征,认为2014年2月12日于田MS7.3地震发生在阿什库勒断裂东支上,2014年MS7.3地震和2008年MS7.3地震是阿尔金断裂带南端尾部向西南方向延伸,由左旋走滑为主逐渐转变为拉张作用为主的过程中,在阿什库勒断裂带不同位置发生的2次地震,它们存在着相同的力源作用,2008年MS7.3地震对2014年MS7.3地震的发生有促进作用;最后利用分层地壳模型计算了2008年MS7.3地震对2014年MS7.3地震的库仑应力作用,结果同样显示2008年MS7.3地震促进了2014年MS7.3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古地震是专指发生在人们运用地震仪器测定地震的时、空、强三要素之前的破坏性地震。公元132年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侯风地动仪,虽然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但按其性能还只是一种验震器,因此,古地震的时限可确定在1890年,即凡发生在公元1890年以前的地震均可称古地震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经历了连续九年的地震平静期之后,从1985年开始,地震又重新活跃起来。特别是去年11月份,一月之中就在我国大陆发生了7级以上地震三次,6—6.9级地震四次(含澜沧、耿马地震强余震),5—5.9级地震十四次(含澜沧、耿马地震强余震)。这是自1976年以来未曾有过的地震集中活动的异常现象。这进一步证实了1986年、1987年和1988年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关于我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的判断。刚刚结束的1989年度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又进  相似文献   

16.
2004年阳江5.2级地震前地震视应变场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锦 《华南地震》2009,29(3):104-110
利用阳江周边地区的地震资料研究了1999年至2004年该区地震视应变的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震视应变的时空变化与阳江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2001年在阳江5.2级地震前出现视应变异常区,并且地震视应变总体上逐年增加,逐渐靠近震中,地震就发生在地震视应变异常区附近。  相似文献   

17.
1979年节礼日早晨4点钟,在苏格兰南部和英格兰北部突然发生了一次地震,这是大多数英国人没有预料到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这次地震突然发生在几乎两个世纪以来地震活动相对平静的地区。这次节礼日地震为里氏5级,发生在卡莱尔北部10公里的地方,震源深度8公里,是1979年夏天开始的地震序列中最大的一次。在英国发生地震,比人们一般了解的更经常。在过去一千年中报道了四十多次十分剧烈的地震,诸如1884年科尔切斯特地震、1580年  相似文献   

18.
1.我国地震活动概况 1987年是我国地震活动进入新的活跃时段的第三年,处于向强震高潮活动过渡的阶段。在前两年地震活动增强的背景下,1987年地震活动有所减弱,从其地震时、空、强分布来看,1987年震情有如下的主要特点: (1)地震活动水平相对前两年有明显减弱。1985年新疆乌恰发生一次7.4级地震,1986  相似文献   

19.
历史地震核查就是核查地震的宏观震中,而宏观震中应是地震能量的辐射中心。由于过去在认识上的误区,在历史地震的确定中,往往把破坏最大的地区定为震中,这样就有可能把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定为震中。1558年,在广东省的西部与广西省交界处发生了一次中强地震,在1995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强震目录”中,将其震中定位于封川。本文通过查阅有关的县志和府志,阐述了地震发生时的人文环境,包括行政建制、政治局势、经济与文化、地质条件以及各地间的关系等,同时还结合地震破坏的地基条件和单边地震记载点的分析,认为以上所确定的地震震中,仅是地震所诱发的地质灾害,而不是地震的辐射中心——释放能量最大的地区。同时,通过1558年地震记载点与1584年肇庆2个地震记载点的比较,说明了这些地震的震中相近。最后,根据地震影响范围(地震记载点)确定了1558年地震的参数。  相似文献   

20.
1985年第三季度发生的墨西哥地震和中国乌恰地震,显示了全球地震活动的进一步增强。1985年的地震活动正处在回升和“爬坡”阶段,但 A(b)指数可能尚未达到峰值。1985年全球地震活动的中心地带是美洲的西海岸。地震的迁移现象只是表观的,其实质是同一地震带上不同地点在短时间内先后发生地震。亚欧带上的地震活动正在逐渐加强。乌恰地震发生在兴都库什地震之后仅仅25天。笔者估计西南太平洋岛弧地区在1986年内将有较强的地震活动。深、浅震的频数比在1984年为1.59,1985年前九个月为1.11,可见深震减少和浅震增加的趋势已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