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山东省10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开展以来,先后在鲁西莱芜和齐河-禹城深覆盖区取得了高品位矽卡岩型铁矿重大找矿突破。莱芜地区矿山岩体周边覆盖区发育有明显的航磁异常,通过对牛泉覆盖区磁异常和地质特征综合研究,认为该区具备良好的矽卡岩型铁矿成矿地质条件。并通过异常查证和系统的钻探施工,在牛泉覆盖区探明了一处中型矽卡岩型铁矿床。本文在总结勘查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矿床主要成矿条件,探讨了找矿标志,对成矿有利部位进行了简单预测,以期为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研究区为鲁西地区重要的成矿带——东平—汶上铁矿带,该铁矿带内已探明彭集、张家毛坦、化肥厂等多个大中型铁矿床,说明该成矿带具备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及良好的找矿潜力。通过剖析近年来区内典型矿床的最新勘查成果,从矿床控矿地层、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矿化阶段、矿体特征及物探异常等8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开展了铁矿成矿规律研究;根据东平—汶上铁矿带的成矿时代、赋矿层位、含铁建造及岩石组合,结合成矿规律的分析,初步建立了"东汶式"铁矿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3.
金文君 《华北国土资源》2012,(4):112-115,117
本文主要对大南沟铁矿区地质特征进行了介绍,对铁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品位变化、控矿因素等一系列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了矿床成因,为该地区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繁峙县莜梁山铁矿位于繁峙县东南部,本文通过对矿体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等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该区铁矿体主要赋存于上太古界五台群石咀亚群柏枝岩组地层中;含矿岩石主要为磁铁石英岩,矿床成因属于火山沉积变质的"鞍山式铁矿"。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代县北小沟铁矿位于代县县城北西,通过对矿体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等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该区铁矿体主要赋存于上太古界五台群石咀亚群金刚库组地层中;含矿岩石主要为含铁蚀变岩,矿床成因属于沉积变质的“鞍山式铁矿”。  相似文献   

6.
格尔木市扎日玛日那西铁矿属小型铁多金属矿床,矿区内目前已探测出13条铁矿体和4条锌矿体。通过对矿区内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特征、磁异常特征、控矿因素等进行研究分析,认为该矿床为矽卡岩型矿床,NW向断裂和接触带是重要的导矿、控矿因素,铁矾帽、磁异常、矽卡岩、颜色为重要的找矿标志,该矿床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江口式铁矿矿床特征及沉积岩相古地理特点,铁、锰、磷等矿产的沉积成矿序列,认为该类铁矿属条带状铁硅质建造,与前寒武纪苏必利尔湖型铁矿有一定相似性。矿床分布范围广,资源潜力大,建议加强勘查开发。  相似文献   

8.
淄博—莱芜地区富铁矿是典型的与中基性侵入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铁矿,矿石品位高、储量大、是国内重要的富铁矿基地之一。该文通过系统收集淄博—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资料,对区内典型矿床的成矿控制因素、矿床形成时代、物探异常特征、找矿标志等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了区内矽卡岩型铁矿成矿模式,建立了矽卡岩型铁矿勘查模型,其对区内开展铁矿勘查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单县铁矿是近年来在鲁西南地区查明的典型铁矿床之一;该铁矿位于巨厚覆盖层下,其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矿床特征和矿体特征等方面均已查明,但成矿时代一直没有精确的定年数据支持。该次研究工作对单县含铁建造中的黑云变粒岩进行锆石SHRIMP U-Pb测年,测年结果显示该含铁建造形成于(2 503±6)Ma、(2 512±6)Ma,属新太古代晚期。通过与鲁西地区相关铁矿地质特征对比研究认为,单县铁矿与苍峄铁矿带、东平-汶上铁矿带的含矿建造相同,其赋矿地层为新太古代泰山岩群山草峪组,均属"苍峄式"沉积变质型铁矿。由于该山草峪组含矿建造在鲁西隆起区内广泛分布,通过对区内地质特征和物探异常的对比进行选区研究,利用单县地区铁矿的勘查经验并选取有效的勘查技术手段,有望在周邻地区的巨厚覆盖层下发现新的铁矿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刁泉银铜矿床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区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矿床成因系与次火山岩有关的中低温热液银铜多金属矿床,研究其地质特征和成矿机理,对同类型矿床勘查有直接或间接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鲁西地区是我国矽卡岩型铁矿的重要产出地之一,在早古生代碳酸盐岩与早白垩世侵入岩接触带常分布有矽卡岩型铁矿。该类型铁矿主要集中分布于淄博、莱芜、济南和齐河-禹城地区,总体表现为"地层、岩体和构造"联合控矿的特征。本文通过对淄博、莱芜、济南和齐河-禹城4个矽卡岩型铁矿富集区的地质背景、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要素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分析其地层、岩浆岩、构造、围岩蚀变与地球物理特征,提出了研究区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2.
鲁西地区是稀土矿的重要产地,鲁西稀土矿成因类型为与碱性岩-碳酸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型,从南往北依次分布有微山郗山稀土矿、薛城关帝庙稀土矿、兰陵龙宝山稀土矿、莱芜胡家庄稀土矿和淄博八陡稀土矿。该文选取微山郗山稀土矿和莱芜胡家庄稀土矿作为鲁西地区稀土矿典型矿床,论述了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物特征,从矿床的成矿时代和物质来源入手,总结了成矿要素,建立了成矿模式,进行成因探讨,为鲁西地区稀土的找矿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小闫庄铁矿位于鲁西苍峄铁矿带中部,属"鞍山式"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矿体隐伏于地下90~403m,赋存于新太古代泰山岩群山草峪组地层中。矿床由2个矿体组成,矿体呈鞍状、似层状近平行产出,矿体的展布受石闫背斜控制,走向NW,倾向S或N,倾角33°~52°。含矿岩石为磁铁角闪石英岩及磁铁石英角闪岩,黑云变粒岩与黑云角闪片岩为矿体顶底板围岩,矿石工业类型为需选弱磁性贫铁矿石。在阐述小闫庄铁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总结出铁矿找矿标志,建立了预测找矿模型,探讨了矿床成因,为区域内寻找同类型铁矿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会宝岭铁矿为隐伏矿床,发育2条主矿带,矿带总体走向280°~290°,平行展布,相向而倾,表现为不对称向斜构造特征。两条矿带包含南北两翼5个矿体,其南翼矿带沿走向自西向东具有逐渐变宽的趋势,而北翼矿带自西向东则有收缩变窄的趋势。矿床赋存于泰山岩群山草峪组中,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上覆盖层为青白口纪至早寒武纪沉积地层。矿带顶底板围岩为黑云变粒岩或黑云角闪片岩。本文在全面总结分析会宝岭铁矿床以往成果资料和找矿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成矿规律,研究了矿区内构造对铁矿的控制规律,探讨了铁矿床成因,确定了区内主要找矿标志,建立了勘查模型,指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5.
胶东阎家疃金矿地处胶东牟乳成矿带北段,矿体受金牛山主断裂西侧的次级断裂控制,赋存于玉林店单元岩体中。通过对矿区内矿化蚀变带和矿体特征、矿石质量等方面的总结和研究,认为区内矿石类型以含金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蚀变岩为主,局部夹少量黄铁矿化石英脉,并划分出成矿阶段。类比邻区金矿蚀变岩形成时代,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认为该区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中低温热液蚀变型金矿床。该矿床的研究,对牟乳成矿带内蚀变岩型金矿床的找矿工作提供了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研究区位于鲁西地区重要的东平—汶上铁矿带西侧,为低缓磁异常区。通过高磁测量、井中三分量磁测、钻探验证等手段,在梁山李官屯附近低缓磁异常区发现铁矿一处,矿床类型为条带状铁建造(BIF)型铁矿。该区下伏地层主要为新太古代泰山岩群山草峪组,岩性为黑云变粒岩,局部夹磁铁石英岩、磁铁角闪石英岩,矿石的主要组成矿物为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研究区山草峪组大面积分布,根据成矿时代、赋矿层位、含铁建造及岩石组合,结合成矿规律研究分析,梁山地区的大面积条带状分布的低缓磁异常区是寻找隐伏铁矿体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苍峄地区铁矿资源丰富,是典型的"鞍山式"铁矿成矿区。先后发现和评价了多处大中型铁矿床。该文在介绍苍峄铁矿带成矿地质特征基础上,将其分为5个含矿带,矿体赋存于泰山岩群山草峪组中上部,严格受山草峪组地层控制,展布形态受太白向斜和石闫背斜两褶皱构造的控制,断层构造破坏了赋矿构造及矿体的连续性,间接控制了铁矿体的赋存和分布。原岩建造为基性火山岩-中酸性火山岩-粉砂岩-硅铁质建造,属火山活动间歇期成矿。分析认为成矿物质来源与海底火山活动密切相关,遭受后期变质作用后成矿物质富集,为沉积变质铁矿床产于以黑云变粒岩为主并夹有角闪质岩石等岩层的铁矿,铁矿沉积后,受后期强烈构造-热液改造叠加,矿体形态以似层状、透镜状为主。向斜构造是矿体富集保存的最佳构造模式,接近向斜核部矿体厚度增大,品位也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东平-汶上铁矿成矿带是鲁西重要的成矿带,区内已发现李官集、彭集等多个大中型铁矿床,探明了铁矿石资源量超过12亿t。通过收集东平-汶上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区域重磁、矿产勘查、科研成果等资料,分析了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区域航磁异常特征、重力异常特征与铁矿床的对应耦合关系,提出了矿床的3个控矿因素:即控矿地层(泰山岩群雁翎关组、山草峪组,地层控矿专属性)、控矿构造(同斜复式背斜构造)、控矿岩浆岩(改造和破坏了铁矿带的完整性),通过对成矿区带样品采集测试,分别从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原岩恢复、变质岩构造背景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对比,探讨了该区铁矿床为海相岛弧火山——沉积变质成因。  相似文献   

19.
鲁西苍峄铁矿带是山东省典型的"鞍山式"铁矿带之一,区内先后发现和评价了多个大中型铁矿床,但对成矿带控矿因素缺乏系统的研究。该文通过对重点矿床的剖析,阐述了区内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对铁矿层的控制规律,研究表明:区内构造形式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复式向斜和复式背斜,具有相间出现、平行产出的特征,对区内铁矿层的展布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