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栓科 《极地研究》1995,7(4):10-19
拉斯曼丘陵在渐新世已被冰盖覆没,晚渐新世冰盖厚度最大,自中新世开始,冰盖逐渐减薄后退,但该丘陵仍为冰盖占据。更新世冰川作用规模不及第三纪。18kaB.P.该丘陵区覆冰厚度超过170m,冰盖前缘仅增厚30m左右。冰盖后退出露基岩约在10.0kaB.P.前后,自9.41~6.5kaB.P.,冰川以2~3m/a的速率后退,岛屿区全部出露;自6.5~5.0kaB.P.,冰川后退速率减为1.0~1.5m/a,丘陵区裸露50%以上;约自5.0kaB.P.开始,丘陵区几乎全部出露,冰川冰盖范围与今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2.
南极15ka以来海洋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东南极普里兹湾陆坡区NP95-1及西南极长城湾NG93-1两柱样系统的环境磁学研究,获得了南极地区15.0~5.5kaB.P.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序列。结果表明,磁学参数较好地记录了古气候变化及沉积环境变化的信息。NP95-1柱样较好地记录了Heinrich1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以及波令-阿罗德暖期,其中Heinrich1事件发生于14.3kaB.P.,新仙女木冷期为11.7~10.3kaB.P.,10.3kaB.P.以后,南极地区进入全新世。在全新世,两柱样记录了在10.0kaB.P.及6.0kaB.P.前后两个暖期,其间夹有小幅气温下调的时段;6.0kaB.P.后,两柱样均有气候颤动变冷的记录。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东段北麓近10ka来的气候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邬光剑  潘保田 《中国沙漠》1998,18(3):193-200
磁化率、碳酸钙含量和有机碳含量可用作良好的气候指标,主要是反映了降水量的变化。祁连山东段北麓哈溪剖面研究表明,9560aB.P.时本区已进入全新世。大暖期是对温度而言,与气候适宜期是不同的概念,二者在时间上也不一定是同时的。本区的气候适宜期为6.8~3.6kaB.P.,气候最宜期为5.0~3.6kaB.P.,与其它记录有不同之处。在7.8~7.2kaB.P.和1.5~0.8kaB.P.间出现了“冷湿”的气候组合,这与传统的气候组合不同,但后一阶段的“冷湿”是有大量证据的。9.0~8.7kaB.P.间是全新世最干旱的时段,堆积了砂黄土。  相似文献   

4.
贡嘎山区在全新世初期(10000-7500aBP),气候渐暖,冰川后退,泥石流发生频次剧增;中期(7500-4000aBP),出现高温气候,冰川强烈后退,沉积物则以冰水河流相为主;晚期(<4000aBP),气候转冷,出现新冰期。嗣后,气候转暖,但有三次明显的冰进过程;400aBP前,气候再度转冷,出现小冰期。大量的泥石流点是出现在气候转暖、冰川退缩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5.
于世永  朱诚  王富葆  李弘 《地理科学》2000,20(4):331-336
太湖流域埋藏古树、泥炭、贝壳堤和新石器文化遗址,^14C年代频率变化揭示了全新世气候-海面波动与文明兴衰的时间耦合关系。本区降水量的明显增加始于8kaB.P.、7.5 ̄4kaB.P.总的看为高海面和新石器文化发展时期,但其间有相对的海面波动,即:7 ̄6.5kaB.P.为高海面期、6.3 ̄5.6kaB.P.为低海面期、4.5 ̄4kaB.P.为低海面期、3.8 ̄3.5kaB.P.为高海面期。从文化断层  相似文献   

6.
南极普里兹湾NP951柱样元素地层与古环境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森昌  颜文 《极地研究》1997,9(2):33-39
对南极普里兹湾NP951柱样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受冰盖消融、淡水涌入和陆源物质的影响较大;沉积物中SiO2、Al2O3、Fe2O3、CaO、MgO、P、S、Corg等元素组分较好地记录了由古气候变化而引起的物源改变,这些元素组分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与古海洋沉积环境及古气候变迁相一致;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气候大致可分为温暖期、寒冷期、高温期、转冷期和转暖期五个区段;在柱样的145cm(14.4kaB.P.)、85cm(10.3kaB.P.)和25cm(6.3kaB.P.)处出现了古气温的高值点,指示了气候的变化;85cm处元素含量的突变指示了异常事件的发生,该层位正好对应于哥德堡地球磁场漂移,全球气温突然变暖,标志着10.3kaB.P.以后南极地区进入了全新世。  相似文献   

7.
毛乌素沙地全新世地层化学元素特点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系统采集毛乌素沙地东、西部各一个全新世地层剖面样品作全量化学分析。根据景观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推论一万年以来气候的变化过程:10.5—10ka,B.P.、6—50ka,B.P.、3.5ka,B.P.、2.5ka,B.P.和1.5—1ka,B.P.期间分别为化学风化较强,钠、钾淋失较多,而钙、镁、铝、铁、钛相对富集的相对湿润时期;夹于其间的则是化学风化较弱,钠钾相对富集,相对干燥的风化活动时期。  相似文献   

8.
柯林斯冰帽两支冰芯层位记录证实了该冰帽主冰穹顶部(海拔约700m)属暖渗浸带,小冰穹顶部(海拔约250m)属渗浸带。雪、冰的层位分布和密度变化包含了一定的测年信息。主冰穹顶冰芯密度-深度曲线在表层呈现韵律性变化,与层位记录中的融化冻结现象相对应,据此粗略划分年层,断定当地年积累雪层厚度为3-3.5m,折合水当量1650-1925kg/m2a,年平均积累速率约为2.0m/a(冰当量)。主冰穹顶成冰深度为38-39m,此深度以上密度自上而下缓慢增加,但以下由于含水层的出现,密度迅速升高,在5-6m区间达到900kg/m3。小冰穹冰芯除表层外,密度基本在800-900kg/m3之间,冰芯中雪冰互层,存在污化面,40m以下发现很厚的火山灰沉积物。小冰穹平均年积累率约为0.7m/a(冰当量),成冰深度7-8m,成冰年限为10年左右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西北部第四纪环境的新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青松  李炳元 《地理学报》1994,49(4):289-297
提要1987-1992年对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的考察结果再次证明,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强烈隆起始于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总上升幅度达3100-3600m,强烈隆起具有整体性、阶段性和后期加速的特点,目前仍处于强烈隆起阶段,上升速率达4.2mm/a。青藏高原西北部及其北邻地区的自然环境随着高原隆起发生巨大变化,本区没有发现早更新世冰川遗迹,当时高原山地可能尚未达到雪线高度。中更新世冰川是本区三次冰川作用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冰川,具有海洋性冰川特征。晚更新世开始高原气候强烈变冷变干,冰川发育不良,形成大陆性冰川,未能形成统一大冰盖。昆仑山北坡的砂黄土是塔里木盆地南缘风沙堆积的同期异相地质体,其年代不超过158ka。全新世黄土堆积速率增大。在最近20ka,高原内陆湖泊湖面波动下降,湖水咸化,甚至干涸。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平原区全新世河流阶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李有利  杨景春 《地理科学》1997,17(3):248-252
河西走廓的古洋河,黑河,北大河和疏勒不可在平原发育了两级阶地,根据^14C测年数据,低阶地形成于5.57-3.15kaB.P.,高阶地形成于11-8kgB.P.,在8-6kaB.P.之间为河流下切期。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东段全新世与现代水热组合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位于祁连山北麓的扁都口和哈溪记录了该地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采用磁化率、有机碳含量和碳酸钙含量作为降水指标,其记录的水分变化与冰芯及其他记录的对比,显示了地区全新世水热组合变化的特征。传统的大暖期鼎盛阶段并非本研究的气候最宜期。5.2~4.0kaB.P。.本区的环境相当优越,是气候最宜期。4.0kaB.P.存在一次比3.0kaB.P.明显的气候恶化,地层和剖面记录突出。2.0~1.0kaB.P.是低  相似文献   

12.
对东南极普里兹湾海区NP93-2柱样的古地磁研究,结果指示出两个地磁场反极性漂移,其中之一位于60-67.5cm,而67.5-72.5cm处经14C测年为10315±800aB.P.,推算该反极性漂移的年龄为9980-8880aB.P.,可能是哥德堡反极性漂移(Gothenburg,12000aB.P.前后)在该沉积物中的记录;另一反极性漂移位于27.5-32.5cm处,经14C测年为5390±600aB.P.。国际上所见报导的资料中尚无相应年龄的反极性事件可以与之对比。只有国内一些地区发现的反向极性漂移记录与之接近,但这些反极性漂移是否为同一事件的反映,或该反极性漂移本身是否真实存在,目前还难于论定,有待今后进一步工作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3.
晚冰期以来毛乌素沙漠环境特征的湖沼相沉积记录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16  
苏志珠  李小强 《中国沙漠》1999,19(2):104-109
毛乌素沙漠南缘靖边海则滩湖沼相沉积剖面,真实地记录了晚冰期以来东亚季风气候和沙漠演化历史。在地层沉积相划分和测年基础上,据地球化学元素和孢粉等气候指标分析表明,该区古气候变迁序列为:12kaBP前干燥寒冷;12~10kaBP气候转暖湿;10~8.5kaBP以温湿为主,在10~9.5kaBP出现YoungerDryas冷干事件;8.5~3.0kaBP温暖湿润;3.0kaBP后气候趋于半干旱与现代气候较接近。这种气候演化规律是受地球轨道因素影响,通过东亚冬夏季风的强弱变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   总被引:171,自引:4,他引:167  
青藏地区在第三纪青藏地区经过二次隆升与夷平的旋回,在25MaBP ̄17Ma BP高原面隆升达到20000m左右高度,和当时大陆与海洋环境耦合,激发了亚洲季风,替代了先前的行星风系,导致第三纪中期我国环境大变化。此后高原面夷平降低,夏季风减弱,3.4Ma以来高原整体快速隆起,2.5MaBP开始中国北部黄土堆积。0.8MaBP ̄0.5MaBP高原面上升至3000m ̄3500m左右,与地球轨道转型导致的  相似文献   

15.
自1988年11月至1989年3月,对南极长城湾(62°13′S,58°57′W)中5个站位的水温、pH值、海水透明度、水下照度、水中和海冰中叶绿素含量、磷酸盐含量、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等理化要素,每月进行1至2次不定期的常规测定。在整个调查期间,海水温度变化范围在-1.6~2.2°C之间,pH值变化范围在8.0~9.1之间,海水中叶绿素a的变化范围在0.30~1.48mg/m3之间,叶绿素a的最大值出现在11月26日5号站的表层水中,海冰中叶绿素a的含量远远高于海水中的含量,海冰中叶绿素a的变化范围在2.55~56.84mg/m3之间。磷酸盐含量变化范围在1.023~2.187μgP/L,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范围在0.093~0.186μgN/L之间,硝酸盐含量变化范围在13.308~26.584μgN/L之间。本文对以上结果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全新世沉积重矿物组合与古土壤养分分析的结果,认为毛乌素沙地全新世沉积环境有过多次正逆变化:11-10kaB。P.、8500-5000aB,P.、4000-3500aB.P.、2700-2000aB,P.以及1500-1000aB.P.时期气候较为潮湿,土壤、植被发育较好,化学风化作用较强,风沙活动受到限制,为相对低能的沉积环境。介于其间的时期则分别为机械风化作用占优势的高能沉积环境,土壤风蚀严重,气候较为干燥。  相似文献   

17.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晚冰期以来的环境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地层剖面的沉积类型、孢粉、pH值、有机质、CaCO_3和地球化学气候指标C等分析,认为本区晚冰期以来一直处于荒漠环境,气候变化可划出四个阶段:13-10kaB.P.气候寒冷。温凉,干旱,湿度相对后期较大;10-8kaB.P.气候温暖干旱,湿度相对减小;8-3kaB.P.气候炎热干旱,湿度最小;3kaB.P.至今气候温暖干旱,湿度较前增大,气候及环境与今相似。  相似文献   

18.
自1992年4月12日至12月30日对中山站附近内拉峡湾冰下水柱中浮游植物生物量以及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水中叶绿素a含量在0.03-21.40mg/m3之间波动,在覆冰期间,生物量基本上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5-9月份各层次的生物量普遍低于0.5mg/m3,8-9月份低于0.1mg/m3。各层次中以水表含量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成冰后在9月份形成低谷,于12月中旬紧接着冰底水华的消失而形成单一峰值。生物量中微型浮游植物(<20μm)的比重在4-9月份的多数层次占有一半以上,10月份后随着生物量的上升而下降,在水华期水表的比重最低,仅占总量的3.2%。其柱总生物量基本上与冰中生物量处于同一数量级,在冰藻水华期其量值甚至低于冰中生物量。营养盐(μmol/L)的波动范围为PO4-P:0.32-0.79,SiO3-Si:26.47-69.92,NO3-N:1.41-31.75,尽管水华期水表营养盐含量降至观测期间的最低点,但仍能满足冰下浮游植物的生长所需。光辐照度由于在冰水界面的量值仅为冰表入射光的不足5.3%至低于1%,成为水中产量最为可能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9.
浑善达克沙地全新世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变   总被引:44,自引:9,他引:44  
李森  孙武 《中国沙漠》1995,15(4):323-331
浑善达克沙地全新世沉积主要有风成砂-古土壤和河湖相-古土壤-风成砂沉积序列,其中保存了大量粒度,化学元素,孢粉及披毛犀化石等环境变化证据。据此可把全新世气候划分为8个旋迥,经历了升温波动期(10~7.1kaB.P.)、温暖期(7.1~3.2kaB.P.)和温干冷干频繁波动期(3.2kaB.P.至今)三个演变阶段。  相似文献   

20.
陇西盆地最老的风成黄土沉积——兰州烟洞沟剖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俊杰  钟巍 《地理科学》1996,16(4):365-369
沉积于兰州黄河北岸山足面之上的烟洞沟风成黄土,剖面厚约120m,据磁性地层学研究,该剖面包括B/M界线、后贾拉米洛、贾拉米洛、考伯、奥尔都维、吉尔萨等事件,结合沉积速率推算,剖面底界的年代约为1.7MaB.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