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潮汐线应变观测的地表平面应变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由潮汐线应变的组合观测资料获取地表平面应变状态和对潮汐剪切应变进行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了我国部分潮汐应变观测点的理论应变状态和观测应变状态,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为深入研究地震前兆的物理力学机制和观测台网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岩石的应变组构型式与岩石成分、变形环境和应变过程有着密切关系。北瓦沟地区低角闪岩相条作下的长英质岩石,表现脆性、韧性和韧脆性过渡,因而在剪切作用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应变组构型式,即脆性应变组构、韧性应变组构和脆-韧性应变组构。而且随着应变过程的发展,应变组构也表现出一定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集中载荷作用下弹性半无限体内任意一点的位移公式,推导出水平应变、垂直应变和倾斜的表达式。用积分求和的方法,分别计算了在半径为50公里和100公里的园形区域内,气压均匀升高1毫巴,压力园中心0-2000米不同深度处的水平应变、垂直应变、倾斜和体应变,进而得到水平应变、垂直应变、倾斜和体应变的气压周期性变化效应与其相应的最大潮幅值的比值分别为3.0%,24.0%,0和5.9%。据此论证了进行高精度气压辅助观测的必要性,提出了气压效应的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给出了计算面应变和体应变的固体潮理论值和调和分析公式。采用杜德森引潮位展开,推导了面应变和体应变的固体潮大地系数和引角改正数,可供调和分析之用。并且通过维尼迪科夫调和分析计算,对理论值公式、大地系数和引角改正数进行了验证。文中还给出了兰州台实际应变观测值的维氏调和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5.
根据华北地区GPS观测数据计算了华北活动块体的运动速度和应变率,以及块体边界带的活动速率和应变率,研究了华北块体的运动和应变率特征,以及边界断裂带的应力作用特征。形变揭示出华北亚板块从西向东运动方向由东向偏转为南东向,NE NNE向断裂带呈现右旋,NWW EW向断裂带呈现左旋。各个次级块体的主压应变应力轴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边界断裂带现今应变应力状态页不相同,郯庐断裂带北段和山西断陷带以压性为主,具有应变能积累显示,但是应变率相对较小,应变能积累缓慢。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滞弹性体模型来研究去掉了弹性理论固体潮应变之后的附加应变,并引入应变率的概念。采用楚雄台石英伸缩仪记录的应变资料,用均匀、各向同性的滞弹性模型,初步探讨了楚雄地区附加应变率的变化原因,并分析其计算结果,对地震前兆反应及某些现象提出了新的见解,为应变信息资料的分析和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活动地块运动和应变模型辨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推导了块体运动和应变的各种模型,讨论了各种模型的适用条件。利用模拟数据反演计算了块体运动和应变参数。基于模型的无偏性、有效性等概念,对块体的刚性旋转运动模型、旋转应变模型进行了辨识,结果表明:同时考虑块体刚性旋转运动和应变的模型比单独考虑刚性旋转的模型更符合实际,模型的适用范围更广。结合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及华北地区网实际观测所得的GPS速度场,对华北地区块体运动和应变模型进行了辨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当前应变分析中存在和需要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问题是:均匀应变模型的建立。应变参数的估计模型,均匀应变模型的检验以及作者提出的、适用于存在非均匀位移点情形下的应变参数估计模型的修改。  相似文献   

9.
应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乌什台体应变与温度、气压、水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气温是影响乌什体应变年周期变化的主要因素,体应变相位滞后气温约322 d;气压对乌什体应变年频段信息的影响较小,但对体应变日变化影响较大。探讨了气温与气压影响体应变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0.
用几何分析方法简要地分析了Cauchy应变和Green应变的局限性以及Koerbar-Swainger应变定义的准确性,并举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1.
通常的应变分析方法是基于均匀场和小应变情况的。如果个别点存在大位移,破裂了均匀性假设时,如何估计均匀应变参数和特殊位移便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本文将这种大位移视为模型误差归入观测模型中,将非均匀模型归化为均匀模型,按通常方法求解。这就需要引入模型误差的估计和检验理论。本文结合应变分析,导出了应变模型的线性假设法和模型误差显著性检验法,给出考虑模型误差的应变分析法,通过模拟网多种方案试算,得出了最佳适用和一般适用范围,以及无法应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区域地质构造的地壳应变状态,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构建数字化三维地形模型,再添加区域地质岩石属性建立有限元三维地质模型,并施加重力和热荷载,进行有限元与实测应变分析。以九江地震台为例,利用有限元模型及台站实测温度和应变数据,展开区域应变分析。结果表明,有限元建模应变解算结果与实测应变结果较符,均值量级皆为10^(-5),都呈明显的季节性周期变化趋势;模型热应变和定向应变分别能较好地反映温度造成的应变差异和不同方向的应变变化;模型应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应变的变化范围和量级大小,有益于缺乏实测应变条件的区域开展应变分析。  相似文献   

13.
利用福建沿海地区GPS基本网2003—2010年4期观测资料,运用GAMIT/GLOBK软件及块体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得到了各站相对于整个块体的形变速度和块体上的应变图像。结果显示:福建沿海地区具有一致的东南向运动,大小在35 mm/a左右;邵武-河源断裂带附近的剪切应变较大,政和-海丰断裂带与永安-晋江断裂带交汇处剪切应变相对较小,长乐-诏安断裂带从南到北的剪切应变经历了一个南弱北强到南强北弱的变化过程,政和-海丰断裂带和永安-晋江断裂带交汇处最大和最小主应变由压应变转为张应变;福建地区从西北到东南沿海经历了由张到压-由压到张-由张到压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GPS地壳形变监测网应变解算方法与程序设计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分析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大地坐标系内解算应变的方法及其特点,并以Matlab为开发平台,研制出一套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大地坐标系中解算应变的程序GPSstrain。利用GPS监测网测站位移(速率),该程序能够解算剪切应变(γ1、γ2)、面应变、块体旋转、主应变及其方向、最大剪切应变及其方向,同时也可解算出这些应变分量的误差。另外该程序还具有高斯投影解算功能,根据各测站坐标能够自动形成所有的Delaunay三角形,并以图形方式显示。最后以实际算例给出了该解算程序的部分结果,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GPS揭示的贝加尔湖地区现今地壳形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贝加尔湖地区GPS监测网测站坐标,根据边长尽量相等的原则,形成了11个Delaunay三角形,计算了各三角形的形状因子,结果表明有9个三角形的形状因子大于0.1。利用3期GPS观测结果,通过对位移速率和应变分量的分析,初步得到以下基本认识贝加尔湖地区目前整体上处于拉张状态,拉张速度约为4.5±1.2mm/a,拉张方向为NW-SE方向;地壳应变是不均匀的,应变分量存在区域上的差异性。东部和西部主张应变均为NW向,但主压应变方向表现不一致,监测网东西两端的应变大于中部地区,最大应变为5.4×10-8,最小应变为-2.6×10-8。贝加尔湖东南部地壳处于压缩状态,压缩方向为NNW向和NNE向;东西部剪切应变比中部大,东西部剪切应变方向基本一致,表现为近南北向;7个三角形的面应变计算结果显示地壳为膨胀状态,2个三角形显示为压缩状态。大地转动结果表明,东北部表现为顺时针的旋转,而西部地区和中部显示为逆时针的旋转。GPS揭示的应变结果与地质和地震学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以福建漳州台深井观测资料为例,探讨用多分量钻孔应变仪资料推算测区附加应变场方向。依据观测资料的特征,把动态应变场分解为背景应变场和附加应变场。为了研究附加应变场主应变方向的变化特征,采用“钻孔加衬模型”公式,计算了主应变方向矢量,绘制了矢量轨迹图,结果为顺时针旋转的椭圆。在2010年3月4日台湾高雄6.7级地震前,矢量轨迹图有比正常情况更零乱、离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几个主要地震活动区的水平形变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GPS复测资料 ,对川滇、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疆和华北 4个主要地震活动区水平形变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①川滇地区的整体变形为 :最大主应变率 9.7± 0 .8(应变率单位均为10 -8/a) ,最小主应变率 - 10 .7± 1.8,最大剪切应变率 2 0 .3± 1.7,面应变率 - 1.0± 1.9;最大主应变方向 33°。②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整体变形为 :最大主应变率 8.0± 0 .6 ,最小主应变率 - 15 .1± 1.1,最大剪切应变率 2 3.1±1.2 ,面应变率 - 7.1± 1.2 ;最大主应变方向 14 0°。③新疆地区的整体变形为 :最大主应变率 2 .4± 0 .8,最小主应变率 - 9.1± 0 .8,最大剪切应变率 11.5± 1.1,面应变率 - 6 .7± 1.1;最大主应变方向 10 8°。④华北地区的整体变形为 :最大主应变率 2 .7± 0 .3,最小主应变率 - 1.4± 0 .3,最大剪切应变率 4 .2± 0 .4 ,面应变率 1.3± 0 .4 ;最大主应变方向 173°。⑤每个地区内部既包含上述的整体变形 ,又存在明显的差异运动 ,川滇地区最突出 ;青藏高原东北缘和新疆地区最为有序 ,华北地区相对比较零乱。文中还给出了这 4个地区的应变和水平运动图像。  相似文献   

18.
青藏活动地块区运动与变形特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二维有限元模型,以GPS测量的构造运动为约束条件,探讨了青藏活动地块在弹性应变积累过程中的运动与变形状态。模拟结果表明,青藏活动地块区在整体运动过程中,内部变形以大范围的分布为特征,其内部的应变分布和弹性应变能积累速率表明了Ⅱ级活动地块与活动边界带的显著变形差别:活动地块内部的应变和弹性应变能积累速率相对较小且分布较均匀;活动边界带上变形相对集中,应变和弹性应变能积累速率相对较高,并呈非均匀分布。这反映了青藏地块区内所含的各Ⅱ级活动地块的运动变形的整体性特征及彼此间的差异性特征,也揭示了活动地块构造通过边界带变形等方式对大陆强震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地震应变变化的理论量级与最大传递距离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与实际观测资料对比 ,用线弹性理论位错公式算出了各种断层的地震应变变化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归纳了一些特点 ,阐明了理论应变变化量级与其最大传递距离的关系。分析表明 :对于一定震级的地震 ,当断层出露地面、倾角为 4 5°、并且为倾滑运动时 ,一定量级的应变变化传递的距离最长 ;其中一个主应变传递得最远 ,其次为体应变 ,再其次为最大剪应变 ,另一个主应变的最大传递距离最短 ;泊松比和断层的长宽比的变化对应变传递距离的影响极小 ,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天马和谢坊试验场的三角和基线观测资料进行了应变分析,获得了该试验场的主应变值、主应变方向以及剪应变值。分析结果表明,该试验场的地壳形变特征基本上是由通过该场地的断层所制约,反映了该断层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