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广阔的南海上,分布着许多由珊瑚礁构成的岛屿、抄洲、暗抄、暗礁和浅滩等,南海诸岛就是这些岛、礁、沙、滩的总称。根据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公布的。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南海诸岛共包括267个岛、礁、抄、滩等(为了简便,下将统称为“岛礁”)。根据南海诸岛分布的位置,这些岛礁共分为四大群岛,即东抄群岛、西抄群岛、中抄群岛和南抄群岛。南沙群岛是四大群岛中岛礁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一个群岛,其中已命名的岛礁共有185个。  相似文献   

2.
南沙群岛是南海诸岛中分布范围最广,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摊总数最多的一组群岛,是我国最南的领土.我国古代图籍,最早而明确记载南沙群岛的,是《宋会要用稿》,该书记载时,称南沙群岛为“石塘”;其后各朝代图籍,对南沙群岛的称呼,名称虽有不同,但仍有关于南沙群岛零星而简要的记载;其称呼,多根据南沙群岛的自然特征,其记载,多涉及自然状况.近代有不少公开正式出版的南海诸岛著作,如1947年郑资约编著《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商务印书馆),1954年鞠继武编著《祖国的南海诸岛》(新知识出版社),1974年李华编写《中国南…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人工岛的概念、发展和面临的问题及在珊瑚礁上建造人工岛的特点。结合南海诸岛珊瑚礁的实际情况,分析南海诸岛珊瑚礁适宜建造人工岛的地质地貌条件,认为南海诸岛的岛屿、沙洲和干出礁均适合建造人工岛,而受限制的生态环境条件则从珊瑚礁相带方面来分析,并指出人工岛建造工程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人工岛建造导致的水动力改变对珊瑚礁地貌的影响。最后介绍了已建设的和正在建设的人工岛,提出在南海诸岛礁人工岛建设上应注重规划和选址,工程建设应采用"自然仿真"的总体技术思路,力求使人工岛今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南海的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各珊瑚礁区现代沉积底栖有孔虫研究成果,区内礁区底栖有孔虫总体上属于印度一西太平洋热带浅海礁相动物群区系,又由于半封闭的独特的南海海洋地质发展史而催生了大批新属、新种.各礁区条件的差异,底栖有孔虫的组合类型不同,个体大小与壳壁厚薄也不同.南海诸岛礁区的底栖有孔虫组合是南海热带海洋礁区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正2020年8月初,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刘南威教授的新著《中国南海诸岛史地研究论集》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隆重出版。该书的面世,为了解、研究南海及其众多岛屿,捍卫中国南海诸岛及其周边海域主权,提供了许多可靠、强有力的珍贵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刘南威教授对于南海诸岛的研究,功力深厚,堪称业界翘楚。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他便和广东地理学界的几位学者,共同接受商务印书馆的委托,赴西沙群岛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整理南海诸岛的相关资料,供有关部门参考。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他充分发挥工作、生活在南海之滨——广州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管理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民国时期南海诸岛分群并被命名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1934年统称南海诸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南海诸岛先后被日军窃据和法军侵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军侵占,中国政府和人民不断抗争。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际,1946年12月,中国政府依国际约法派出文武官员收复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1947年3月收复东沙群岛,整个南海诸岛主权回归,迄今已70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周边的南越及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恣意派兵霸占中国南海诸岛部分岛礁,分割中国海疆,在其霸占的多个岛礁上建筑机场及港口,扩军备,掠夺中国海洋渔业资源与油气资源。还屡次制造磨擦,甚至挑起局部战争。尤其是本世纪以来域外大国美国和日本相继介入,支持南海周边某些国家挑衅中国主权,形势更趋复杂和严重。但中国坚定保卫南海诸岛主权,收复部分岛礁。1974年1月,中国海军在西沙群岛永乐环礁自卫反击战胜利,收复了永乐环礁。1988年3月,中国海军在南沙群岛赤瓜礁自卫反击战完胜,乘胜收复与进驻了赤瓜礁、华阳礁、永暑礁、南薰礁、东门礁、渚碧礁和美济礁等7个礁。2012年,国务院批准组建地级三沙市,从此对南海诸岛(除东沙群岛)的管治、建设和开发,揭开了新的一页。最近建成了永暑礁、渚碧礁和美济礁3大人工岛军民共用海空基地,鼎足而立,同永兴岛和海南岛的基地呼应,威镇南海。同时加强外交活动,粉碎了菲律宾提出的、由非法的海牙南海仲裁案临时仲裁庭炮制的荒谬"裁决",捍卫了中国在南海诸岛的主权;优化了南海国际环境,一改南海诸岛中国维权的劣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最早发现和开发利用南海及其诸岛,南海之名始见于周朝,距今3 000多年,至秦汉时,已开发南海至印度洋的航运和商贸事业。南海诸岛和南海部分海域属于中国领土和海疆,标示在中国出版的地图中为断续国界线。南海周边国家关系历来大多处于和谐状态,其中秦汉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和明朝郑和船队下西洋为其中显著发展的和谐时段。而自中世纪以来,域外强国侵入南海,使南海区域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严重不和谐状态。其中,15―19世纪,欧美殖民主义者侵占南海周边各国。20世纪上半叶,日本殖民主义者开始侵占中国南海诸岛,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吞占了整个南海区域;20世纪下半叶,法国和美国相继挑起印度支那战争和越南战争。南海周边部分国家霸占中国南海诸岛许多岛礁,并在其上建筑和扩建机场及港口,扩军备,分割其海疆并掠夺其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中国必须开展积极的外交和军事活动,尤其是加强国防建设,在南海诸岛建设海空军基地,才能保护中国南海油气和渔业资源的开发和运输畅通,并尽早收回全部岛礁主权,使南海周边国家愿意“共同开发”,创造和谐的南海。  相似文献   

8.
唐盟 《热带地理》2015,35(5):739-744
以南海海域200 m等深线水深图和南沙群岛海域11幅1﹕250 000海图以及1﹕800 000海图为基础数据,使用ArcGIS 10.1,采用墨卡托投影,CGCS 2000坐标系对海图进行配准并进行矢量化处理,提取图中水深点、岛礁位置信息、礁坪、礁体位置信息。通过对被越南侵占的南沙群岛29座岛礁的空间分析,认为被占岛礁在空间上存在“一纵一横”的空间分布特征,南沙群岛被占岛礁南子岛、景宏岛、南威岛、六门礁从N至W构成了4个核心和广雅滩1个次核心的岛礁空间分布战略格局。通过对被占岛礁面积、礁坪面积及礁体面积进行插值处理,叠加分析,按重分类方法将插值结果按数值大小划分为5类,予以揭示被占岛礁的重要程度及未来开发潜力。通过分析越南侵占岛礁的岛屿面积与礁体面积比值,指出鸿庥岛、景宏岛、西礁、中礁、毕生礁、六门礁、柏礁有较大填海造陆潜力的岛礁。  相似文献   

9.
《西部资源》2012,(4):71-71
据古籍籍记载,远在秦汉时代,我国已经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海上航路。从此,我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诸岛,最早发现了这些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  相似文献   

10.
在江苏近海海岸带上,北起射阳河口,南到长江口北岸,分布着一片巨大的岸外沙滩。其南北长200公里,东西宽90公里,以东台市琼港东南方向15公里的条子泥为顶点,向北、向东、向东南方向呈辐射状分布,故又称为辐射状沙洲。整个辐射状沙洲由十多条形态完整的沙脊组成,各沙脊又分别由5.12个大小不等的沙洲组成,共有70多个沙洲。  相似文献   

11.
刘南威 《热带地理》2022,42(7):1214-1216
<正>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菲律宾、越南等部分南海周边国家与美、英等域外大国频繁挑衅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为维护国家主权,韩振华、曾昭璇、陈史坚等学者多次实地调研、撰书立说,为南海史地研究奠定了坚定的基础。韩振华是中国南海诸岛史地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2.
南沙群岛地处南海南半部,岛礁散布地区从东到西约400海里,从南到北约500海里。岛礁所含海域计80万平方公里,等于南海水域的38%。除高尖石外,岛礁全部由珊瑚组成。就目前所知,共有230多个岛屿、礁滩和沙洲,其中有27个常年露出水面,有7个面积超过0.1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3.
正刘南威教授从事南海诸岛研究40多年,出版南海诸岛著作《南海诸岛》(曾昭璇,刘南威,等,1986)、《中国南海诸岛地名论稿》(1996)、《更路簿与南海诸岛土地名论稿》(2017)等6部;发表南海诸岛文章《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的渔民习用地名》《西沙南沙土地名来源与价值》《中国史籍中的南海诸岛古地名》《南海更路簿解读》等27篇,是我国研究南海诸岛的知名学者。今年是我国收复南海诸岛70周年,华南师范  相似文献   

14.
水分梯度下洞庭湖洲滩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朝  雷霆 《湿地科学》2015,(2):177-183
为了揭示因水文条件改变而发生变化的洲滩植物分布规律,以洞庭湖洲滩植物为研究对象,沿泥沙洲滩、泥沙-湖草洲滩过渡带、湖草洲滩、湖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洲滩过渡带、芦苇洲滩的带状顺序,分析植物群落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特征,研究群落多样性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从泥沙洲滩到芦苇洲滩,土壤含水量呈递减趋势;随着土壤含水量递减,群落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但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并没有显著改变(p0.05);从泥沙洲滩到湖草-芦苇洲滩过渡带,群落间相似性显著增强(p0.05),物种替换率变化幅度不明显(p0.05),而从湖草-芦苇洲滩过渡带到芦苇洲滩,群落间相似性显著降低(p0.05),物种替换率明显变大(p0.05),β多样性增大。一旦湿地水文条件改变,洞庭湖洲滩植被分布也将发生变化,并促使原有植被发生逆向演替。  相似文献   

15.
《西部资源》2012,(4):71
据古籍籍记载,远在秦汉时代,我国已经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海上航路。从此,我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诸岛,最早发现了这些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一、东汉班固(公元32—92)撰写的《汉书地理志》中已有汉武帝派遣使臣从南海航行海外各国的记载。书中完整描述了自广东徐闻出发,经南海,历数国,远至今日印度东南部的康那弗伦和斯里兰卡等国的航行路线。二、三国时期。公元226年,东吴孙权派朱应、康泰出访东南亚各国,船队航经南海到达扶南(今柬埔寨)等国,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康泰回国后根据经历所写成的《扶南传》,对南海诸岛的地理情况作了准确的记载。  相似文献   

16.
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土地名源流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南威  张争胜 《热带地理》2015,35(2):162-169
中国海南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和航海实践过程中,以海南方言命名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内的岛礁,这些土地名多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记载于《更路簿》及相关图籍中。文章分析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土地名产生的文化背景,阐述土地名是海南渔民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岛礁的称谓,厘清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具体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等141处土地名的来源,从土地名与古地名的历史渊源论证了土地名起源于明朝初期。详细阐明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土地名具有历史悠久、全面系统、乡土气息浓郁、分类科学和方便实用等特点。最后指出,土地名是由海南渔民创造的,保存了大量历代海南渔民耕耘和管理西沙、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文化信息,是西沙、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主权属于中国的铁证。  相似文献   

17.
地名作为一种既可悟又可视的文化景观,是地域文化在地表的凝结与保留,为了延续南海蓝色地名文化,以南海诸岛地名为例,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在建立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编码信息链和基因谱系的基础上,构建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DNA双螺旋仿生模型。研究发现:(1)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类似于时空演化下的“遗传”优势,表现为基因信息链上自然类基因与人文类基因的融合,凸显中国多元文化基因的优势;(2)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谱系呈现独特的“琼人俗名”根性四维,印证了南海渔民在渔业生产和航海实践不断发展进程中海洋文化的赓续;(3)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分长时性遗传形DNA、暂时性变异形DNA和韧性复合形DNA,显示了中国地名文化景观基因母链DNA在遗传和表达上“名从主人”的原则。本文研究可为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信息有效传承和存储,以及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与安全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岛屿众多的国家,据统计面积在500m~2以上的岛屿有6500多个,除台湾、海南及南海诸岛外,大都为近岸岛屿。总面积约一万平方公里,占所有岛屿面积的1/8,其中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崇明岛,舟山本岛,东海岛,平潭岛,长兴岛,东山岛。面积  相似文献   

19.
珊瑚礁遥感地貌分类体系在珊瑚礁遥感地貌制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珊瑚礁遥感地貌分类体系仍存在构建标准不统一、部分重要地貌类型不突出以及涵盖地貌类型不完备等问题,影响了珊瑚礁遥感地貌制图应用于珊瑚礁科学和管理。本文采用中国南海46个珊瑚礁(环礁、台礁)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WorldView-2、Quickbird),并结合西沙群岛15个岛礁的地貌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南海高分辨率遥感地貌分类体系的构建研究。以各地貌类型所处礁体位置、动力特征、出露程度和沉积类型为划分标准,将相似尺度和重要性相当的地貌类型归为同等级别,共构建了3级19类南海珊瑚礁遥感地貌分类体系。该分类体系划分标准统一、地貌类型数量最多且完备,新命名了内礁坪生物稀疏带、内礁坪生物丛生带,补充了水下礁脊、潮间带浅滩、浅水礁塘等地貌类型,便于直观理解和推断不同尺度的海洋生态相互作用及重要性。同时,其多等级多尺度性适用于分辨率由低到高的南海珊瑚礁遥感地貌制图,有助于珊瑚礁态势演变分析、管理和保护,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赵亮  张争胜  南文龙 《地理学报》2016,71(3):515-523
曾昭璇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地貌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生涯的不同阶段对地貌学,自然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人类地理学等学科领域均有积极的探索,他对南海地理问题的研究贯穿他的一生,为中国南海地理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他深入研究南海海岸地貌,珊瑚礁地貌,主张采用"地形类型分析法"划分海岸类型,将中国海岸类型划分为山地港湾岸,台地岸与平原岸;他与梁景芬等合著《中国珊瑚礁地貌研究》,系统论述中国珊瑚礁探测史和石珊瑚的种属,生态,地貌特征与发育,并将中国珊瑚礁划分为四大区,六种地貌类型;他完善了珊瑚礁地貌土地名分类,根据《更路簿》划分南海珊瑚岛礁分布区,绘制珊瑚岛礁探测图;他利用历史文献资料考证"石塘"等南海诸岛古地名;他从地质学与地貌学角度论证南海诸岛与中国大陆的陆缘关系,还利用历史地理与地方志等资料佐证了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