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利用历史数据和卫星观测,系统分析20多年来(1980年-2003年)在南海海域发生的赤潮事件与环境特征,详细比较赤潮在南海四大区域(北部、东部、南部和西部海区)的区域分布、多发藻种和季节变化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海域赤潮发生具有以下特点:(1)区域性:赤潮多发区域集中在珠江口附近(中国),马尼拉湾和马辛洛克湾(菲律宾)和沙巴州的西海岸(马来西亚);(2)季节性:在北部海区,赤潮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3-5月份,东部海区在5-7月份,西部海区在7月份,而南部海区在全年都会发生;(3)藻种差异性:主要赤潮藻种在北部海区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东部海区和南部海区是扁甲藻(Pyrodinium bahamense);(4)年际变化:不同海域赤潮的多发年份不同,对于整个南海而言,1991-1998年是赤潮的多发年。赤潮发生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季风、河流的排放、上升流、以及沿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2.
刍议南海渔业及渔业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复杂而多样的生境是孕育南海土类生物高度多样性的有利条件。南海海区与我国濒临的其它海区相比在物种多样性方面占绝对优势,350万平方公里的复杂海城为繁杂的物种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栖身之地,温度、盐度及海流等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渔区。随着科技的发展,捕捞工具和功能也日新月异,传统的南海渔业区划已难以适应渔业现代化的需要。鉴于此,本文从海洋学、渔业捕捞以及海域管理方面综合分析,提出了新的渔业区划。  相似文献   

3.
中国沿岸染毒贝类的麻痹性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11-12月对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岸海域的24个采样点,1997年6-7月对舟山群岛、大亚湾、大鹏湾3个重点海域的23种经济贝类体中的麻痹性毒素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沿岸贝类的麻痹性毒素(PSP)含量从未检出到每百克肉含PSP403MU。在4个海区中,以南海海区贝类麻痹性毒素的检出率为最高,上述2个采样期的检出率分别为42.1%和28.6%。黄海海区贝类抽提液的毒性试验均未引起实验小鼠死亡。各海区的主要染毒贝的种类亦有不同:渤海的染毒种类主要有长牡蛎Crassotreagigas、毛蚶Scapharcasubcrenata等;东海的主要染毒种类有织纹螺Nassariussp.、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llppinenrum、杂色蛤R.varigata等;南海的染毒种类主要有文蛤Meretrixmeretrix、翡翠贻贝Pernaviridis、合浦珠母贝Finctadamartensii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1983年国家海洋局南海中部海区地形测深资料,描述了南海海盆海山、海丘的分布状况,并对两种不同性质的海山、海丘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1994年在南海东部石油开发区及毗邻近岸海区开展的海底沉积物和海水共17个环境因子大面积调查研究的成果。文中探索性地提出一套适合于南海亚热带海区海底沉积物腐蚀性评价的方法,并根据调查和评价的结果评定出本海区各测站海底沉积物的腐蚀性等级。  相似文献   

6.
根据1949—1992年南海热带气旋资料,分为厄尔尼诺年和非厄尔尼诺年,将南海划分成4个海区,采用灰色聚类方法,找出特征值N。然后,用这N值诊断厄尔尼诺和非厄尔尼诺年在南海的热带气旋对4个海区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7.
根据1949-1992年南海热带气旋资料,分为厄尔尼诺年和非厄尔尼诺年;将南海划分成4个海区,采用灰色聚类方法,找出特征值N。然后,用这N值诊断厄尔尼诺和非厄尔尼诺年在南海的热带气旋对4个海区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8.
周学群 《海洋预报》1990,7(3):64-69
本文用常规观测资料及南沙海区锚泊船只定点观测资料分析了1988年南海夏季风的建立过程,得出了该年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天气概念模式。认为东亚南北两支季风环流叠加使南海夏季风建立,进而讨论了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对南沙海区天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国家海洋局于1984年11月9日至12日在杭州召开了《南海中部海区重、磁、水深调查报告》评审会。全国六个系统21个单位的42名代表应邀到会审查。代表中有高研、高工六人。 “南海中部海区重、磁、水深调查”属国务院批准的重点课题“南海中部综合调查”的组成部分。海上测量于1983年4—5月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南海分局共同完成。资料整理、图件编绘及报告编写于1983年7月至1984年10月间的一年半时间内完成。提交了11幅基础图件和约7万字的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10.
中国沿岸染毒贝类的麻痹性毒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96年11-12月对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岸海域的24个采样点,1997年6-7月对舟山群岛,大亚湾,大鹏湾3个重点海域的23种经济贝类体中的麻痹性毒素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沿岸贝类的麻痹性毒素(PSP)含量从未检出到每百克肉含PSP403MU。在4个海区中,以南海海区贝类麻醉毒素的检出率为最高,上述2个采样期的检出率分别为42.1%和28.6%,黄海海区贝类抽提液的毒性试验均未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了解中国南海海区海雾的分布特征,为南海海雾气象服务提供基础背景资料,利用2011—2016年1—3月FY-3B气象卫星资料的雾监测产品,分析了中国南海海区海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南海海雾具有特定的区域特征,中国南海海雾多出现在华南沿海、北部湾沿海、琼州海峡和海南岛东北部沿海海区,南海南部海域出现海雾概率低;南海出现高频次海雾的时间多发生在2月,1月次之,3月最少。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南海海雾研究提供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2.
根据 1 997年 2月对南海北部湾东方 1 -1气田海区海水及沉积物腐蚀性因子调查的资料 ,概述了该海区电阻率、溶解氧、Fe3+ /Fe2 +、Eh、有机质等腐蚀因子的特征。对腐蚀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 ,指出调查区海水腐蚀情况与临近海区海水接近 ,各站表层海土腐蚀性偏向于较强级 ,从而提出了防腐蚀对策。  相似文献   

13.
南海的海浪及其预报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 言 南海海区辽阔、地形复杂,海上波浪的大小分布受当时海上的风场和海区地形等因素影响引起明显的变化。通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海浪预报实践和对1958-1967年和1958-1972年这两次南海船舶测报中波浪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1],我们对南海海浪的分布规律,已有了基本的了解,并发现了一些在制作海浪预报时应予注意的问题。 二、南海海浪的分布概况 根据《中国近海及西北太平洋气候图集》中所编绘的南海各月波浪分布图,可以看出南海的波浪大小和方向的变化主要受季风的强弱、进退和变化所影响。南海北部一般于9月份开始出现占优势的东北浪,10月份占优势的东北浪区扩展到南海中部,11月份整个南海均主  相似文献   

14.
GEOSAT卫星遥感资料研究南海海面动力高度场和地转流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GEOSAT卫星在1987年和1988年执行ERM任务的雷达高度计资料来分析获取南海海面动力高度偏差的季节分布.根据卫星轨道误差和海域的特点,提出了适用于内海及边缘海域的二维共线轨道校正法,由此方法而得出的南海海面动力高度偏差的季节分布表明,南海表层流场在夏季总的环流形势是反气旋式环流,而冬季是气旋式环流.分析的结果同海上常规调查资料的分析结果相比较表明,在海流季节变化信号较强的海区(如南海中部和北部海区),利用高度计资料能很好地反映该海区的海流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南海叶绿素a浓度垂直分布的统计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姗  王辉  刘桂梅  黄良民 《海洋学报》2010,32(4):168-176
分析整理了1993—2006年近10 a南海北部海域、南沙海域和南海其他海域的叶绿素a浓度历史航次调查资料,基于前人提出的全球叶绿素浓度垂直分布的统计分析模式,根据南海表层叶绿素a浓度大小的不同分级,对南海叶绿素a浓度进行了参数化处理,拟合估算了南海各水层剖面的叶绿素a浓度分布值,并结合不同海区的环境特征,分析了南海叶绿素a浓度垂直分布与其海水物理环境的关系。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随深度垂直变化的拟合曲线呈一定倾斜的正态分布特征,当表层叶绿素a浓度较低时,作为南海深水海盆区的代表,拟合值更接近实测平均值的分布,叶绿素a浓度高值集中在次表层剖面上;当表层叶绿素a浓度较高时,作为近岸区和河口区的代表,高值多集中在表层海水,拟合误差偏大。该统计估算模式对于揭示南海叶绿素a浓度垂直分布结构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发展适合不同海区特点的模式以及校正参数奠定了基础。利用该模式与海洋水色卫星遥感数据有效结合,将对南海叶绿素a浓度时空分布格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南海油气资源综述及开发战略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海是西北太平洋的边缘海之一,海底地形复杂,南、北宽而缓,东、西窄而陡,陆缘发育一系列沉积盆地。南海油气资源丰富,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综合介绍了南海北部大陆架油气区,西沙、中沙远景区,深海区,礼乐-太平远景区和南海南部大陆架油气区的沉积盆地,并对这些沉积盆地的资源量和油气远景进行综述。按照对南海石油地质特征的认识,将海域分为油气生产区、远景区以及无远景区(深海区)三种类型。针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开发战略设想。应该加速北部大陆架油气区这一海域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西沙、中沙远景区经过地球物理勘探、区域研究,选准靶区,重点突破;在南沙海域,应遵循"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调整战术,以我主动开发,代替对方单独开发,最好形成联合开发。  相似文献   

17.
研究海底表层沉积物性质对海洋矿产资源探测、海洋工程建设等有重要的意义。Biot-Stoll模型可以模拟预测海底沉积物的物理性质,但采用不同的参数模拟的效果不同。Stoll参数是各种海洋环境下模型达到最佳预测的单一数值的形式;Schock参数则是对渗透率、孔隙大小、沉积物孔隙曲折度等修改后的函数表达式形式,更接近沉积物实际情况。采用Stoll参数和Schock参数分别计算了南海南部海区海底沉积物纵波速度,并对南海南部沉积物样品进行了计算和实测对比,结果表明,采用Stoll参数计算误差较大,平均为3.962%;采用Schock参数计算误差较小,平均为0.847%。因此,在南海南部海区采用Schock参数预测海底表层沉积物物理性质更准确。  相似文献   

18.
南海是一个半封闭的边缘海,与中国和东南亚大陆相毗连。以往对南海海域物理海洋学的研究较多,对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较少,且大多研究均集中于西沙和南沙群岛(杨嘉东,1993;陈兴群等,1989),对南海北部海域的研究较少(黄良民,1992)。目前,尚未见有关南海北部海域粒度分级的研究报道。 南海北部湾是中国的第四大渔场,除1994年对北部湾全海域进行过生物资源调查外(刘子琳等,1998),其他仅见小范围的调查,如在菜州湾邻近海区(昌瑞华等,1995),但未见其他有关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研究报道。 海洋光能自养浮游植物作为海洋食物网结构中的基础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叶绿素a(Chl a)浓度是表征光能自养生物量和反映海水肥瘠程度的重要指标;初级生产力(PP)反映海域自养浮游生物生产有机碳的能力,是海洋生态系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海域生物资源评估的重要依据。 本文报道了南海北部海域和北部湾海域粒度分级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可为渔业资源评估和海区环境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调查中对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分三级(Net级份,>20μm;Nano级份,2~20μm;Pico级份,<2μm)进行粒度分析测定,从更深层次上来研究该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粒度结构及其环境调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1949—1986年资料分析每年南海形成台风的年频数与前期北太平洋SST变化的关系,通过相关普查,得出副热带中太平洋海区和东太平洋赤道海区超前一年8月份至当年2月份各月的SST与南海形成台风数之间存在稳定的、大范围的、持续时间长的显著相关区。还得出厄尔尼诺事件与南海形成的台风数有一定的关系。对上述遥相关关系的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热带气旋的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海洋和气象学者对热带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以及影响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的热带气旋气候特征作了专门分析。但对源自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热带气旋的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影响热带气旋特征的变化,与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特征差异等分析未见[1~3]:报道。本文根据1949~1988年台风年鉴,1980~1988年卫星云图及热带天气图,初步分析源自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热带气旋的基本特征。1生成和移动过程中的某些特征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12°N以南的南海海域),自然环境独特,海水和底层大气终年暖热,生成热带气旋的条件充分,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