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涠西南凹陷南坡H 1井区流二段发育了一定规模的滨浅湖滩坝砂体。在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震沉积学分析方法和技术,对滩坝砂体分布规律及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沉积模型控制和钻井资料标定的基础上,地层切片属性分析能够较好的反映滩坝砂体的分布范围,并且能够较好的对坝砂和滩砂沉积进行区分和识别。地层切片分析表明MC1旋回内滩坝砂体早中期表现为进积特征,滩砂和坝砂沉积范围均明显扩大和迁移,中晚期表现为加积特征,坝砂厚度和范围明显增加;MC2旋回内滩坝砂体沉积过程中分布范围变化不大,滩砂和坝砂均呈明显的垂向加积特征。两个旋回内坝砂沉积主要呈相互平行的条带状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及中部。为了增加钻井成功率和探明滩坝砂体主体发育特征,建议目前的勘探重点应放在研究区东南部及中部坝砂沉积发育区。  相似文献   

2.
大王北洼陷浅水漫湖砂质滩坝沉积微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岩心精细的观察,结合测井、三维地震以及岩石鉴定分析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大王北洼陷沙二段盆地断坳期为浅水漫湖砂质滩坝沉积,可分为:滩、坝主体、坝侧缘、坝间4种沉积微相,其中坝主体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高,且坝主体砂层最厚,滩、坝侧缘和坝间砂体次之.另外,沙二段时期盆地内河流三角洲不发育,大量坝砂呈条带状沿岸或斜交岸线发育,滩砂呈席状大面积覆盖于盆内与坝砂和其他沉积砂体相连,构成了洼陷"满盆砂"的浅水漫湖沉积的特征.这些砂体规律性地分布于洼陷内,并且与油源邻近(沙三段中部油页岩),是有利的油气储集体,与油气富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薄互层砂体的定量预测是沉积学研究的难点之一.滩坝是滨浅湖区典型的薄互层砂体,其预测和勘探难度大.通过对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滩坝的沉积特征、平面分布及控制因素等研究,认为滩坝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不同波浪带控制,即冲浪回流带控制沿岸滩坝(包括砾质滩坝)、碎浪带控制近岸滩坝、破浪带控制远岸滩坝.在建立了东营凹陷风动力砂体分布模型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波浪带波浪参数变化,建立了破浪带和碎浪带砂体定量预测模型,对东营凹陷博兴洼陷南部缓坡带近岸坝、远岸坝单砂体的厚度及宽度进行了定量预测计算,并对砂体的延伸长度通过微地貌恢复+风动力技术结合进行了计算.然后通过统计单个坝砂体厚度和连井对比对预测砂体厚度、宽度及长度进行了检验验证,二者吻合较好,证明预测方法切实可行.最后认为,6~8级风力最有利于滩坝的形成.该方法为薄互层砂体的定量预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思路,对隐蔽油藏勘探有指导作用,但该方法不适用于明显受物源控制薄砂体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滩坝砂是一种发育在滨浅湖高能环境的薄互层沉积,是以往未被重视的、认识程度较低的碎屑岩储集体。围绕滩坝砂成因与成藏的难点,研究了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滩坝砂沉积特征和分布规律,明确了滩坝砂成藏要素与富集规律。提出了滩坝砂沉积受古地貌、古水动力(波浪、湖流)和古基准面控制的"三古控砂"机制和油气成藏受断裂裂隙、有效储层、烃源岩超压控制的"三元控藏"认识,指出断陷盆地中长期基准面持续上升,短期基准面频繁震荡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滨浅湖滩坝砂沉积,烃源岩生烃增压与成岩过程中耗水降压共同作用下的"压-吸充注"是滩坝砂岩大面积含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薄互层砂体的定量预测是沉积学研究的难点之一。滩坝是滨浅湖区典型的薄互层砂体,其预测和勘探难度大。通过对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滩坝的沉积特征、平面分布及控制因素等研究,认为滩坝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不同波浪带控制,即冲浪回流带控制沿岸滩坝(包括砾质滩坝)、碎浪带控制近岸滩坝、破浪带控制远岸滩坝。在建立了东营凹陷风动力砂体分布模型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波浪带波浪参数变化,建立了破浪带和碎浪带砂体定量预测模型,对东营凹陷博兴洼陷南部缓坡带近岸坝、远岸坝单砂体的厚度及宽度进行了定量预测计算,并对砂体的延伸长度通过微地貌恢复+风动力技术结合进行了计算。然后通过统计单个坝砂体厚度和连井对比对预测砂体厚度、宽度及长度进行了检验验证,二者吻合较好,证明预测方法切实可行。最后认为,6~8级风力最有利于滩坝的形成。该方法为薄互层砂体的定量预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思路,对隐蔽油藏勘探有指导作用,但该方法不适用于明显受物源控制薄砂体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蓬莱坝组广泛发育的白云岩是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之一,储层的分布受沉积相控制作用明显,普遍认为蓬莱坝组沉积模式是弱镶边-局限台地的沉积模式。本文基于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结合野外露头与钻井岩相类型及发育特征分析,对沉积模式与相带展布特征进行研究,首次提出了蓬莱坝组为碳酸盐岩缓坡沉积的新认识,并探讨了其油气勘探意义。依据地震地层结构、地层厚度变化特征,以及岩相发育规律体现的颗粒滩普遍发育特征、岩性的分区性揭示的岩性变化受古地貌明显控制的特征,认为蓬莱坝组沉积时期为缓坡沉积环境,可分为内缓坡相、中缓坡相和外缓坡相,且具有中缓坡和内缓坡两种成滩背景。其中中缓坡高能颗粒滩平面上呈条带状在塔中北斜坡-顺南-古城地区及塔北南缘地区规模发育,是蓬莱坝组颗粒滩储层勘探的优选区。碳酸盐岩缓坡沉积新认识改变了传统的台缘礁滩勘探思路,拓展了勘探领域,对推动蓬莱坝组勘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滩坝是滨浅湖地区常见的一种沉积体系类型,自20世纪90年代起,滩坝作为良好的油气储集体受到人们重视。本文在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查阅以及现代沉积考察的基础上,追溯滩坝定义来源,并从水动力搬运和沉积方式上对湖相滩与坝的差异进行重新讨论,将滩与坝划分为两种能够完全区分的沉积体。滩是自浪基面至最大湖泛面范围内,碎屑物质在波浪作用下垂直于湖岸搬运和沉积的、与岸大致平行的席状(或条带状)沉积体,向陆地方向直接与湖岸平原相连。滩可以呈大面积席状展布,也可以呈滩脊、滩槽状相间分布,沿岸沙坝本质是形成于水下的滩脊。坝是在沿岸流作用下,碎屑物质平行湖岸搬运并沉积于岸线向陆弯折处、一端与岸相连、另一端向湖区自由伸展的沉积体,坝与湖岸平原常有湖湾或泻湖相隔。滩与坝的形成水动力条件不同,平面上无法共生,不应该将坝砂作为滩砂的特殊类型进行研究。厘清滩与坝的成因和差别,将有助于陆相含油气盆地滩坝砂储层的精确勘探与开发。  相似文献   

8.
滩坝储层是近年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目标之一。板桥凹陷沙二段发育典型的厚层湖泊滩坝砂体,单砂体平均厚10余米,垂向上通常累积成厚数十米、内部夹层发育的复合滩坝砂体。根据研究区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平面形态和发育位置,将滩坝砂体细分为坝中心、坝侧翼、坝间、近岸滩、远岸滩5种微相类型。在古构造、沉积环境等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该区厚层滩坝砂体是物源、水动力和同生断层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机结合、共同控制的结果。来自南部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作为主力物源为板桥凹陷滩坝沉积提供了物质基础。凹陷缓坡带具有大面积的水动力作用区,控制着滩坝的规模和分布,波浪能量的变化影响着滩坝砂体的相分异。同生断层是板桥凹陷发育厚层滩坝砂体的主导因素。一方面,同生断层控制物源的分配,在断层下降盘具有充足的砂体供应,同时,断面的陡坎部位形成持续的水动力高能环境,并长期接受波浪作用,逐渐形成厚度较大的滩坝砂体;另一方面,同生断层的活动性增加了下降盘基准面上升的概率,为滩坝沉积提供了时间条件,滩坝砂体不再因短期基准面的频繁变化而层层错叠,而是在纵向上连续厚层堆积。断层下降盘是厚层滩坝砂体的有利发育部位,并极易形成构造-岩性圈闭,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9.
滩坝储层是近年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目标之一。板桥凹陷沙二段发育典型的厚层湖泊滩坝砂体,单砂体平均厚10余米,垂向上通常累积成厚数十米、内部夹层发育的复合滩坝砂体。根据研究区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平面形态和发育位置,将滩坝砂体细分为坝中心、坝侧翼、坝间、近岸滩、远岸滩5种微相类型。在古构造、沉积环境等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该区厚层滩坝砂体是物源、水动力和同生断层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机结合、共同控制的结果。来自南部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作为主力物源为板桥凹陷滩坝沉积提供了物质基础。凹陷缓坡带具有大面积的水动力作用区,控制着滩坝的规模和分布,波浪能量的变化影响着滩坝砂体的相分异。同生断层是板桥凹陷发育厚层滩坝砂体的主导因素。一方面,同生断层控制物源的分配,在断层下降盘具有充足的砂体供应,同时,断面的陡坎部位形成持续的水动力高能环境,并长期接受波浪作用,逐渐形成厚度较大的滩坝砂体;另一方面,同生断层的活动性增加了下降盘基准面上升的概率,为滩坝沉积提供了时间条件,滩坝砂体不再因短期基准面的频繁变化而层层错叠,而是在纵向上连续厚层堆积。断层下降盘是厚层滩坝砂体的有利发育部位,并极易形成构造-岩性圈闭,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0.
滩坝砂体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储集体,已经成为中国陆相湖盆增储上产的重要现实领域。为了深入评价柴达木盆地西部扎哈泉地区新近系中新统上干柴沟组滨浅湖滩坝砂体的油气勘探前景以及预测有利勘探区带和勘探目标,文中在岩心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累计粒度概率曲线、暗色泥岩泥地比和砂地比敏感参数分析结果,对该地区上干柴沟组滨浅湖滩坝砂体发育演化特征和古地貌演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 (1)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沉积时期发育辫状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滩坝砂体发育,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细砂岩—极细砂岩,成分成熟度中等—较差、分选磨圆度中等—好,粒度概率曲线以反映波浪作用的两段跳跃式加悬浮式为主;沉积构造类型多样,主要发育浪成沙纹交错层理、波状层理、丘状交错层理和透镜状层理。(2)上干柴沟组沉积时期,研究区滩坝砂体发育规模先增大后减小;早期到中期,滩坝砂体发育规模不断增大,其中近岸坝主要表现为向南和向东2个方向扩张,呈北偏西方向展布,远岸坝主要表现为南北方向扩张,呈近北西—南东方向展布;中期到晚期,滩坝砂体的发育规模不断减小,其中近岸坝主要表现为向南北2个方向收缩并向东扩展,展布方向变为东偏南转东北方向,远岸坝主要表现为南北方向收缩。(3)上干柴沟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古地貌呈西高东低、南北低中间高的特征;从早期到中期,研究区中部古地貌高点不断向东和东南方向大幅度扩展,范围不断扩大;中期到晚期,古地貌高点范围不断向北和北西2个方向收缩,范围缩小;同时,研究区东南角古地貌高点范围不断向北扩大。综合上述分析结果,认为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滩坝砂体发育演化受控于物源规模大小和微古地貌的发育演化,其中微古地貌发育演化是滩坝砂体发育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成果可为相似的地质背景下滩坝砂体成因的岩性圈闭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滩坝砂体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储集体,已经成为中国陆相湖盆增储上产的重要现实领域。为了深入评价柴达木盆地西部扎哈泉地区新近系中新统上干柴沟组滨浅湖滩坝砂体的油气勘探前景以及预测有利勘探区带和勘探目标,文中在岩心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累计粒度概率曲线、暗色泥岩泥地比和砂地比敏感参数分析结果,对该地区上干柴沟组滨浅湖滩坝砂体发育演化特征和古地貌演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 (1)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沉积时期发育辫状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滩坝砂体发育,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细砂岩—极细砂岩,成分成熟度中等—较差、分选磨圆度中等—好,粒度概率曲线以反映波浪作用的两段跳跃式加悬浮式为主;沉积构造类型多样,主要发育浪成沙纹交错层理、波状层理、丘状交错层理和透镜状层理。(2)上干柴沟组沉积时期,研究区滩坝砂体发育规模先增大后减小;早期到中期,滩坝砂体发育规模不断增大,其中近岸坝主要表现为向南和向东2个方向扩张,呈北偏西方向展布,远岸坝主要表现为南北方向扩张,呈近北西—南东方向展布;中期到晚期,滩坝砂体的发育规模不断减小,其中近岸坝主要表现为向南北2个方向收缩并向东扩展,展布方向变为东偏南转东北方向,远岸坝主要表现为南北方向收缩。(3)上干柴沟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古地貌呈西高东低、南北低中间高的特征;从早期到中期,研究区中部古地貌高点不断向东和东南方向大幅度扩展,范围不断扩大;中期到晚期,古地貌高点范围不断向北和北西2个方向收缩,范围缩小;同时,研究区东南角古地貌高点范围不断向北扩大。综合上述分析结果,认为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滩坝砂体发育演化受控于物源规模大小和微古地貌的发育演化,其中微古地貌发育演化是滩坝砂体发育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成果可为相似的地质背景下滩坝砂体成因的岩性圈闭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威东—安岳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湖泊滩坝砂体的岩性、沉积构造和结构特征,电性和地震反射特征,物性、含油性特征及其展布特征,讨论了该地区须二段滩坝砂体的石油地质意义,认为须二段滩坝砂体属于优质储层,近油源且具生储盖组合,含油性良好,应进一步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13.
滩坝砂储层埋藏深,单个储层较薄(坝砂大多几米厚,而滩砂多在2m以下),横向变化大,地震反射弱,很难用常规软件进行精细描述与预测。这里在研究滩坝砂精细解释方法基础上,使用C#语言,在基于.NET的Visual Studio2010平台上,开发出一套用于滩坝砂精细解释的软件(Seis_BBS:Beach-Bar Sandstone)。Seis_BBS具有以下特点:1软件集滩坝砂特征分析、正演模拟、目标处理、精细描述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实用性;2软件中采用了三参数小波薄互层检测、古地貌与地震属性融合、多子波消除强屏蔽效应、基于HHT的目标处理等多项滩坝砂解释新方法、新技术,弥补了商业软件在这方面的不足;3模块由C#语言开发,具有很好的移植性,可扩展性高,可以随时将后续新的解释方法添加到软件中。  相似文献   

14.
车镇凹陷大王庄地区沙二段是该区主要的勘探目的层段,其储层主要为滩坝砂体。尽管前人对滩坝砂体研究的比较深入,但是对于大王庄砂二段滩坝砂体仍具有自己的沉积特色。根据对测井曲线特征及其组合以及地震反射特征的研究,识别出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界面和湖泛面特征,通过联井对比,建立了滩坝砂体和层序地层演化之间的关系。根据钻井岩心和测井曲线的综合分析,对大王庄地区沙二段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划分出了坝主体微相、坝侧缘微相和坝间微相以及滩主体和滩间微相。  相似文献   

15.
受波浪及沿岸流影响,在滨岸地区形成的滩坝砂体是滨海(湖)带发育的主要砂体类型。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滩坝沉积砂体的认识多来自于现代沉积和油气地质特征,对滩坝砂体的沉积机制和内部结构研究相对较弱。基于沉积水槽实验,采用规则波浪对沙质斜坡滨岸带进行模拟实验,观测波浪作用下滨岸带滩坝形成过程和波浪运动特征,记录波浪作用下滨岸带沙质滩坝在不同浪带平面时空演化规律。实验结果显示:波浪是改造湖岸原有沉积物的关键驱动力,波浪作用下沙质岸滩床面泥砂将发生输移运动,而滩坝是陆湖(海)泥沙在水动力驱动下搬运沉积的结果,水动力的强弱及水流结构引起泥沙在空间上的不均匀输运和分布,进而塑造不同的滩坝形态。与强波浪相关的高水位可以加速滩坝系统的形成并最终形成大规模的滩坝砂;相比之下,与较弱波浪相关的低水位只能略微改变初始沉积物形态。根据不同的沉积物特征可将实验中的滩坝系统分为三类:冲浪带和碎浪带滩坝系统近端部分的大规模厚层坝砂,破浪带和升浪带滩坝系统中部分布广泛的薄滩砂,以及位于滩坝系统中远端的弧形或平行排列的脊状、砂纹坝砂。建立了水槽实验模式下滩坝沉积模式,可用于指导油气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16.
基于野外露头和岩芯观察,结合粒度分析、测井相和地震相等典型相标志分析,对川中地区凉高山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凉高山组上段主要为浅湖沉积环境,滩坝砂体广泛发育。滩坝可进一步识别出砂滩和砂坝两种微相,在平面上滩坝沿湖岸线分布,且砂坝分布于砂滩内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四川盆地凉高山组沉积模式,并指出砂坝微相砂体为川中地区凉高山组上段致密油勘探"甜点"储层分布区。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高密、安丘、昌邑之间的峡山湖发育的滩砂沉积体发育于滨浅湖地势平缓区,沉积物以中-细砂为主,分选好-较好,粒度概率曲线以冲洗二段式为特征,滩砂后缘可见砾石沉积。根据沉积特征可将滨浅湖滩砂微相从岸线向湖方向,依次划分为滩砂后缘、滩砂砂坪和滩砂前缘和滩前席状砂四个沉积单元。滩砂后缘粒度较粗,岩性混杂,风成改造较强,表层多为风积物,常见植被发育;滩砂砂坪是滩砂后缘和滩砂前缘的过渡区,为前期滩砂前缘沉积经风的改造而成,兼具浪成和风成的特点;滩砂前缘由滩脊和滩脊间沉积物构成,沉积构造以浪成和冲洗成因为特点;滩前席状砂表现为浪成特征,沉积物分选好、粒度略有变粗,为水动力和风动力综合作用的产物:丰水期波浪作用控制滩砂沉积体的形成,枯水期滩砂沉积体暴露接受风的改造。  相似文献   

18.
湖相滩坝砂体作为油气重要储集体类型之一,在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断陷湖盆中广泛发育, 其形成发育与盆地特定的演化阶段和构造-地貌背景密切相关。文章以济阳坳陷北部为例,根据盆地结构与地 貌背景将断陷湖盆滩坝分为开阔湖盆缓坡型滩坝、水下潜山台地型滩坝和潜山凸起周缘型滩坝3种成因模式。 不同构造-地貌背景下的滩坝砂体沉积特征与分布规律不同,由此导致隐蔽圈闭类型与成藏特征、成藏潜力与 有利勘探区带的差异性。开阔湖盆缓坡型滩坝规模相对较大,物性较好,主要隐蔽圈闭类型为地层超覆圈闭和 岩性圈闭,成藏潜力大;水下潜山台地型滩坝发育不整合遮挡圈闭、地层超覆圈闭和岩性圈闭;潜山凸起周缘 型滩坝可以形成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碎屑滩坝2种成因类型,主要隐蔽圈闭类型为地层超覆圈闭和岩性圈闭,成 藏潜力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青海湖滩坝砂体形成和保存条件研究的认识,应用"将今论古"的研究方法,从物源供给、湖盆底形、风动力-水动力、湖岸线形态及湖平面变化(层序演化)等方面,对现代青海湖与鄂尔多斯盆地滨浅湖滩坝沉积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鄂尔多斯湖盆在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期间,长9—长82—长7沉积期既处于二级层序的早期,同时又位于三级层序湖侵体系域,十分有利于陆源碎屑滩坝的保存。建立了延长组滨浅湖滩坝砂体分布的预测模型,指出盆地南部(包括西南部与东南部)是长9—长8_2—长7期滩坝砂体发育与保存的有利地区,也是未来寻找滩坝型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20.
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中、川南过渡带地区在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湖盆演化的各阶段沉积了不同成因类型的碎屑岩储积砂体,以须家河组二段、四段和六段最为发育,其成因类型主要有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滨湖砂滩和浅湖砂坝砂体。通过野外剖面、岩芯、测井曲线以及样品的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对各成因类型砂体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进而对各类砂体的结构构造、物性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