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究开发成功的SQ系列高强度绳索取心钻杆首次采用了薄壁钻杆内镦粗技术。同时,通过优化接头螺纹参数,改进钻杆接头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工艺,简化钻具结构等措施,使绳索取心钻杆强度提高40%以上,使用寿命明显增加,钻具冲洗液过流阻力大幅降低。钻杆可以采用垫叉和扳叉拧卸。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勘探区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地质特深孔绳索取心钻杆结构区别于API石油钻杆,其机械性能计算不可直接引用API石油钻杆的相关理论公式。针对这一理论依据与计算方法缺失,本文对地质特深孔双台肩钻杆接头进行了受力分析,开展了钻杆接头拉伸载荷与扭转载荷计算理论研究,构建了绳索取心钻杆机械性能计算的理论方法。同时,通过有限元分析和台架试验,确定了H-5000规格双台肩绳索取心钻杆的机械性能,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并提出了钻杆结构改进建议与下一步研究方向,为高性能薄壁绳索取心钻杆“服役”于5000 m地质岩心钻探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地球深部探测对提高我国勘探开发深部资源能力和深部地质研究水平及地位是不可或缺的,深部科学钻探是唯一准确地获取深地实物资料的工程方法。钻杆柱作为深部科学钻探技术的核心与关键,其管柱规格组合与钻杆接头选配决定着钻杆在平衡其自重后的剩余强度和应付孔内复杂情况的能力,尤其是作为连接各钻杆柱短节的钻杆接头的性能直接决定着钻杆柱的使用极限深度。本文从产品类型、结构特点等方面对国内外高性能石油钻杆接头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现有钻杆接头存在的不足与失效的原因,提出了钻杆接头结构改进方案,对提高钻杆柱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延长钻杆使用寿命,使其更好地应用于深部科学钻探,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与工程价值。  相似文献   

4.
结合生产和使用实践经验,总结分析了地质钻探外丝钻杆及锁接头的失效形式,并给出了预防钻杆及接头失效的处理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钻杆接头是钻探中的易耗品,其寿命长短直接影响到钻进效率、钻探成本和钻探工人的劳动强度。钻杆接头的使用情况除与选用的钢材、机械加工质量有关外,还与热处理状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特别在小口径金刚石钻进中,由于采用了高转速和较高的钻进压力,同时又减小了钻杆接头的结构尺寸,因而对钻杆接头材质的机械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材料的机械性能取决于材料的内部组织结构,而材料的内部结构又取决于一定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通化盆地地质调查井工程钻探施工工况、钻杆折断事故及折断部位,基于钻杆和钻进工艺参数对井内钻杆接头螺纹受力进行理论计算,采用SolidWorks对钻杆接头螺纹连接处进行建模然后将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中进行应力和疲劳仿真分析,预测钻杆接头的疲劳寿命。通过分析仿真结果,再结合地质岩心编录和测井资料,探讨涌水伴随大量气体钻探施工的钻杆折断原因,优化钻进工艺参数,从而减少孔内钻杆折断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φ71 mm绳索取心铝合金钻杆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喜超 《探矿工程》2015,42(7):58-61,71
介绍了国内外铝合金钻杆的研制现状,分析了绳索取心铝合金钻杆在地质钻探中的优势。对φ71 mm×5.5 mm绳索取心铝合金钻杆体与钢接头连接结构进行了详细设计。通过对试验钻杆进行静拉力、扭矩试验,得出了铝合金钻杆体与钢接头主要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供了用摩擦焊接φ50mm地质钻杆的工艺参数。摩擦焊接能保证接头的质量稳定,无焊接缺陷。两种不同材料的摩擦焊接头处可见明显的分界。经分析与试验表明:其机械性能良好,接头的疲劳强度不低于母材。钻探生产试验表明,它能有效地减少孔内事故,使用方便,提高了钻进效率。摩擦焊接地质钻杆的制造工艺简单,省工省料,能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9.
钻杆上加橡胶护箍在石油钻井已采用数十年,用它减少钻杆和接头的磨损。地质钻探采用钻杆胶箍,在国内外亦有十多年,主要是用以减少钻杆及其接头的磨损;同时并能改善钻柱工作状况(如有利于加压和防止孔斜等);部份地区在钻铤上亦采用胶箍。  相似文献   

10.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队广大钻探职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从钻探生产需要出发,开展了反钻杆安全接头的研制工作,其初级形式——反钻杆安全接头自从在《勘探技术》一九七五年第五辑报道后,地质、冶金、煤田、地热勘探等二十余个兄弟  相似文献   

11.
华北有色地质517队水井钻机配用φ114钻杆.一旦发生井内严重坍塌和挤夹钻事故,处理井内钻杆往往需花费许多时间. 后来,我队钻探技师孙殿友同志设计了反事故安全接头(见图).这种接头安在粗径钻具上头.它的传动顺序是:钻杆接头→上接头7→花键轴4→联结箍3→下接头2→粗径钻具.其工作动作是:上接头7的上头与钻杆接头相连接,下部丝扣是反扣与联接箍3连接一起,下端内孔是花键与花键轴4套在一起.平时钻进时,由于弹簧1的作用力,促使花键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在从事钻杆接头加工工艺的设计与生产中,总结钻杆锁接头、接箍等铣削装置及设备存在的问题,结合金刚石钻进用钻杆接头孔小、螺纹为特殊梯形螺纹等特点,设计了一种专为加工钻杆接头的铣丝装置,现将其结构及有关参数介绍如下。一、旋风铣削螺纹原理旋风铣削螺纹,是螺纹加工中生产效率较高的一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产品质量稳定等优点,适用于大批量的螺纹件生产。图1为旋风铣削螺纹示意图。其主要切削过程  相似文献   

13.
绳索取心钻杆寿命的测算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按照苏美经验,全套钻杆出厂后,厂方要进行追访。例如一套钻杆,每磨损一付接头(或一根钻杆),都应详细记录下来,直至因磨损而调换的接头和钻杆总数(接头为付,钻杆为米;等离子焊钻杆与接头为一体,则以米数计)超过接头总数的三分之一或每套米数的三分之一,则为到达报废程度,此时算出的总进尺数为全套钻杆寿命。应当指出的是因为每套钻杆长度、孔深、岩石级别、钻孔角度等因素之不同,其寿命不是完全一致的,国外一般8,000~12,000米,有个幅度,也就是使用条件不一致的缘故。当然  相似文献   

14.
我队在千镜山矿区用大口径钻进复杂地层,由于岩矿层松软怕冲刷,长期来岩矿心采取率低,一般在50%以下。曾用喷反钻具,虽采取率可达要求,但分选严重,层位错乱,品质差。为此,我们根据早期使用的无泵钻具原理,设计了一种分水接头双动双管钻具,应用于施工的二个钻孔,效果较好(见附表)。经地质、水文、物探三家验收,认为岩矿心采取率高,层位准确,品质好,较好地满足了地质设计要求。一、结构原理1.分水接头双动双管钻具与其它双管无泵钻具基本相同,但改进了内管回水装置,并在内管上端加了一根短钻杆(见附图)。  相似文献   

15.
经过摸索,我们设计了一种大口径钻杆接头,根据其特点,称之为“牙嵌式”钻杆联接件。其特点是利用互相啮合的方牙(矩形齿)传递力矩,因而传递力矩大;利用螺纹连接来保证钻杆轴向成为一刚体,并实现提下钻,它只起连接作用而不传递力矩,因而拆卸极为轻松,方便;又因其内壁平滑对于反循环排渣极为有利。其结构见附图。主要由上、下接头及联接罩,导向管组成,上、下接头的一端端面做成能互相紧密配合的矩齿,以传递力矩。下接头车有内螺纹,升降钻杆柱时连接提引接头,联接罩用内螺纹与下接头连接,为防止回转运动中联接罩松脱,采用反丝螺  相似文献   

16.
在深孔钻进时,一旦发生理卡事故就需反钻杆,使用安全接头可以节省反钻杆这一工序,起到快速处理孔内事故的作用,确保安全。如在苏北某孔,孔深500余米,发生烧钻,经强力提拔,拉力表反映是三吨半时(四股钢绳),拉断螺母折断,钻杆全部提出。一、接头结构(见附图)及使用安全接头是由上接头1、拉断螺母3、六方轴5、六方外套4和下接头7组成。其中六方外套与六方轴起扭转钻具作用,拉断螺母起联接钻具作用。当孔内  相似文献   

17.
《探矿工程》1975,(2):1-6
地质岩心钻探采用金刚石钻进时,对钻具特别是钻杆的性能要求较高。原因主要是:1.金刚石钻进时的转速较高,钻具迴转消耗功率较大,因此,钻杆承受的扭矩和扭应力亦较大,容易产生疲劳现象。2.金刚石钻进钻孔直径较小,目前国内主要用口径为φ46和φ56毫米;要求用直径较小的钻杆钻进较深的钻孔,例如用φ42或φ43毫米的钻杆钻进深度为600~1200米的钻孔。3.不允许采用像外丝钻杆那样的锁接头和保护环。钻杆表面磨损较快。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钻杆接头在钻进过程中经常拧卸及在加工螺纹时强度降低的问题,采用激光硬化技术来提高钻杆接头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激光强化钻杆接头表面的硬度、耐磨性及抗疲劳等机械性能都得到提高,同时采用该技术能提高钻杆的使用寿命,且又省工省时。  相似文献   

19.
牙嵌式钻杆接头湖南有色地质勘查局206队伍新民《探矿工程》1992年第1期刊出的《牙嵌式钻杆联接》一文,我队看后,也加工出一批牙嵌式朕接钻杆,在广东深圳的基桩工程施工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同时在加工及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及时地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为了延长高压胶管使用寿命,我队试验、推广了空中短胶管及胶管接头。胶管由原来18米长,割成6米长三段。由水泵到第一层塔用水管或钻杆代替,再用胶管接头连接。水管或钻杆的高度以提出、放倒机上钻杆不受影响为准。使用新设计的胶管接头,安装方便,工作稳定,在30公斤/平方厘米的水泵压力下长期工作,泵压有时达到40公斤/平方厘米也不漏、不脱,安全可靠。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