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站自1981年5月开始接收长沙中心台播发的地面,850mb、700mb、500mb等层次的天气形势分析图,经一段时间使用,感到用它做县站24小时大(暴)雨预报,效果很好,现以1981年5—6月份为例作论述。 我站5—6份的大(暴)雨95%以上是由于高空槽东移过程中,槽后引导冷空气南下,推动河套以南锋面南下,在高空槽和锋面共同影响下发生的,只有5%左右的大(暴)雨是由于台风槽影响造成的。例如1981年5月2日的地面图和高空500mb环流  相似文献   

2.
天气报观测时15分钟内、航空报观测时10分钟内出现的现象都是“观测时的现象”.当观测时先后或同时出现两种或以上天气现象时,应合并选码. 雨或毛毛雨并有雨淞生成和雾并有雾淞生成时,现在天气电码的选择,可以说是合并选码,也可以说是按大码编报原则.因为雨、毛毛雨、雾都有单独编报的电码,而雨淞、雾淞却没有相应的电码,但编报电码中有雨或毛毛雨并有雨淞结成和雾并有雾淞生成的电码,且电码较雨或毛毛雨、雾单独  相似文献   

3.
新疆的雨淞和雾淞哪里最多,哪里最久? 所谓雨淞就是过冷却雨滴降落在低于0℃(雨淞出现温度范围一般在-1℃~-5℃)~1电线、物体和地面上,结成透明或半透明的冰层,它也叫冰凌. 新疆雨淞分布特点是:北疆多,南疆少.其中北疆沿天山一带最多.例如  相似文献   

4.
吴孝祥 《气象科学》1994,14(3):267-274
本文统计了江苏省近十多年来雨淞分布概况.对南京地区一次雨淞过程与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雨淞与降雪天气过程在形势场、风场、温湿场及云图云系、云物理等方面的特征上有显著差异.同时还分析了雨淞结冰的一些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5.
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安吉AQI大于100的天数进行聚类分析,系统地研究安吉不同污染天气环流特征及其影响下大气颗粒物浓度与气象要素相关。最优6类环流形势分别是第1类阻高型,第2类浅槽东移型,第3类低槽南压型,第4类纬向平直环流型;第5、6类高压脊控制(影响)型,,是安吉空气污染的主要天气类型。在持续时间超过2 d的连续污染天气形势中,PM_(2.5)在第5、6类天气型中与各气象要素无显著相关,这意味着全年最多的污染天气形势下PM_(2.5)难清除,结合逐时要素相关分析,与降水相关最显著,与这两类天气形势降水少密切相关。PM_(10)相反,与雨类变量有显著的负相关,与风类变量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商洛地区1992年3月1日~4日连雨(雪)过程的高空天气形势、地面天气形势、当地气象要素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低纬山地气象》2019,(5):F0004-F0004
1、凝冻灾害及防御措施气象上将强冷空气的入侵造成局部地区或大范围地区气温剧烈下降的天气过程,称为寒潮,在受寒潮入侵影响出现降雪、霜冻、冻雨等低温阴雨天气时,常常在电线、树枝、地面上形成坚固的冰层(俗称“凝冻”或“桐油凝”),由于降雪常与雨淞同时发生,所以在贵州通常称为“雪凝”天气。  相似文献   

8.
曾欣欣 《浙江气象》2008,29(1):11-14
用浙江1960年12月-2007年3月的大雪资料进行气候分析,得出浙江大雪的气候概况和积雪的地理分布;对历次产生大雪前24小时的天气形势进行分析归类,产生大雪的主要天气形势有:横槽型、东路冷空气型、切变型和中路冷空气型4大类天气形势;依据天气学原理,选出物理意义清楚、简单明了的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的条件,预报未来24小时浙江的大雪。  相似文献   

9.
有雨淞的天气里,在蒸发器外常有一层雨淞。地面观测规范在蒸发的观测中没有规定具体清除办法。日常观测工作中,一般采用小刀刮,敲打震落的办法,速度慢,而且对蒸发器有损害。通过试验,用热毛巾清除雨淞,速度快,不影响蒸发量,对蒸发器又没有损害。  相似文献   

10.
一、强降温标准: 日平均气温24小时降温≥8℃或过程降温≥10℃。二、强降温预报基本思路造成我区强降温的原因主要是平流降温。分析强降温天气的天气形势,都属于冷空气在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堆积,到达一定程度时爆发南下。因此,我们把北方存在一个一定强度的冷高压作为强降温预报的起始条件,同时选用酒泉、呼和浩特(以下简称呼市)、沈阳等站的24小时变压,上述等站与本区衢州站的气压差、变压差、700mb南北温度差等作为冷空气是否会爆发南下影响本区的判别条件。  相似文献   

11.
鱼花孵化与天气的关系极为密切,据试验得出:日平均气温在24~25℃,孵化出来的鱼花成活率高,如果孵化期遇到日平均气温低于20℃的天气,鱼花便会大批死亡,造成严重损失。过去,水产部门由于没有利用天气,安排鱼花生产,产量不高,每年都要向外地购进大批鱼苗。一九七九年四月上旬,正值低温阴雨天气,气温在20℃以下,此时,鱼花季节已到,天气能否立即回暖?气温会不会上升到20℃以上?水产部门的同志以十分焦急的心情向我站询问天气。我站根据当时高空与地面的天气形势,结合本站预报工具的反映,进行综合分析,作出了目前无冷空气继续南下影响,预计四月中旬日平均气温将稳定回升在20℃以上。建议四月中旬可以开始鱼花孵化工作。  相似文献   

12.
去年12月10日,从08时至19时连续下雨,中间短时内夹降有冰粒,19时后转降雪,上午起测站附近的树枝,电线、百叶箱顶上和一些物体的迎风面上都结着冰,屋沿的瓦片上也悬挂着冰棱柱。根据这些现象一些观测员曾提出过这种结冰现象是否为雨淞?当天组织部分人员对这一现象进行了集体观测,结果看法不一没有确定记录雨淞。  相似文献   

13.
对南阳市2005年3月11日的暴雪、寒潮天气过程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横槽转竖东移后,引导槽后强冷空气大举南下,是产生暴雪寒潮的必要条件.700 hPa南阳处于东西向切变线附近,位于辐合区内,受北方冷空气和偏南气流共同影响,产生了暴雪和寒潮天气.暴雪区产生于正涡度中心右前方、相对湿度〉90﹪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
一次连续异常高温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分析2010年6月24-27日牡丹江地区的连续高温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演变,总结出现高温天气主要是受高空稳定的大陆暖高压、辐射增温、下沉绝热增温、850 hPa有24℃以上的暖中心、高温出现前一天14:00气温偏高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南阳市2005-03-11暴雪、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阳市2005年3月11日的暴雪、寒潮天气过程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横槽转竖东移后,引导槽后强冷空气大举南下,是产生暴雪寒潮的必要条件.700 hPa南阳处于东西向切变线附近,位于辐合区内,受北方冷空气和偏南气流共同影响,产生了暴雪和寒潮天气.暴雪区产生于正涡度中心右前方、相对湿度>90﹪的区域.  相似文献   

16.
陕北一次秋季连阴雨过程的天气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8年12月20日-22日运城出现的寒潮大风天气过程,从高空、地面天气形势以及物理量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寒潮属于贝湖横槽迅速转竖型,冷高压及冷锋迅速南下,导致寒潮爆发。物理量场上,横槽前有正涡度中心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槽后负涡度及强烈的下沉运动使得横槽迅速转竖;自下而上强的垂直风切变,使得高空风动量下传,巨大的水平气压梯度和变压差,引起地面大风。  相似文献   

17.
《气象》1977,3(2):11-13
1976年3月上旬,我国南方冷空气活动较弱,气温逐渐回升,到3月16、17日两天,日平均气温已达12℃以上,接近多年平均情况,如果后期没有较强冷空气影响,对我国南方早稻播种是比较适宜的。但由于17—19日的一次强冷空气影响,气温显著下降,日平均气温降至2—3℃。以后气温虽缓慢回升,但由于北方又不断有小股冷空气南下影响及连续阴雨天  相似文献   

18.
冬季雨淞观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丽 《贵州气象》2007,31(4):45-46
针对测站或测站附近有雨淞,但雨淞架导线上无结冰的实际问题,提出有电线积冰观测的台站,气簿-1天气现象栏和电线积冰记事栏如实记录,现在天气WW报66,934RR组固定编发"93400",与同行者们共商,以提高测报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一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8年5月14~19日,受锋面低槽、切变线及高空槽的共同影响,广西南部及广东中西部部分地区出现了暴雨~大暴雨过程。暴雨中心各时段分布不同,有明显的局地性。表15月14~19目逐日24小时最大雨量(mm)和次大雨量点从表1可看到,在相似的天气形势下,暴雨落区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天气预报中的一个难点。本文对这次连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有关的物理量。1天气形势分析1.1500hPa形势分析13日20时,副高588线位于桂林以北,华南沿海一带盛行西南气流。随着原位于河套地区的低压槽东移南下,副高强度逐渐减弱。14日20时588线已退…  相似文献   

20.
王永祥 《气象》1988,14(1):58-61
10月是我国秋末冬初的过渡季节,南方暖湿气流北上逐渐减弱,北方干冷空气南下逐渐加强。今年10月,北方冷空气南下势力较弱,南方暖湿气流北上相对较强,造成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降水较多。 天气概况 月内共有5次冷空气影响我国,其中3次是较弱冷空气,只影响全国部分地区,2次是中等偏强冷空气,影响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第1次较强冷空气出现在15—20日,呈西北路径,从新疆东移南下。受其影响,西北、华北、东北气温下降了8—11℃,黄淮、江淮、江南下降了4—8℃,黄河下游以北地区出现初霜。陆上出现4—6级偏北风,海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