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60年来星云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记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以星云湖08XY-4号钻孔岩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芯的137Cs和210Pb测年和多种元素组分(重金属元素Cd、Cr、Cu、Pb、Zn,成岩组分Fe、Mg、Al、有机质、碳酸盐和烧失量)的含量分析,系统研究了星云湖近60年来底泥中重金属的来源和污染历史,并借助地积累指数法对星云湖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前,星云湖沉积物中元素Cd、Cr、Cu主要为自然来源,之后受当地工业化蓬勃发展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湖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显著增强;元素Pb的污染历史早于20世纪50年代,与全球很多区域Pb污染要早于其它多数重金属污染这一现象相似;此外,可能受当地特殊的工业发展历史影响,1973~1991年期间星云湖遭受严重的Zn污染,平均污染指数值达到3.25,按Muller污染指数分级属4级偏重污染。综合来看,当前星云湖的污染程度仍然较轻,但是近期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明显显现,需要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抚仙湖-星云湖水生生物与水环境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抚仙湖与星云湖两湖相连,构成一个相连湖泊的微生态系统,这在云南九大高原中具有唯一性,且二者分别属于不同的营养状态,属于生态系统研究的敏感区域。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系统回顾,分析、评价了抚仙湖-星云湖水环境指标与水生生物研究现状的内容、方法及其成果;概述了自1980年以来抚仙湖-星云湖各项水环境因子(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及生物因子(浮游植物、沉水植物、浮游动物等)的相关特征及其演化规律;提出在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2000年11月和2001年6月,通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和分析所收集的样本,对抚仙湖和星云湖水系氮和磷的分布状况与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星云湖的氮磷总量处在一个高浓度状态,并伴随着蓝藻水华的大爆发,而抚仙湖的氮磷总量浓度是星云湖的二十分之一到四十分之一。在雨季,抚仙湖的溶解磷和磷总量随着深度而增加,这暗示着下层滞水带对有机磷微粒活跃的降解作用以及由雨季地表径流增加而带来的大量的土壤矿石的沉积。在已测量和已发表资料的基础上,检查对星云湖和抚仙湖氮磷总量的预测。星云湖大部分外来的磷和氮从一个出口流出,但是估计进入抚仙湖97%的磷和25%的氮被埋藏在沉积物里。反硝化作用可能是抚仙湖中余留总氮耗损的原因。减少来自汇流区的总氮和总磷负荷是保护星云湖和抚仙湖所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球粒陨石母体的形成过程,可作为早期太阳星云化学演化的指示剂,它们包含原始球粒陨石中残存的前太阳颗粒,可提供太阳系外恒星演化的信息;原始球粒陨矿物-岩石学特征,可揭示早期太阳星云的凝聚和吸积作用过程;原始球粒陨石主要组分的氧同位素组成,可为了解形成不同类型球粒陨石的初始物质和形成环境提供重要的依据;原始球粒陨石中富钙-铝包体和球粒的形成年龄,可作为早期太阳星云演化的时标;原始球粒陨石的氧化-还原作用特征,可推断不同类型球粒陨石母体在太阳星云内距日心距离等,并进一步探讨早期太阳星云的化学演化。  相似文献   

5.
"数字地球"与对地观测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在21世纪到来之际,人类向“数字地球”这一地球信息科学新领域发起了挑战。这是在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时代背景下,由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相互交融,在全球及区域尺度上的一次大整合、大聚焦。是面向21世纪地球系统科学思维模式的开拓大跳跃。对地观测技术系统的蓬勃发展,是“数字地球”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数字地球的发展,离不开对地观测技术系统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地观测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地理大数据时代正在到来,其多尺度、长时序、多模态等海量“超”覆盖数据为土地利用/覆被(Land Use/Land Cover, 简称LULC)分类及变化检测带来巨大的机遇,支撑着新时代人、地两大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认知和实践。然而,多数地理学者认为地理学基本原理与核心思想并未因为大数据的到来而发生本质性变化。所以,从地理学基本原理角度理解LULC分类的发展,尤其在地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方向,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途径。为此,本文从区域、尺度、综合三方面的地理学基本原理视角将LULC分类技术的发展划分为地球观测数据匮乏阶段、人类行为数据融合阶段以及地理大数据“超”覆盖阶段分别探讨分析,以期主动把握LULC分类技术及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在地球观测数据匮乏阶段,LULC分类多以类型还不丰富的遥感数据源,在空间分辨率较低的像元尺度上,进行以地表覆被状态为主的分类;发展到人类行为数据融合阶段,LULC分类在城市区域率先出现了对地观测数据和人类行为数据相融合,在街区尺度上进行以空间功能异质性划分、识别为主导的城市功能区分类;在地理大数据“超”覆盖阶段,LULC分类将实现多尺度协同、面向全空间的功能异质性划分,并在主体功能的基础上融合“社会-经济-自然”多维定量属性,本文称之为“空间场景”。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为地理大数据时代LULC分类的新技术发展和新产品应用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抚仙湖、星云湖综合治理出流改道工程旨在“保护抚仙湖、改善星云湖、不影响东风水库水质”,不仅涉及到玉溪市饮用水源的保护和城市水源的长远发展规划,还涉及到东风水库、曲江和海口河至南盘江及其沿岸城市引水工程的防洪度汛,及两湖一库(抚仙湖、星云湖、东风水库)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因此,工程实施前对工程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非常必要。对工程所涉及到的抚仙湖、星云湖和东风水库的水质、生态效应、生物交流以及流域内的相关用水工程的影响作较为全面的分析,旨在为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2009,(9):44-44
气体和尘埃密集的云雾状天体——星云被认为是字宙孕育恒星的“子宫”。一项新研究预测,在距太阳系400光年远的地方,一个新的恒星“即将”诞生。孕育这个恒星的将主要是质量是太阳两倍的暗星云Barnard68。研究表明,这个位于蛇户座的云雾状天体已开始呈现不稳定状态。而一个质量只有它十分之一的星云正在迅速接近并“快要与它相撞”。  相似文献   

9.
自地球系统进入人类世,要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学研究需要进入一个大尺度、定量的和可预测的新时代。生态学观测技术的革命和科学数据的长期积累是实现生态学研究跨时代发展的必需。生态系统的通量观测技术是生态学观测技术上的一次重大革命。然而,全球规模的通量观测事业的独特优势和潜在价值仍未被充分认识。回顾全球气象学观测事业的发展历史及其对社会的科学贡献,很好地启示我们再认识通量观测事业的科学使命。  相似文献   

10.
人为热是指由人类活动产生而释放到大气中的热量,这部分热量以感热和潜热的形式释放到城市冠层和城市边界层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能量来源之一。在城市系统中,建筑物、交通运输和人类新陈代谢所释放的热量构成了总的人为热,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清晨和傍晚出现一天中的两大峰值,而冬季和夏季分别是全年中最显著的两个季节。人为热的计算方法通常分为仪器观测法和能源消费清单法,其中能源消费清单法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人为热主要通过改变大气的热力学能量方程和水汽方程中的热量和水汽量来影响区域和全球气候。在城市中,人为热是冬季和夜间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会影响大气边界层的稳定度和增加边界层高度。在全球范围内,人为热会对大气环流产生扰动,但对全球增温效应不显著。随着全球能源消费和人口的增加,人为热将成为气候变化的重要人为因子之一,因此如何观测和估算出一套高精度的人为热数据集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9月12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在塔吉克斯坦科学院院长拉合莫夫的陪同下视察了距离塔吉克斯坦首都30公里的中国科学院中亚巩达拉山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与研究站。白春礼在参观和询问了国际观测标准的巩达拉野外生态观测系统观测项目、视察和听取了整个流域情况介绍和标本馆后指出,野外观测与研究网络是人类适应和面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科研基础设施,希望双方科学家加强合作,在气候变化、灾害防治、生态保护方面做出实质性  相似文献   

12.
现在人们每天都可以从电视中的天气预报节目中看到当天的气象卫星云图。我们经常收到一些读的来信,询问这些云图是怎么得来的,如何识别。本刊特约有关专家撰介绍,分两期刊登。本期介绍气象卫星的一些知识,下期介绍如何识别卫星云图。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类世的到来,“常态化”的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成为人类生存面临的首要问题。大数据智能化的技术驱动、大科学(计划)的学科基础、全球化治理与应对的需求牵引,共同构成了新时代自然灾害研究的主旋律。论文提出自然灾害态势感知的概念,并结合新时代背景提出洞悉“态”、预测“势”两个不同层次的感知。在洞悉“态”方面,论文辨析了传统灾害观测与大数据态势感知的区别和联系;并以社交媒体、手机信令、视频监控等为例,梳理了大数据在台风、洪涝、地震、极端高温等灾害态势理解中的研究与实践。在预测“势”方面,论文总结了系列大数据观测—机器学习—机理模型整合的方法,并以城市洪涝事件演进模拟为例进行说明;在区域或全球尺度,提出应在大科学(计划)统一定义的未来情境下开展跨领域综合态势的感知与预测,并服务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利用人地耦合模型,感知灾害对社会经济的级联影响和远程效应,用以消除和解决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最后,建议国家成立相关研究机构推进灾害大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开展灾害灾情标准知识库、训练库的建设;建议进一步推进机理模型、大数据、机器学习的整合与应用,推进自然灾害人地系统的耦合,提升中国自然灾害的社会治理与决...  相似文献   

14.
《地理教学》2011,(7):61-62
前天,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通过2006年发射的一对“孪生”太阳探测卫星STEREO,拍摄到了完整的太阳照片,人类第一次能够立体地观测太阳活动。NASA在新闻中称此为“太阳物理学领域的重要发现”,太阳研究专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颜毅华说,这将使人类对太阳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对云南抚仙湖、星云湖和洱海3个高原湖怕进行地球化学和湖沼学调查,确定湖水中微粒的溶解浓度和化学成分,对沉降质和沉积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湖泊的化学动态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学》2011,(2):62-62
“空间碎片”是指人类在航天活动中产生的太空废弃物,也称“太空垃圾”。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空间碎片行动计划”首席专家李明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宇航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上介绍,近年来,茫茫太空中日夜不停地绕着地球飞行的空间碎片数量快速增长,目前在轨可观测到的空间碎片有1万多个。  相似文献   

17.
地面沉降主要指的是在某一地表面积内出现的地面水平面下降的情况。通常导致地面沉降的原因在于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两方面内容。其中,人类开采矿产资源活动是直接诱发矿山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针对人为因素造成的矿山地面沉降提出多种地面沉降的观测技术,并详细介绍了每种观察技术的特点和应用范畴,旨在提高观测能力,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测绘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伴随着人类的活动而产生,并不断的丰富起来的。远在公元前四千多年古埃及,在尼罗河泛滥后,农田边界的整理过程中,就产生了较早的测量技术。古埃及人通过天文观测,确定一年为365天,这是古埃及在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000年)通用的历法,他们通过观测北极星,来确定方向,古老的埃及金字塔,每一座都有标准的几何尺寸,说明那时,人们对长度和角度都有比较精确的测量手  相似文献   

19.
前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除了月球外,人类尚无法直接通过航天器获得太阳系其他天体的岩石样品,直到目前,采集降落到地表的陨石是获得地外岩石样品的唯一手段.陨石保存了太阳星云凝聚、行星堆积、地球等类地行星熔融分异等全部过程的信息.同地球上其他资源相比,陨石极为稀少而珍贵.自1969年日本南极考察队在南极大陆和山脉的蓝冰上发现9块陨石以来,人们认识到南极冰盖有利于陨石的长期保存,并存在陨石的独特富集机制,日本、美国、中国、欧盟等各国南极考察队共在南极大陆找到了约40000块陨石.南极大陆成为地球上迄今为止发现陨石最集中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干旱区陆面过程野外观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主要论述了陆-气相互作用研究在干旱区人类生存环境与发展区域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介绍了观测场地以及野外观测情况。最后,对干旱区腾格里沙漠宁夏沙坡头无灌溉的植物固沙区、青海海北高寒草甸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灌溉的绿洲农田的陆-气水热交换过程观测结果进行了讨论。并且,研究了干旱区不同下垫面的陆-气相互作用规律,可为研究局地生态环境、指导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