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江西新余铁矿田铁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书明 《地质与勘探》2011,47(2):187-196
本文总结了新余铁矿田矿层和含铁岩系变化特征、矿层顶板、底板和含铁岩系标志层特征以及矿田东、中、西段构造特征,分析了铁矿的沉积成岩作用以及构造演化历史,解释了新余铁矿田的各种成矿地质特征,并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说明矿田成矿地质系统的内在规律,认为该矿床属于火山-沉积变质铁矿,其物质成分较稳定,体现出规律性的变形...  相似文献   

2.
安徽霍邱铁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是一个大型BIF铁矿田,矿体均赋存于一套新太古代中高级变质作用的含铁建造中,自下而上可分为A+B矿带和D矿带:前者为变粒岩-片岩-磁铁石英岩建造;后者为片岩-大理岩-赤铁(镜)铁石英岩建造.本文利用现有的矿床勘查、物化探和地质科研资料,对该矿田的地质背景、矿体赋存条件、构造型式进行深入剖析,推断矿区周边及深部构造格局与控矿因素,研究分析霍邱铁矿含铁岩系特征,进行含矿层位的准确划分、厘定和对比,深入研究含铁岩系的平面分布范围和延深,对矿田控矿构造进行综合分析.运用LA-ICP-MS技术获得霍邱群斜长角闪岩最老年龄为2.8Ga左右,代表原岩形成年代.同时获得晚期混合花岗岩的侵入年龄为1.8Ga左右.通过Hf同位素测定,获得各变质岩系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表明最老的锆石Hf模式年龄可达3.5Ca前后.根据区域年代学资料和霍邱铁矿含铁岩系特征,本文正式提出“霍颍运动”这一概念,作为皖西北新太古代2.7Ga前后在霍邱-颍上-寿县-蒙城一带发生的构造事件和成矿作用,以区别于以往沿用蚌埠运动描述本区霍邱群变质作用和成矿事件的提法.最后结合本区含铁建造特征,初步判定霍邱铁矿为一种介于阿尔戈玛和苏必利尔型之间的过渡类型铁建造.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新余式铁矿中深部铁矿勘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赣中铁矿田(新余式)铁矿位于南华造山带北缘,武功山 — 北武夷山隆起带西段武功隆起东南侧的神山背斜南翼.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现航磁异常,随即开展勘查工作,至80年代末,查明铁矿资源储量5亿多吨.但认为铁矿成因是沉积变质型,在走向上延伸大于60 km,倾向延深小于1 km.笔者认真总结了新余式铁矿田矿床成因特征与成矿规律及对典型矿区构造特征的研究,认为区内变质岩原岩主要形成于优地槽海底火山喷发环境,是火山-沉积变质型硅铁建造的铁矿床.因此,铁矿层所在的地层是寻找该类矿床的直接找矿标志.矿层形态呈“红绸舞”式,一般具有“浅繁深简”的特征.文中重点对“红绸舞”式褶皱展开研究,认为在矿区内铁矿层次级褶皱具有规律性:平面上每100~300m出现一个“台阶”.“台阶”是由一个背形和一个向形组成,影响垂深40~300m.平面与垂向“台阶”间距规律自北向南,由浅到深,均是由小到大.这组背向形是矿区的二期构造,北西向展布,呈左行雁行排列.二期褶皱是在固流作用下形成的不同规模、形态各异、简繁更迭的各种不协调褶皱为特征.其核部铁矿层厚度较大,一般是翼部铁矿层厚度的2~12倍,一般在二期褶皱构造的轴部及转折端附近铁矿体形态复杂,更次一级小褶曲十分发育,其厚度也随之增大,倾向延伸也增大,是铁矿层赋存的有利构造部位.矿区所控制的铁矿层延深大于2.6km.在总结区域与矿区铁矿勘查经验的基础上,文中提出“就矿找矿和寻找有利构造部位相结合”的找矿模式,给赣中铁矿田新余式铁矿未来边深部(第二找矿空间)勘查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新余铁矿田同期大小褶皱形态、空间定向的相似性以及含铁岩系地层多层次物质系统铁质的规律性分布。应用地质分析和系统分析的方法说明如何通过小构造的精细研究来解释和推测大型构造并对隐伏矿体进行预测,如何回归分析找出全铁品位和磁性铁品位的协变关系,并据此计算出磁性铁品位。笔者旨在以地质系统律和地质全息律为理论依据为应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相关地质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肖光荣,姚琪     
肖光荣  姚琪 《地学前缘》2013,20(4):305-311
赣中铁矿田(新余式)铁矿位于南华造山带北缘,武功山-北武夷山隆起带西段武功隆起东南侧的神山背斜南翼。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现航磁异常,随即开展勘查工作,至80年代末,查明铁矿资源储量5亿多吨。但认为铁矿成因是沉积变质型,在走向上延伸大于60 km,倾向延深小于1 km。笔者认真总结了新余式铁矿田矿床成因特征与成矿规律及对典型矿区构造特征的研究,认为区内变质岩原岩主要形成于优地槽海底火山喷发环境,是火山沉积变质型硅铁建造的铁矿床。因此,铁矿层所在的地层是寻找该类矿床的直接找矿标志。矿层形态呈“红绸舞”式,一般具有“浅繁深简”的特征。文中重点对“红绸舞”式褶皱展开研究,认为在矿区内铁矿层次级褶皱具有规律性:平面上每100~300 m出现一个“台阶”。“台阶”是由一个背形和一个向形组成,影响垂深40~300 m。平面与垂向“台阶”间距规律自北向南,由浅到深,均是由小到大。这组背向形是矿区的二期构造,北西向展布,呈左行雁行排列。二期褶皱是在固流作用下形成的不同规模、形态各异、简繁更迭的各种不协调褶皱为特征。其核部铁矿层厚度较大,一般是翼部铁矿层厚度的2~12倍,一般在二期褶皱构造的轴部及转折端附近铁矿体形态复杂,更次一级小褶曲十分发育,其厚度也随之增大,倾向延伸也增大,是铁矿层赋存的有利构造部位。矿区所控制的铁矿层延深大于2.6 km。在总结区域与矿区铁矿勘查经验的基础上,文中提出“就矿找矿和寻找有利构造部位相结合”的找矿模式,给赣中铁矿田新余式铁矿未来边深部(第二找矿空间)勘查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阐述了"玄武岩-古风化壳沉积(堆积)型"铁矿的成矿背景和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铁矿的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堆积)、成岩后期变化、淋滤富集成矿作用,并将成矿过程划分为3期6个阶段,3期分别为:矿源层形成期、含铁岩系形成期、淋滤富集成矿期;6个阶段分别为:峨眉地幔柱上隆-玄武岩浆喷溢阶段、风化蚀顶-玄武岩古风化壳形成阶段、古风化壳沉积物堆积-迁移-沉积-含矿层形成阶段,地壳振荡性升降-暴露-含矿层风化淋滤阶段、含矿层次生富集成矿阶段、含矿层被覆盖保存阶段,从而建立了"玄武岩-古风化壳沉积(堆积)型"铁矿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7.
阿尔金山喀腊大湾铁矿田地质特征与形成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金山喀腊大湾铁矿田位于北东向阿尔金走滑断裂与东西向阿尔金北缘断裂所夹持的地区。通过对已有铁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确认喀腊大湾地区铁矿床属于火山沉积型,因此,铁矿床具有成带状分布的特点,由八八铁矿床、八八西铁矿床、7914铁矿床、7915铁矿床、7918铁矿床和7910铁矿床共同构成喀腊大湾铁矿田。铁矿田范围内的地层以向北陡倾的单斜层为主,倾角75~88°;仅矿田西段八八西铁矿床、八八铁矿床一带沿走向发生直立陡倾伏(背斜)褶皱,可见地层和含矿岩系局部发生褶皱重复,形成铁矿带和含矿层位呈横卧"勾"状形态。铁矿床的产出严格受火山沉积岩系的特定层位和岩性控制,即铁矿床均产在卓阿布拉克组第三亚组第一岩性段(下部玄武岩段)的上部,其北侧为卓阿布拉克组第三亚组第二岩性段(大理岩段)标志层。与铁矿床关系密切的中基性火山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517±7)Ma,显示该套火山沉积岩系中基性火山岩的时代为早古生代晚寒武世,因此,铁矿床的形成(火山-沉积)时代为晚寒武世。铁矿床形成之后主要发生2期地质构造事件,其一是发生了构造变形,致使铁矿体及含铁岩系均呈陡立状态,并形成褶皱;其二是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使已经形成的铁矿床受到中酸性侵入岩的吞食破坏,并发生接触变质矽卡岩化改造。矽卡岩化改造时代为早奥陶世末期(辉钼矿铼锇等时线年龄480 Ma)。  相似文献   

8.
红山铁矿床成因及成矿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红山铁矿5个矿区矿石矿物组分及组构特征、矿层及围岩蚀变与沉积环境的分析表明,各矿区的铁矿体均赋存于青白口系第四岩组上部呈层状产出,不同矿区的铁矿层无上下层位之分,含铁岩系受背斜构造的控制.铁矿床属海相沉积变质成因.  相似文献   

9.
孙玉宝 《地质与资源》2007,16(3):183-188,195
霍邱铁矿田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处于北淮阳山字型构造脊柱部位.李老庄铁矿-菱镁矿床置于霍邱铁矿田中部.该矿床主要产于新太古界霍邱群变质岩系中,矿体赋存于富镁碳酸盐中,矿石类型可以分为菱镁矿磁铁矿石和蛇纹石磁铁矿石,各占25%.成矿物质来源于变质岩系的多层、分散的含铁建造矿源层中.依据矿床地质特征,结合矿石同位素地质和测年结果,认为李老庄铁矿-菱镁矿铁矿床为一新太古代海相火山-沉积变质型矿床.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西部哈默斯利铁成矿省含有世界级高品位的赤铁矿体。主要铁矿床包括芒特维尔贝克、汤姆普莱斯山、帕拉伯杜等,它们均产于元古宙早期布罗克曼BIF型含铁建造中。高品住铁矿体的空间分布明显受到元古宙区域隆起和拉张环境下形成的古老正断层系统的控制。该成矿省高品位铁矿层的形成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深层阶段,该阶段硅从含铁建造中淋滤出来,留下薄层状富含铁氧化物、碳酸盐岩、硅酸镁和磷灰石的残余物;第2阶段为深部大气水氧化阶段,该阶段含铁建造的磁铁矿-菱镁矿组合被氧化为赤铁矿-铁白云石,并以发育假象赤铁矿为特征;第3阶段为浅层风化作用。通过对成矿特征和成矿模式的总结,认为成矿时代、断层、褶皱等构造特征及流体和表生风化作用是富铁矿床形成的主要控矿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利用济宁市翟村铁矿勘查过程中取得的体重测试值与磁性铁品位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为y=2.74+0.026x,经显著性、精度检验并结合实际实践,证明该一元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预测精度较高。可以用该方程预测翟村铁矿区小体重值。  相似文献   

12.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ix iron ore standards is presented. Twenty selected laboratories in the member countries of the European Coal and Steel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ir certification.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铁矿石物相分析中,磁性铁用盐酸溶解,有的样品溶解不完全,故而造成各单项加和低于全铁分析结果.笔者通过试验,发现用硫磷混酸或残渣碱熔能很好地分解磁性铁,使单项加和与全铁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eight german ore standards, seven iron ores and one manganese ore, is presented. A certificate of analysis supplied with each sample is given as an example; it contains the names of the co-operating laboratories, the- mean value obtained by each laboratory for each element and a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the laboratory means. A summary is also given of the methods used.  相似文献   

15.
 Iron tracer diffusion experiments in diopside have been performed using natural and synthetic single crystals of diopside, and stable iron tracers enriched in 54Fe, at temperatures in the range 950–1100 °C, total pressure 1 atm, for times up to 29 days. Iron isotope diffusion profiles were determined with an ion microprobe. For experiments performed at log pO2 = −13, in directions parallel to the c axis and the b axis of two natural, low iron (Fe ∼ 1.8 at %) diopsides, the data obey a single Arrhenius relationship of the form D = 6.22−5.9 +49.6×10−15 exp(−161.5 ± 35.0 kJ mol−1/RT) m2 s−1. A single datum for iron diffusion in iron-free, single-crystal diopside at 1050 °C, is approximately 1 order of magnitude slower than in the natural crystals. The pO2 dependence of iron diffusion in natural crystals at 1050 °C (power exponent = 0.229 ± 0.036) indicates a vacancy mechanism;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unpublished atomistic simulation studies.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anisotropy for iron diffusion in diopside. Received: 16 March 1999 / Accepted: 10 April 2000  相似文献   

16.
矽卡岩型铁矿的铁质来源与迁移富集机理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艳  张招崇 《岩矿测试》2012,31(5):889-897
矽卡岩型铁矿是我国最重要的富铁矿类型,其铁质来源及迁移富集机理是目前最核心、也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本文在矽卡岩矿床复杂性和多成因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浅部铁质活化、迁移和富集机理进行整理归纳,建立了流程图;分别探讨了不同类矽卡岩型铁矿铁质的最大可能来源,认为与中酸性侵入体有关的该类铁矿,铁质主要源于浅部侵入岩;与酸性侵入体有关的该类铁矿,矿床附近的原始赋铁层位可能提供了大量铁质。但并非所有与酸性岩有关的此类铁床附近都存在赋铁地层,故本文对铁质深部来源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结合"岩浆矽卡岩-富碱侵入岩对"的概念,提出了全新的深部铁质活化、运移和富集的可能模式,即深部岩浆同化钙质岩石融离出的富铁矿浆上升并运移到浅部侵入岩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附近,与该系统中的热液相遇并反应,热液吸收矿浆中的铁质生成富铁的复合热液,后复合热液在接触带因物理化学条件的剧变而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17.
在苏丹东部地区新元古代地层中,新发现的BIF铁矿是与火山岩密切相关的Algoma型铁矿,矿石品位TFe 37.78%,对进一步研究努比亚地盾的形成时代和古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苏丹79区块发现的含铁石英砂岩,呈北东向带状分布, 角度不整合于努比亚地盾之上,通过与西澳CID型铁矿对比,存在交错层理和底砾岩等明显的再生沉积特征,矿石品位TFe 31.91%~39.33%;通过对BIF型铁矿、CID型铁矿和努比亚杂砂岩三者部分元素及氧化物含量的分析对比,以及控矿地质因素分析, CID型铁矿是由BIF铁矿风化剥蚀后搬运沉积于附近古河道内;苏丹努比亚地盾区CID型铁矿的发现,为今后找矿工作提供了新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18.
铁矿石化学物相分析中硅酸铁的分离测定方法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宝贵 《岩矿测试》2010,29(2):169-174
对铁矿石化学物相分析中硅酸铁的分离测定方法进行了简要述评。介绍了测定硅酸铁矿物相的重要性、硅酸铁的分离和测定方法研究进展等;通过验证实验和测试数据对比,进一步介绍了化学分离测定方法中的亚铁加合计算法的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引用文献55篇。  相似文献   

19.
微波溶样-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铁矿石中全铁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微波消解溶样技术与自动电位滴定相结合,用于铁矿石中全铁量的测定,检测结果与ISO9507方法的结果相符。对微波溶样的时间和压力进行了选择。方法对4个不同全铁浓度段的铁矿石国家一级标准物质中的全铁量测定12次,结果的平均值与标准值的相对误差为0.18%-0.29%,相对标准偏差为0.10%-0.18%。方法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了分析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