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博斯腾湖湖泊沉积物光释光年代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光释光年代学的单片再生法测量了博斯腾湖沉积剖面中碳酸盐泥及粉砂质泥底部的浅湖相灰色粉细砂和风成沙的年龄,对剖面上部碳酸盐层中陆生植物残体进行了AMS 14 C测年。通过不同测片的等效剂量(De)值的分布状况评价了样品的晒褪程度,选择不随灵敏度校正后的自然释光信号变化的相对集中的等效剂量(De)值计算了样品的埋藏年龄。通过这些年龄结果的对比,发现石英矿物的OSL年龄和AMS 14 C年龄在地层上是一致的,表明尽管在浅湖相细砂中存在不完全晒褪,但根据相对较小而集中的De值计算得到的年龄结果是可靠的。这些年龄结果和地层资料揭示末次冰消期以来至早全新世,博斯腾湖处于无水干盆地向深水湖泊转化的浅水湖泊状态,现代深水博斯腾湖大约形成于距今8ka前后。  相似文献   

2.
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和对沉积过程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21,自引:1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光释光测年技术测量了位于陕西、河南、湖北和安徽等地9个剖面的49个沉积物样品,这些样品的光释光信号都是以快组分为主,等效剂量预热坪区和剂量复原实验结果也表明这些样品都适合应用单片再生剂量法测量其等效剂量。根据测量的光释光年龄数据和样品的埋深,建立了各剖面的年龄-深度曲线和函数,通过它们推算出了各剖面的长期堆积速率,并据此指出了可能的沉积环境变化。在取样的深度范围内,所测剖面的堆积速率从0.02mm/a到2.58mm/a,并显示一般风成黄土的堆积速率要比水成堆积物的堆积速率要慢。所测样品的年龄从0.2±0.01ka到53.8±4.7ka。在9个剖面中,有两个自然剖面发生了长时期的沉积间断。在有文化层的剖面中,文化层下部地层的年代明显老于文化层和上部地层的年龄,文化层中沉积物的光释光年龄也可以用来指示文化层的堆积情况。另外,对两个剖面也进行了14C定年,结果显示沉积物全样的14C测年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对处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沙漠边缘曹岘厚层黄土剖面上部进行了光释光年代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45~63μm石英颗粒的光释光信号以快组分为主,适合应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测年。在自然和再生剂量预热温度为260℃持续10秒,检测剂量预热温度为160℃持续0秒的条件下,石英单片再生剂量法获得的光释光年龄随样品深度而增加。但是,剖面底部S1古土壤和L2顶部黄土样品的光释光年龄仅为69.1±5.5ka和72.0±4.6ka,表现出30 % ~50 % 的年龄低估。利用多片再生剂量法(MAR)得到的年龄与SAR方法所得年龄无显著差异,即出现了类似的年龄低估现象。在20.1~18.8ka时段内,该剖面的沉积速率超过500cm/ka。末次冰盛期的寒冷气候,与沙漠的距离以及近邻黄河的地貌特点共同造成了如此高的沉积速率。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断层崩积楔各部位沉积物光释光信号晒退情况及崩积楔形成年龄,利用中颗粒石英(63~90μm)单片再生法(SAR)对山西忻定盆地西田探槽断层崩积楔3个部位的4个样品进行光释光(OSL)定年。选择一代表性样品(08-OSL-22)进行等效剂量(DE)、LN/TN、循环比率、回授率与预热温度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预热温度260℃、预热时间10 s为样品最佳预热条件。4个样品的测片循环比率基本在0.9~1.1之间,回授率均小于5%,表明所采用的中颗粒SAR法流程可以很好地校正测量过程中产生的释光感量变化,其等效剂量可信。利用等效剂量分布直方图和累积频率图,发现古地形面和坡积物的样品晒退均匀,崩积层样品则较差。对于晒退较差的样品利用累积频率法得到其等效剂量,从而得到崩积楔的近似年龄。最后获得该期崩积楔的形成年龄为(27.09±0.71)ka。  相似文献   

5.
绿光释光测年中基于单片技术的再生/附加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单片技术是90年代以来光释光测光测年的最新手段。运用再生法进行单片技术测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感量变化。将再生法与附加剂量法联合运用则可克服感量变化的问题。本文运用基于片技术的再生/附加法对黄土沙漠边界带风成沉的全新世样品进行石英绿光释光等效剂量测定。  相似文献   

6.
赵华  卢演俦  张金起  王宏 《地质科学》2002,37(2):174-183
对天津大直沽ZH2钻孔晚第四纪沉积物岩芯12个样品的红外释光(IRSL)测年及沉积物记录的环境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细颗粒(4~11μm)多测片的红外释光(IRSL)技术对水悬浮沉积物的年龄测定有着巨大的潜力,渤海湾西岸全新世环境变化的IRSL年代可与14C年代相对比;2)大直沽ZH2孔所在地未见晚更新世海侵,并在距今约30 ka至约10 ka期间处于沉积间断状态,距今9.5 ka开始发生海侵,距今5.1 ka发生海退,距今4.4 ka海水已退出ZH2孔所在地,距今2 ka左右已有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7.
陕西渭南介子村黄土的热释光测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演俦 《地质论评》1991,37(4):356-362
利用细颗粒(4—11μm)热释光技术对陕西渭南介子村(34°20’N,109°34’E)剖面晚更新世和全新世黄土、古土壤的11个样品作了年龄测定。通过光晒退实验确定各个样品的残留热释光强度,并用再生热释光方法测定古剂量值。除S_1埋藏古土中部粘化层及下伏红亚粘土层的两个样品的年龄测定值偏小外,其余9个样品的年龄测定值可视为样品所在层位的沉积年龄。它们与相应层位的有机碳~(14)C测年结果相吻合,也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阶5以上各阶段的年龄可对比。  相似文献   

8.
使用一种新的光释光测年法——热转移光释光(TT-OSL)法对甘孜县城附近的甘孜-A剖面上的黄土细颗粒石英进行实验测试,以探讨该方法用于其测年的可行性.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样品的天然回授OSL (ReOSL)信号强度随地层深度增加而增大,表现出明显的积累.利用“替换点”分析方式对TT-OSL法的检验表明该方法能够用于甘孜黄土的测年.采用简单多片法(SMAR)和TT-OSL法分别对3个样品进行等效剂量(De)测试及年龄计算,结果显示TT-OSL法得到的De值及年龄明显大于简单多片法,但TT-OSL法年龄与前人磁性地层研究中的期望年龄相差比较大.研究初步认为,TT-OSL法可以对甘孜黄土进行测年,但是结果的可靠性还需要有更多的可信独立年龄验证.  相似文献   

9.
晋豫间黄河峡谷黄土状沙丘的光释光年代学探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通过对风陵渡-三门峡晋豫间黄河峡谷的地貌考察和1:50000 地形图(1970年)的分析,初步查明了黄河南岸黄土状沙丘的分布特征.选取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阌底约75m高的黄土状沙丘剖面进行了观测和取样.根据该剖面的粒度分布特点,选取中颗粒(40~90μm)石英进行了光释光(OSL)测年研究.采用简化SAR法测量样品的等效剂量(De),其中5个样品与SAR法测量的De值对比,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对阌底剖面自上而下19个样品运用简化SAR法做了OSL年龄测定,其中8个还进行了4~11μm细颗粒石英简易多测片再生法(SMAR)OSL测年,两个粒级石英的OSL年龄测定值在测量误差范围内一致.初步结果表明,晋豫间黄河峡谷阌底黄土状沙丘发育不晚于距今约5.5万年前,并延续到全新世初期,风沙堆积速率在3.2万年前后曾出现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0.
在毛乌素沙漠东南缘锦界地区发现的具有3层深棕色至黑色古土壤的全新世剖面,记录了至少3次大型沙地固定与活化的交替演化.在锦界剖面厚约5m的全新世地层中采集了10个光释光样品,利用石英光释光测年单片再生法(SAR),建立了锦界剖面全新世(>7.5-0.2ka)年代格架.结合粒度、磁化率气候变化代用指标和光释光年龄序列,得到...  相似文献   

11.
湖泊沉积物的14 C和光释光测年* ——以固城湖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富含有机质的湖泊沉积物被认为是14 C测年建立古环境记录年代标尺的理想材料,光释光测年方法近年开始应用于水成沉积物的定年。应用14 C和光释光两种方法对江苏固城湖湖心钻孔岩芯进行了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全样有机质的14 C年龄与石英的光释光年龄存在系统差异,后者较前者年轻约2000年。系统光释光测年研究排除了光释光年龄低估的可能性,所以,二者的差异可能是湖泊沉积物碳库效应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使用钾长石进行释光测年时,由于长石的释光信号存在异常衰减,会导致沉积事件年龄的低估。对中国北方4个全新世样品分别使用石英和钾长石矿物组分释光测年,通过测量钾长石的衰退系数(g值)对钾长石使用再生剂量法获得的表征年龄进行了校正。发现对于本文所研究的年轻样品钾长石表征年龄与石英年龄相比系统偏小约2%~9%,钾长石校正年龄与石英年龄相比则严重偏大约16%~40%,表明使用g值无法校正年轻样品的钾长石年龄。对于年轻样品,钾长石IRSL信号异常衰减现象对测年结果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  相似文献   

13.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末次冰期冰川沉积光释光测年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乌鲁木齐河源地区是中国冰川遗迹保存最丰富、地貌最典型的区域之一,是根据冰川遗迹重建第四纪冰川历史的理想地区。大量的研究工作以及技术测年结果也使其成为试验冰川沉积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可行性的理想地点。共采集了6个冰碛及上覆黄土样品用于光释光测年。提取38~63 μm的石英颗粒,运用SAR-SGC法测试等效剂量。各种检验表明测试程序是适用的。通过地貌地层关系、重复样品、已有年代的对比等方法,检验该地冰川沉积OSL测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OSL年代结果与地貌地层新老关系非常吻合,与已有的其他测年技术的年代结果也具可比性,表明这些样品的OSL信号在沉积之前晒退较好,OSL年代是可信的。冰川观测站侧碛垄的OSL年代为14.8±1.2 ka;9号冰川支谷口附近冰碛的OSL年代为13.5±1.1 ka和17.2±1.3 ka;上望峰冰碛的OSL年代为20.1±1.6 ka。综合OSL年代结果与此前其他测年结果,这几套冰碛垄形成于深海氧同位素MIS 2阶段应该是比较统一的认识。上望峰冰碛上覆黄土的OSL年代(10.5±0.8 ka)也印证了该结论。OSL年代指示上望峰冰碛对应于末次冰期最盛期,冰川观测站和9号冰川支谷谷口冰碛对应于晚冰期。下望峰冰碛的OSL年代为36.3±2.8 ka,对应于MIS 3阶段。下望峰冰碛的形成时代,仍有待更多沉积学以及测年工作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4.
以渤海湾沿海低地的QX02孔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沉积岩石学分析和底栖有孔虫统计,结合加速器质谱~(14)C测年和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探讨了该孔记录的第Ⅱ海相层埋深和形成时代。第Ⅱ海相层厚度11.4m,记录相对海面高度-26.83~-15.43m。AMS~(14)C年龄表明,Ⅱ海形成于MIS 3早期、甚至更早。OSL年代学研究显示,Ⅱ海样品等效剂量离散度较高,并且主要集中在2个区间,计算得到新、老2个年龄阶段。基于OSL测年原理的常规判断,认为较老的83.5~62.6ka阶段系受曝光不充分组分的影响,通常采用较年轻的51.9~39.9ka阶段为QX02孔的Ⅱ海沉积年龄。但是,较老的一组年龄从新的视角,暗示了可能的原始沉积过程及相应的海侵发生时间,因而具有重要的年代学和沉积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Buylaert, J.‐P., Huot, S., Murray, A.S. & Van den haute, P.: Infrared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of an Eemian (MIS 5e) site in Denmark using K‐feldspar. Boreas, 10.1111/j.1502‐3885.2010.00156.x. ISSN 0300‐9483. Infrared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IRSL) dating of K‐feldspars may be an alternative to quartz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dating when the quartz OSL signal is too close to saturation or when the quartz luminescence characteristics are unsuitable. In this paper, Eemian (MIS 5e) coastal marine sands exposed in a cliff section on the coast of southern Jutland (Denmark) are used to test th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IRSL dating using K‐feldspars. This material has been used previously to test quartz OSL dating ( Murray & Funder 2003 ): a small systematic underestimation of <10% compared to the expected age of ~130 ka was reported. In our study, a single‐aliquot regenerative‐dose (SAR) IRSL protocol is used to determine values of equivalent dose (De) and the corresponding fading rates (g values). A significant age underestimation (of up to ~35%) is observed; this is attributed to anomalous fading. Using a single site‐average fading rate of 3.66 ± 0.09%/decade to correct the IRSL ages for all samples provides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average fading‐corrected K‐feldspar age (119 ± 6 ka) and the independent age control (132–125 ka). This is despite the reservations of Huntley & Lamothe (2001) that their fading correction method is not expected to work on samples older than ~20–50 ka. This fading‐corrected feldspar result i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overall revised quartz age (114 ± 7 ka) also presented here. We conclude that fading‐corrected IRSL ages measured using K‐feldspar may be both precise and accurate over a greater age range than might be otherwise expected.  相似文献   

16.
断层陡坎崩积楔是断层活动的直接产物,是古地震事件的重要证据。对于崩积楔的准确定年是解决古地震事件的关键。近几年得益于释光技术与方法的发展,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已成功应用于130 ka以来黄土类型沉积物的定年。以山西忻定盆地五台山北麓南峪口探槽为例,对该探槽中的两期崩积楔(D1、D2)各个部位不同类型沉积物进行系统采样,对样品采用细颗粒石英(4~11 μm)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进行光释光(OSL)测年,根据光释光年龄,得出如下认识:(1)D1、D2崩积楔演化过程与常规的正断层崩积楔演化模式有些差别;(2)D1崩积楔古地形面由断层处向外延伸堆积而成,D2崩积楔古地形面由水平堆积形成,且较D1厚;(3)D1崩塌结束后经历较强的水流作用;(4)两次古地震事件分别发生于(42.77±2.46)~(61.72±282) ka、(32.80±2.87)~(47.92±0.94) ka,时间间隔为10~15 ka。  相似文献   

17.
从湖南省北部赤山岛枫树嘴旧石器遗址剖面第2、第3和第4考古层位采集的3个沉积物样品中提取的细粒混合矿物,尝试对其红外释光(IRSL)信号进行研究。实验表明,虽然长石IRSL信号很弱,但仍可以测得信噪比足够高的红外激发后高温红外激发释光(post-IR IRSL)信号。与此同时,样品存在明显的红外激发后蓝光释光(post-IR OSL)信号,并且样品的IRSL与post-IR OSL信号均以快组分为主,这为该地区沉积物利用长石光释光信号定年提供了新的可能。鉴于长石IRSL信号较弱,根据剂量恢复实验结果,本研究采用post-IR IRSL SAR法(50℃红外激发后270℃高温红外激发,pIRIR270℃)进行等效剂量测量,同时也应用post-IR OSL SAR法定年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细粒混合矿物的pIRIR270℃等效剂量分别为418.8±13.2 Gy、562.3±18.2 Gy和694.8±17.9 Gy,相对应的post-IR OSL SAR等效剂量结果为345.0±29.4 Gy、409.6±33.7 Gy和424.7±32.2 Gy。假设强烈化学风化未对沉积物的剂量率造成很大影响,基于长石pIRIR270℃信号的释光年龄为89±6 ka、118±8 ka和152±9 ka,比前人所得的石英OSL SAR法年龄老30%~55%(约20~55 ka)。通过对比不同测量条件下获得的等效剂量值来评估长石IRSL信号是否存在晒退问题,没有发现长石post-IR IRSL信号存在晒退不完全的证据。根据本研究post-IR IRSL SAR法测年结果,赤山岛枫树嘴旧石器遗址似阿舍利技术类型的石器出现在倒数第二次冰期(MIS 6)后期至末次间冰期(MIS 5)前期,比湖南道县福岩洞现代人类牙齿化石年龄(80~120 ka)稍老。作为似阿舍利技术石器制造者的赤山岛古人与福岩洞现代人的关系将是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石英光释光测年揭示的晚第四纪毛乌素沙地演化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利用石英光释光测年的单片再生法(Single­aliquot Regenerative­dose Protocol,简称SAR)对毛乌素沙地内部西北-东南方向5个风成砂-砂质古土壤剖面进行了年代测定,结合年代框架和剖面沉积相、磁化率及粒度特征探讨了晚第四纪以来毛乌素沙地演化和气候变化。研究表明毛乌素沙地在晚第四纪以来经历了多次沙地固定与活化的交替演化: 距今91.0ka,71.0ka,48.0ka,22.0ka,11.6ka,5.0ka,1.1ka,1.0ka和0.4ka前后风成砂沉积,沙地活化,指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度低; 在距今65ka和全新世适宜期(8.5~5.0ka),沙地固定成壤,砂质古土壤发育,指示气候湿润。另外,剖面中风成砂层数变多、厚度增加、粒径变粗指示了晚第四纪以来毛乌素沙地干旱化趋势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