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动船测流法简介动船测流法是美国地质调查局于1966年提出的一项测流新技术,近年来不断发展、完善,并在大河、河口地区的流量测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际“明渠水流测量技术委员会”(简称 ISO-TC113)于1977年制定了国际标准 ISO-4369,对动船测流法的原理、使用范围和场所、设备和测量操作程序以及流量计算方法、测量精度等,都做了相应的规定与说明。在 ISO-4369中提出了两种实用的动船测流方法和所需的仪器设备。但我们通过实践和研究,又提出了另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下面简称为方法3),即是用与 ISO-4369中的方  相似文献   

2.
《水文》1987,(3)
前言《动船法测流规范》是参考国际标准ISO4369《动船法》、ISO748《流速面积法》、美国地质调查局《动船法测流》和我国水利电力部《水文测验试行规范》、《水文测验手册》并结合动船法测流试验协作组各成员单位的试验资料编写而成.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动船法测流是一项江河流量测验新技术,具有设施简单、施测快捷,可以连续测得洪水流量变化过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明渠水流测量技术委员议(TC113)已于1979年正式提出了《明渠水流测量一动船法》ISO6369-1979(E)。为解决我国河口及大河测验问题,水电  相似文献   

4.
动船测流法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在水资源调查研究中于1966年提出的,并在七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项测流新技术。美国与巴西曾于1972年6月在亚马逊河用这个方法以17分钟的时间测得流量25.5万立方米/秒,如果用常规测流方法施测,历时约需18个小时。动船测流法主要适用于大江大河的流量测验,具有简单、快速和一定精度等特点;与常  相似文献   

5.
问与答     
《水文》1986,(5)
问我国第一个水文站建于何年? 答我国最早用浮标测流的水文站是海河小孙庄水文站(河北省),建于1910年。最早用流速仪测流的水文站是淮河蚌埠站(安徽省),建于1915年。 (袁令劬) 问建国前夕全国有多少水文测站? 答建国前夕(1949年9月底),全国有各种水文测站353处,其中水文站148处。 (袁令劬) 问我国现有多少水文实验站? 答至1985年底,我国有径流实验站、测验方法实验站、蒸发实验站和河口实验站等共63处,分布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相似文献   

6.
动船测流是用测船横渡断面施测流量的方法,具有测验设备简单,测验历时短,能连续施测和流动勘测等特点。IHZ-1型动船测流仪首创以惯性陀螺为测角指示方向,能在测流过程中自动测出合成速度V_v(水流速度V与测船沿横断面速度V_b的向量和)与横断面的夹角α,并将机械角通过转换器转换成电信号,解决了动船测流中联动自动的技术关键,实现了测速、测角、测深数字显示和联动打印。  相似文献   

7.
问与答     
《水文》1988,(1)
问我国第一座岸上操作的水文缆道何时建于何处?此后发展情况如何? 答 50年代初,我国测流取沙的主要技术装备是普通船只,或过河索吊船。5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人在岸上操作的各种类型的水文缆道和在河流上方操作的水文缆车。据考证,1954年6月12日浙江省新昌县长诏水文站研制成第一座人在岸上操作的水文缆道。这种测流设备的最大优点是能保证测流人员安全。因此,它一出现就受到领导重视和测流人员的欢迎。水电部水文局多次组织技术协作攻关,逐步完成设备配套,  相似文献   

8.
长江河口段徐六泾水文站潮流量整编代表线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长江河口段河道宽阔,断面几何形状复杂,水流往复流动,水力条件变化复杂,潮流量测验及整编一直是难题。随着多普勒剖面流速仪(ADCP)在技术上日益完善以及无线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解决长江河口段徐六泾水文站潮流量测验及整编问题具备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条件。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根据代表线法测流原理,采用浮标ADCP结合平台ADCP的测流系统,徐六泾水文站成功地实现了断面流量、流速的实时监测,潮流量整编成果达到了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9.
《水文》1959,(7)
我站原由汉口水文总站調撥来的一只测船,载重1.5吨,由于船形是照一般渡船的型式,船底不宽,如坐上几个人来回走动,船身就左右倾斜,一不小心,水就灌进船艙。如果要离开船边伸出1.5公尺吊铅魚测流,就会有翻船的危险。很明显,这样的测船是不适于在洪水中测流的。为了解决汛期测流的困难,我们学习了当地漁民在湖中打魚使用的漁船型式,这些漁船在波涛汹涌的湖水中乘风破浪,船身稳  相似文献   

10.
我区棠梨树水文站已使用缆道测流十年,该站单断沙关系较好,在离岸边20米的大溜处取单沙,以往需使用测船。1973年起,为了不用测船,我们试用一种“水力击锤采样器,利用缆道取单沙。经过多年使用证明,操作方便,准确,效果较好,其结构如附图。由图可见,水力击锤采样器由普通横式采样器附加水力击锤部分组成。水力击锤部分包括吊杆、固定  相似文献   

11.
朱巧云  张志林  乔红杰 《水文》2019,39(3):75-79
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流域的来水来沙特性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从而可能使长江河口段的潮汐特征发生变化。以分布于长江河口段6个潮位站的各6个代表年的实测潮位资料为基础,利用潮汐调和分析方法,对比分析长江河口段的潮汐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河口段的主要分潮的调和常数和潮汐特征参数发生了变化,但幅度比较小。  相似文献   

12.
用机动船测流的水文站,在水位高、流速大、漂浮物多的情况下,往往无法抛锚定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作了一项试验,以研究在未经锚定、沿水流方向漂移的测船进行测速的可能性及其改正的方法。这一试验已在我省津市、桃源等站进行了三年,收集了大量资料,取得了初步成果,证明本法虽具有局限性(如对测船操作要求严格,以及忽略漂移范围内流速的沿程变化等),但在特定条件下(如洪水期),  相似文献   

13.
长江河口和密西西比河河口水文测验工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亚南  李保 《水文》2012,32(6):56-60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第一大河流,两条河流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本文首先对两大河口进行了简介,并对国内外河口测验现状进行了介绍,继而从站网分布、测验整编、数据的传输、体制和管理、经费来源和服务关系等方面对长江河口和密西西比河河口进行了比较分析,进一步深入分析原因及其形成根源,最后为长江河口水文发展提出建议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潮  王涛 《水文》2007,27(6):75-77
为了提高流量测验的自动化水平,提高水文巡测能力,引进国际上应用广泛、技术成熟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来辅助流速仪法测验的定位。根据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工作原理,结合长江河流特性、测站特性、人力资源和水文测船等条件下的具体情况,通过野外比测试验,来探讨定位精度要求和流量测验精度等问题,提出GPS用于测流定位的精度指标。  相似文献   

15.
我站用單滑輪在过河東士滑动来摆动測船,在低水时起了一定作用,但在高水流急吋由于水力冲击較大,單滑輪与鋼索上受力于一点,單滑輪不容易轉动,这样給高水测流帶来了很多困难私饩稣飧鰡栴},我站將單滑輪改制成双滑輪,經过試騐后証明双滑輪此單滑輪滑动灵敏度  相似文献   

16.
前言早在1953年,国外已开始试用交流激发极化法寻找各类金属矿产资源。目前交流激发极化法中测量的参数有振幅、实分量、虚分量、相位和磁激发极化参数等。我国于1958年开始此方法的研究。1974年,振幅测量已用于生产,取得良好的地质效果。当前,国内主要以测量振幅为主。实分量、虚分量、相位及磁参数的测量正在研究中。交流激发极化-相位法就是交流激发极化方法的一部分,以测量相位参数为主。  相似文献   

17.
在水文测验的实际工作中,多次要用到可逆计数器来解决出现正反转相互交替在一起的计数问题。如缆道测流时的起点距计数(当超过测点位置后要返回原位置;当发现已测过的垂线中有出错的垂线,需返回出错垂线重测时等);用缆道或测船测流时的测点深计数(这时测量的程序是正转作为水深计数,反转作为  相似文献   

18.
李希国  孟祥彬等 《水文》2001,21(1):53-54,63
利用招远水文站的实测资料,参照《比降-面积法测流规范》(以下简 称《规范》要求,分析探讨影响比降-面积法中测流精度的相关因素与各种洪水特征值的推求确定方法,同时,实例论证了比降-面积法应用于小河站测流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水文》1964,(4)
长安水文站的測船是1953年汛前造成的,中間經过两次大修,船身換过两块船板,經过多次保养維修,到現在已使用11年多了,估計还可以使用2~3年。与一些測站新測船只使用3~4年或5~6年就坏了的情况相比,測船的使用期要长得多。长安站是如何延长測船使用寿命的呢?他們的經驗可以归納为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许多水文测站,测流时采用起重索、河水、大地、铅鱼水下极板、水面极板等构成通路的测深、测速信号回路。这样的信号通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悬索的偏角、提高测量精度。而搞清信号的传输效率问题,对于水文测验精度的提高、水文电测仪器的设计、水文缆道的综合利用等,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为此,我们曾对长江主要测站测船、缆道测流时的信号传输效率做过一次调查研究和分析,对信号传输回路的各个参数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