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调控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徐勇  Roy C.Sidle 《地理学报》2001,56(6):657-666
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和概括了1966-2000年期间燕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过程及其基本特征:解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成因;总结了1997年以来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控的主要特点;评价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控后的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其可持续发展性。籍此希望揭示出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调控所具有的一些共性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采用数理统计与综合分析方法,对源城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与GDP、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镇化以及人口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4-2007年源城区农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耕地减少较多,园地增长速度较快,林地逐渐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其中居民点与独立工矿用地增长速度最快;源城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城镇化发展、消费结构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社会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完善土地市场机制,优化土地利用配置,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建立土地资源安全预警机制,保障水资源生态安全是区域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已成为土地科学领域前沿的重要课题,而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重视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正可为此提供支持,并相互促进。如何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有效的利用这种关系,无论对我们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还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利用都异常重要。本文对二者的研究目标及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二者的结合方式和途径,提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能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数据、理论、研究方法支持,同时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有益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研究的深化,二者的结合可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1976、1989、2005年三期遥感影像,运用GIS和分形理论研究干旱区典型流域——玛纳斯河流域近30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复杂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流域各时段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分布具有分形结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形状复杂性和斑块的稳定性波动变化,1976、1989、2005年三时期的各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总平均分维值分别为1.394 0、1.363 4和1.389 9。总平均稳定性指数分别为0.606 0、0.636 6、0.610 1。三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平均稳定性排序为:沙地>未利用土地>居民点工矿用地>水域>林地>草地>耕地>盐碱地。耕地、林地、草地、盐碱地稳定性相对较差。通过对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变化复杂性和稳定性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协调水土开发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水资源问题往往成为跨界流域各国矛盾的焦点,如何充分考虑跨界流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利用 MODIS产品提取了伊犁河流域2001-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划分流域的产水/耗水区,结合流域跨界特点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时段内,伊犁河流域土地利用以农田和天然植被为主,农田总面积有所下降,天然植被面积基本稳定。其中上中游产水区林地出现萎缩,草地面积增幅较大;中游水库耗水区内农田大幅度转化为天然植被;下游三角洲耗水区土地利用开发受限,人类干预程度下降。产流区内中国农田面积相对境外持续增加,而天然植被面积相对境外则持续缩小。受制度影响,哈萨克斯坦境内土地利用变化波动明显,中国境内土地利用变化幅度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6.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1990-2007年山东省胶南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为进一步确定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选取GDP、农业人口比重和固定资产投资等33个社会经济指标,借助SPSS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胶南市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因子概括为人口和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条件4个主要驱动因子,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保护政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流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方法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郭怀成  张振兴  于湧 《地理研究》2003,22(6):671-679
土地利用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种种制约,又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资源和水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因此,进行系统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协调土地利用和其他经济活动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基于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本征性灰色系统,本文以灰色多目标规划(GMOP)方法为核心,提出了一套流域土地利用灰色多目标规划模型。该方法既可有效地处理信息的不完备性和系统的动态性,又可全面地表达土地利用的多目标性。在对密云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中,通过应用交互式调整和情景分析方法,得到该模型在两种情景下的优化方案,并结合密云实际情况综合分析,进行了方案筛选。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土地数量变化、质量变化和空间变化.土地利用空间变化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了解一个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有着深刻意义.广州市属于我国发达地区,研究广州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有助于加深对我国发达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了解.利用1990,2000年广州市土地利用数据,并结合ArcGis 的分析功能,分析了广州市10年间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状况,发现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有一定方向性,并且不同辖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不同.10年间全市和各辖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和信息熵都有所增加.但除了番禺,各辖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组合却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该文提出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方式进行类别划分,并以此来设计优化模型的思路与方法。认为优化的土地利用结构是随土地利用管理方式的变化而改变的,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式的建立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土地利用管理方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深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入GIS空间分析和数字地形模型(DEM)技术,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和地形数据,定量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关系,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土地利用转移和土地利用变化速度3方面总结地形因子对深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影响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在深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中,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明显,在不同地形级别上土地利用分布、土地利用转移和土地利用变化速度等均表现出不同的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山区综合开发必须调整偏农型产业结构,实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旨在使山区人口向山下流动的积极的社会经济政策,摆脱与分散性密切相关的自给自足观念。由于山区物质、信息流动阻力大,城镇发展宜取多核分散型,要注意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超前建设,改善山区环境。  相似文献   

12.
李智广  刘务农 《山地学报》2000,18(2):145-150
在分析薛家沟流域土地利用现状、持续利用条件和限制因素的基础上 ,依据流域立体分异特性 ,提出川平地以粮食种植、坡地以经济果木和防护林为主导的山地林果药菌立体开发的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3.
Habitat quality assessmen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tecting biodiversit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hanging habitat quality of Lashihai watershed based on SPOT satellite images. We extracted the land use data for Lashihai watershed in Yunnan province for the years 2000 and 2015, and then used an InVEST model to evaluate habitat degradation, habitat quality and habitat scarcity in the study area from 2000 to 2015. Spatial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changes to spatial dynamic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umber of areas with habitat degradation was generally small, and that both the number of areas with habitat degradation and the degree of degradation had fallen noticeably during the fifteen-year study period. In general, the quality of habitats was maintained or improved, while the quality of habitats decreased in only a few areas. The scarcity of habitats for cultivated land had increased, the tension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use was relatively prominent. The reason habitat quality in Lashihai watershed has improved can be attributed to three factors: 1) The policy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 since 2000 has been well implemented and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Loss of forests from logging and deforestation has basically been eliminated, and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restor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2) High background value of quality habitat suitability benefits from the research area’s high vegetation coverage. 3)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tourism economy has transformed the area’s ecological advantages into an economic bonus, greatly increasing the income level and living standards of resid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ecological resource bonus has increased the enthusiasm of residents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as helped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of local eco-systems, both reducing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nd improving habitat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increasing conflicts between land and people should be addressed. Support is needed to promot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conomy while continuously reducing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nd further increasing residents’ income. There must be less reliance on industry and less pressure on both land and people, all the while ensuring that the local economy and ecology can more forward together in a sustainable way.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城市发展方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雯 《地理研究》1996,15(3):16-22
在执行重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和城乡分割体制的计划经济背景下,我国制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建设方针。但是分析表明,这一方针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形势的需要,也不符合我国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的国情,必须调整现有的城市发展方针,选择适宜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因此,本文就适度发展大中城市,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加速乡村城市化,积极合理发展小城镇;以及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指定城市化途径等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流域水系自动提取在西苕溪流域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昌峰  赵锐 《热带地理》2003,23(4):319-323
论述了如何基于栅格DEM自动提取流域自然水系的原理、方法和流程.以西苕溪中上游流域为例,根据DEM精度、上游集水区面积阈值和下垫面地形的不同,对所提取水系进行了比较.针对在平均地形坡度小于3°的平坦区域所提取水系与实际河网偏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利用主干河道和平原水系数字化作为约束条件生成河网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黄土沟壑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减少土壤侵蚀和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作为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王东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反映了流域治理的过程。利用其1986、1994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该区18 a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探究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并使用GM(1,1)灰色模型对王东沟流域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6~2004年间王东沟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面积大小依次是农地>果园>林地>非生产地>草地,就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而言,依次为果园>农地>林地>非生产地>草地;以1994年为界将1986~2004年划分为两个时期,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有所不同;利用矢量图叠加,发现1994~2004年流域45.48%的土地发生了土地类型的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主要有9种,农地转出的类型和林地转入的类型占多数;社会经济驱动、人为积极治理和政策导向是王东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GM(1,1)趋势分析表明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影响因子不变的前提下,果园面积仍有增加趋势,农地面积需要进行人工调控以保持一定的规模。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land use - land cover (LULC) in Lake Ziway watershed (Ethiopia) and quantifies the changing patterns from 1973 to 2014 using Landsat images. Secondly, the paper estimates sediment yields using the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SWAT model). It also assesses and estimates water abstraction from Lake Ziway using survey data.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conversions from woodlands into agricultural lands and settlement areas are the major detected LULC changes.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watershed, agricultural lands and settlement areas together increased from 57% in 1973 to 75% in 2014 at the expense of woodlands whose areas decreased from 26.16% to 6.63% in the study periods. The study also shows that water abstraction and sediment loads are increasing at Lake Ziway watershed. The major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se LULC changes and the impacts on the lake natural condition are anthropogenic factors such as population growth, land policy changes and deforestation. Increasing demands for more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i.e., land for settlements and cultivation, wood for fuel and charcoals, and water for irrigation and municipal water supply, are the underlying causes for the observed changes on the watershed resources. Thus, if the existing scenarios of human pressures are left neglected without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severe watershed degradations will continue to further affect the watershed's resources including the hydrology. Therefore, responsible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should start mobilizing the local communities along with providing financial and material supports for watershed rehabilitation through afforestation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ctivities. Additionally, the free-access practices for water use should be replaced by user-charge policy to regulate water abstractions in order to adequately sustain the water level of Lake Ziway and its feeder rivers. In this respect, this study provides firsthand information to policy makers and planners to put in place a comprehensive land and water use plan and regulations against the unruly human actions in the watershed before irreversible losses might happen to Lake Ziway and its watershed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8.
黄河故道区域土地利用的合理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以柱 《地理学报》1996,51(2):172-181
本文叙述了黄河故道区域的土地自然类型与农业最适宜用地的构成,分析了区内土地利用现状与问题,预测了本世纪末农村生活达到小康时对土地的需求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土地利用合理结构的初步设想和实现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夏丽丽  肖玲 《热带地理》2002,22(4):325-329
阐述粗放型与集约型两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内涵,在些基础上,通过对广州市工业增长因素、工业结构高度化、规模结构水平、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具体分析,对现阶段广州市工业经济所实现的增长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